初一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能给人亲切自然、真实的感受。最适宜于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或者说“记叙的顺序”):
1、顺叙——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所作的叙述。作用:条理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重要断面提到文章前面,写完结局或断面,然后才按时间顺序写。作用:这种笔法能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3、插叙——在顺叙中,中断叙述,补充叙述过去发生的一个情节,插叙完后,文章仍回到原来的事件叙述上来。作用: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三、描写:
1、人物描写方法(五种):肖像(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作用: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等等。具体回答的时候要说明白是什么性格、什么心理等。
2、环境描写:(1)自然环境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等。
(2)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3、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4、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四、修辞(赏析句子时可以用):
1、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形象。
2、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4、夸张: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6、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注意、思考,引起读者共鸣。
7、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有音乐感,节奏感;朗朗上口,便于吟诵。
8、反复: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写景抒情感染力强;
注:上面只是简要给出各种修辞手法(方法)的笼统作用,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具体来回答,避免空洞,导致失分。
五、结构安排:
(一)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伏笔、照应、过渡、铺垫、层层深入、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反衬,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二)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结构上):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三)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内容上):
1、中心句——点明本段中心、概括全段内容。
2、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3、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4、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六、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 说明、 抒情、 议论。
解释: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时,有一个方法或手段问题,人们习惯上将它称为表达方式。
比如: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而说明文则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标点符号:
1、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 ②表讽刺或否定 ③表特定称谓 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⑤特殊含义
2、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 ②表插说 ③表声音中断、延续 ④表话题转换 ⑤表意思递进
3、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 ②表语言断续 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 ④表心情矛盾 ⑤表思维跳跃 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八、十种常用写作手法:
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 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象征 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例:《行道树》以行道树象征默默奉献的劳动者的形象。
对比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
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例:《济南的冬天》以伦敦的多雾阴霾和济南对比。突出济南冬天响晴的鲜明特征。
衬托 以其他事物从正面或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例:《绿色蝈蝈》开头描写安静的环境,衬托出绿色蝈蝈是夏夜里的音乐家的形象。
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例:《风筝》文章开头结尾描写北京冬天萧瑟的环境,表现作者对过去虐杀弟弟天真、快乐童年的悔恨的思想感情。
借物喻人 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操。 例:《贝壳》
先抑后扬 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 例:《蝉》
九、试卷题目常见的一些术语(问题):
1、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2、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3、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4、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5、写作手法(表现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有时也指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如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烘托反衬、细节描写、伏笔和照应、设置悬念、实写与虚写等。
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尽量抓到得分点。
注:要了解一些常用答题程式(句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十、其他: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语言特点 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 贬义、 中性。
三种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
(3)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包括六种:①一般←到→个别 ②现象←→本质 ③原因←→ 结果④概括←→具体 ⑤部分←→整体 ⑥主要←→次要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 诗歌、 戏剧、 散文。
句子类型:陈述句、 疑问句、 祈使句、 感叹句。(文言文句式类型: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七种说明方法:举例子、 打比方、 作比较、 列数字、 分类别、 下定义、引用。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 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人物 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 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以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自然环境 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社会环境 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