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7《猴王出世》教学反思三篇附一篇教案

来源:化拓教育网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7《猴王出世》教学反思三篇附一篇教案

第一篇:“舍得放手”的甜头——《猴王出世》

“适时收集素材,并适时调整课程,按照需要适时调整各块教育主题实施的前后顺序,不一定要按照教材先后顺序进行,也是灵活运用教材的好方法之一。”这是我在教学《猴王出世》一课的体会。这节课从一开始就创设了一个最佳的学习氛围,我精心设计的每一个学习过程,每一步都让学生全员参与,学生都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整堂课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课堂上学生们兴致极高,一改过去那种沉默寡言的局面,发言很踊跃,笑声、掌声不断,比我预料的效果要好得多。我相信,这节课留给学生的印象是深刻的,孩子们的学习收获也是很大的。

《猴王出世》这课的教学,让我尝到了“舍得放手”的甜头,让我看到了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们的真正风采。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说到:“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而老师呢,也“应转变观念,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教无定法。如若我们每一位老师在教学时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合理的教

1

学策略,那么,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篇:不应该被教师“陌生化”的形象

《猴王出世》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节选自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无论是《西游记》还是这一回中的“美猴王”在中国或者说在有华人的地方,一个是耳熟能详的故事,一个是生动活泼的故事形象。上点年纪的肯定是更加会想起六小龄童扮演的孙悟空,孩子们也有一些接触,也会记起央视拍摄的动画片《西游记》。孙悟空更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个栩栩如生、深入人心的神化形象流传广泛。

这些都是孩子们已知的,特别是五年级的孩子所已知的。孩子们不一定看过原著,对原著的古代白话文小说(其实《西游记》原文应该为古代话本章回体小说)的语言形式会陌生,特别是对原文中大量穿插的诗词、用典、引用的经典文句会有疑问和不解,但通过电视、动画以及各种所谓删减的“青少年儿童阅读版本”的发行,孩子们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唐僧师徒五人、取经故事都有大概的了解。

这些都是学生初读这篇课文的已有知识基础、已有的情

2

感体验,也就是说孙悟空这个形象孩子们是认识的,是了解的,绝大多数同学是喜欢的,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可以说出喜爱孙悟空的理由的。我以为这是设计对这篇文章教学的起点和基石。

今天的课堂上,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通过播放央视版《西游记》第一集“猴王出世”来导入课文,其中孙悟空扮演者是六小龄童(个人认为除了六小龄童扮演孙悟空的角色成就是绝对成功的,其余人扮演的孙悟空都相差甚远,根本不能与之相比。)看完之后让孩子们谈谈对刚才所看到的视频中“猴子的形象”。其实,我以为大可不必这样做,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经典形象教师何必生拉硬扯的把它一厢情愿的为了课堂设计而陌生化呢? 虽然电视剧塑造的形象和文学作品塑造的形象、动画片塑造的形象是有所区别的。文学作品中的“孙悟空”在每一个读者中都是不一样的,或者高些或者矮些或者更加灵巧些。这是因为文字在不同的个体中产生的思维反应以及和现实的联系都取决于个体已经具备的知识、经验,所以产生在脑海中的思维形象也是不一样的。正所谓“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既是如此。而电视剧版本的孙悟空和动画片版本的也是有区别的,因为在技术和表现手法的局限性,两者各有千秋。电视剧版的六小龄童扮演的“孙悟空”更能贴近“人性”的一面,许多书中描写的精彩场面由于技术总跟不

3

上思维的局限无法表达。动画片版的“孙悟空”呈现的画面感是平面的,各种打斗场面更加奇幻。但是两者的孙悟空形象“金箍棒、紧箍咒、虎皮围裙”没有变,“勇敢,好斗,自由,顽劣,不畏艰险,善良”的形象也没有变。(至于如来佛祖说的“你这泼猴”也没有变。)

应该说学生在对“孙悟空”这一经典形象是接受的,认识的。在课堂上播放这一视频的用意是何?不是很明确,用途有多大?收效有多高?这值得商榷。教师在这一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导入课题,交流预习经验

1.谈谈《西游记》视频中的猴子形象。 2.交流预习是碰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从情感发展的层面上来讲,我以为这样的设计有有问题的。其一,视频已经把学生带入情感体验,而预习的问题和方法习得交流是会打断已有的情感延续的,这样势必在下一个需要情感体验的环节中学生要重新唤起;其二,文本形象和由省画面带来的形象是有差异的,既然是学习语文课,就应该以“文本情感”体验为上。首先出现视频会有“先入为主”的引导之嫌。

在此之后,教师又设计: 初读课文内容,了解内容 1.请4个学生来读课文。

4

2.根据课题猜测内容。

3.自学课文,了解成王原因,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这一教学环节中,我以为“根据课题猜测内容”这一环节是虚浮的,从现场课堂来看也是没有效果的。因为,在前面4个同学读完课文之后,学生对课文已经有大致了解,再加上以往的知识体验,既是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而已,何来猜测之说?

教师设计的第三个环节,首先咬文嚼字一下,孙悟空是作为“人”的形象出现的吗?我以为不应该做“人物”解,这是一个亦“神”亦“人”亦“猴”的小说形象。孙悟空在西游记里有几个称呼的变化的,首先是“仙石”,因内育仙胞,见风而化作“石猴”,后在花果山水帘洞称王,隐了“石”字称作“美猴王”,后渡南赡部洲地界,投祖师门下取名“孙悟空”,又因大闹天空自取名“齐天大圣”,被太上老君诳了一回上天做了一回“弼马温”,被压五指山后由唐僧就出,又有名号“孙行者”,西天取经后功德圆满封“斗战胜佛”。至始至终孙悟空并无以“人”的形象单独出现,而且“人”的形象特征中只有“会说话”这一层很接近,其余更多应该贴近“猴”“神”。另外,上至神仙,下至小妖,对孙悟空的称呼也不外乎“毛脸雷公”“泼猴”之类,所以,我以为称“人物”不妥。

质疑教师设计的“初步感受人物形象”,初步的定义是

5

什么?是最初的感知。我以为,这一步教学设计中教师剥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体验,学生在这里是“被陌生”。其实熟悉,但教师硬要学生认识“陌生形象”。再者,从课文开头视频中看来,电视剧《西游记》第一集前几分钟的画面已经十分接近原著的描写,所以来自视频的感受和来自文字的感受是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接近值的,也就是说视频带来的形象感受和文本的形象感受是差不多的,在这里再谈“初步感受人物形象”我以为不妥。

我们常说课堂教学之前是要分析学生的学情的,学生可能掌握了多少,或许知道哪些,也许会有怎样的共鸣等等这些是作为教学者一定要考虑的。教学设计固然是重要的,但学生的学情才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起点。

第三篇:《猴王出世》一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首先,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中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然后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读读议议。接着再读课文,读中感受形象。最后组织学生讲讲猴王出世的故事,并适度拓展,开展语文活动。孙悟空,学生大都比较熟悉,帮助学生

6

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想、做等有机结合,让孙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地树立起来。如,“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可让学生边读边联系平时所感受的孙悟空的形象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想象后说一说,说后再读,这样,猴王形象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树立起来。

附:简洁版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性格特点。

3、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古典名著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感受孙悟空最初的形象,体会石猴的特点,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理解难懂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7

一、情境引入,提示课题 1、创设情境

2、揭示课题《猴王出世》 3、课题质疑

二、初读(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1、初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找出最难读,最难读懂的句子。

2、交流自学情况。 3、指导朗读方法。

例1:“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例2:“石猴喜不自胜,忽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

三、再读(快速浏览)课文,整体了解 1、再读课文,思考:猴王是怎样出世的? 2、反馈交流

四、三读(跳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猴王的印象。 2、反馈交流

例: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勇敢无畏,身手不凡……)

8

3、小结

五、四读(美读)课文,感受阅读乐趣

1、请同学自己选择其中最喜欢的句子与同桌交流。 2、学生自由读,师巡回指导。

3、赏读,指名读。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古典名著的语言美。

六、课外拓展,总结升华。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