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基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交底
桩基混凝土浇筑施工
技术交底书
(三级)
工程项目:
编 制 者: (签字)
复 核 人: (签字)
审 核 人: (签字)
日 期: (签字)
技 术 交 底 书
交底单位: 编号:
工程名称 主送单位 接收单位 交底内容: 受控编号 日 期 接收人 适用范围:桩基混凝土浇筑施工。 一、作业准备 1、技术准备 (1)核对桩基设计混凝土标号及理论方量。 (2)计算导管长度,确定封底混凝土数量。 (3)做好浇筑记录,提前对施工人员进行导管控制的培训。 2、材料机具准备 吊车、砼运输车、导管、料斗、钢丝绳、测绳、钢卷尺等 3、作业条件准备 (1)将施工区城内的地上、地下障碍物清除和处理完毕。 (2)夜间施工时,施工场地应根据需要安装照明设施,在危险地段应设置明显标志。 (3)完成必须的临时设施,包括生产设施及生活设施及机械进出及混凝土运输道路,夜间施工时,要准备碘钨灯等照明设施。 二、施工工艺流 1、工艺流程 导管试拼及气密性试验→下导管→二次清孔→浇筑混凝土 2、操作工艺 (1)导管试拼及气密性试验 灌注水下砼采用钢导管灌注,导管采用φ30钢管,每节2~3m,配1~2节1.0~1.5m的短管。导管使用前自下而上进行编号并进行水密承压和接头抗拉试验,严禁用压气试压。导管组装后轴线偏差,不宜大于10cm,连接时光面向上,水密试验宜为孔底静水压力的1.5倍,进行拉力试验时的水压力不应小于导管管壁可能承受的最大内压力(即:导管总重加管内堵满混凝土重量之和。在灌注混凝土开始时,导管底部至孔底留有300~500mm的空间。
进行水密试验的水压不应小于孔内水深1.5倍的压力,进行承压试验时,导管受到的最大内压力为Pmax:
Pmax=(rchc-rwHw)*1.5
式中:p为导管可能受到的最大内压力(kPa); rc为砼拌和物的重度(23.6kN/m³);
hc为导管内砼柱最大高度(36m),以导管全长或预计的最大高度计; rw为井孔内水或泥浆的重度(9.8kN/m³); Hw为井孔内水或泥浆的深度(36m)。 Pmax=(rchc-rwHw)*1.5=745KPa 试验方法:
把拼装好的导管先灌入70%的水,两端封闭,一端焊接输风管接头,压力表达到计算的压力值,导管滚动多次,经过15min,不漏水即为合格。
导管上口设置储料漏斗,漏斗底口设置可靠的隔水设施,一般利用一块钢板将空口封严。导管长度按孔深和工作平台高度决定。导管接头法兰盘加锥形活套。采用螺旋丝扣型接头,松紧适度。
(2)下导管
用吊机辅助下导管,下放导管时小心操作,避免挂碰钢筋笼,下放导管过程中,必须在连接处安装橡胶密封圈,防止导管漏水导致断桩,导管连接处要提前进行清理,涂刷润滑剂并拧紧。导管下完后,要进行探底,明确导管底部距离孔底高度。
(3)二次清孔
导管下完后,接上泥浆泵进行二次清孔。详细要求请阅读《桩基清孔施工技术交底》。 孔内排出或抽出的泥浆手摸无2~3mm颗粒,泥浆比重不大于1.1,含砂率小于2%,粘度17~20s;浇筑水下混凝土前孔底沉渣厚度,柱桩不大于5cm,摩擦桩不大于20cm。 灌注混凝土前,检查孔底沉渣厚度及泥浆指标,符合规范要求后,开始灌注混凝土。 (4)浇筑混凝土
桩基混凝土采用罐车运输配合导管灌注,灌注开始后,应紧凑连续地进行,严禁中途停工。在灌注过程中,应防止混凝土拌和物从漏斗顶溢出或从漏斗外掉入孔底,使泥浆内含有水泥而变稠凝结,致使测探不准确;应注意观察管内混凝土下降和孔内水位升降情况,及时测量孔内混凝土面高度,正确指挥导管的提升和拆除;导管的埋置深度应控制在2~6m。同时应经常测探孔内混凝土面的位置,即时调整导管埋深。
导管提升时应保持轴线竖直和位置居中,逐步提升。拆除导管动作要快,时间一般不宜超过15min。要防止螺栓、橡胶垫和工具等掉入孔中。要注意安全。已拆下的管节要立即清洗干净,堆放整齐。循环使用导管4~8次后应重新进行水密性试验。 在灌注过程中,当导管内混凝土不满,含有空气时,后续混凝土要徐徐灌入,不可整斗地灌入漏斗和导管,以免在导管内形成高压气囊,挤出管节间的橡皮垫,而使导管漏水。 当混凝土面升到钢筋骨架下端时,为防钢筋骨架被混凝土顶托上升,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尽量缩短混凝土总的灌注时间,防止顶层混凝土进入钢筋骨架时混凝土的流动性过小。②用钢管固定钢筋笼③当孔内混凝土进入钢筋骨架4m~5m以后,适当提升导管,减小导管埋置长度,以增加骨架在导管口以下的埋置深度,从而增加混凝土对钢筋骨架的握裹力。 混凝土灌注到接近设计标高时,要计算还需要的混凝土数量(计算时应将导管内的混凝土数量估计在内),通知拌和站按需要数量制,以免造成浪费。 在灌注将近结束时,由于导管内混凝土柱高减小,超压力,而导管外的泥浆及所含渣土稠度增加,相对密度增大.如在这种情况下出现混凝土顶升困难时,可在孔内加水稀释泥浆,并掏出部分沉淀土,使灌注工作顺利进行。在拔出最后一段长导管时,拔管速度要慢,以防止桩顶沉淀的泥浆挤入导管下形成泥心。 为确保桩顶质量,在桩顶设计标高以上应加灌1m,以保证桩头混凝土质量。 三、质量标准 (1)导管要通过气密性试验,否则不可直接使用。 (2)浇筑前泥浆指标要求: 清孔后泥浆指标 相对密度 ≤1.1 黏度 17~20s 含砂率 <2% 四、质量问题预防及注意事项 (1)料斗容积应满足桩基封底需要,第一斗务必装满再进行浇筑,保证混凝土的连续性,当混凝土供应不及时时,要减缓浇筑速度,控制导管埋深,防止浇筑过程中由于混凝土初凝导致灌注过程中浮笼或混凝土无法沿料斗流下。 (2)导管埋深应控制2-6m范围内,做到“勤拔少拔”。 (3)混凝土质量出现问题时,应联系试验人员进行调试,状态不合格的混凝土不可进行浇筑作业。 五、安全措施 (1)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和安全防护措施。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安全帽,禁止穿
拖鞋或光脚。
(2)基坑周围应明确警示堆放的钢筋线材不得超越基坑边2米范围警戒线,基坑边警戒线内严禁堆放一切材料。
(3)机械施工区域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场地内。机械工作回转半径范围内不得站人或进行其它作业。
(4)挖掘机操作和汽车装土行驶要听从现场指挥,所有车辆必须严格按规定的路线行驶,防止撞车。
(5)工地供电用电线路采用高架或埋地敷设,原则上不准明敷。 (6)各种电器设备,符合一机一箱一闸一保的用电要求。 六、文明、环保措施
(1)施工过程中对区域内既有构筑物注意避免大型机械对其产生碰撞;对施工区域内的既有管线注意保护,杜绝野蛮施工。
(2)施工作业人员佩戴工作牌,工作牌上注明工种、姓名。 (3)对施工现场设置标识标牌,做到明显、清晰、规范。 (4)施工场地内设置合理的排水系统,防止场内积水。 (5)施工现场电线线路条理有序。
(6)做好当地水系、植被的保护工作,在施工时对路基边坡及时进行防护与植被绿化,施工车辆不得越界行驶,以免碾坏植被、庄稼、乡村道路等。
(7)机械存放点、维修点、车辆停放点以及油品存放点做好隔离沟,将其产生的废油、废水或漏油等通过隔离沟集中到隔油池,经处理后进行排放。
(8)施工场地和运输道路经常洒水尽可能减少灰尘对生产人员和其它人员造成危害及对农作物的污染。
(9)工程取土、挖方符合所在地相关管理办法的规定,取弃土时严格落实水土保持措施,防止遍地开花式的无序作业,进行有序开挖取土,减少对生态的破坏。
接底单位及签字
接底单位 接底项目 负 责 人 日 期 接 底 者 签 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