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关于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化拓教育网
/- 农Nong业 ye经 济ng ji 关于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 调查与思考 江云永 ’ (山东省即墨市七级镇) 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的重要内容。随着七级镇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民的物 质生活不断丰富,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为了 客观真实地了解和反映当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及需 求。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了深入调查如下。 一、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 以本镇为例.主要呈现四个特点: 1.精神文化生活形式比较单调,内容相对贫乏 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生活主要是看电视或喝茶闲聊、打扑 克。与看电视相比,农民看露天电影、看地方戏剧和文娱节目 实况表演等文化活动都明显匮乏.农民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 也比较少,群众参与面还不够广泛。 2.精神文化生活投入明显不足,设施非常匮乏 调查中发现,由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没有更多的钱用 来文化消费,据调查农户一年中用于购买书籍、报刊的支出 在50元以上的只占10%。5元到5O元的占70%。少于5元 的占20%。村庄文化设施匮乏,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严重 影响了农民文化生活消费水平。群众认为.村文化活动场所 应该具有健身锻炼、科技培训、图书阅读、观看戏曲和棋牌娱 乐等功能。这些方面的差距较大。 3.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日趋丰富,活动场 所大大拓展 自去年以来。全镇加大了新农村“五化”建设力度。全镇 34个村庄主街道、小巷硬化之后,最明显的变化来自于孩 子,据统计。全村今年新买滑板车500余个,每到礼拜天休息 日。村里的水泥路便成了“滑板少年”的天下。由于实施了河 道整治工程.原本垃圾遍地的臭水沟变成了绿树成荫的休闲 场所。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好去处。通过“五化”建设,全镇群 众的活动场所大大拓展。 二、农民反映最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 1.迫切希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致富能力 群众普遍感到知识贫乏,多数人感到自己的知识不够用, 渴望参加培训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有许多农民听到有 技能培训班,都积极报名参加,唯恐错过学习机会。七级镇在 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加强了农民实用技能培训,服装缝 纫、电气焊、计算机应用等课程,深受农民欢迎。 2.迫切希望建设文化场所,完善文化设施 农民对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和设施的要求非常迫切。纷纷 建议“建设文化大院”“建设休闲健身广场”,以丰富的文体活 动设施为村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提供良好条件。 3 迫切希望强化公共服务,送来文化下乡 由于受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氛围等因素的影响,村庄短 时间内很难地开展文化活动,他们迫切需要外来文化。 穆巷 村民纷纷表示,希望开展好送“文化下乡”活动.进一步 强化文化生活方面的公共服务功能。 4.迫切希望发展本土文化。丰富业余生活 . 走访调查发现,接近一半的村民喜欢“民间文化”,喜欢 看戏、舞龙、划旱船、民间艺人表演等传统文化活动,希望能 够成立自己的文化队伍,发展本乡本土文化。丰富业余生活。 三、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工作建议 1.建立目标责任制,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 建议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全市目标责任制考核,在市、 镇、村三级组织中都明确农村文化建设的考核目标,制定《考 核细则》,把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与镇、事处的工 作、干部的政绩考核挂钩,兑现奖惩,切实改变“一手硬、一手 软”的状况,从制度上保障农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进一步加 强农村公共文化网络体系建设,构建市、镇、村三级文化服务 网络。力形成齐抓共管格局,广电、文化、教育、科技等部门整 合力量,共建共享。 2.加大投入力度.建设文化活动设施场所 针对当前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建设总体上与满足 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差距较大的状况,应加大市、镇、村三级 “文化资金”的投入。一是建立以投入为主的投资保障机 制.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单列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 建设和活动经费支出,确保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 投入。二是将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列入实事工程,加大 对镇村级文化设施的投入。三是根据各村特点,加大文化活 动室、活动场地、健身器材等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合理配置 文化基础资源。四是鼓励民营企业和致富农民支持镇村文化 设施建设,采取冠名赞助、联合开展活动等形式.为镇村文化 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开展提供更多资金支持。 3.搞好公共服务.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要坚持和完善“送文化下乡”。农民非常欢迎组织的 “文化下乡”活动.但对活动的时间和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 地点不要总是集中在镇驻地.表演内容要更适合农民口 味。完善“送文化下乡”,应在优化运行机制上下功夫,逐 步实现演出内容和演出团体由上级部门选送向农民自主 选择转变.让农民自主选择所喜欢的演出剧目、影片以及 其他文化活动内容。要积极探索文化传播新形式,让富有 特色的民间文化、传统艺术以及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 在农村开花结果.满足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自我发展的 精神文化追求。 4.抓好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一是科学设置教育培训内容。针对农民的需求,抓好形 势、科学文化和实用技术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 科技文化素质。同时.要针对当前还有不少农民信仰缺乏、精 N 以项目建设为引擎 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山东省临沭县郑山 镇农业产业化情况调研报告 王恒建 (山东省临沭县郑山镇经管站) f摘要】郑山镇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如何立足本地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开发和结构调整 为主线。连年新增农业产业化项目,实现现代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初步 成效。但在社会化大生产的观念和经营方式改造传统农业中,仍然存在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经营过程中着力提 高竞争力。 【关键词1产业 问题建议 念和经营方式改造传统农业,实现现代化管理、市场化运作, 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初步 成效。 近年来。郑山镇认真按照县委县的决策部署。高度 重视“三农”工作,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支 撑,强化农业产业化发展,全镇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农 业经济驶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一1.条柳编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临沭县素有“白柳之 乡”美誉。植柳编柳历史可以上溯到800年前的南宋时期。当 时农民编织的花篮花色品种多达1000个,实用价值和观赏 价值都很高,深受国内外客商的青睐。过去临沭柳编业的品 牌效应不凸显,只注重它的实用价值,工艺简单,制作粗糙, 未把柳编制品作为一个支柱产业来抓.未通过增加柳编制品 、郑山镇基本情况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 郑山镇位于临沭县西城区,紧临县城,辖18个行政村,3 万人口,总面积4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356亩,共8919 户,新老327国道和¥225省道纵横贯穿其间,西与临沂市经 济开发区隔河相望,临沭经济开发区大部座落在该镇,是持 续快速发展的鲁东南经济强镇。工业经济形成了机械制造、 生物化工、复混肥生产、金属制管、食品加工、条柳编工艺品 和房地产开发七大产业,全镇现有企业120余家,规模以上 的文化含量来打造国际品牌一,规模小。销售渠道少,销售范围 窄。郑山镇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趋势,立足当地实际,因势利 导,突出特色,以打造条柳编特色园区为着力点,把实力较强 的工艺品企业集中到特色园区,充分发挥行业优势,走规模 企业34家。1~l0月份,全镇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21.5亿 元,同比增长63%;实现销售收入20.3亿元,同比增长 64%;;实现利税5600万元,同比增长59%;完成国税收入 3304.34万元,同比增长39.4%;完成地税收入l1l5.29万元, 同比增长46.9%;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889.85万元.同比增长 43.2%。郑山镇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立足本地实际. 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开发和结构调整为主 线,连年新增农业产业化项目,以开放的社会化大生产的观 化经营道路,带动杞柳种植户扩大种植规模,促使条柳编企 业相互竞争,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不断提高技艺水平,保持 发展后劲,提高规模效益。促进了全镇条柳编产业快速健康 发展,目前我镇白柳种植面积达3000亩,条柳编工艺品企业 达2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l0家),从业者近5000人.年产 值2.7亿元,利税 1000万元,今年1~l0月份出口2400万美 元,产品远销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 神空虚、参与封建迷信、等不良现象.强化主流文化的教 育培训,抓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特别是青 象,不断提升农民特别是中青年农民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 能。 年农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破 除陋习,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形 成文明向上的农村风貌。二是创新、丰富教育培训渠道。对农 民实行“菜单式”培训,根据农民需求设置合适的培训班:积 极探索农民教育培训新途径,对学历层次较高的农民可以通 过优惠鼓励其进一步提升学历水平,而对部分“有文化、 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在“送出去培训”上实现新突 破,进一步开阔眼界、提升素质。三是通过聘请专家教授和农 5.开展文化创建.增强农民参与积极性 是把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致富结合起来。农村文化工 作要主动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 一求,在活动中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场知识,让群众从活 动中学到更多致富本领。应积极引导、扶持农民发展农村特 色文化产业,激发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 是把农村文化建设与社会公德教育结合起来。加强宣传教育 力度,大力开展“文明家庭”“好邻居”“好婆媳”等评选活动. 村能人上台讲课、观看电视录像、远程教育等方式。向农民传 授人文、农村科技和健康养生等知识,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 在农村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真 正实现“乡风文明”。 优秀文明成果,逐步改变先进文化在农村传播比较薄弱的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