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沟村简介
毛沟村原名毛家沟村,其位于秦岭山脉北麓,华州区南部山塬地带,大明镇东5公里处。毛沟村全村共7 个村民小组,270户,1005人,耕地面积1650亩,历史上主产粮食,改革开放以来种植花椒,核桃成主宰产业。毛沟村现存毛氏祠堂一处,毛氏后裔、毛氏古村落遗址两处,毛氏祠堂是韶山毛氏发源地之一。建设有毛氏史馆,文化广场,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等,络绎不绝的游人相约毛家沟,传承红色基因,感受信仰力量。
一、毛家沟的起源
据史料记载:毛姓系出周文王姬昌第八子叔郑(又称伯郑),立为周乡,在周成王分封的72国中,被分封在毛地(岐山、扶风、董村一带)。但时间不长,因封地发生特大地震,致使“岐山崩坏,民卒”(《诗经》)。毛国人随后迁居西河,今华县一带。西河泛指今日关东府,秦岭以北,洛河以南,泾河以东黄河以西的广大区域(今渭南市辖区范围),华县当属西河之中,繁衍生息,传宗接代。数百年后,其中一支东迁河南宜阳。到了南北朝,北人南迁,河南毛姓家族迁往浙江瞿州,又转迁江西吉水。元末时江西吉水毛姓青年毛太华远赴云南守边,因屡立军功,晚年时朝廷准其内迁养老。毛太华娶妻生子八人,他携子毛青一、毛青四迁居湘地后迁至韶山,毛青一移居韶山冲,自毛太华后20代,13年12月26日,一代伟人诞生,明清以来,韶山毛氏族兴旺发达,文化积淀深厚,文武兼隆、曾四修族谱,达百万余字,在《毛氏家族漂流世系图》中,陕西华县名列其首。
华县西邻渭南县(今渭南市临渭区),最早见汉元帝二年在此设“渭南郡”,该郡隶属“河上郡”,这里的河就指西河。韶山《毛氏族谱》记载:自毛亨、毛苌注经训沽,河西遗派,固深自远矣!意思是,自从毛亨、毛苌二人注释《诗经》以后、始知韶山毛氏源于西河毛国的一支移民为正宗。现在湖南省图书馆古籍保存部分《韶山毛氏鉴公房谱》,其中的
内页提有,毛氏房谱,同治戊辰秋镌,西河堂藏版。可见韶山毛氏后裔,一直把“河西”(华县)作为他们的始祖源地。
另据史载:公元前773年,郑桓公率部从咸林(今华县毕家一带)东迁至河南新郑,其迁徙路线恰好与故乡敬奉的“毛氏家族漂流世系图”相吻合,由此史证,华县一带是祖先的居住地。
二、毛家沟的演变
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毛姓是怎样生息繁衍,是怎样与其他姓氏家族融合发展,并绘写毛沟村美丽篇章的,这成为我们后人研究的重要课题。
1987年7月份,华县有关部门安排开展地名考察,调查华县志所记载的毛沟“老堡子”和“柳湾”两个地方,查明现在沟底托坡顶土梁上的高咀即“老堡子”北城墙遗址,沟底毛家坟南70米处的柳凹就是过去的“柳湾”。约在明清时期,除沟底的大发展外,塬上也不断开发变化,堡子、下检、上检、北检也先后发展了起来。堡子由最初的两户毛姓发展到十多户,由最初10来个人发展到近30多人,人们把最初的简单城墙全部进行复修,并大量开发塬面荒地,种植粮食。
三、毛家沟的发展
在改革发展的大洪流中,毛家沟在各级的带领下,毛家沟人民秉承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勤俭节约、团结协作,崇德向上毛氏精神,辛勤耕耘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随后渭南市政协委员李启明送来了远祖地在毛沟的特大喜讯,支部和村委会十分重视,立即向乡汇报,得到大力支持,立即成立调查组,于2007年秋召开了毛氏祖籍兴
建集资群众大会,此后不断有人来毛沟寻访远祖电视报、三秦都市报记者王长江、赵玉雅、陕西日报副总编韩秀峰先后来毛沟调查,并在该报发表了关于祖籍在毛家沟的报道。江西毛氏家族毛凌云也来毛家沟查访。使这一沉寂千余年的历史,揭开了序幕,引起世人的惊喜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