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
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社 会 实 践 报 告 书
题目: 大学生就业环境现状分析
作 者 院 系 专 业 年 级 学 号 成 绩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社会实践报告提纲 姓 名 报告题目 学 号 班 级 大学生就业环境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但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关系到个人的生存,关系到千家万户。能否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社会实践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国家的长远发展的综合性问题。因此,目的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 实践方法 √访谈调查 √参观调研 √资料调查 其它 (请在选择的调查方法前打钩,选择“其它”项需要进一步注明) 时 间 安 排 报告结构 准备阶段(需说明起止时间,所做准备工作有哪些) 7月15日——7月20日 制定调研计划,为调研工作做前期准备。 调研阶段(需说明起止时间,具体实践及调研内容) 8月1日——8月20日 上网查找资料。 实地走访就业局、人才资源中心、招聘会等等。 进行问卷调查。 撰写调研报告阶段(须说明起止时间及其它需要说明的情况) 8月20日 通过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撰写调研报告。 (一)麦可思研究院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 (二)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 (三)大学生就业途径: (四)相关报道 (五)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六)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七)自主创业 3
麦可思研究院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 2012 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0.9% 2012 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90.9%) 比2011 届(90.2%)略有上升。其中,本科院校2012 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5%,比2011 届(90.8%)略有上升;高职高专院校2012 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90.4%)比2011 届(89.6%)略有上升。但是,麦可思与腾讯教育频道合作的2013 届毕业生流向调查显示,从2012 年10 月29 日至2013 年4 月10 日,被调查的2013 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低于2012 届同期11 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为35%,低于2012 届同期12 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为32%,低于2012 届同期13 个百分点。目前2013 届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进程与上届相比明显下滑。 本科管理学门类、高职生化与药品大类毕业半年后就业率居首;本科法学门类、高职艺术大类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低 2012 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学科门类是管理学(92.9%),最低的是法学(87.2%);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生化与药品大类(93.2%),最低的是艺术设计传媒大类(86.7%)。 从2010—2012 三届的就业率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本科学科门类中的法学半年后就业率处于上升阶段。高职高专专业大类中的生化与药品大类、轻纺食品大类、医药卫生大类、文化教育大类专业大类半年后就业率处于上升阶段。 关键词2:2013年“红黄绿牌”专业 2013 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包括: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英语等。这些专业连续三年(2011—2013)都是就业红牌专业。2013 年高职高专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包括:法律文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金融、工商管理、法律事务、汉语言文学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等。这些专业连续三年(2011—2013)都是就业红牌专业。 红牌专业失业量较大、就业率低,且薪资较低。而且就业不好的专业具有持续性。部分红牌专业是供大于求造成的;部分红牌专业如计算机类是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的要求造成的,一方面应届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岗位,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 2013 年本科就业绿牌发展专业包括: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审计学。2013 年高职高专就业绿牌发展专业包括: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以上专业与2012 年的绿牌专业相同,这些专业的就业率持续走高,薪资走高。 关键词3:就业满意度 在就业的2012 届毕业生中,55% 对就业现状满意;2012 届毕业生在“政府4
调查报告内容 机构/ 科研事业”单位的就业满意度最高 2012 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55%,即在就业的毕业生中,有55% 对自己的就业现状表示满意。其中,本科院校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58%,高职高专院校为51%。在本科院校中,“211”院校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62%,非“211”本科院校为57%。 在2012 届本科学科门类中,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为经济学,为61%;就业满意度最低的为农学,为53%。在高职高专专业大类中,就业满意度最高的为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为56%;最低的为生化与药品大类,为44%。 2012 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的就业满意度最高,为69%;在“民营企业/个体”的就业满意度最低,为50%。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的就业满意度最高,为64%;在“中外合资/外资/独资”的就业满意度最低,为45%。 2012 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职业是“税收监察者、征收人和税收代理人”,为82%;最低的职业是“零售售货员”,为32%。2012 届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职业是“职 业护士(有从业许可证的)”,为75%;最低的职业是“半导体加工人员”,为30%。 2012 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行业是国有金融管理业,为76%;最低的行业为电子产品和电器用品零售业,为40%。2012 届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行业是国有金融管理业,为72%;最低的行业是印刷及相关产业,为34%。 在就业的2009 届大学毕业生中,36% 对毕业三年后就业现状满意 2009 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36%,即在就业的毕业生中,有36% 对自己的就业现状表示满意(本科为40%,高职高专为33%)。与2008 届该指标(35%)基本持平。 2009 届本科生毕业三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学科门类是法学(45%),就业满意度最低的学科门类是农学(37%)。高职高专生毕业三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专业大类是法律大类(43%),就业满意度最低的专业大类是农林牧渔大类(26%)。 2009 届本科生毕业三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职业类是公安/检察/法院/经济执法(60%),就业满意度最低的职业类是美术/设计/创意(25%)。高职高专生毕业三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职业类是金融(银行/基金/证券/期货/理财)(50%),就业满意度最低的职业类是美术/设计/创意(23%)。 2009 届本科生毕业三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行业类是政府及公共管理(54%),就业满意度最低的行业类是初级金属制造业(26%)。高职高专生毕业三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行业类是金融(银行/保险/证券)业5
(47%),就业满意度最低的行业类是邮递、物流及仓储业(21%)。 2009 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用人单位类型是“政府机构/科研事业”(本科为53%,高职高专为46%),就业满意度最低的用人单位类型是“民营企业/个体”(本科为32%,高职高专为29%)。 来源:《2013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 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 日前,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在京发布。就业蓝皮书研究团队共向2012届全国大学毕业生发放问卷超过26万份。这份基于对2012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调查研究和对2009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跟踪调查研究的报告,从“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大学毕业生中期职业发展”和“专题研究:高等教育培养质量”等三方面回应了公众关切。 发布会上,专家们纷纷表示,高等教育跑步进入普及化时代的背景下,迎击就业难题,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高校转变教育理念、用人单位转变用人理念成为“制胜关键”。 本科生就业率下降12% 随着699万大学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就业率成为这个毕业季公众最为关注的焦点。报告发布会上,调查团队也选择了率先公布这一数据,但结果却是:不容乐观。 2013届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进程与上届相比明显下滑。”麦可思研究院副院长周凌波表示,报告表明,从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4月10日,被调查的2013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低于2012届同期11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为35%,低于2012届同期1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为32%,低于2012届同期13个百分点。但周凌波同时介绍,就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而言,2012届大学生的90.9%比2011届的90.2%略有上升。 法学、英语等专业三年连亮红牌 眼下适逢高考志愿填报时间,不少家长颇为关心的问题是:哪些“热门”专业正遭遇“职场冷遇”,哪些专业又充满竞争力?此次报告也从就业角度进行梳理,发布了2013年就业“红黄绿牌”大学专业。 报告指出,动画、法学、生物技术、体育教育、英语等专业连续三年入选“就业红牌专业”,被视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专家指出,这些专业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月收入和就业满意度较低。“这可以分两种情况讨论。有些红牌专业听起来名头很响,但由于办学门槛和成本低,大部分学校都可开设,几乎是一张嘴就能开个专业,导致供大于求;另一部分红牌专业,如计算机6
类,是因为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要求造成的,导致应届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岗位,企业又招不到合适人才。”对此,麦可思公司首席专家王伯庆分析指出。 同时,因就业率和薪资持续走高,地质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采矿等专业继续被颁“绿牌”,被专家认为是“需求增长型专业”。 31%大学生“学非所用” 除了对就业率的关注,公众对于专业还有另外一重期待:能否学以致用。对此,报告显示,2012届受雇全职工作的本科毕业生中,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9%,高职高专为62%,比2011届均上升了2个百分点。 在2012届本科学科门类中,专业相关度最高的是医学(87%),其次是工学(76%),最低的为农学和法学(均为53%)。而高职高专专业相关度最高的专业大类为医药卫生大类(86%),其次是土建大类(80%),最低的为轻纺食品大类和电子信息大类(均为52%)。 “学非所用”的现实背后,另一种尴尬也随之凸显——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此次报告也显示,“无论是本科毕业生还是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2012届大学毕业生选择与专业无关工作的最主要原因,报告显示为‘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所以说,在加强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对接性的同时,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仍是关键。”王伯庆认为。 “体制内”单位仍最受青睐 报告同时对2012届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体制内”单位仍最受毕业生欢迎,而吸纳“45%本科毕业生和61%高职高专毕业生”、作为“大学生就业主战场”的民企和中小用人单位却成为不少人“退而求之”的选择。 报告显示,201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的就业满意度最高,为69%;在“民营企业/个体”的就业满意度最低,为50%。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的就业满意度最高,为64%;在“中外合资/外资/独资”的就业满意度最低,为45%。 “应着力培养‘眼低手高’的就业观念。”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以往不少高校在就业引导、课程培养上过多强调留在一线城市、“体制内”单位,很少关注人力资源需求和学生需要,对此,应着力进行转变。 高职毕业生创业比例高于本科 报告同时表明,中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连续两届略有上升。2012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2.0%,比2011届高0.4个百分点,比2010届高7
0.5个百分点。2012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是2.9%,远远高于本科毕业生的1.2%。 “对于自主创业,不能操之过急。”对此,周凌波如此评述,“‘创业带动就业’需要给大学毕业生一段时间,这牵涉到阅历、经验、资金等多方面的准备。” 31%大学生“学非所用” 除了对就业率的关注,公众对于专业还有另外一重期待:能否学以致用。对此,报告显示,2012届受雇全职工作的本科毕业生中,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9%,高职高专为62%,比2011届均上升了2个百分点。 在2012届本科学科门类中,专业相关度最高的是医学(87%),其次是工学(76%),最低的为农学和法学(均为53%)。而高职高专专业相关度最高的专业大类为医药卫生大类(86%),其次是土建大类(80%),最低的为轻纺食品大类和电子信息大类(均为52%)。 “学非所用”的现实背后,另一种尴尬也随之凸显——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此次报告也显示,“无论是本科毕业生还是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2012届大学毕业生选择与专业无关工作的最主要原因,报告显示为‘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所以说,在加强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对接性的同时,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仍是关键。”王伯庆认为。 “体制内”单位仍最受青睐 报告同时对2012届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体制内”单位仍最受毕业生欢迎,而吸纳“45%本科毕业生和61%高职高专毕业生”、作为“大学生就业主战场”的民企和中小用人单位却成为不少人“退而求之”的选择。 报告显示,201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的就业满意度最高,为69%;在“民营企业/个体”的就业满意度最低,为50%。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的就业满意度最高,为64%;在“中外合资/外资/独资”的就业满意度最低,为45%。 “应着力培养‘眼低手高’的就业观念。”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以往不少高校在就业引导、课程培养上过多强调留在一线城市、“体制内”单位,很少关注人力资源需求和学生需要,对此,应着力进行转变。 高职毕业生创业比例高于本科 报告同时表明,中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连续两届略有上升。2012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2.0%,比2011届高0.4个百分点,比2010届高8
0.5个百分点。2012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是2.9%,远远高于本科毕业生的1.2%。 “对于自主创业,不能操之过急。”对此,周凌波如此评述,“‘创业带动就业’需要给大学毕业生一段时间,这牵涉到阅历、经验、资金等多方面的准备。” 大学生就业继续呈现逃离一线城市趋势 《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把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分为东北、泛渤海湾、泛长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洲、中原等八个经济体系区域。据调查数据显示,2012届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就业地主要集中在泛渤海湾、泛长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洲三个区域经济体,所占比例分别为23.1%、22.5%和21%。而201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也主要集中在这三个区域,比例分别为24.1%、24.9%和20.8%。 调查显示,2012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有17%在直辖市就业,29%在副省级城市就业,54%在地级城市及以下就业。而这一调查项在2012年的数据分别为20%、30%和50%。 近十分之一大学生毕业三年后月入过万 对2009届大学生跟踪调查显示,其毕业三年后平均月收入为4755元,本科为5350元,高职高专为4160元。其中8.9%的人月收入达到了10000元以上,有12.0%的人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 离职率呈现下降趋势 大学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呈现下降趋势。2012届全国大学毕业生有33%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比2011届下降了8个百分点。 麦可思-2012届就业率较高的主要本科专业(前50位) 主要本科专业 ① 名称毕业半年后就业率 ② (%)主要本科专业名称毕业半年后就业率(%)给水排水工程97.5护理学94.2汽车服务工程96.9物流管理94.1矿物资源工程96.7矿物加工工程94.0城市规划96.5土木工程93.8轮机工程96.4新闻学93.8工业工程96.2园林93.8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95.9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93.7机械电子工程95.7临床医学93.7航海技术95.6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93.7地理信息系统95.5船舶与海洋工程93.4审计学95.5工程管理93.4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95.4化学工程与工艺93.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95.2物流工程93.2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95.2广告学93.1热能与动力工程95.1小学教育93.1软件工程95.1市场营销93.0安全工程94.8会计学92.9电子商务94.8药学92.9建筑学94.7测绘工程92.8车辆工程94.6交通运输92.7财务管理94.5电子科学与技术92.6采矿工程94.5国际经济与贸易92.59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94.5劳动与社会保障92.5学前教育94.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92.4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94.3日语92.4全国本科91.5全国本科91.5①毕业生规模过小的专业不包括在此排序中。 大学生就业途径: 1.校园招聘会 2.校园就业指导中心的信息公告 3.网上专业的招聘网站 例如智联招聘、同程网等。 10
4.熟人介绍 5.其他 11
相关报道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重要的社会问题,受到民众的广泛关注,它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因此媒体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也进行了大量报道,例如我在搜狐网上看到这样一篇新闻。 http://news.sohu.com/20130708/n380988476.shtml 题目如下:中国大学生就业率创新低 中国年轻人缺什么 该篇报道首先通过列举2013年大学生就业相关数据,指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同时反问大学生到底怎么了。对比十几年间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变化,指出目前大学生对职场的不适应,实际能力不足,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现状。提倡现在的大学生不能只依靠书本,更需要动手实践而不是夸夸其谈,更需要脚踏实地而不是好高骛远。更应该学习并践行鲁班“刨以致创”的精神,从自身能力出发,刻苦务实。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4.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5.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 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 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 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 2.高校的改革。 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12
场办学。 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 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 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3.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 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 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 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自主创业 (一)自主创业的产生 当就业环境十分严峻的时候,很多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我得知大学生创业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群体组成,近年来大学生创业问题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因为大学生属于高级知识人群,并且经过多年的教育以及背负着社会的种种期望,在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大学生创业也成为大学生就业之外的新兴的现象。 (二)优势与劣势 大学生创业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大学生往往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有着年轻的血液、充满激情,以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而这些都是一个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与此同时,大学生在学校里学到了很多理论性的东西,有着较高层次的技术优势,而目前最有前途的事业就是开办高科技企业。.现代大学生有创新精神,有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挑战的信心和欲望,而这种创新精神也往往造就了大学生创业的动力源泉,成为成功创业的精神基础。大学生创业的最大好处在于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长社会实战经验,以及学以致用;最大的诱人之处是通过成功创业,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证明自己的价值。 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常常盲目乐观,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对于创业中的挫折和失败,许多创业者感到十分痛苦茫然,甚至沮丧消沉。同时,急于求成、缺乏市场意识及商业管理经验的缺乏,是影响大学生成功创业的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还停留在仅有一个美妙想法与概念上。大学生的市场观念较为淡薄,不少大学生很乐于向投资人大谈自己的技术如何领先与独特,却很少涉及这些技术或产品究竟会有多大的市场空间。 (三)所需的基本能力 1、规划人生、制定计划 13
2、胆识和魄力 3、团队管理、信息管理、目标管理 4、谈判 5、处理突发事件 6、学习 7、社会交往能力 8、保持身心健康 (四)需要承担的风险 风险一:项目选择 风险二:缺乏创业技能 风险三:资金风险 风险四:社会资源贫乏 风险五:管理风险 风险六:竞争风险 风险七:团队分歧 风险八:核心竞争力缺乏的风险 风险九:人力资源流失风险 风险十:意识上的风险 (五)杰出代表 钱俊冬、聂赵阳、徐祥勇、高燃、郑俊雅、杨锐、周鼎凯、茅侃侃、李想、杨晓锋等 钱俊冬,曾是一名因家庭困难而申请缓交学费的贫困大学生,为了学费当起了“倒爷”,却发现了更大的商机,成为校园经济的开拓者和领先者。2000年开始校园创业,经过三年的经营和积累,拥有了一个50万元注册资金的“三人行”学生创业公司,不仅替父母偿还了家里所有的债务,还摘去了“贫困生”的帽子,圆了求学梦,也成就了自主创业的理想。2005年创建的三人行传媒公司,目前已经拥有300多名员工、全国25家分公司,运营900所高校以及社会平面媒体数万块,年营业额1.5亿元,成为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颇具影响力的大型专业市场营销传播机构。他就是钱俊冬,他的创业故事与众不同。 14
学 生 体 会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研究了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环境,对造成的原因进行分析,让我对两年之后的就业有了一定的了解,体会很深。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环境十分严峻,使我懂得更应该抓紧在学校剩下的两年时间,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及各项技能,做到学有所用,真正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学习书本上的知识的同时,注意动手实践能力。做事勤恳,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 与此同时,我觉得社会实践这一活动具有重大的意义,他使我们深入实际,走进社会,通过自己的调查深入了解调查分析社会热点话题。使我们不再是只专注于课本的学习,贴近社会,走进社会,了解社会,有助于为我们将来融入社会。通过社会实践,针对某一社会问题,自己通过各种方式查找资料,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的见解与结论,在过程中,我们与人沟通,我们找寻信息来源,我们解决过程中的各个问题,充分锻炼了我们的能力,;令我们很有收获。 签字: 年 月 日 教 师 评 语 签字: 年 月 日 成 绩 评 定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