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现代汉语拟声词的运用艺术

来源:化拓教育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现代汉语拟声词的运用艺术 口管琰琰 现代汉语中的拟声词有着鲜明的语体色彩,一般来说, 口语和文艺作品通过运用拟声词对声音作单一的摹拟或描 绘,从而捕捉客观事物的音响,给听者或读者一个具体的明 确的印象。运用拟声词摹声,摹写的是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客 体听觉上的感觉,既是“感觉”,就意味着它是人们心目中 的主观的情感体验。拟声词以语音符号或文字符号为中介, 间接地诉诸人的感官,使人如闻其声,进而如见其形。运用 拟声词摹声可以再现审美客体的某种客观的表象,即声音, 可以表现审美客体在主体心目中所引起的一种主观的体验。 因而,拟声词除用于摹拟描绘事物的声音外,还可以“借对 于声音所得的感觉,表现当时的气氛”,通过人们的联想, 从而表情达意,把事物的种种状态或行为描绘得生动形象。 一定的语境中,拟声词运用恰切,可以传神生辉“把事物 ‘形容尽致’,这好像在语言里加上了鲜艳的色彩”,让人 感受到语言的艺术魅力。从表达效果上看,运用拟声词可以 以声写人状物,借助摹拟声音的作用描绘事物,渲染气氛, 表达感情;可以以声达意,凭借对声音的摹拟,使人们产生 某种联想,传达某种特定的思想意义。 一、以声写人状物 自然界的声响丰富多彩,文艺作品中运用拟声词对自然 声响直接摹声较之用间接方法,意在突出强调所摹拟的声 音,通过直接摹拟事物的音响特征,引起人们对这一事物的 想象,加强人们的感性认识。摹声状物,不单以形见,且伴以 声闻,有声有色,形神兼备,自然景物的描写更显逼真、生 动。例如: (1)冬季的第一场大风把明德府的后花园变成了一个喧闹 的世界:树枝在风中摇摆的呼呼声,藤条在风中扑地的噼啪 声,干枯的花茎在风中断折的咔嚓声,间或掺和着一两声花 盆被风摔到地上的乒乓响,使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竞有些热 闹非常。(周大新《银饰》) 这一段文字对不同事物的声响进行真切细致的摹拟,使 读者获得听觉上的声响美的同时,也获得视觉上的形象感。 摇摆的树枝、扑地的藤条、断折的花茎、落地的花盆,极具 鲜明的动感。 运用拟声词摹声再现了客观世界的声响留在我们记忆中 的印象。有的拟声词侧重于摹拟,要求“形似”,如摹拟动 物的呜叫声,“喵~”“咩~”“汪~”等;有的侧重于描 绘,注重神似,如摹拟自然界不易确定的、复杂的声音, “稀里哗啦”“叽叽喳喳”等。无论怎样,对于自然声响的 摹拟一定要逼真。不同的拟声词有不同的摹拟效果,要选用 贴切、准确的拟声词摹拟相应的事物,而不能过于随意,正 如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中所说,直写事物的声音应防止流 于轻佻,这是取得以声状物的修辞效果的基础。 运用拟声词描写人物形象时,可以从听觉上引起读者注 意,以人物的声音来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使我们 读来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选用贴切的拟声词刻画人 物,可以生动、充分地体现出不同人物的年龄、性别、体态 等形象特征,如: (2)接着听见两个表弟咕咕唧唧的声音。(冰心 别 后》) (3)那几个老妈子也咕咕哝哝的不知说些什么。 (冰心 两个家庭》) 这两个例旬中的拟声词细致、准确地区分了不同的私语 声。孩子声音响而脆,低声说话用“咕咕唧唧”;老年妇女 小声嘀咕含混不清,故用“咕咕哝哝”。不同的拟声词的运 用使得不同人物的不同形象特征显得十分鲜明。又如: (4)枯瘦的手在新布上摸着,划出嚓嚓的响声。 (韩少功 《爸爸爸》) “嚓嚓”的声响衬托出那双在新布上摩挲的手何等枯 瘦、粗糙。这里运用拟声词调动着我们的听觉,再通过想 象,进而调动我们的视觉,一双干枯的手栩栩如在眼前。 恰当、贴切的拟声词在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方 面也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人物性格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 直接反映出来,拟声词的运用,就是通过“以声识人”的手 段表现人物,突出个性。 (5)等了相当长久的时间,一阵唧唧哝哝的笑语声中,两 位小姐推门而入。 (梁实秋 槐园梦忆》) (6)我回想起,那时是有一批淘气的女孩子在窗外唧唧嘎 嘎。 (同上) 例(5)中“唧唧哝哝”的笑语,非常符合文中人物季淑的 性格特点。季淑在女友的引见下,初见梁实秋,一个“唧唧 哝哝”写出了江南少女的语音婉转,性情斯文,恰如梁实秋 所形容“不是健谈的人,她有几分矜持,但是她并不羞 涩。”例(6)中“唧唧嘎嘎”逼真地刻画出一群女孩的淘气、 喧闹,话语欢快。读来真是闻其声,见其人。 (7)惠心脏病的人说上楼就上楼,噌噌地一口气上了五 楼,气不喘,心不跳,面不变色,跟没病的人一样。(谌容 减去十岁》) 《减去十岁》是篇荒诞小说,写一个单位,忽传接到一 个文件:由于“文革”使每个人都耽误了十年,现决定每人减 去十岁。小说以假定性的荒诞情节反映了某种变态的社会心 态。例(7)中的人物减去了十岁,重返了青春,按捺不住的兴 奋和狂喜的心态借助拟声词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里,在特定 的语境中作家运用拟声词成功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文学作品中借助拟声词的摹声,还可以为写人状物渲染 气氛,助长情趣。作家总是从人物特定的身份和心境出发, 2oo6 o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去观察、描写他周围的环境气氛,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或 人物的某种感情渗透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哀景写哀, 以乐景写乐。如: (13】白鹅过河——各顾各(咯咕咯) 初学拉胡琴——自顾自(吱咕吱) 老婆婆抽旱烟——罢罢罢(叭叭叭) (8)滚滚的波涛象预感到将要有一场悲剧发生,呜呜地发 出泣声。(林希 怪诞三题 绿》) 中国黑色幽默小说大观 ) 这些歇后语的形成就是利用拟声词造成的绝妙谐音引出 结论部分所要表达的意义,显得活泼、风趣。 2.沟通艺术感觉传意 通常拟声词用来表达和传递听觉上的感受,但在艺术创 (9)走到山边,便听到花花花花的声音。 (朱自清 同是流水发出的极大声响,一是“呜呜”,一是“花花 作时,作家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花花”,分别传递出作家赋予它们的不同情感。正所谓“一 常常将拟声词移用于听觉以外的其他感觉上,以表达出他们 切景语皆情语”。 异常灵敏而准确的艺术感觉。这种方法被称为“通感”或 “移觉”。通感指人的不同感觉的沟通与融合,是用一种感 的“联觉”有着一定的关系,通感基于人们心理的真实感 二、以声传情达意 心理反映和联想作用,赋予拟声词以特定的思想内涵。这种 运用拟声词传情达意,借助人们对摹拟的声音所产生的 觉去体会、表达另一种感觉的表现方法。它与属于感觉范畴 语言表达含蓄不露,意蕴丰厚,往往可以收到言简意丰的表 受。人对客观事物感觉的内容同客观刺激的关系十分复杂, 达效果。如: 并不单纯是…一对应关系。例如,人们听到某种声音时会感 (10】电话就放在传达室那棕色的宽阔的窗台上。没有人, 到看见某种颜色。生理研究也表明人的五官是可以相通的。 只有一台电位器已经磨损,电容器已经老化的收音机,诸葛 拟声词移用于听觉以外的感觉,以奇特鲜明的听觉形象唤起 亮守空城似地唱着,噼哩叭啦伴着嗡一嗡一嗡一嗡。 “人 我们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获取作品更为丰厚的意蕴。如: 呢”柳泉环顾四周。 “喂,同志——”收音机回答着:噼哩 (14)我那天一个零钱也没有,掏出一元钱递给它,弄得旁 叭啦,嗡一嗡一嗡一。(张洁《方舟》) 边所有的人都看我,我的脸刷地红了。 (陈染 世纪病 ) 这一段是写柳泉想到传达室打个电话,作者通过对传达 (15)现在,白色的窗帘一扑一掀,太阳光劈哩啪啦地跳进 室中声音的逼真描写,极其细腻地营造出机关大楼传达室单 来。(陈建功《鬈毛 ) 调乏味的气氛,生动地再现出一种闲散、杂乱而又无所事事 例㈣借拟声词传达出视觉上的速度变化之快,使人感到 的无聊状态。又如: 在急剧的变化中,无声的仿佛要发出声音似的。例 中“劈 (1D秋风索索地从檐前走过,把从屋瓦上坠下的雨线扯 哩啪啦”写阳光随窗帘的扑掀而跳动、闪跃,极有视觉上的 斜,使雨水滴落的声音也有了改变;由嘀嗒嘀嗒变成了呼啦 动感。这两例都将视觉的形象用听觉的声响描绘出来,避免 呼啦。(周大新 步出密林 ) 了一般的正面描写,通过感觉的沟通,引起人们的种种联 此句作者并不直言其意,说雨越下越大,而是通过“由 想,获取一定的意味。 嘀嗒嘀嗒变成了呼啦呼啦”写出了雨势的变化。读者通过联 文学作品中描写感觉越独特,越显示出艺术本身的价 想,领悟到“嘀嗒嘀嗒”意指雨点稀疏而大,“呼啦呼啦”意 值。作家们常以其异常灵敏而准确的艺术感觉来表现自己对 指雨密集如瓢泼。相比之下,拟声词的运用要生动形象得多。 生活的特殊感受。在他们笔下,可以借助拟声词把纯属内心 1.利用谐音双关传意 的感受描绘出来,使实际无声的心理活动变得似乎有声了。 双关是一种传统的修辞手法,是“依靠语言环境的帮 (16)"--3然,他事前说了有人要搬进来,但他没有说是这样 助,利用语言的声音或意义上的联系,使一句话同时关涉到 一个漂亮如花,嘀嘀嗒嗒水珠儿般的女孩。 (星竹 游戏 ) 两个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说: (17】爱情有时是轰隆隆而来,一开始便是排山倒海的架 “这类辞格的成立,是以语音能够关涉眼前和心里的两种事 式。(方方 随意表白 ) 物为必要条件。重心在乎语音。在乎用作双关的语音,和那 (18)北海有一女子,亦是作家,嫌工作影响写作,居然把 表明主意的语音的等同或类似。” “银行的金饭碗”扔了,哐啷一声,到北京写作去。(顾文 运用拟声词构成的双关是利用 音字、近音字的条件造 《说时光 ) 成双重:蕾义的谐音双关,一般来说,拟声词在言语表达中是 以上数例都是运用拟声词生动、细致地传达了人物的心 只取其声音,不问其字面意义,而谐音双关的拟声词在一定 理感觉,将难以言传的、抽象的心理活动,在听觉上具体 的语境中,却是取其声音的同时,也传递出其字面意义。在 化,让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通过有声的形式,艺术性地表现 文学作品中,有将杜鹃、鹧鸪的呜叫声,摹拟为“不如归 出来。在上述几例中,声音作用于由突如其来的事物变化造 去”、“行不得也哥哥”的例子。又如: 成的内心强烈的感觉之中,使意觉与听觉沟通起来,突出、 I12】哑!哑!哑! 强调了人物复杂而独特的内心感觉。 队队的归鸦,相和相答, 在语用中,拟声词灵活自如,通过摹拟自然界的各种声 响来表达人们听觉器官上的感觉,既是“感觉”就意味着它 听它仿佛说道, 是人们心目中的主观的情感体验,而运用拟声词也正是在听 “归呀!归呀!”(俞平伯 冬夜之公园 ) 觉上唤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收到以声表形、闻声见 该涛以鸦的叫声起句,写群鸦有秩序地归窝,叫声此起 形、寓情于声的艺术效果。 彼伏,似在相和相答。最后写鸦的叫声,用了谐音双关,成 了“归呀!归呀!”,蕴含了丰富的意义,似在催促诗人归 参考文献: 去,间接写出诗人在冬夜的公园里徘徊很久了。 [1】耿二岭.汉语拟声词[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 利用拟声词可以构成谐音歇后语,即借助歇后语后部分 [2]张涤华、胡裕树.汉语语法修辞词典[M].安徽:安徽教育 的拟声词与另外事物的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意思,达到“言 出版社,1 988. 在此,而意在彼”的妙语双关的效果。如: (管琰琰,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 2006.o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