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三作文“才和德的关系”审题指导及优秀
范文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道出了才能和品德的密切关系。才能是德行的凭借,德行是才能的统帅。对于“才和德”的关系,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简析】
德才兼备,是我们关于人才标准问题的常规答案。文题从司马光那里将德才的辩证关系详细的呈现了出来,“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是辅助的意思,帅,是统领的意思,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司马光在后面还有详细的分析,认为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传统上很尊崇以德治国,在这种辩证关系中,更加注重德行,用人的逻辑一般是德才兼备为先,有德无才为次,有才无德为劣,找到德才兼备的圣人做事是最好的,如果找不到圣人,情愿找愚人,因为愚人即便无才无德也不会像小人那样一定干坏事。我们当代的用人思路也大抵如此。
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秉承文题中的观点,以德才并举、以德为先作为核心立意,组织理论和事例材料即可成文,考场作文因为时间关系大部分会选择如此,但只要在论述中体现材料所涉两者的辩证关系,其中突出德的主导作用、条理清楚即可。
【立意突破】
一个人的才能和品德如果能相得益彰,那是最好的,但现实当中这样完美的人是不多的。
一个人本来才能有限,但在美好的品德的驱使下,是有可能经过不懈努力成就一番不平凡的功业的。但这种转化需要环境和时运,光靠自己的努力可能不够。
一个人的才德有可能在实践中良性转化,但也可能恶性转化,这也和环境时运有关系,如果自己的意志力不够坚定,原来的德行可能会被摧毁,原来的才能可能变得庸俗不堪。
故此,怎样用人,大体的经验策略是没有大问题的,历代王朝基本上开始都
很清明,而尾声都很混乱,深厚的中国历史已经让我们积累了太多的经验,但在实践上,历史总是不断重演。从立意深刻的角度来看,探讨怎样的环境才能让更多的人德才兼备,让德行良好的人更有才智,让才智出众的人更有德行,恐怕是更有意义的事情。
【优秀范文】
才与德并不是冤家
如果每一个德才兼备的人,都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中的重要角色,那么,我们伟大的民族复兴之路将无限宽广。然而现实告诉我们,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任何人都是有缺点的,德才兼备的人严重不够用。
如果让你在有才和有德之间选择一样,你会怎样选择呢?我会选择有才,因为有才才有创造力,才可能推动技术或者社会的进步,唯才是举应该是我们的基本用人态度,德行再好,就算高山仰止,没有人去开山劈路,那是不行的。
互联网时代,很多道德高标的键盘手敲的不亦乐乎,在屏幕前面指点江山,慷慨激昂,他们哪里知道实际情况是什么,哪里知道很多事情的复杂性?事实告诉我们,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往往不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敬爱的袁隆平先生不是也曾只是去车展上看了看奔驰车而某些被道德膨胀的自媒体污蔑过吗?袁先生数十年埋头于田间,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事业,这本身就是一种大德,大德往往至简,在无数赞誉和奖励面前,他仍然始终如一,保持自己的个性和率真,除了袁先生自己品质纯良之外,整个社会对他的尊重和包容也是促使他不断创新的无穷动力,这就是一个德与才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
我们之所以特别注重德,主要是防止有才无德的危害。假如有一个人和袁先生一样,对某个领域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和青春,但是并没有取得那么显著的成果,甚至不为人知,社会应该如何对待呢?这就考验整个社会的“德”了,如果我们足够宽容和和善,这样的人即便功绩不明显,他的内心也是温润的,一定会无悔于自己的选择,但如果我们的观念和制度忽略他,甚至压缩他的空间,他的内心可能变得十分孤寂。
不仅尊重天才,也尊重默默无闻的人,这样,无才的人乐于做平凡的事,有才的人,起码不做无德的事,恐怕这是最好的了。有很多天才没有走上正道,贪官污吏、高智商犯罪等等,除了自身道德品质的缺失之外,我们有没有想过是怎样的环境让他裂变?也许这更有意义,毕竟,天生就想做坏人的人是极少的。
德的标准,随着社会的变化是有变化的,我们今天是断然不会按照时候的标准去审视一个人的道德,那么将来,我们也很可能不会按照今天的普遍标准去审视一个人。守住底线,适度宽容,对培育人才和社会进步没有坏处。
立德树人,就是要从基础教育层面为国家民族培养未来的建设人才,但这不能仅是一句口号,更不是用某种模式去套在青少年身上,没有一个开放包容的环境,人的创造力和进取心难以充分释放,人才也就难以喷发。
德才兼备是我们的追求,然而培育这样的机制和环境,我们首先从尊重人才,尊重人性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