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登兰山寄张五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关于此题中的 张五 指谁,历来有争议。一说指张諲。张諲曾隐居于襄阳东南三十里的鹿门。园庐在岘山附近,北对万山(一说兰山),因登临以望张五,并写此诗寄意。
整体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 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 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开头二句从晋代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诗脱化而来,点明 自怡悦 ,为登高望远的缘由之一。
三四两句起,进入题意。 相望 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显示出人们的行动从容不迫,带有几分悠闲。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 天边 ,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
1
这四句诗是全篇精华所在。在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平淡,那样自然。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正如皮日休所谓: 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 涵涵然有云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 沈德潜评孟诗为 语淡而味终不薄 ,实为孟诗的重要特征之一。这四句诗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同 松月生夜凉,泉满清听 微云淡河汉,疏滴梧桐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等诗的意境,是颇为近似的。这也代表了孟诗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照应开端数句。既明点出 秋 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名家点评
《苕溪渔隐丛话》引《复斋漫录》语:颜之推《家训》云: 《罗浮山记》: 望平地树如荠 。故戴皓诗 长安树如荠 。有人《咏树》诗: 遥望长安荠 ,此耳学之过也。 余因读浩然《秋登万(兰)山》诗: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乃知孟真得皓意。
《王孟诗评》:刘云:朴而不厌。
《升庵诗话》:《罗浮山记》云: 望平地树如荠。 自是俊语。梁戴皓诗 长安树如荠 ,用其语也。后人翻之益工,薛道衡诗: 遥原树若荠,远水舟如叶。 孟浩然诗: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唐贤三昧集笺注》:刘云: 时见 二句,其俚如此。
2
《唐贤清雅集》:超旷中独饶劲健,神味与右丞稍异,高妙则一也。结出主意,通首方着实。
《历代诗评注读本》: 天边 、 江畔 两句,摹写物象,超然入神。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