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4、15题。
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说法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首诗是诗人写给友人张五的,首联“隐者自怡悦”表现了作者对于张五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B.诗人登高而望,看北雁南飞,逐渐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不禁有行将就木的破灭之感。
C.虽然接近黄昏,但作者看到“清秋”之中仍有清秀之景,由此从悲伤中走出,生发出兴致。
D.“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E.这首诗文字朴实,情感真挚,用极洗练严谨的语言,描绘了登高所见的清秋薄暮景色。
15.有人评孟诗“语淡而味终不薄”,结合“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四句,说说这几句诗是如何体现“言浅意深”的。(6分)
14.(5分)DE【解析】A从题目“登兰山”以及首句“北山白云里”就可以知道,作者 是自己登上兰山,思念友人有感而发作此诗,故“隐者”也是指诗人自己;B从“心随雁飞灭”是说诗人的心绪是随着大雁飞去而飘远了,从“愁因薄暮起”可以知道作者在这种黄昏中生发出淡淡愁绪。而“破灭之感”程度太重,与整首诗怀念友人,淡淡愁绪的意境不合。C.开篇点题为“自怡悦”,全诗都在一种比较闲适的氛围中展开。但是有“愁因薄暮起”一句,可以说作者在黄昏之中有一些愁绪,只是没到“悲伤”这种程度;D “共醉重阳节”是美好的期望,而登高怀念友人是这首诗思绪的出发点,结尾也收束到对友人的思念中去;E 全诗语言并不晦涩,并不追求刻意的工巧,其中“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四句更是以其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黄昏归家晚景,且诗人怀故友而登髙,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情感顺畅自然,饱满真挚。
15.(6分)“语淡”在这里体现为语言平淡,不极力描摹,简练地勾勒出从山上四下远
眺的场面:意深是说意境悠远,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情景交融,在一幅日暮归家的图景中寄托了诗人高雅的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