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石钟山记》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基础知识巩固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②送之至湖口 ..
③徐而察之 ④汝识之乎 ⑤周景王之无射也 ...A.①⑤用法相同,②③④用法相同 B.①②③用法相同,④⑤用法相同 C.①③用法相同,②④⑤用法相同 D.①②③④⑤用法全不相同 答案:A
解析:①⑤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②③④中的“之”均是代词。 2.下列句子中,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
A.余固笑而不信也 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答案:B
解析:A项,无特殊句式。C项,判断句。D项,省略句,“置”后面省略了介词“于”。 3.对原文第2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余尤疑之”。 B.在绝壁下,作者看到的和听到的令人感觉恐怖。
C.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微波冲击石洞和风浪冲击大石的小孔而发出似钟的声音。 D.作者用典故作比,说明石钟山命名的来由。 答案:A
解析:作者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自己不迷信旧说,大胆质疑,敢于探索。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A.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C.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
D.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答案:C
解析: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5.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趣舍万殊 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B.汝识之乎 D.早缫而绪
( ) ( ) ( )
B.古之人不余欺也 D.今以钟磬置水中
( )
答案:B
解析:A项,“趣”同“取”。C项,“函胡”同“含糊”。D项,“而”同“尔”。 6.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C.此世所以不传也 ..答案:A
解析:A项,古、今义均为“认为”。B项,古义,中间是空的;今义,指天空中。C项,古义,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的结合,相当于“……的缘故”;今义,用作表因果关系的连词。D项,古义,那事情的真相;今义,用作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于.A.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之矣自以为得.B. 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歇桴止响腾,余韵徐.C.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说也,余尤疑之然是.D.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
B.空中而多窍 ..D.自以为得其实 ..
( )
答案:B
解析:B项,前者为“得到”,后者为“能够”。A项,介词,在。C项,慢慢地。D项,这种,这样。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B.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答案:D
解析:D项,“而”表并列关系。其余三项中的“而”均表转折关系。 9.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
A.石之铿然有声者 C.大王来何操 答案:A
解析:A项为定语后置句,其余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B.古之人不余欺也 D.微斯人,吾谁与归
( )
二.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5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 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
①
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③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④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 ①齐安,即黄州。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州。②陂陁(tuó):高低起伏,不平坦。③乱流:横渡江水。④褰(qiān)裳:提起衣服。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B.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C.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D.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答案:C
解析:易:替换,换取。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B.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C.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D.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答案:C
解析:“山中有二三子”意为“山中有几个人”,结构完整,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两项。“闻子瞻至”
( )
庐:建造房舍 效:显现 易:容易 委:归,付
( )
意为“听说子瞻到来”,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项。故选C项。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亭,一种中国传统建筑,一般为开敞性结构,没有围墙,顶部可分为六角、八角、圆形等多种形状。 B.江,在古文中,“江”与“河”常常专指长江与黄河。本文中的“江”即指长江。 C.浮图,梵语音译,对佛或佛教徒的称呼,也指和尚,还指佛塔。本文中的“浮图”指和尚。 D.斤斧,砍东西用的工具,多用来砍木头,古代也用来作兵器。 答案:C
解析:本文中的“浮图”指的是佛塔。故选C项。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经常游历西山,和山中的几个朋友开心自在地游玩,互相娱乐,朋友们都不觉得子瞻到齐安已经很久了。
B.作者写自己年轻时跟随子瞻游玩,遇到可以攀登的山,可以泛舟的水,子瞻总是提起衣服走在前面,尽显适意快乐之情。
C.文章叙写了九曲亭的扩建情况,表达了子瞻着意建亭的愿望,也表达了九曲亭建成后子瞻极为高兴的心情。
D.文章以《武昌九曲亭记》为题,着力描写了西山的胜景,展现了子瞻游于物外、自得其乐的形象特点。 答案:A
解析:“朋友们都不觉得子瞻到齐安已经很久了”错,原文“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的主语是“子瞻”。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译文: (2)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译文: 答案:(1)(平地上)有一个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够坐下很多游客。
(2)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树被连根拔起,将那倒下老树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基也就得以扩大。
15.文章题目为《武昌九曲亭记》,但第一段和第三段中的很多内容与九曲亭无关,你怎样理解这一行文特点?
答案:①文章虽然题为《武昌九曲亭记》,但全文是围绕“适意而悦”这个中心来表现苏轼的旷达胸怀和乐观性情的。
②第一段写苏轼谪居常杖策载酒,渡江游览武昌诸山的情景是为下文做铺垫,而第三段回忆苏轼钟情山水自然的往事,自然透露出“适意而悦”的内涵。 参考译文:
子瞻被贬到齐安,在长江边上建房居住。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丛中,寂寥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和来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江水,直奔南山而来。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精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过夜。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
然而将往西山去时,就要在青松翠柏之间经过,走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会见到稍微平坦的地方,游览者走到这里一定会休息。(人们)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赏,在茂密林荫下小憩,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山,旁边可欣赏小溪幽谷,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正反两面(的种种景象),都在(人们)身边呈现出来。(平地上)有一个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够坐下很多游客。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树,好像都有百围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子瞻每次一到树下,就整天(无可奈何地)斜眼看着它们。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树被连根拔起,将那倒下老树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基也就得以扩大。子瞻和朋友进山看了看,笑着说道:“这大概是(老天爷)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事情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一座新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完备了。子瞻对这件事极为高兴。
从前我年轻时,跟随子瞻游览各地,遇到可以攀登的山,可以泛舟的水,子瞻都未尝不是带头提起衣服走在我的前面。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赡)就为这件事成天不愉快。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在泉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着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然而以使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尽兴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嘲笑的。好比喝酒吃饭,五花八门的佳肴摆在面前,总之是为了一饱肚腹,然而吃下去后,那些食物同样归于腐臭的东西,有谁还会去管哪道菜对人有益,哪道菜对人有害呢?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
就姑且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
三.名句名篇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警句:“ , ,可乎?”告诫人们对事物作结论前,要注重亲自搜集第一手资料,不可妄加臆断。
(2)《石钟山记》中,面对“寺僧使小童持斧, , ”的解释,作者“笑而不信”,从而更坚定了作者探明真相的决心。
(3)《石钟山记》中,正在“心动欲还”之际,却意外地探得了“噌吰”的声音,“山下皆石穴罅, ,微波入焉, ”,的确是不虚此行。
(4)《石钟山记》中,对于那些单凭主观臆断便“自以为得其实”的李渤之类的“陋者”,作者给予了尖锐的讥笑和嘲讽,“余是以记之, , ”。 答案:(1)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2)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硿硿焉 (3)不知其浅深 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4)盖叹郦元之简 而笑李渤之陋也
四.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苏东坡具有深厚、广博、诙谐的品质,有发达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人们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苏东坡这些方面,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 。
他保持天真纯朴,终生不渝。政治上的钩心斗角与利害谋算,与他的人品是 的;他的诗词文章,或是一时 ,或是有所不满时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正如他所说的“春鸟秋虫之声”;也未尝不可比作他的诗句:“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他一直卷在政治旋涡之中,但是他却 ,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 )。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凤毛麟角 自相矛盾 信笔涂鸦 光风霁月 B.吉光片羽 格格不入 即兴之作 清风朗月 C.凤毛麟角 格格不入 即兴之作 光风霁月 D.吉光片羽 自相矛盾 信笔涂鸦 清风朗月
答案:C ①吉光片羽:常用来喻指残存的艺术珍品。凤毛麟角:比喻极其难得而宝贵的人或事物。这里说的苏东坡是难得人才,而非艺术珍品,故用“凤毛麟角”。②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格格不入:有抵触,不相投合。此处语境是二者之间,并非自己,故选“格格不入”。
③信笔涂鸦:形容字写得很潦草。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即兴之作:根据当时的感受而写成的作品。“即兴之作”符合语境。④清风朗月:比喻不随便结交朋友。也比喻清闲无事。光风霁月:雨过天晴明朗洁净的景象。比喻人的胸怀坦白开朗。“光风霁月”符合语境。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其他诗人这些方面,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B.其他诗人在这些方面,苏东坡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C.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D.苏东坡在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答案:C
“其他诗人”作为主语,这句话并不完解析: A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B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
整,又在后面出现第二个主语“苏东坡”。D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苏东坡”作为主语,这句话并不完整,又在后面出现第二个主语“其他诗人”。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即使被贬,也没被困难吓倒,潇洒地写下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B.即使他被贬,也没被困难吓倒,潇洒地写下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C.他即使被贬,困难也没吓倒他,潇洒地写下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D.即使他被贬,困难也没吓倒他,潇洒地写下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答案:A
“他”作为整句话的主语,应置于“即使”之前。C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解析:B项,语序不当。
“他”作为主语的第一句话并没有叙述完整,又加了一个主语“困难”。D项,搭配不当。“潇洒地写下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主语应是苏东坡,本句承前省略是“困难”,主谓搭配不当。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答题。
苏轼的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他热心奖掖后进,培植了不少人才。他的作品在宋代广为流传,对宋代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苏诗受到金代诗人、明代公安派作家和清代宗派诗人的推崇。苏文长期沾溉后学,其小品随笔更开明清小品文的先声;苏词直到清代,仍为陈维崧等词家所宗法。苏轼的大量作品,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
(1)这段文字中有一个句子与整段的话题不统一,应删去,这句话是 (2)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答案:(1)他热心奖掖后进,培植了不少人才。
(2)苏轼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21.仿照画线语句,补写两组句子,使它们构成一组排比句。
我爱读书,书使我明智,使我明理。苏轼的“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让我认识到了渺小与浩瀚;
答案:(示例)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我感触到了孤寂与辽阔;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我体味到了曲折与光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