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留学生媒介形象在网络媒体中的建构

来源:化拓教育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留学生媒介形象在网络媒体中的建构

作者:朱悦媛

来源:《新媒体研究》2019年第02期

摘; 要; 鉴于国内媒体关于中国留学生形象报道争议不断,通过对国内网络媒体报道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中国留学生媒介形象的建构方式,力图展示网络媒体中的中国留学生媒介形象。研究通过对中国留学生媒介形象在整体塑造过程当中原因、内容以及影响的探究发现,网络媒体报道与客观现实形象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即媒体报道强化了中国留学生消极的受害者与弱者形象,造成了中国留学生模式化的不负责任的标签式印象,这与中国留学生真实的形象不尽一致。中国留学生良好媒介形象的构建任重道远,一方面需要中国留学生自身努力树立积极向上的形象,另一方面也需要媒体提供公平公正客观的平台。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媒介形象;媒介建构

中图分类号; G2; ; ; 文献标识码; A; ; ;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2-0091-02

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中国留学教育事业飞速发展,近年来中国留学生数量激增。面对不断扩大的中国留学生群体,国内媒体对于他们的报道层出不穷,社会关于中国留学生形象的争议不断。部分报道中,中国留学生形象被概括为糟糕、脆弱等,这引起了中国留学生群体的不满。中国留学生通过自媒体等多种途径发声,表达对媒体报道中留学生糟糕形象的不解,期望国内媒体给予客观公正的形象评价。中国留学生的媒介形象不仅是个人形象的概括,更是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反映,中国留学生媒介形象的建构影响着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

1; 网络媒体中的报道主题

国内网络媒体对于中国留学生媒介形象的构建,可以通过观察报道主题的频数分析国内媒体的侧重点。通过统计与分析,媒体报道主题主要有以下两大分类:一是留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二是文化传播、异国生活与创业,其中关于安全的主题出现率高于文化传播相关内容。 通过将报道主题的侧重点和留学生整体形象的塑造联系起来,不难发现在总体形象当中,由于涉及较多的留学生死亡、人身和财产安全受威胁以及违法案件的审理等情况,中国留学生消极的形象被构建。在这些占据量较大的弱势报道中,中国留学生弱者、受害者等形象被凸显,并且在传播过程中被逐渐强化,形成了标签式形象框架。

在文化传播、异国生活与创业这一主题下,报道主题虽然较为广泛,但是涉及的具体内容却相对狭隘。留学生是文化交流活动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学生总量越多的国家,这个国家的文化交流活动也会相对丰富。在分析中国留学生形象的国别分布过程中发现,亚洲国家占比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例比较高,而北美国家所占比例比较低,并且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根据中国留学数据统计,中国留学生在北美国家的总数最多,这与媒体报道中北美地区中国留学生的低出现频率不符。此外,在涉及北美中国留学生的报道中,传递消极信息较多,如失踪、枪杀、自杀等。媒体报道中关于北美中国留学生创业、就业以及学习表现优异等积极信息很少传递。同样,在涉及亚洲中国留学生的报道中,传递学习紧张、工作压力等内容较多,关于留学生适应当地生活、顺利工作等内容较少。

由此观之,国内媒体对于中国留学生的形象塑造在内容上相对狭隘,在一定程度上和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生活与学习的真实情况有所出入。根据传播学理论,媒介为受众构建的“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往往有一定距离。由于缺少对客观学习和生活状况的整体把握与了解,消极信息的过度传递和积极信息的缺乏沟通,造成了中国留学生消极、负面形象的构建,对受众了解中国留学生的真实情况产生的一定的阻碍。 2; 中国留学生媒介形象的构建 2.1; “受害者”与“弱者”

在不同的事件报道中,媒体通常都会先对中国留学生的形象进行铺垫,再对留学生身份进行进一步的追问。如在枪击案中,中国留学生是众多遇难者的一员,在对遇难者进行报道之后,媒体进一步对遇难留学生家庭进行深入访谈和报道追踪,从而产生基于情感的共鸣和传播。对留学生身份的进一步追问在某种程度上是利用大众的同情心,通过受众对报道主人公产生的同情和悲悯,烘托报道事件和人物的故事性,从而吸引更多读者关注,最终达到媒体对整个事件所构建的情感策略。

媒体对于中国留学生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是处于二元对立的框架中,国内媒体对整个事件进行报道的过程中,如果中国留学生在其中所担任的是受害者的形象,如中国留学生受到了歧视和诬陷,或者是在异国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虽然造成以上情况的因素众多且不可控,但是在众多因素的融合中,媒体报道凸显了中国留学生的孤立无援和弱势形象。读者在接受信息过程中不自觉地对中国留学生的遭遇感同身受,并且还会加剧读者对于留学国家以及留学安全所产生的恐慌。这种凸显受害者弱势形象的手段,一方面迎合了受众相对于强者更关注弱者,并会对弱者给予怜悯的心理;另一方面抓住了受众对于中国留学生工作和生活的猎奇心理,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产生了新鲜感和阅读兴趣。 2.2; 标签化的“×二代”

国内媒体对中国留学生的报道常会给这些留学生贴标签,比如“富二代”“官二代”“暴发户”以及“星二代”等,贴这些标签的目的在于制造噱头以吸引更多的读者来关注这则新闻。在大众的认识当中,留学所消耗的费用是非常高的,如果中国留学生出现了违法犯罪的行为,读者很容易就和纨绔子弟所联系起来,媒体就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更加强化标签效果,从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掩盖了中国留学生最初的形象。国内媒体在对中国留学生进行形象塑造的过程当中,首先制造了众多“光鲜”的标签,通过标签的效应吸引了读者更多的关注,进而通过对事件进行进一步的报道和分析,再将读者注意力再转移到中国留学生事件本身。在这个并非一帆风顺的报道过程当中,读者的关注点首先停留标签化形象的框架之中,之后再转移到中国留学生上,在先入为主的标签化形象影响下,读者很容易把一些负面偏激的情绪带到对新闻报道原本应该中立的评价中来。站在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网络媒体对于事件的描述是基于商业模式,并非新闻专业模式,媒体由于追求商业利益和流量效应,忽视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读者。

此外,网络媒体在对中国留学生的相关事件进行分析报道时,常使用模式化的归因和固化的分析,造成受众对中国留学生以及相关新闻事件的模式化看法。比如在报道中,一旦留学生在海外生活出现不适应,或者是在留学的过程当中违法犯罪,媒体经常会把原因归责于失职的家庭教育,而忽略了对更深层次原因的探索。另外,针对留学国家的移民政策和种族歧视等问题,中国留学生客观被动接受的不公平更加凸显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的弱势群体形象。在客观不利的国际环境与不客观的新闻报道中,读者由于缺少相关知识和判断,在对媒体的依赖下,产生了对事件的模式化印象与评价,从而造成了与真实情况失真的有所偏颇的中国留学生形象。 3; 媒介形象提升

国内媒体对于中国留学生形象的建构过程中,强化了消极的受害者与弱者形象,产生了模式化的不负责任的标签式印象,造成了受众的认知偏差,影响了中国留学生整体形象的塑造。面对利益的驱使,媒体选择了增加噱头以吸引读者,通过制造固化模式阻碍了受众对于真实信息的接收和理解。然而,中国留学生的媒介形象不只是个人形象的概括,更是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反映,中国留学生媒介形象的建构影响着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塑造良好的中国留学生媒介形象势在必行。

提升中国留学生在网络媒体中的媒介形象,一方面需要中国留学生自身努力树立积极向上的形象,即通过自身努力提升个人素质,在异国他乡融入环境的同时保有一颗中国心,用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展示当代中国留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质。另一方面,也需要网络媒体提供公平公正客观的平台,即媒体通过选取客观理性的主题与表达方式,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报道中国留学生的状态和留学情况,向受众展示中国留学生的真实形象,为中国留学生媒介形象的优化助力。 参考文献

[1]袁光锋.同情与怨恨——从“夏案”“李案”报道反思“情感”与公共性[J].新闻记者,2014(6):11-16.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张冠超,周彤.社会心态与新闻报道的互动关系——以“八毛门”事件为例[J].青年记者,2012(8):8-9.

[3]尹连根.框架之争:作为公共领域的微博空间——以深圳5·26飙车案为例[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2):119-125.

[4]赵文庆.被弱化的受害者——国内网络媒体对中国留学生的媒介形象建构[J].新闻研究导刊,2017(4):55-5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