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繁盛一时的隋朝说课稿

来源:化拓教育网
《繁盛一时的隋朝》说课稿

1、本课地位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这节课是中国古代史《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教学内容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命但又重要的朝代——隋朝。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与鼎盛时期,对中华文明乃至整个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隋朝虽然短暂,但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唐朝的强盛在各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课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的核心思想是如何科学、艺术地处理好学生、教师与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将课堂真正的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乐学,让自己与学生共同学习、探究,让教材成为我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合作的依托。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培养学生从特定历史条件下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统一、安定的社会

- 1 -

环境。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据此增加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重难点

本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1、南北重归统一;2、大运河的开通。

这两部分的关系是:隋朝的统一结束了自东汉末年的分裂割据局面;隋朝的富庶为开凿大运河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及通航,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所以本课的重点是大运河的开通。隋朝统一的条件、如何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及大运河通航的影响作为本课的难点。

4、说教法

因为隋朝的历史短暂,初一学生对隋朝的情况知之甚少。但同时,学生经过半年的历史学习,对历史学科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学习热情较易调动,而且,初一的学生比较喜欢表达自己的看法,有丰富的历史想象力,有效地小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学习。针对学生的以上特点,在设计这节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生为本的课改理念,注意引导学生围绕相关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历史想象、小组讨论等,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知识点,让学生体会主动学习的乐趣,学会合作学习,并逐步掌握对比法、讨论法、利用有效信息等方法。

5、说学法

- 2 -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认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比较注重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几种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等。

6、 教学过程

一堂课成功与否,开头抓住学生的心,吊起学生的胃口很关键。关于“隋的统一”这一知识点,我首先出示按朝代衔接历史的歌谣[南朝北朝到后期,权仍分立趋统一。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渐崛起。结束分裂盼统一,杨坚建隋顺民意。南北重新统一后,隋唐两朝现盛世],以此渲染气氛,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使学生能够通过歌谣把注意力最终落在“隋朝建立”的知识点上,并由此过渡到“隋的统一”。

隋朝统一的条件是本课难点,我为学生提供了相关资料帮助理解。如出示隋朝统一前后的疆域图,隋初、隋盛时期各种参数的对比表格,以及通过阅读书中陈后主灭亡的故事,指导学生分别从陈和隋的角度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为突破本课重点,要求学生观察隋朝大运河的示意图,从中找出几个重要位置,并出示[四五千里长,中心在洛阳,北达涿郡,南至余杭]这样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使学生能够图文并记,

- 3 -

以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

与此同时我还采用了层层设疑、史学辩论的方法,设置辩论题:

①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 ②隋朝大运河开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③隋朝大运河开通有何利弊?

这种讨论加辩论的形式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语言表达能力,延伸了课堂教学,将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紧密结合,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最后进行本课知识点的回顾。

本节课我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老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力求学生在积极,愉快的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 4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