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语文课堂上如何实现师生互动

语文课堂上如何实现师生互动

来源:化拓教育网


语文课堂上如何实现师生互动

杨静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其实质就是师生间相互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没有互动,教学实质上并未发生。传统的教学活动,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其结果是课堂干巴无味,教师越教越疲劳,学生越学越乏味,彼此都越来越无所适从。新课程强调,教学应该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应积极交往,彼此互动,共同发展。基于此,为使语文课生动精彩,我在课堂教学中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一、精心设计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生主动汲取知识的发端,是教学中互动的前提。学生预习到位,课堂上才会言之有物,才会提出问题,发表观点,才能与老师的讲解对接。所以预习直接影响着课堂气氛的活跃和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师生互动的质量和效果。

预习怎样才能到位,怎样才能切中教学要点及重点,进而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呢?

1、预习设计要集中体现重难点。针对学习《渔父》一文,结合“自读提示”,我设置了这样的预习要求: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人格形象?怎样写其语言、行为、外貌?塑造屈原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具有怎样的处世态度?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

这样,通过预习,把握了文章的重点,导引了学习本文的方向。

2、课前练习内容要有针对性。我在设计《渔父》的预习练习时,完全按标准化试题形式,包含选择、判断、填空、阅读。这样,既重视了基础知识的把握,也重视了各种能力的提高。同时让学生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激发了积极思考的热情。

学生在懂得了学什么之后,兴趣增强,说话的愿望随之产生,课堂上自然不愁无话可说,师生的双边活动水到渠成。这样,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思维活跃,教学气氛热烈,课堂教学的效率及效果何愁不高?

二、充分调动课堂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要求语文课堂要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探索空间。教师不能一味演讲、表演,而应引导、管理,应在互动中,变“一言”为“众言”,让学生自己“找水源”。使学生增强参与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张扬个性,锻炼提高。

当然,课堂互动除了充分的课前预习外,还需要必要的铺垫和前提。

1、师生平等、创设情景是互动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堂中要实现师生互动,首先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

师生关系,只有师生间平等、尊重、理解,才能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平等是互动的前提,教师要

那么怎样做益友呢?我以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课堂外的沟通至关重要。当学生把你当成了他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课堂上的你在他们心中就不再是板着面孔的“先生”,而是心灵停泊的“驿站”了。再则,课堂上教师的热情、真诚、幽默,敏锐,既能巧妙化解学生因答不上问题的尴尬,更能尽展自己人格魅力和教学艺术,使语文课真正成为人文教养的土壤,和谐温馨的家园。

课堂上的情景创设是课堂上达成师生互动的必要准备。课堂中创设情景,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带着积极地心态主动亲近文本内容,感悟文本情怀,探索文本内涵。这时教学就会轻松愉悦,生动活泼,因为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抒。为此,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明显缩短,教学的互动自然是水到渠成。如:在教学《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时,我这样设计导语:“青春是玫瑰色的年华,是爱做梦的岁月.相信你们一定会带着粲然的微笑,带着燃烧的希冀,带着青春的快乐,带着神奇的遐想,把自己的未来憧憬得如诗如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规划人生,怎样设计未来呢?”这样,师生间带着共同的疑问、思考和话题,探讨、碰撞、共振,最后达成定位与共识。所以说,语文课堂中,情景的创设是学生情感的催化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必要准备。学生只有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或体察现实生活,或体验角色典型,或体味社会情感,才能激发思维品质,丰富情感追求,锻造联想想象,提高学习效果。

2、适时激励、互换角色是互动的动力和必要措施

行为科学家总结出一个公式:工作绩效 = F(能力×激励)。如果在语文教学中也能使用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信与自尊,那么,学生就会从“要我学”变为

“我要学”,为此而来的就是他们内在潜能的爆发与提升。

课堂中教师的一句真诚赞美、恰当评价会让学生如沐春风。被认可的满足与自豪会使学生整堂课保持亢奋与自信,参与课堂的意识就会更为旺盛,学习的热情自然会高涨。例如我教小说时,分析、评价其中的人物性格就采取让学生畅所欲言的方式,只要他们言之成理,就及时予以激励肯定,并通过板书尽可能如实地展示其思想观点。用此方法,树立学生自信心,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这样,通过自读思考、质疑讨论、巩固练习等“多向”信息交流活动,师生共同经历了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教学过程,教学反馈良好。

教师互换角色也可使课堂活泼生动,丰富多彩。例如,我在授课时经常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师生互评的方式调节课堂气氛。还采用预习课文后,让学生将所思、所感、所疑设计成问题,向老师提问,寻求解答。这样的课堂活泼生动,轻松有效,真正起到了互动作用,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三、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1、利用多媒体,激活课堂

不同的教学手段,不仅能调动学生不同的感官感悟丰富的知识、深邃的哲理、多彩的世界,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与兴趣,激活学生的灵感与思维,提高课堂的效率与品位。课堂上利用投影、录音、课件、网络等辅助手段,既可增加学习内容的形象性、可感性,增强知识的稳定性、持久性,发挥课文的感染性、共鸣性,同时也使课堂容量相对加大,师生互动成为可能。

我在教学作文的“话题转换”时,将图形及图画以课件投影形式放出,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感悟图画,组织语言,既加大了课堂密度,生动、形象、直观地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同时也收到了师生互动的教学效果,完成了生生同步的教学任务,达到了共同提高的教学目的。

2、读、说、议、查、练,用活思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对语文教学来说最为行之有效。因为语文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很适合朗读。如果其间教师再适时指导朗读技巧,点拨朗读疑惑,课文带给学生的就不仅仅是需要掌握的知识了,而且更是心领神会的享受与陶醉了,同时也达到了师生间默契和谐的互动。

语文课上,教师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勤于动脑、勇于表达,在说说议议中,发表观点解决疑难,产生智慧享受成功,合作探究互助配合,精言妙语就会在互动中产生,连缀一起诉诸笔端,就是随笔,就是文章。听说读写水融,语文教学自然轻松而愉悦。

现在互联网对人类的帮助无需赘述,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印象深刻,由点带面,广为博览。这样之后,既使学生在课堂上有的放矢,表现渊博,也使学生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积累,一举而多得。

最后通过教师预先设计的标准化练习,整合疑点,检验所学。民主后再集中,将应该掌握的知识和学习过程中的乐趣有机结合,从而使课堂教学在互动中收效甚丰,事半功倍。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需要师生互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促成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互动”,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让教学活动“动起来”,师生互为补充; 让

教学活动“亮起来”,师生一同欣赏;让教学活动“火起来”,师生彼此助燃;让教学活动“洋起来”,师生共同提高。只有这样,课堂才能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播种、施肥并期待收获的田园,才能让这个田园播种灵感,孕育思想,收获未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