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复习题
一、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 “天地者,生之本也”的农耕型文化特点。土地观念是农耕型文化的核心。农业的春 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规律,要求人们事事脚踏实地,不违农时,却忌好高鹫远,所以中国传统 文化具有实用文化的特色。农耕型文化把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作为理想目标。
② “先祖者,类之本也”为血缘纽带的伦理型特点。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社 会都是在血缘亲族的基础上形成的。敬祖孝亲、承宗接代、绵延世泽的“孝道”,是中国传 统文化中礼治秩序的核心观念。夏、商、周的宗法制度是从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脱胎而來的。
③ “君师者,治之本也”的君师合一的内圣外王型文化特点。中国封建社会里,政治权 力的最高代表是君王,伦理权威的最高代表是圣人。君师合一,就是政治与伦理合一。儒家 讲求的内圣外王之道是君师合一的理论体系,也就是“伦理一一政治”型文化范式的基本架 构。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延续性、凝聚力与包容性。 具有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强调人格,主张自强不息,主张为国尽忠,舍生取义。 追求人与白然的统一,人与人的和谐。 二、 试论述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结构
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经济结构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 自然经济。
1农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精耕细作,铁犁牛耕;古代川国农耕 文明长
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2手工业:古代中国手工业由官营手工业和个体手工业两部分构成,手工业发展的基础在于农 业。中
国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的 许多国家。
3商业:商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宋元时期商业空前繁荣,明淸时期形成商帮, 出现
资本主义萌芽。但商业活动始终受到重农抑商的经济的。(这种在封建社 会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则逐渐阻碍经济的发展。) 三、 试论述屮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
主义屮央集权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君主的阶级基础是奴隶主和 地主,经济基础是小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该制度初步建立于战国,确立于秦朝, 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宋元,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
基本特征:
1.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家国同构的宗法特征)。
2•以主义为核心。(集权的官僚、维护君权的儒家学说)
总的来说,能维护大一统国家的发展;稳定社会,巩固统治;在中外正常经济文化交流方 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对人民产生了压迫和经济掠夺;造成思想文化,压抑人 性;阻碍科技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同时延缓封建制度的瓦解。
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高度的耦合性,具有一种超稳定结构的性质。占统治地位 的小农生产方式,高度集小的大一统王权,加上植根于血缘关系的宗理,三者的合力 使中国封建社会得以长期存续。
四、 试论述屮国儒家思想的内涵与演变
内涵:“仁〃和“礼\"
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内涵是\"仁〃,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思 想体系的理论核心。礼:即\"克己复礼〃,是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孔子创立儒学。汉朝时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并产生\"天人感应“Z说。唐朝屮期,儒学大 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宋明时期形 成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明清之际又产生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五、 佛教传入中国的三大派别是什么
公历纪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屮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屮国民族特色 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 成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
汉地佛教,传入屮国汉族地区的佛教,经过长期的经典传译、讲习、融化,与屮国传统 文化丁结合,从而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各种学派和宗派;并外传朝鲜、日本和越南
藏传佛教,或称藏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教)。10世纪后半期形成。13世纪屮开始流 传于蒙古地区,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传佛教。
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佛教,属巴利语系,亦即南传的上座部佛教,它和北传的小乘佛教 在教义、学说上都有不同的发展而各具特色。 六、 试论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科举制是封建王朝通过考试而选拔官吏的制度,开始于隋朝;唐朝分明经、进士两科, 开殿试,科举制得到完善;宋朝重文轻武,通过多次改革,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元朝科举制不 受重视,影响力小;明清时期科举制达到鼎盛时期,但又逐渐僵化,产生“八股収士〃,科举 制日趋衰落。
科举制的发明,最大限度摒除了权力的干扰,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拔的公正、公平。 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提高素质,有利于封建统治。保持了社会阶层的 流动性,拉拢下层读书人,维护社会稳定。形成了努力读书求学的风气。推动了古文运动的 勃兴和传奇小说的发展。
但科举制也有其弊端。科举考试内容狭窄单一,并且逐渐僵化,最终形成“八股〃,极大 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同时“官本位〃的思想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举业,不愿从事科学技术 研究,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读书人意识与批判精神差,逐渐沦为封建统治者的附庸。 七、 中国古代服饰演变的动因是什么
① 经济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用来制作服饰的材质发生了变化,从最 早兽皮制作的衣服发展到后代麻、丝、棉等多种材质制作;
② 政治,例如清代颁布的谕令使整个中国分服饰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③ 文化交流,各民族各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带来新的社会思潮,对中国古代服饰产生了潜移 默化的影响。
④ 服饰行为的背后潜藏着服饰观念,对美的追求则是服饰发展的根本动力。 八、 试论述唐代女装的三种组合变化
整体看来,唐代贵族女装主要有三种组合变化,即襦裙装、胡服与女著男装。初唐女性 装朿多与隋代相近,上穿小袖短襦,披帛,下着紧身长裙,裙腰束至腋下,用绸带系扎,以 后数百年虽屡经变化,且受到别样流行服式冲击,但始终保持襦裙这一基本样式;盛唐时期, 来自异域的胡服以其全新的形式受到广大贵族女性的青睐,在此风气影响下女著男装也盛行 一•吋;中晚唐以来,胡风渐弱,更多地恢复了汉族传统,经过改制的宽衣大袖的襦裙装又成 为妇女的主要着装形式。
九、屮国饮食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①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人类饮食文化发展史上占 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②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中国饮食丰富多彩、风格独特,有不同的历史特色和 地方风味。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历史渊源、人文地理坏境,形成了东西迥异、 南北殊同的饮食文化现象(例如人们普遍接受的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饮食口味地理方位 观)。
③ 在饮食方式上,中国人实行聚食制,这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 食方式上的反映;屮国饮食往往还兼具敦睦群体情感、整合人际关系的强大作用。这种作用 不仅仅取决于饮食的物质功能,更取决于饮食的人际调合功能,具有调和人际关系的作用。
④ 在饮食器具上,屮国人习惯使用筷子,筷子的发明是屮国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⑤ 中国饮食讲求美感,要给人以愉悦的精神享受。
⑥ 中国饮食也可以成为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具有礼仪性。
中国饮食文化能够与时俱进,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一方面,在中西文化大规模交 流之前,中国饮食文化就不间断的进行着自我更新的过程,以实现传统的延续与不同历史时 期的变异。另一方面,随着近世中西方文化大规模交流的开始,处于世界文化坐标系中的中 国饮食文化能够主动吸收异质饮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在与时俱进中补充和完善白己。 十、试论述“满汉全席〃及其文化内涵
满汉全席,是清代最具时代特色的宫廷盛宴。既有宫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 华,菜点精美,礼仪讲究。全席计有冷荤热肴196品,点心茶食124品,计肴馔320品。 均用全套粉彩万寿餐具,配以银器,用餐环境古雅庄隆。席间专请名师奏古乐伴宴,礼仪严 谨庄重。
满汉全席的形成更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在漫长的岁月中长期发展积累沉淀的结果,是中国 各族劳动人民集体押慧的结晶,是满菜和汉菜相互融合而成的精华,是中国宴席菜的集大成 者和佼佼者,在中国烹饪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是屮国古代烹饪文化的一项宝贵遗 产。 十一、〃竹林七贤〃与酒之间有何文化关联
竹林七贤是指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他们洒脱狂放,经常 聚在一起肆意酣畅。酒是他们精神的寄托,是他们浪漫洒脱的工具。
魏晋时期战乱频仍,酒更成为名士之知己。“竹林七贤〃遂应运而生。他们因为对现实不满与 失望,以酒浇愁,使自由的人格在醉意中得以显现,又以酒慰平生,以消解是非、荣辱、 生死、苦乐的偏执,企求逍遥自适的超世俗之至境。
我国酒文化的发展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至魏晋为之一变,市原先偏重社会政治功能慢 慢内转为以追求个人亭受为重,其个人及文化精神色彩被放大强化,社会性及物质需要方面 的色彩却极大淡化,这一特点在竹林七贤身上得到较好的体现。他们以自身的饮酒行为、襟 怀气度反映并影响着魏晋吋期的酒文化,而其饮酒行为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道家精神,酒实际 已成为他们发泄情感的主要工具和魏晋风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其酣饮豪醉之中,以酒挑战 礼教,行斥逍遥,躲灾避祸成为魏晋酒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不仅在当世就留下了不可磨灭 的印记,而且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及酒文化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十二、试论述绍兴黄酒的文化特质
1•绍兴黄酒之本:仁义。绍兴黄酒承载着人们释放精神、激发智慧、表达情感、惠泽健康的作 用,
这与儒家崇尚\"仁义〃,主张\"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提倡友善、爱护是息息相关的。
2. 绍兴黄酒Z德:忠孝。绍兴黄酒其文化习俗始终以\"敬老爱老、古朴厚道〃为主题,这与儒家 所追
求的忠孝精神一脉相承。
3•绍兴黄酒之魂:家园。儒家文化重家园的价值观念、努力进取的人生态度,从绍兴黄酒得以 见证,
借绍兴黄酒得以升华。鲁迅爱喝绍兴黄酒,并将其写入其文章之中,以酒寄托爱与恨。 十三、\"茶禅一味〃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茶文化、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屮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佛教在茶中融进 清净思想,茶人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自然融为--体,在饮茶中得到精神开释,茶中有道, 佛与茶便连接起来。
禅宗与茶道在精神本质上有着许多同构现象,禅学主张打破分别,于顿悟中得以对世俗尘念乃 至佛教理论的超越。饮茶在纯雅清淡Z屮,通过“隽永平和”完成自我性情的升华。形式上 互为依托,精神上潜在沟通。茶可以使僧侣步人理想的禅境,同时禅境也以茶人的胸怀契合, 这即是“茶禅一味”的深刻内涵所在。
茶与禅有相通之道,均重在主题感受。品茶是参禅的前奏,参禅是品茶的目的,二位一体, 水融。茶禅共同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纯与升华,可以说禅宗整个茶事过程都包含着体 味领悟自然真谛的内容,并以此体悟佛性和超凡脱俗的意蕴。 十四、试论述中国古典园林起源及发展
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 奇物,充初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 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
汉起称苑。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 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 汉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东苑”(又称梁园、菟园、睢园),宣帝的“乐游园”等, 都是这一时期的著名苑囿。
枚乘的《菟园赋》,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班固的《西都赋》,司马迁的《史记》,以及 《西京杂记》、典籍录《三辅黄图》等史书和文献,对于上述的囿苑,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上林苑是汉武帝在秦吋旧苑基础上扩建的,离宫别院数十所广布苑中,其中太液池运用 山池结合手法,造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岛上建宫室亭台,植奇花异草,自然成趣。这种 池中建岛、山石点缀手法,被后人称为秦汉典范。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一度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士大夫 阶层追求自然环境美,游历名山大川成为社会上层普遍风尚。刘勰的《文心雕龙》,钟蝶的 《诗品》,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等许多名篇,都是这一吋期问世的。
隋唐时期,造园家与文人、画家相结合,运用诗画传统表现手法,把诗画作品所描绘的意境 情趣,引用到园景创作上,甚至直接用绘画作品为底稿,寓画意于景,寄山水为情,逐渐把 我国造园艺术从自然山水园阶段,推进到写意山水园阶段。
宋元时期在用石方而有较大进展,宋徽宗在“丰亨豫大”的口号下大兴土木。他对绘画有些 造诣,尤其喜欢把石头作为欣赏对象。先在苏州、杭州设置了 “造作局”,后来又在苏州 添设“应奉局”,专司搜集民间奇花异石,舟船相接地运往京都开封建造宫苑。“寿山艮岳” 的万寿山是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御苑。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吋期最为活跃。当吋社会 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 “畅春园”等等。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如“沧浪亭”、“休园”、 “拙政园”、“寄畅园”等等。
自然风景以山、水地貌为基础,植被做装点。屮国古典园林绝非简单地辜仿这些构景的要 素,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浓缩的自然。它既 有“静观”又有“动观”,从总体到局部包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这种空间组合形式多使用 某些建筑如亭、榭等
來配景,使风景与建筑巧妙地融糅到一起。优秀园林作品虽然处处有建 筑,却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明、清时期正是因为园林有这一特点和创造手法的丰 富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集大成时期。
到了清末,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加之社会由于外来侵略,西方文化的冲击,国民经 济的崩溃等等原因,使园林创作由全盛到衰落。但中国园林的成就却达到了它历史的峰巅, 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屮国园林热”。屮国园林 艺术从东方到西方,成了被全世界所共认的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屮国造园艺术,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 天开”的目的。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 族内在精神品格的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十五、试论述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区别
1, 规模上:皇帝能够利用占据大片土地面积营造园林供自己亨用,规模宏大。私 家园林
规模较小,一般只有儿亩至十儿亩,小者仅一亩半亩而已。
2, 园址选择上:皇家园林既可以包络原山真湖,亦可叠砌开凿;而私家园林大多以水 面为中
心,四周散布建筑,构成一个个景点,几个景点围合而成景区
3, 意境上:皇家园林建筑富丽,论其体态,雍容华贵;论其色彩,金碧辉煌,充分体 现浓郁
的华丽高贵的宫廷色彩;而私家园林则表现出的那种自然、雅致、淡泊的意境。
4, 寓意上:皇家园林具有浓重的皇权象征寓意,在古代凡是与帝王有直接关系的宫殿、 坛庙、
陵寝,莫不利用其布局和形彖来体现皇权至尊的观念;而私家园林园主多是文人学士 出身,能诗会画,善于品评,园林风格以清高风雅,淡素脱俗为最高追求,充溢着浓郁的书 卷气,以修身养性,闲适自娱为园林主要功能。
5, 全面吸取江南园林的诗情画意:康熙年间,江南造园技艺开始引入皇家园林,而对 江南造
园技艺更完全、更广泛的吸收,则是乾隆时期。他们把北方和南方、皇家与民间的造 园艺术来一个大融汇,使其造园技艺达到了前所未见的广度和深度。 十六、中国古典家具的类别有哪些
屮国古典家具按使用功能的不同,原则上可分成“五大类”:床榻类、桌案类、椅凳类、 柜架类、杂项类。
1、 椅凳类
汉代之前,人们是没有坐具,通常采用的以茅草、树叶、兽皮等制成的席子,席地而坐。直 到一种被称为胡床的坐具从域外传入中原,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椅凳。后进唐朝的全力发展, 椅子才从胡床的名称中分离出来,直呼为椅子。
其中椅子演化为三大种类:凳、椅子、宝座,并又细分成多种名称和造型:
2、 桌案类
桌案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地位较高,是中国礼仪文化之邦传承的产物,也是礼仪接待不可缺少
的重要工具。在屮国的古代,对桌案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制度。比如,供桌供案主要应用于 敬念仙逝长辈和敬供先人;八仙方桌主要应用于接待重要宾客,例如“请上坐”指的是八仙 方桌朝南的左边位子;圆桌主要应用于家人共餐,一家团圆之意。
按生活习惯和用途,中式桌案类家具大致分为供桌、方/圆/月牙桌、几案、其他等。
3、 床榻类
床榻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按材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珍贵硬质木材所制,如黄花梨、 紫檀;另一类为白木材质,此类床榻或糅漆、或贴金、或镶嵌。
床榻的历史可追溯至神农氏吋代,那吋还只是专供休息与待客所用的坐具,直到六朝以后才 出现高足坐卧具。“床”与“榻”在席地而坐的时代,是有分工的。床体较大,可为坐具, 也为卧具;榻体较小,只用于坐具。
魏晋南北朝以后,榻体增大,床与榻同样担负着坐卧两种功能,因而也就难以截然分清了。 习惯上认为:床不仅氏,而且宽,主要为卧具。榻身窄而氏,可坐可卧。
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古典家具中的拔步床、架子床、罗汉床、贵妃榻,都是 明清甚至是时期的遗存,英屮尤以清代的居多。主要有:拔步床、架子床、罗汉榻、罗 汉床、贵妃榻。
4、 柜架类
柜子的使用大约始于夏商时期,古时的“柜”,并非我们今天所见Z柜,倒很像我们现在所 见的箱子,而古代的“箱”,则是专指室内存放东西的地方。出土文物中,截至目前年代最 早的柜子,应该是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楚墓的小箱和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的漆木衣箱。我们这 里说它是箱子,是按现代人的说法,如果按战国时的称呼,则应称为“柜”。
到了汉代,才有了区别于现今所谓“箱”的小柜子,柜呈长方形,下有四足,柜顶中部有可 以开启的柜盖,并装有暗锁,柜身以乳钉作装饰。到了唐代,就有了较大的柜,能放置多件 物品。宋代开始,已有专用的书柜,柜身呈方形,正面对开两门,内装两屉分为三格物。一 直到明代之后,才创造出许多柜架类的新品种來。
从功能上区分,中国古典柜架家具大致可分为四类:
(1)卧室类:顶箱柜、官帽柜等;
(2)书房类:万历柜、网背书架、门书柜、千秋书架等;
⑶ 珍玩类:多宝格、珍宝柜、博古柜等; ⑷丿时房类:亮格柜、碗橱等。
5、其它类
屮国古典家具的历史源远流长,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艺术的发达按
大致分为以下“四个类别”: 照杂⑴置物类:书箱、 ⑵屏风类:地屏、 ⑶架具类:衣架、
项类的功能和
百宝箱、文具箱、印匣、其他箱匣、都承盘、提盒等; 灯屏、挂屏、曲屏风等; 烛台、承足(脚踏)等;
作用, 衣箱、官皮箱、 床屏、梳头屏、 面盆架、镜台、 墨盒、棋
罐、瓶座、碟架、烟具、雕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