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多主题阅读策略探究
课改至今,串讲到底的陋习虽有所摒弃,“满堂灌”已渐行渐远,“问题导向”下的课堂样态被更多老师接受,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了从被动向主动的转变。但由于学课理解、专业水平、教学经验等因素的影响,许多课堂特别是阅读教学课堂,又呈现出“满堂问”的状况,据抽样调查,教师一节课平均提问60次,个别课堂高达90次之多,并有愈演愈烈之势。课堂上更多的却是游离于课文内容之外的所谓小组活动,探究延伸,往往以非语文性的活动取代学生对文本的自主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从“理解”角度看,应是根据阅读取向(读什么),选择适宜的阅读方法(怎么读),以获得应有的阅读体验(读会什么)。“读”应该是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书声琅琅”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特征。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语文教学改到了什么程度,放弃了读,就等于放弃了一切。
鉴于此,为改变语文阅读教学的不良局面,提高教师多文本阅读教学的教学水平并迅速融入新部编语文教材,提高学生多文本阅读能力,我们确立了《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多主题、多文本、多题材阅读策略探究》这一课题,希冀通过研究,探索多主题、多文本、多体裁阅读策略,真正让学生掌握更多的阅读策略,形成能力,增加阅读量,并从阅读中学会进行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整合鉴赏、深入思考,为学生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基础。
多主题阅读是把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个单元作为一个小整体,通过“主题”将课内群文阅读策略整合在一起,将阅读策略由课内习得迁移到课外应用的一种新尝试。
主题阅读模式下的单元教学,指立足课堂,围绕一定的主题,将教学统一在主题创设的情境中,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过程生成理解中,实施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的语文阅读立体教学型态。这种教学区别于以往一篇带多篇无主题的大量阅读,而是使多篇文章汇聚于一个焦点,着眼于语文学科的内涵,具有较强的冲击力。
走上讲台,我们应该交给学生什么,是要有计划、有目的的、不能想当然。一堂课,我们能教给学生什么,是有时间的,不能面面俱到,“大水漫灌”势必会耗时低效。所以,我们在备课时,首先要弄清“教什么”,然后再琢磨“怎么教”的问题,我们要有以下意识:
1、依“纲”靠“本”的意识
“纲”,即《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连教材编写者都在积极贯彻落实
1
的这一纲领性文件,我们一线教师怎能忽视,甚至是无视?
“本”,即教科书,这是我们实施教学活动的主要抓手,务必深刻领会其编排意图,精准把握其编排体系。
研究好这两项内容,就能够做到方向明、思路清,心中有数。那么,课堂教学就不会盲目无序、杂乱无章了。
2、单元教学整体规划的意识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六本书共36个单元36个主题。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本教材安排的重点。阅读按双线组织单元,各单元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人文主题力求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味,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
每一册教科书均设了六个单元,每一个单元均有明确的学习要求(单元提示第二段)。从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开始,教师只有引领学生达成一个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才能一步步地建构语文学科体系,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的每一单元的课文都围绕一个主题,这是主题阅读大单元教学的基础。教师要首先解读教材。解读教材时侧重于对单元内容具体解读,对每篇课文的内容、与主题的关系做到心中有数。在依照课程标准、参考相关资料、结合学生实际的基础上,设计较具体的可操作的单元知识目标、能力训练目标,以此为指南去整合阅读材料,增强针对性。具体地讲,我们应以“单元主题”为主线,以“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策略为指导,以“以读代讲、批注式阅读”为重点,在分享阅读的基础上,唤起学生对这一主题的领悟与理解。
当然,还要找准链接文与主教材之间的训练点。链接文与教材课文做到篇与篇在主题上、写作手法上的一一对应。课堂上的三分之一时间让学生读好链接文,快速勾画文中的重点内容,让孩子们把在课文里学到的阅读法立即用来阅读。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通过主题阅读,一方面加大了积累的容量,另一方面是语言训练点的不断重复与强化,提高了课堂效率。
3、一课一得的意识
通过以上的学习和研究,在我们头脑中已有了明确的教学任务。接下来,问题的关键就是——有效落实课时教学。
备课时,务必紧扣单元学习目标,结合课后习题,合理分配课时学习任务,在每一节语文课上,教师需明确1个(最多2个)教学侧重点(知识点、能力点、情感点)。不能每一篇文章都从字、词、句、段、篇、语、修、文等等面面俱到,生怕漏了哪个点、缺了哪一环,耗时多不说,效果还不好。
这样,每一堂课在某个单元学习任务的关键点上下足功夫,甚至好几篇文章都训练一个“点”,使教学活动有的放矢,更有深度。
2
主题阅读模式下大单元教学的操作就必须有“一课一得”的意识,要大刀阔斧对课堂进行简化。“一课一得”的提出,事实上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首先要明确一个单元目标是什么,以前的问题有二:一是不知道什么是单元目标,每篇课文都在抓所有的年段目标,让语文课眼花缭乱。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的做法是备课前统观教材,将年段目标分到每个单元中去,再将单元目标分到课文中去。重点目标和教学难点在特定的篇目中突破。围绕重点目标和教学难点设计学生的语言训练点或者读写结合点。二是课堂不敢放手,教师占领了训练的空间。解决的办法是设计每一堂课时首先设计达成目标的学生活动,在明确学生的活动后再设计教师的引导方法,确保每个课堂环节都是为学生活动服务的,每一个学生活动都是为达成目标服务的。
一般来说,每一单元第一课都起着引领全单元的作用。这一课的教学,主要任务是确立单元教学主题,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引发学生在思想情感上对单元主题的共鸣,从而为单元主题教学打下思想情感上的基础。单元的第二、三篇课文应该把教学重点确定为“围绕主题学会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发现文章取材上的差异,体会表达方式上的不同。单元最后一课要在“让问题贯穿整个单元”学法的基础上,实现螺旋式上升,升华主题教学。如此实施一课一得的策略,就能做到“胸有全册,组文着眼,课有重点,一课一得,得得相连”,从而一步一个脚印,螺旋上升,提高教学效果。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