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
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边。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恼怒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找出第二首诗中的两个成语。
2.按照自己的理解,对照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上的异同点。
【答案】
1.万马齐喑、不拘一格
2.相同点:都针对人才问题,表达作者对人才的保护;
不同点:第一首诗表现作者奉献自己培养人才的崇高献身精神。第二首诗写作者希翼政府打破一切陈规旧制,让各种各样的人才充足发挥作用,使国家振兴。从他的动作反应,与人交流时的反应,贴心的服务功能三个方面看,大白离我们并不遥远。 【解析】
1.理解第二首诗的内容可知,“万马齐喑、不拘一格”是成语。“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情况。“不拘一格”意思是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2.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诗歌,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
第 1 页/共 9 页
朽木易折,金石可镂。
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两首诗可知,都表达作者对人才的保护。不同之处在于第一首诗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现作者无私奉献培养人才的精神;第二首诗通过“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表达作者希翼朝廷打破一切陈规旧制,让各种各样的人才充足发挥作用,使国家振兴的愿望。
二、古诗文阅读
天末怀李白①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②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③,魑魅④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⑤。
【注释】①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当初李白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天末:天边。②君子:指李白。③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运多舛。④魑魅: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⑤汨罗:屈原在汨罗江含冤投水自尽。
3.下列的理解或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
A.古代一些物象常常被寄托特定的含义,例如“鸿雁几时有”中的“鸿雁”就因为有借雁足传信的说法,常常被用来借指书信。
B.意象与意境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元素,本诗在“风”“水”物象前分离添加“凉”和“秋”两字,形成意象,构建了共同的意境。
C.“知人”是一种诗歌鉴赏的主意。作者视李白为知己,首联在看似不经意的寒暄中表现出作者对李白的关切。
D.“论世”也是一种重要的鉴赏主意。作者在动乱年代与李白一起被流放。所以才由李白的遭遇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感慨万千。
E.诗歌采用了对照的表现手法,通过一“憎”一“喜”的对照,主要写出了诗人对自己命运崎岖的无尽感叹。
4.诗人为什么说“应供冤魂泪”?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答案】 3.D E
4.①这是诗人的想象之词,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果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满腔的怨愤,会与投身汨罗的前贤屈原有相似的心境,这是对李白内心的揣摩。(言之有理即可) ②全诗抒发了对李白深切的牵挂与想念。 【分析】
3.D项“作者在动乱年代与李白一起被流放”理解错误。诗人并没有与李白一起被流放,属于无中生有,李白被流放是,诗人弃官远游客居秦州。E项分析错误,一“憎”一“喜”并非对照,主要写出了诗人对李白等自古以来智慧之士命运崎岖的无尽感叹。“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一洒泪”之痛;“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能力,是传诵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智慧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4.尾联虽系想象之词,但因诗人对屈原万分景仰,觉得他自沉殉国,虽死犹存;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果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满腔的怨愤,天然会对前贤因秋风而寄意。这样,“应共冤魂语”一句,就很生动真切地表现了李白的内心活动。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全诗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恼怒不平。 【译文】:
凉风飕飕从天边刮起,不知此时你心境怎样。 鸿雁捎的消息何时到?只恐江湖秋水多风浪。 文采卓绝苦命遭忌恨,山精水怪喜吞过路人。 相比你会与屈原共语,投诗汩罗江诉不平事。
第 3 页/共 9 页
朽木易折,金石可镂。
三、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诗人借助山、水、_______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的感情。
6.“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王安石在作诗时曾改过无数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你想想看他为何要用“绿”字?
【答案】 5.月思乡
6.诗中“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南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既有色彩又有动感,极其传神。 【解析】
5.本题是对诗歌意象及其在表达诗人情感上的作用。诗歌中的意象有山、水、月,诗人借景抒情,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想念故乡的情绪,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6.本题是对诗句中重点字词的赏析。解答时需要按照诗句的意思来思量。这个“绿”字是一个表色彩的形容词,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
四、阅读古诗,完成小题。
晚次乐乡县①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如何此时恨。噭噭②夜猿呜。
【注释】:①本诗是诗人从故乡蜀地东行,途经乐乡县时所作。②噭:同“叫”。 7.概括引发诗人思乡的事由。
8.下面向诗歌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以时光为线索架构全诗,从“日暮”开始,到夜色渐浓,至“夜”结束全诗。
B.颈联以“烟断”、“木平”逼真地写出了夜色的浓重。 C.尾联自问自答,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更添无尽乡思之愁。 D.此诗与诗人的《登幽州台歌》写法相同,粗犷、直抒胸臆。
【答案】 7.异乡孤征 8.D 【分析】
7.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控制。本诗开篇写故乡遥远无际,进而写“日暮”、“孤征”,在叙事中点明了“孤征”是思乡的原由。
8.本题考查对诗歌的主题的控制。《登幽州台歌》写法粗犷、直抒胸臆,本诗则恰恰相反,笔法细腻,情景交融。故选D。
五、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第 5 页/共 9 页
朽木易折,金石可镂。
9.发挥想象,描绘“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意境。
10.在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上,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案】
9.示例:在风雨洒落的夜晚,诗人做梦都在想着,他一身戎装,骑着战马,跨越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
10.示例:表现手法:都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想象的景或事。思想感情: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分析】
9.描绘诗句所描写的画面。答此类题的前提是准确理解诗词,关键是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忠实于原诗词的基础上举行再创作。语言力求柔美,以丰盛画面的意境。首先按照题干要求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再找出这些景物的修饰语,加上修饰语将这些景物重新描述,最后运用想象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这些景物连缀成画面。如:深夜里,躺在床上,默默地听着窗外的风雨慢慢入梦,宛然又回到沙场上,批着铁甲的战士策马而来,马蹄踏在结冰的河面上,厮杀声响彻天地。 10.比较阅读。从表现手法上说都使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与“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实写。“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与“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为虚写。从思想感情上分析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示儿》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江村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夏的成都,当初在朋友的资助下,作者所居住的草堂刚刚建成,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妻子儿女同聚一处,重新获得了天伦之乐。
11.首句中“抱”字极为精妙,请从修辞、写景和感情三个方面做简要分析。
12.颈联写了哪两个生活场面?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答案】
11. “抱”字用的精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溪水紧紧围绕江村安适祥和的情态,表现了诗人的自适和惬意。
12. 老妻画纸,稚子敲针。表现了诗人持久漂泊,总算安定之后的安宁心境。 【解析】
11.考查词语的表现力。一定要把词语放入诗句中去理解。“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澄澈的江水蜿蜒地绕村流过,长长的夏日里,村中的一切都显得幽雅。“抱村流”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它的可爱,同时也照应了“江村”的诗题。且定下了全诗的氛围,挈领了全诗的旨意。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蜿蜒,水木清华,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而历经磨难的诗人不再有担心和愁烦,且自怡然赞赏这村中的景色。注重一定要审好题干的“请从修辞、写景和感情三个方面做简要分析”的要求。
12.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普通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后面再加上情感。“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诗人怀着愉快的情绪缓步向家中走去,看见老伴正坐在门前的树阴下,在纸上画着
第 7 页/共 9 页
朽木易折,金石可镂。
什么,走近看时,本来是一个棋局。“叮叮”的声音传来,小儿子在埋头仔细地敲着一根针,这个贪玩的孩子,他是要自己做个鱼钩儿,好去江边钓鱼玩。这样的场面大概是村中常可见到的,可是对于经历了安史之乱,屡受挫折、颠沛半生的作者杜甫来说,是他少有的珍贵的福气,令他心头为之一暖。这两句捕捉到生活中最普通的画面,传达出一种普遍的亲情的温温暖生活的悠闲美好。
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小题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13.首句“丝管”用了什么修辞主意?从题材上看,这首诗是什么诗? 14.对本诗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纷纷”本指事物多而乱的形状,这里用通感手法描摹音乐,形象描 绘出弦管杂错而和睦的效果。
B.颔联中,“半入”写出音乐悠扬婉转而空灵便脱的感觉。
C.该诗的弦外之音意味深长,既然“此曲只应天上有”,何故“锦城丝管日纷纷”呢?含蓄的奚落尽在其中。
D.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详细形象的描绘,是虚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虚而实,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好赞誉到了极致。
【答案】
13. 借代 赠别诗 14. D 【解析】
13.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回答问题。“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代音乐,由此可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为详细代抽象。从题材上看,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合“赠花卿”的“赠”字分析,这是一首赠别诗。
14.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选项。ABC三项准确。D项“前两句对乐曲作详细形象的描绘,是虚写”错误,应该是“前两句对乐曲作详细形象的描绘,是实写”。
第 9 页/共 9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