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3年高考复习题

来源:化拓教育网
2023年高考复习题

高考历史备考复习题【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固基题组与]

1.[·沧州月考]年,明太祖设通政使司作为皇帝的“喉舌之司”,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后又下令凡奏不得先禀告中书省。明太祖的这些举措意在( ) a.填补废止丞相发生的权力空白 b.进一步完善中央政权机构 c.提升中央政权机构的行政效率 d.大力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明代君主专制的加强。年,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丞相,与题干中时间“年”不符,故a项错误;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有中书省和左右丞相,管理全国行政事务,但是根据材料信息“凡奏不得先禀告中书省”,实际上反映出明太祖对丞相怀有戒心,力图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b、c两项都不是明太祖采取这些举措的真正目的,故应排除。

2.[·沧州摸底]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破灭》一书中写到:“做为集权主义者,尤其就是那些女性主义于专制和专制的‘雄略之主’,几乎没一个人会指出前朝的覆灭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他们只可以得出结论恰好相反的结论。因此,他们汲取的教训,也就可以就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实行的相近措施就是( )

a.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b.成立代莱中枢权力机构,划分弱化皇权 c.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 d.通过刺史新制和行省制,强化官僚队伍建设 答案 c

解析 此题实际就是反问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强化君权的措施。根据所学所述c项所述为恰当答案。

3.[·安庆模拟]雍正八年因西北用兵,特设军机处,经制规划,多为其(张廷玉)手定……军机处地处隆宗门内,严禁外人进入,且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有几间值班用的平房。此设置( )

①加强了君主专制 ②提升了行政效率 ③增加了行政运转成本 ④确保了决策机密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军机处的设置搬迁了中央核心决策机构,加强了君主权力,故①恰当;军机处自始皇权意志,简略程序,提升行政效率,故②恰当;军机处结构直观,有官无吏,节约财政开支,增加运转成本,故③恰当;军机处放在宫内,不得外人步入,确保了决策的机密性,故④恰当。

4.[·临川月考]康熙帝曾训斥议政王大臣说:“今闻会议之事尚未具题,在外之人即得闻知。”雍正帝曾告诫大学士等说:“凡大小臣工,面奉谕旨,皆国家政务,不当轻泄于外。”为解决这种困境,清朝统治者( ) a.设内阁,复置六部 b.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c.设军机处

d.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阁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了清朝为政务保密而设置机构。根据史实可知c为正确答案。 [Savignac题组]

5.《明史》记载“居正为政……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人,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 a.皇权与内阁的矛盾不容调和 b.内阁成为制约皇权的中央机构 c.内阁权力源于于皇帝的意旨

d.内阁首辅演变为事实上的宰相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反映张居正在生前拥有很大权力,死后以罪状示天下,说明内阁权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内阁无实权,不能制约皇权,皇权与内阁并不存在矛盾,故a、b、d三项说法不正确,选c项。

6.[·武胜月托福]《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说道:“虽然我们已经说道过中国的政府形式就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贵族政体,……如果没与大臣磋商或考量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无法作出最后的同意。……所有文件都必须由大臣校对提交皇帝。”利玛窦指出中国明朝时( )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内阁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d.政体形式为责任内阁制 答案 b

解析 由“如果没与大臣磋商或考量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无法作出最后的同意。……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校对提交皇帝”所述,他指出明朝时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内阁。b项恰当。

7.[·北京东城二模]有学者总结中国古代“皇权的强化,一方面表现为有一定独立性的外朝中枢机构权力被削夺殆尽,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一部分内廷臣属或机构因得皇帝信任而不断培养发展势力,成为实际上的权力中枢”。能支持上述观点的朝代是( ) a.西周 b.秦朝 c.元朝 d.清代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中“外朝中枢机构,内廷臣属或机构”可知该朝代应该存在内、外两种机构,西周时期尚未形成完整的朝廷机构,故a项错误;秦朝设立三公九卿制,只存在一种机构,故b项错误;元朝实行一省制,不存在内外中枢机构之分,故c项错误;清代在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独立于六部成为皇帝的秘书班子,形成内外中枢机构之分,故d项正确。

8.[·河北名校高三入学考试]乾隆时人阁主办批本的程晋芳曾感叹说道:“旁观者谓密勿重务咸由军机,内阁昌成例而行,例如寄录耳。乌知国家大政内自九卿以下,外而地

方官藩臬,凡诸兵农礼乐刑赏之事,胥由是办事员矣,可不曰至轻欤?”据此可以得出结论( )

a.内阁和军机处分管地方和中央 b.内阁处置的政务不如军机处关键 c.军机处和内阁分理军务和政务 d.军机处并未全然替代内阁的职能 答案 d

解析 内阁和军机处都就是中央机构,不存有分管地方和中央的区别,故a项错误;材料特别强调的就是内阁关键,而非内阁处置的政务不如军机处关键,故b项错误;内阁“凡诸兵农礼乐刑赏之事,胥由是办事员矣”可知其也处置军务,故c项错误;材料讲诉了乾隆年间人们以为军机处关键,但是内阁也昌成例而行,很多关键事情均由它同意,说明了军机处并未全然替代内阁的职能,故d项恰当。 二、非选择题(20分)

9.[·南京演示]写作以下材料:

材料一 (为人臣)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逆命而利君谓之忠,从命而利君谓之顺。 ——荀子《荀子·臣道》

人臣要从主之法,虚心待令,皆宜其能,胜其官,而莫怀余力于心。 ——韩非子《韩非子·南面》

材料二 大哉,我宋之祖宗容受谠(正直)言,养成臣下刚劲之气也!朝廷一黜陟不当,一政令未便,则正论辐辏(聚集),各效其忠。虽雷霆之威不避也。 ——(宋)何坦《西畴常言》

材料三 帝(太祖)尝览《孟子》,至“草芥”“寇仇”语,谓:“非臣子所宜言”,议罢其配享。诏:“有谏者以大不敬论。”(钱)唐抗疏入谏曰:“臣为孟轲死,死有余荣。”……帝鉴其诚恳,不之罪。孟子配享亦旋复。

……帝自践阼后,颇不好释氏教。……(李)仕鲁……章数十上,亦不听到。仕鲁性刚次郎,由儒术起至,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兼。及言不见踪影用,迨恳请于帝前,曰:“陛下浅溺其教导,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乞赐骸骨归属于田里。”遂复置笏于地。帝大怒,命武士捽搏之,立死阶下。 ——《明史·卷一百三十九》

恳请提问:

(1)据材料一,概括荀子与韩非子关于君臣关系的相同主张。在“人臣”对君主命令的态度方面,两人观点又有何不同?(6分)

(2)据材料二,归纳宋代较好君臣关系的整体表现。(6分后)

(3)材料三中明太祖对两位大臣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指出其反映的君权特征。(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的主要因素。(4分后) 答案 (1)相同:人臣要效忠君主。

相同:荀子指出如果对君主不利可以抗命;韩非子则主张人臣对君主必须绝对顺从。 (2)表现:君主胸怀宽广;大臣正直敢言;政治风气良好。 (3)相同:原谅;严苛。特征:专制专制;随意片面。 (4)因素:传统思想的影响;君臣的个人因素;君主专制体制。 中考历史复习复习题【二】 一、选择题

1.培根说道:“(中国)存有三种东西曾发生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就是在文化方面,第二种就是在战争上,第三种就是在航海上。”培根说道的第二种东西就是指我国古代的( ) a.印刷术 b.造纸术 c.指南针 d.火药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准确再现基础知识的能力。依据材料表述判断:中国对世界影响巨大而深远的发明首推四大发明,一在文化方面应该是指印刷术;二在战争上,应是火药,极大增强了新兴资产阶级同冷兵器的骑士作战的实力;三在航海上是指指南针。 答案 d

2.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 a.赵志锋技术从明代已经开始采用 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

c.赵志锋最早采用的就是木活字 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解析 赵志锋技术从北宋已经开始采用,赵志锋之前传递信息并不是都用手抄,赵志锋最早采用的就是泥活字,a、b、c三项错误;活字印刷在北宋时发生,就是四大发明中发生最晚的,d项恰当。 答案 d

3.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主要特点就是( )

①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 ②以算筹为计算工具 ③以珠算为计算工具 ④以十进制记数系统为计算方法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 我国古代数学体系构成于东汉时期,珠算在元代发生,③不合乎题意,①②④合乎题意。 答案 b

4.楚汉之争中,存有这样一个故事:韩信投奔刘邦后,被派来管理杂乱无章的粮仓。但很快韩信就把新谷、陈粮分离,而且崭新谷、陈粮的数量统计数据得非常确切。他的这些智慧最可能将记述于( ) a.《石氏星表》 b.《九章算术》 c.《齐民要术》 d.《黄帝内经》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石氏星表》是天文学著作;《九章算术》是数学著作;《齐民要术》是农学著作;《黄帝内经》是医学著作。只有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5.我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我国最早的天文学专著发生 ②发明者测量地震方向的地动仪 ③生产黄道游仪 ④发明者新型浑仪——简仪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d.①②④③

解析 我国最早的天文学专著出现在战国时期;测量地震方向的地动仪出现于东汉;黄道游仪是在唐朝创造的;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制成了简仪。 答案 a

6.年在甘肃北部居延汉代烽燧遗址中出土了《汉代木简》。它记录了这座烽燧所拥有的兵器及其他驻屯军用品的数目,其中有东汉和帝“永元”的纪年。对上述信息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活字印刷术源于木简刻字 b.为便于流传,弃纸而用木简 c.木简上的文字必须就是楷书 d.木简仍是当时重要的书写载体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文字发展的重新认识。材料无法彰显a、b两项;楷书就是在魏晋时期发生的,c项错误;材料信息充分反映了木简就是当时主要的书写载体。 答案 d

7.《齐民要术》中“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功力太少而顺利多。任情占丽鱼,劳而无获”充分反映的农学思想就是( ) a.因地制宜 b.多种经营 c.商品生产 d.重农抑商

解析 题目的意思是不违农时,掌握土壤条件,则可使农业生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劳而无获。 答案 a

8.据《中国救荒史》统计,历史上灾害的发生连绵不断,仅明清两朝灾害记录就达2 余次,平均每一年就有2次以上。下列著作中体现“救荒”思想的是( ) a.《农政全书》 b.《齐民要术》 c.《农书》 d.《千金方》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鼓腮能力。从材料中的“明清两朝”“民食”等信息所述a项恰当;b项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c项是元代的农学著作;d项为唐代的医学著作。 答案 a

9.在我国某一部医书中按无机界、植物界、动物界三个层面16部,“从微至奋身”“从痴至贵”排序分类,所含近代生物进化思想。这部医学业著作就是 ( ) a.《黄帝内经》 b.《本草纲目》 c.《痢疾杂病论》 d.《千金方》

解析 《本草纲目》创立了当时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思想。 答案 b

10.英国史学家韦尔斯说:“19世纪以前的两千多年,很少有中国人对于他们自己的文明一般优越于世界其他各处的文明产生过认真的疑问。”对上述材料理解最为正确的是( )

a.中国古代文明一直领先于世界 b.中国古代的封建政府禁绝任何外来文明 c.中国古代文明并不是世界领先 d.古代中国人缺乏对本国文明的深刻反思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明清时期,中国科技已滞后于西方,a项错误;b项观点不合乎史实;c项不精确;材料充分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本国文明太过自豪没能及时思考,d项恰当。 答案 d

11.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过程看看,造纸术的改良就是在宫廷官员领导下获得的,经过皇帝命令推展。火药虽然源自炼丹术,但如果没统治者的积极支持,炼丹家不但无法生活,更没炼丹所需的设备和原料。各朝的天文机构——司天监由高级官吏太史令轻易领导。皇帝还经常插手天文观测的历法改革。由此可以窥见( ) a.古代科技发明是为统治者服务的

b.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就是古代科技发展的关键原因 c.统治者的支持是古代科技发展的根本原因 d.古代科技注重实验、推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并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从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都没有离开统治者或政府的支持,这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对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b项正确。

答案 b

12.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在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

a.求善而无此求真 b.缺少理性精神 c.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d.落后于西方国家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从材料信息“在理论上始终横跨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去建构学术体系……搭存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所述,中国古代科技缺少理性精神,b项恰当。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英国学者威尔斯说道:“(7—9世纪)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在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对外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究的。”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也说:“中国在3—13世纪之间保持了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现代科技赖以存在的发明一半来自中国……”。但是他也指出“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与其相应的现代科学”。

材料二 以下就是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者世界地位变化的统计表:

(1)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16世纪以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在世界上占绝对领先的地位,特别是隋唐时期和宋元时期,出现了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科技成果。隋唐以来影响世界的三项伟大科技成果的发明是怎样完成和发展的?隋唐和宋元时期,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和条件各是什么?

(2)16世纪以后中西方科技发展出现了爆冷。据上述材料,融合所学科学知识归纳16世纪以后中国科技发展的状况。

解析 本题是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相关历史问题的相对全面的考查。提供了相对广阔的思考空间,题目综合性强,思考的问题也有相对的深度和现实意义。

答案 (1)①隋唐时期发明者了刻印印刷术,北宋时发明者了活字印刷术;我国不晚于唐朝就已发明者了火药,唐末火药用作军事,宋代时发明者张朋形火器;晚在战国时我国就发明者了司南,指南针在宋代已经广为采用在航海交通上。②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强悍,

农业、手工业发展,经济繁荣,民族间的交流和对外相处频密;宋元时期由各民族政权的蔗茅至大一统,经济稳步发展,特别就是商品经济活跃、城市繁盛,海外贸易频密。 (2)虽然传统科技仍占一定优势,但整体上科技发展日益缓慢,甚至停滞,没有形成近代科技,落后于西欧国家。

14.写作以下材料,顺利完成问题。

材料一 八纲辩证是书中贯彻辩证论治的具体原则。所谓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种辩证纲领。八纲辩证,是根据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用来说明疾病的部位、性质、邪正盛衰等情况的一种辩证方法,为指导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材料二 它的成就,首先在药物分类上发生改变了旧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实行“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他把药物分为矿物药、植树药、动物药。 材料三 年12月17日,由北京多家中西医科研机构联合研制出来的世界首个抗甲流中药方——金花清感方,现已进入新药研发阶段,有望为全球治疗甲流提供一种全新的途径。

科研人员通过动物实验,以及对基准甲流轻症患者的临床研究,均证实“金花清感方”就是化疗甲流的一剂有效率方药,与达菲效果相当。这也就是世界上首次使用严苛的医学方法去评估中医药对甲流的化疗效果。

甲流疫情爆发后,中国的科研和医疗机构就开展了中医药防治甲流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成效。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减轻甲型h1n1流感患者头痛咳嗽症状、缩短退烧时间等方面效果明显。

(1)材料一中的“书”就是指什么?它具备怎样的历史地位? (2)材料二中的“它”是指什么?如何评价其价值? (3)根据材料三,谈谈今天应当如何看待中医理论?

解析 第(1)问可根据所学知识作答;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作出判断并评价;第(3)问要注意对传统中医的辩证认识。

答案 (1)《痢疾杂病论》。创造性地明确提出了实事求是丁福保的方法,打下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喻为“万世宝典”。

(2)《本草纲目》。价值:记录各类药物1 种,药方一万多个,还绘制了一千多幅药物形态图,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3)中医学存有很多的优点,也不可避免的存有自己的局限,我们的正确态度必须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或珍惜传统,古为今用,实事求是权衡,发展技术创新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