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的传统与文化
多年前去了一趟张家界,风景已经在记忆中模糊,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一路上待我们无微不至,关怀体贴,给我们唱山歌,跟我们讲风俗的土家族导游少女。记忆中的土家族热情而又神秘,每个少女都有着天籁般的歌喉,民俗文化也着实让人着迷,为此中华民族园一行特意在土家山寨研究了解土家族的民俗民风。
土家族(土家语为“毕兹卡”意思是本地人)现有人口802万人,在全国民族人口总数中排名第七,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贵州毗连的武陵山地区,共有2个土家族自治州,24个土家族自治县,1957年1月被正式确定为单一的少数民族。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一种语言,土家族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传统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及歌舞“茅古斯”。乐器有唢呐、木叶、“咚咚喹”、“打家伙”等。
在这里要着重介绍一下让我印象深刻的土家族的“哭嫁”。 “土家族哭嫁歌”是土家族的习俗民歌。这里的土家姑娘出嫁前,一般要唱“哭嫁歌”,用“哭”和“唱”的方式来迎接出嫁结婚,姑娘在出嫁前一个月里,要用歌声来诉说自己对亲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按照习俗,姑娘要哭唱七天到半月,最多的要哭唱一个月。“土家族哭嫁歌”通俗易懂,有着非常强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唱词充分展示自己勤劳、善良和智慧的一面,同时也表达了新娘与亲人们离别的不舍之情。这里有一段歌词:
哭爷娘:
娘啊娘,我要走了呐,再帮娘啊梳把头。 曾记鬓发野花艳,何时额头起了苦瓜皱? 摇篮还在耳边响,娘为女儿熬白了头。 燕子齐毛离窝去,我的娘唉,衔泥何时得回头?
娘哭女:
铜锣花轿催女走,好多话儿没说够; 世上三年逢一闰,为何不闰五更头? 哎,儿去了哎娘难留,往后的日子你重开头;
孝敬父母勤持家,夫妻恩爱哎度春秋。
土家人说,唱“哭嫁歌”不但诉说了对亲人的眷恋与不舍,还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不哭不吉利。
土家族的礼仪主要有:见面要互相问侯,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
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染成红、绿色,晾干而成),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猪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间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重阳节打粑粑,女儿“坐月”送粑粑,修房上梁抛粑粑。节日里馈赠亲友,一般也都是互送粑粑。除糯米粑粑外,还有高梁粑粑、小米粑粑、包谷粑粑等。腊肉是土家族的上等大菜。冬至一过,将大块的猪肉用盐、花椒、五香粉腌制好,吊挂在火炕上,下烧柏树枝田,烟熏而成。有的户腊肉存放两三年。切成块状的腊肉,肉质紧凑,呈殷红色,喷香诱人。逢年过节或亲朋临门,满桌的菜肴中,正上方必摆腊肉。土家族十分好客,平时粗茶淡饭,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开水泡团馓,然后再以美酒佳肴待客。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湖南湘西的土家族待客喜用盖碗肉,即以一片特大的肥膘肉盖住碗口,下面装有精肉和排骨。为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真诚,待客的肉要切成大片,酒要用大碗来装。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土家族置办酒席分水席(只有一碗水煮肉,其余均为素菜,多系正期前或过后办的席桌)、参席(有海味)、酥扣席(有一碗米面或油炸面而成的酥肉)和五品四衬(4个盘子、5个碗,均为荤菜)。入席时座位分辈份老少,上菜先后有序。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牛王节为土家族的重要节日之一。
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
另外,土家族还有自己的服装艺术,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土家语中的“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织锦。“西兰”是“被面”,“卡普”即“花”,“西兰卡普”就是土家族的花铺盖。土家姑娘自小就跟长辈学艺,出嫁时以全套织锦作为嫁妆。西兰卡普多以丝、棉、麻为原料,一般以红、蓝、青三种颜色为经线,纬线可以自由选择颜色。用古式织机、挑花刀采取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方法手工挑织而成。西兰卡普构图大方,织工精巧,花样丰富,色彩鲜明热烈而古朴,被称为土家文化的活化石。
以上经查询材料对包括对土家族节庆、礼仪食俗、祭祀食俗、服饰进行
了简单介绍。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文化特征但又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份子,文化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影响具有共通性。我想这正是我们56个不同的民族能其乐融融的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根本。
普惠
1012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