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对2017浙江省高考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答疑及建议

对2017浙江省高考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答疑及建议

来源:化拓教育网
对浙江省新老高考若干问题的思考、答疑及建议

今天写这篇文章,有以下三个原因:1、表示对高考改革总体思路的支持(当然不是对所有高考改革的一些做法表示支持)。2、希望高考改革方案能进一步完善,而且多听听下面学校师生和家长的意见,需要完善的地方太多了 。3、尽量客观、理性地分析新高考,并给一些家长、师生一些真心的建议,打消他们的一部分疑惑。

作为新高考的第一届学生的家长,从2014年下半年起就开始关注新高考。2014、2015年新高考方案及高校选课科目先后出台。记得高考方案出台当天,我们家长群里很多家长对不分文理科、任选三科、两次选考、提前选考叫好,当然也有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另外,我们也发现两大弊端:1.高二就可以选考,而且四次任选两次,可能会造成“田忌赛马”的情况。起码应规定第一届学生高三才能选考。2.技术作为选考科目可能会对其他科目造成冲击(当然想不到冲击如此之大)。在选考科目出台的当天,包括官媒在内的很多师生和家长认为选考物理最吃香,而我早已敏锐地觉察到物理因为在选课上有巨大的优势,所以在赋分方面要吃亏一点。

自去年10月至今已有三次选考学考,师生、家长甚至媒体反响越来越强烈,特别是近来出现了一些文章对高考改革进行质疑。当然其中不少文章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如杭二家长进行理性思考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不过很多文章都是情绪化的,甚至全盘否定高考改革,甚至还有家长提出了一些诸如实分制等很幼稚的想法。本文就自己所见所闻就有关问题提出看法。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当然很难,因为是家长,可能有时会从自己孩子方面考虑),既从教育部门考虑,又从家长、学校师生考虑。另外因为时间有限,手头上掌握的资料有限,相关学生选考的信息不解很不够。有些分析就简单点,有些问题可能有点重复,同时还有些遗漏。同时由于语文水平不高,语句自有不通之处,打字也容易出现错误,希望各位谅解,等有机会好好修改一下。这里参考并引用了一些人的说法,这里一并谢过了!同时也请各位提出不同的意见或者问题。

1.本次高考改革的目的和要求是什么?结果如何?

答:目的和要求可以参考文件和这次改革方案的指导思想,本文不再复述。另外补充一点:目前中国的教育到了必须要进行改革的时候,学生普通存在着过度学习的情况,整个高三都在复习,文科生几乎能把整本书甚至页码和行数都背会了,理科生刷的题目都等身了。新高考改革本意想改变这一现象,不过从实际结果来看,由于没有进行配套的改革,高中没有办法开设更多的选修课,所以做得不好。

结果:部分目标是达到,不理想的是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还没有做到;减压这一点各人的感觉不一样,还要留待进一步观察;选择余地是多了,但也给部分学生如何选科,给高校的招生带来了麻烦;另外给很多学校的教学秩序带来混乱。 2.谁是本次改革的较大受害者?

答:这些人也是这次改革的主要反对者。

(1)学校教务处及任课老师,特别是物理老师。

(2)语数英不突出、其他单科突出的学生特别是理科超级学霸。本来他们可以拉普通学霸好多分,可是现在差距明显缩小了。

(3)物理单科比较好但与学霸相比有一定差距的成绩中游的学生。 (4)部分高校的生源受到影响,特别是一些冷门专业。

(5)对其他学生影响是:可能由于选考科目的不同和考试时间的不同,有些学生会受害,有些学生会受益,但不存在所有学生都吃亏的情况。 3.新高考对文科生有利还是理科生有利?

答:方案刚出来的时候,很多媒体说新高考对理科生有利,而等到赋分出来后很多人又说对

文科生有利,但是等到明年录取时到底对文科生还是理科生有利真的很难说。

(1)从专业的角度看。文理科学生都可以报更多的专业,学生的选择余地大了,特别选物理化学的学生,选择专业的余地更大。因为理科专业一般限理科生,专业性较强,一般文科生是不能报也不敢报理工科专业的,所以理工科专业的竞争与老高考相比其实没有增加。相反,理科生可以报更多的文科专业,很多理科学霸文理通吃,而很多文科生相对来说成绩较差,就算文科生成绩比较好,由于可以供选择的专业不多,所以文科的竞争会增加。同时由于985.211学校招的理工科人数远远大于文科的,更有可能造成文科高分生没有好大学好专业可读的情况。结论:对文科生并不利。

当然从第二批和第三批的情况来看,由于这部分高校一般单限物理的比较少,很多情况往往不限或者文理科兼招,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对文科生就比较有利了。

(2)从选考赋分角度看,文科生其实只有在政治和历史两门课中占有一定的优势,其他五门课只有劣势。理科中的物理赋分普通学生可能会损失3到9分,极限12分左右;化学、生物普通中学报的人多,学生并不怎么吃亏;技术其实也是理科的,普通中学学生报技术赋分有相当大的优势。选政史的人数相对平稳,特别是纯文科的政史比老高考相比,增长人数并不是很多。(老高考文科10万,理科17万,而这次选考政史的人数大概9万,当然还有部分人没有考)地理人数增长较多,但地理其实是文理混科,对纯文科生并没有多大优势,在考试中那些理科生反而占有一定的优势。当然在今年四月的选考中存在文科赋分比较容易得高分的情况,其中有很多原因,四月份考试文科生、艺考生比较多,分母大。而理科生重点中学特别是竞赛生参加的比较多,普通学校参加考试的不多,参加考试的总人数也不多,学霸之间的竞赛争造成理科赋分的下降。另外重点中学的学生本身的优势就是理科,而普通中学的学生的文科相对来说并不弱,大家可以去看看各地中考的分数比就知道了。杭州中考政史地不计分,其他各地理化生的比例远超政史地。举一个例子:本人孩子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二流的重点中学,这次十月份考出来的结果:物理和地理赋分都不理想;技术考的人不多,但普遍高分;政史化生这三门课的赋分总体都比较好,但也不是绝对的文科赋分比理科有优势。结论:文科对物理有一定的优势,相比于化学生物不一定有明显的优势,还要看具体学校的情况,另外作为理科中的技术比其他科可能更有优势。

(3)从语数英的角度。文科生在语、英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优势不明显,一方面:文科的差距本身就少,特别是英语由全国出卷后,难度的降低,加上题型的变化,文科生的优势减少了。另一方面,由于文理数学不再分,所以理科生在数学上会有更大的优势 ,当然有人担心数学的难度会下降。大家想想今年高考的文数只有55分,理数79.5分,在理数难度比文数大的情况下有二十多分的差距。如果明年难度在文数和理数之间,那么双方的差距会进一步扩大。这个差距完全足以弥补在语、数和选科赋分上的差距。

本人曾经多次看过一个重点中学的学生成绩,语数英总成绩排在年级段前三十名的基本上以理科生为主。这也就意味着纯文科生明年的大学志愿并不好填。

今年十月份成绩出来,很多一般的重点高中和普通中学学生说,有人说,文科生普遍比理科生赋分高,有一定的道理。不过我也看了一些名校的情况,其实真正满分300分的反而是理科生更多点,政史地300分的并不多。希望大家去看看那些名校的情况。

从目前的情况下:全省前2000名学生中80%以上选报了物理和化学,选择政史地的人只有20%不到。

4.新高考考试的次数、场数大大增加了?

答:有人计算了一下,新高考选考学考的次数最多增加到五次,第一届学生,从第二届学生开始,如果学生高一就参加学考,次数则最多可以增加到七次。场数最多是22场,于是得出比老高考考试次数大大增加的结论。

我们来算算老高考的场数吧,学考11门考11场,高考听力考1-2次,六月正式高考语

数英综合四门加自选模块一共5门,当然也有不考自选模块的,所以学生的场数是16到18场。另外考试次数:正式高考一次,英语听力一到两次,学考各校安排次数不同,至少三次以上吧。这样一共至少五次以上吧。而现在,一般学生高一不大会去参加学考的,所以也是五次。再看考试场数,理论上最多是22场,但最少的学生只要12场就够了,另外语文数学考和“七选三”中的另四门学考很多人只会去考一次。选考很多人也不会去考两次的,个别人英语也只考一次,这样一般学生也就考16到18场。以笔者的孩子为例:目前考了三次,已经考了十场,明年四月可能再考0到3场,语数学考一次是B等级,如果参加三位一体,则再去考一次学考,如果不去参加三位一体的话,则不去考了。选考再去考一门,加上明年六月一定参加的3门必考,这样一共考14或16场,这样考试次数其实减少了。如果是在老高考,她必须参加18场考试。大家自己可以去问问学生,新高考有多少学生是考22场的? 5.新高考能实行实分(卷面分)吗?

答:不少家长提出能不能实行卷面分,也就是按老高考一样。这只是家长的幼稚、荒唐的外行人的想法。因为考试科目的不同、选择科目的不同,考试时间的不同、考试的难度的不同,这就决定了不能实行赋分制。以今年十月选考为例,物理90分以上很多,地理90分以上的很少,怎么算实分呢?就算难度相同,不同学科之间还是没有办法比较。由于学科特点决定了一般理科得高分易,文科不易得高分,同时理科容易得超低分,文科不易得超低分。大家可以看看这几年的文综,260是极高分,而对理综来说,280多分的人却有不少。另外,理科的差距大而文科的差距比较小。

要实行卷面分制,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考试的科目和时间必须统一。 6.七门选课选三门太难选了,还不如以前的文理科两种选择好?

答:有些人认为“七选三”,选择余地更多了,太难选择了。可是很多家长有没有想过,老高考的文理两种的选择也是不容易的。从七门课中选择自己喜欢、有优势的三门课,避开自己不想读的弱势科目,不好吗?以前的文理科两种选择真的容易得多了吗?你去商场买东西是喜欢商场里的东西多一点还是少一点?有些人觉得难选,那你就象老高考一样,选择大理或是大文。给大家一个建议:实在难选,横向比较,自己最喜欢哪些科目,自己和学校最有优势的是那些科目,哪些科目与自己以后的专业相关,物理慎选,然后就OK了。 7.赋分制合理吗? 答:由于学生选择科目的不同,所以实行赋分制是相对合理的,当然怎么样的赋分制更合理,希望专家能出个更好的办法。另外在这几次选考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赋分制,一定有多少人吃亏,也有多少人合算了。不存在所有学生吃亏的事。 (2)改变过分分分计较的情况,当然实际效果可能要差点。

(3)赋分制对单科特别拔尖的学生不利,比如排名可以进入全省前一百名的,本来其他学生与他们的差距很大,现在缩小了。对这些学生的利益很难保障。杭二家长提出赋分拉分档次,缩小高分的比例。这个建议虽然不错,但是违背了这次改革的目的,就是不让学生分分计较。另外我们也要看到上海赋分第一档的比例是5%,而且满分只有70分,分数差距更加小。

(4)学考不及格的选考赋分为0分的情况,很多人认为不合理。虽然这个规定严格点了,但是也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你选考,选的是你的优势科目,别人是学考,是弱势科目。在学考选考一起考的情况下你居然排在倒数5%以内,说明你在这一门功课上成绩有多少差,赋0分是可以理解的。当然为了照顾他们的情绪,可以统一赋分为20分。 (5)实行赋分制,单科学渣的分数特别是理科学渣的分数可能会提高。

(6)会出现“田忌赛马”的情况,或者物理变成学霸之间的竞争、技术变成普通学生之间的竞争。造成选物理的学霸比选技术的学渣分数还要低的情况,特别是第一届没有规定考试时间,去年十月不少普通学校的学生意外取得了高分。

当然有人提出了一些关于赋分制的一些方案,总体感觉都不怎么合理。

8.新高考学霸最吃亏吗?

答:不一定,要看具体情况。如果是语数英学霸,在新高考中是不会吃亏的,相反有更大的优势。如果是选考科目的学霸,那优势就少了,就吃亏了,特别是物理化学的超级学霸。不过如果是普通的学霸特别是政史地的普通学霸可能受益,你与超级学霸的差距少了,而普通学生与你的差距没有缩小,甚至反而拉大了。如果是各门课都好的全能型的超级学霸,则新高考对他们没有什么影响。有一点大家明白,其实最终考上名校的还是那些学生。

另外,由于三位一体和自主招生的存在,这些学霸获得竞赛优胜的机会还是比较大的,学霸上名校的机会还是很大的。还有一些学校只要成绩排名靠前,学校也有推荐考名校的机会的。

9.分次提前考是好还是坏?一定增压了吗?

答:考试一定有压力,分次提前考,把压力分散了,高三最后一次的压力小了不少。而且多次考了以后,承受的能力会增加。另外分次考,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分散复习,每次考试重点复习某几门,这样学习的压力就大大减轻了。相信读过大学的同学有体会,大学时往往是几天考一门,这样复习起来就轻松多了。 10.学考选考两次合理吗?

答:学考选考可以两次,有其一定的合理性,避开一考定终身。当然学考也可以一次,提高A的比率,允许不及格的重考。选考两次更有其必要性,这样避免考试的偶然性。有人说,考两次压力大了,那你可以选择只去考一次。

11.学考6次任选2次,选考4次任选2次合理吗?

答:不合理,很多普通中学的学生,就会进行投机,特别是第一届学生,还有语数的学考。同一届学生应该规定好考试的时间,这样可以避免出现“田忌赛马”的情况。可以规定高二学考,高三选考,都是两次。

12.学考A为什么不易得了?学考得A难合理吗?高校的三位一体会降低要求吗?

答:实行新高考后,学生感觉得A特别是重点中学学生不容易了。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学考A的比例从25%下降到15%。二是由于学考时间分为四次,学生可以自己安排,就会出现重点中学扎堆考,普通中学避开重点中学的情况。比如今年四月的语文和数学就出现这种情况,大多数重点中学去学考了,而普通中学则放在今年十月。三是部分学生把重点放在选考上,对学考包括语数不重视,于是学考得A更加难了。四是部分学考对遇上了选考的,对手实力比较强。比如有些学校今年十月才组织高三学考,那么拿A就难了。

不过,选考生包括普通中学的学生得A更加容易了,特别是高三的选考科目,他们的对手是高二的学考。而高二的学考除了17届第一次得A率能基本保证15%的比例外,以后学考再得A就难了。但是反过来一想,那些学考生得不到A是正常的,因为那些学考科目本来就不是你的强项,如果能拿到A说明你的实力超强。所以说拿不到A不是你吃亏了,而是17届参加学考的人合算了。

另外,18届开始学考更难拿到A,其实对所有学生都是公平的,大家都是面对高三的选考生。而且以后你们到了高三,你们参加选考面对的是高二的学考,那几门选考拿A就容易多了。到了三位一体招生时,你们18届是自己与自己竞争,也不是同17和19届比,所有同学的学考都难拿到A,这点大家是一样的。

由于得A率的降低,高校的三位一体要求自然降低,不然如何招到人?现在重点中学的全A率也很低的。高校除了降低要求外,还有一个做法就同省外的高校一样,按等级进行赋分。

13.高一提前学考,高二提前选考一定更有利吗?

答:这次十月考试听说个别学校个别学生提前参加了学考,当然有更多人打算明年四月学考。高一提前学考,好处是以后有更多时间学习选考和必考。坏处是由于学习时间不长,竞争不过高二甚至高三的学生,可能拿不到比较理想的成绩。另外,学考考过以后,就失去了把某门功课作用选考的机会。

至于高二提前选考,除了那些超级学霸外,好处更加不多。你面对的是高三选考生,根本没有优势。到时候结果只能拿到不理想的成绩,白白浪费了一次机会,而且打乱了复习的计划,使自信心也受损。当然很多人的心态是万一考出比较理想的成绩就不用读了。但实际情况是高二与高三竞争没有优势,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少。也有人说,明年四月高三可能不会去考了,特别是文科生。据我所知,相当多的学生会去考一到两门的,两次机会不会轻易放弃的。另外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其实今年四月25万高三考生,报名的才15万人次左右。那就是说,大多数人明年四月还有考试的机会,所以明年四月高三选考的人数是不会很少的。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些信息:从今年十月部分高二学生提前选考的情况来看,总体成绩真的不理想。与此同时,明年四月重点中学重考的学生特别是理科生比例相当高,至少70%以上。

为什么我反对高二就选考,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提前考掉了,可能对大学学业、高三的自主招生、三位一体也有影响的。

所以我的建议高二学考分两次考完,高三选考两次,其中第一次重点抓两门,第二次重点抓另一门。当然超级学霸除外。

14.家长去参加选考,作分母行得通吗? 答:不行。(1).家长参加选考,必须是高中毕业或相当学力,而且可能还有其他条件,所以大多数家长是没有报名的资格的。(2)首先要过学考关,估计大多数家长学考不及格,甚至考不过学考生,没有赋分的资格。估计只给学考生作分母吧。(3)就算过了学考关,你孩子成绩提高了,别人的孩子成绩也提高了,你的孩子还有什么优势?(4)学霸及家长会进行阻击,他们也会进行再一次选考,把100分占了。(5)还有一个办法,把应届生单独赋分,然后按家长和社会考生的成绩对照应届生进行赋分。 15.选报物理最吃亏吗?

答:凡事总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你不可能什么地方都合算。超级学霸选报物理是不会吃亏的,因为他们能赋到100分。其他学生当然在赋分上会吃亏点,这是不利的一面。但是他们的优势也有很多:可以选择91%的专业,特别是名校的大多数专业,都必须报物理。举一个例子,中国科技大学单限物理,不报物理就没有机会去中国科大了。所以选考物理的考生完全存在着较低考入名校的可能。另外可以参加竞赛被北清录取,也有资格参加自主招生和三位一体,而且在自招和三位一体的考试中有优势。

另外,从长远考虑,以后读大学的相关专业,选考物理的也有优势。当然普通学生选报物理在赋分方面吃亏,希望能有好的解决方案,否则选物理的人越来越少了。 16.高三明年4月要不要参加选考?

答:要,如果有可能提高6分以上,一定要去。当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还要看自己的时间多不多,看第一次选考是不是真正发挥了自己的水平。有人说,化了很多时间提高6分,而且还一定,不合算,不如把时间花在语数英上。但是语数英成绩的提高不是一下子的,就算你把选考的时间省下来一定能提高语数英提高吗?特别是本来成绩就比较好的同学。按照新高考的分数值,差3分可能就差二三千名呀。当然建议时间不要花太多,也不要带着玩玩的想法,而且建议最多重考一到两门。

当然从性价比来看,如果只提高了3分,性价比并不是很高。 17.新高考如何排名?

答:很多人认为新高考组合有35种,所以是35名状元,35种排名。错了,应该不止35种,因为排名应根据高校的限科的组合来的,而组合中有不限的,有限单科的,有限两科的,

有限三科的,学生只要选考科目符合其中一门即可。举一个通俗的例子:A大学限物理,B大学限物理化学,C大学限物理化学生物。那么对应这三所大学就有三种排名法。第一种所有报物理的学生的排名,第二种所有报物理化学的学生排名,第三种是所有报物理化学生物的学生排名。新高考理论上排名一共有种:不限科也就是所有学生一种;单限一科理化生政史地技七种;限二科的有十来种(理论上最多21种);限三科的有三十五种(理化上最多35种),这样加起来理论上一共有种排名,不过,限两科的组织实际上比较少,所以大约有50多种排名,有50多个状元。那就意味着考试院最好列出所有50多种排名,否则对学生来说这个志愿很不好填。比如某生选考理史生,全省总排名101,而排名比他前面的100名学生都选择了理化生,这样他在选择历史的学生中排名第一,北大历史系限历史且只招一个,那么他就完全可以放心地把历史系放在第一位。

但真正的状元只有3到5个,其中一个是总分状元。如总分状元报了物理化学和生物,也就意味着所有限报物理化学生物和不限科目的最高分都是他了。但是,另四门选考科目政史地技,这个总分状元不能报,那就意味着凡是仅仅涉及到政史地技的专业中,那个总分状元不能参与排名。这也就意味着最多四人,最少有两人会在限报政史地技的科目中取得最高分。而且一个人选报三门,所以全省总分状元是他所报三门科目中所有的组合中的最高分。 18.高二、高三合并赋分合理吗?学考、选考同一份试卷合理吗? 答:(1)高二、高三合并赋分当然不合理,对高二不利。但是如果不合并赋分,就会出现就象17届第一次选考的“田忌赛马”的情形。要解决的办法只能是规定选考统一在高三考试,而且所有学生一起考两次。所以在目前允许高二提前考的情况下只能高二和高三合并赋分。 (2)学考、选考同一份试卷当然不是很合理,相对于学考生来说不利,特别是高二的学考生不利。不过,对同一届学生来说是相对公平的。 19.新高考会导致名校会减少对浙江的招生吗? 答:不会。(1)很多人说新高考后,名校会减少对浙江的招生,并举例说北清复等名校裸分考上的很少。其实大家去看看其他省市区就知道了,这些地区还没有进行改革高考,但是靠裸分进去的很少。今年是老高考,大家也可以去看看北清复等名校有多少人是靠裸分进去的?其实新高考的导向就是要扩大进入高校的途径,不要完全靠每年6月的一次性考试。当然寒门学子难进名校了。

(2)有人担心浙江高考改革后,特别是选物理的人少了,分差缩小了,生源质量下降,于是名校招生减少了。我想这也是多余的,第一,浙江省的生源一向很好。第二,在新高考情况下,重点中学报物理的人的数量有保证的。第三,其他各省也在这几年同样进行高考改革,而且分差会更小,也会出现象浙江这样的情形。当然其他省市区有一点不同的是没有把技术作为选课。

20.高考改革会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吗?基础知识真的特别重要吗? 答:(1)影响基础知识是必然的。不过,如果把第一次选考时间推迟到高三,这样选考科目的学习就有时间保证了。

(2)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也是很重要的。从学习上看,知识是重要,但是还有一种知识更重要,那就是掌握知识的方法,学习能力更重要,有创新思想更重要。有了自我学习的能力,有了学习的兴趣,那么对于掌握基础知识是不在话下了。大凡有工作经验的人都知道,走上工作岗位后,责任心、兴趣比基础知识的多,微软招工时把扎实的基础知识放在第五位。象我们教师,本人的专业知识水平真的并不重要。 21.真的有必要提早补课,参加校外培训吗?

答:现在有一种趋势,学考尽量在高一或者高二第一学期考掉,选考在高二第二学期考。所以很多学校、学生都提早补课。其实没有多大必要,特别是选考,你放在高二考,你的对象是高三。我看过许多补课的学生和学校,效果真的不这么样。特别要提醒的是这样做可能对

语数英影响可能会很大的,真的有时间好好去补补英语吧。

22.王安石变法加速了北宋的灭亡了吗?

答:作为历史老师的我,表示这种说法很荒谬。建议这种观点的人好好去看看北宋的历史。北宋战斗力弱是什么造成的?是王安石造成的?虽然王安石变法没有成功,如果成功了,对加强北宋的实力很有帮助的。

23.改革一定会导致严重的投机行为吗?

答:一定程度上有,所以就需要好的。去年十月的“田忌赛马”就是,普通中学选技术也是。记得当时新刚出来时,我们家长群就说了,17届应该规定高三才能选考,以后可以放开。对技术加入选课加重了投机行为,先取消技术的选课。不过,以后的考试由于基数的扩大,投机难了,总体上学生学源的分配还是比较合理的。对物理赋分难、技术赋分容易可以从上加强改变。

24.新高考会严重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 答:一定程度上会扰乱。不过,教育局出面帮助学校解决一些具体困难。学校可以加强管理,完善走班制,补足补齐老师,老师的配套需要从全县去考虑,统一安排。同时,许多学校教室不够,硬件方面需要完善。特别强调一点:多开设一些自修课,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加强自修课的管理,也很必要。

另外,对选考和学考的时间和科目最好能作统一的规定,也是一个好的办法。 25.高考改革会损害高校招生的质量?

答:对部分高校来说会的,一些学校一些冷门专业的生源会变差。不过,浙江省17届学生就这些,25万普通生,总体素质是不变的,只不过去的高校不一样而已。 26.非考试科目给考试科目让路好吗? 答:不好,杭二家长回答地很好,特别是语数英更是这样。如果高一、高二不好好读语数英,等到高三选考后再读,那就来不及了。 27.成绩越差的负担越来越重吗? 答:对成绩差的同学来说负担不会加重的,相反可以选择相对较强的科目。同时给自己定位,拿到一定分数就足够了。而且本来那些学渣在赋分制前可能只能考十几、二十几分,现在只要在学考及格的情况下反而最低可以拿40分了,同时因为高二学生的加入学考,所以高三学生在学考中不及格就难了。当然对普通中学的学生负担可能会重,要参加多次考试。建议重点突破,每次侧重一到两门,可能会有意外的收获。

28.改革后英语的地位大大提高了,甚至比物理高了,比语数高了。 答:其实老高考英语的地位本来就是高了,至于比物理高,没有办法,大家看看以后的工作、读研究生就知道了。

29.考满分允许再考第二次吗?

答:应该允许他们考,这是他们的权利。同时这些人本来是学霸,老高考下可以拉别人很多分,新高考下其实他们吃亏了,让他们考两次也算是对他们的补偿吧。而且他们考两次也要花费时间呀。

那么,第一次考满分的有没有必要再考一次呢?一般来说,文科生是不会去的,而理科生因为有三位一体和自主招生的存在,同时理科不用花很多的时间,可以考虑去考一下。 30新高考后文科生大量增加了吗?

答:是增加了,但是增加得并不多,16届高考,文科生10万,理科生17万。今年十月选考各科人数如下:政治9.3W,历史9W,地理:10W,物理8W,化学11.3W,生物11.8W,技术6.8W,考生一共是25万。有一部分学生在高二时已经过了,所以各科实际人数都要增加1万多吧。很多家长不知道的是,在这七门课中,政史才是真正的文科,地理是半文半理,

以前老高考地理专业招的大都是理科生。新加的技术毫无疑问是理科的。所以新高考文科生并不是增加很多,那些学生大都分流到技术和半文半理的地理学科去了,纯政史地的文科生更少了,估计最多只有10%左右。 31.关于目前考试时间的安排好吗?

答:不好。目前高二就可以参加选考,而且学考时间不统一,增加了学生的投机性。个人认为选考高三,学考高二,时间放在期末更理想。 32.新高考不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吗?

答:因为区分度的减低,学生选择科目中没有从专业出发,对部分专业有一定的影响,比如理工科专业不选择物理。这就要高校改变以前严进宽出的情况,让学生在大学的四年中认真学习。

但是举一个相反的例子,有一个学生如果选择了地理专业,而选课时选择了物理化学地理,岂不是比老高考更好。

所以这里要引导学生,让学生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科目。 33.田忌赛马还有用吗?

答:不管用了。因为基数太大了,什么时候都有学霸在考试。选课也一样,本来重点中学一般很少有人选技术的,但18届开始明显就多起来了。 34.放开选课条件,只要一门符合条件能保证质量,好吗? 答:(1)可能会影响一部分专业的专业知识水平。 (2)有了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培养通识人才。 35.试卷难度该如何把握?怎样的难度才做到公平?

答:要做到公平,各科难度应一样,不同次考试难度应一样,难度系数在0.6-07之间,或者为了增加区分度,可以再低一点。 36.新高考真的大大缩小了分数差距? 答:对理科来说是的。但文科生的差距并没有明显的缩小,中间部分的学生差距甚至拉大了。同时这体现了新高考不必分分计较的理念。大家可以去比较一下上海的赋分情况,他们的差距更小,有5%的比例选科单科是满分。当然有人说,上海重点大学多,不一样的,家长选择的余地大。其实这种说法太荒谬了。难道对上海人来说,北大清华与复上交大是一样的?复旦与上海大学是一样的?如果你是上海的家长和学生,真会这样想吗?不会计较哪一所重点大学吗?

37.新高考使物理的人越来越少了? 答:是的,原因有如下:(1)名校很多专业必选或单限物理,导致学霸选物理的偏多。第二、三批高校单限物理的很少,这样普通中学学生不必选物理。(2)重点中学学生在物理学科上有明显的优势,普高学生在文科和技术上可以与重点中学学生有得一拼。

个人建议要使选物理的人多,一是取消技术选课。二是第二、三批的理工科尽量单限物理。三是名校的那些与物理学科关系并不大的专业不要限选物理。 38.三位一体和自主招生一定要去吗? 答:能去尽量去,但是不一定非去不可。

(1)三位一体省外高校有七所,北、清、复、上交大、国科大、中科大及省内的浙大,以理工科为主。保留估计,前七所高校全省2000以后的人很难考上,特别是数学、英语不好的没有竞赛获奖的同学更难了。不过,成绩在2000以内甚至5000以内的同学都可以去试试。毕竟这些高校的裸考更难考,要上这些高校三位一体是最好的机会。不过,这些高校考上了必须去。

(2)其他三位一体的高校都是省内的,不过,这些高校投挡线比较低,对成绩比较好的重点中学学生恐怕没有多大的吸引力。这些学生本来就可以考上那些学校。当然考虑到有可能

高考发挥不好,或者本身成绩不够好,所以大家可以选择比自己平时成绩稍好的高校或者水平相当的高校,成绩相对比较差的学生是一次低分考上较好大学的机会,反正到时正式高考时也可以放弃。

(3)自主招生要求比较高,如果符合报名条件可以去试试。

三位一体和自主招生也有一定的风险性:第一,时间的风险,必须另外花一定的时间准备。第二,名校的三位一体要提前签约。 39.如何看待倒赋分现象?

答:有人说,实分比赋分低,不公平,比如就有人拿这次的物理和生物说,卷面分95,赋分只给94分。其实要客观地看,第一,倒赋分最主要的原因是试卷太简单,区分度不高,而赋分是根据比例来的。第二,某一门超级学霸特别多。但这两者原因中前者才是主要原因。笔者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某一年中考的历史与社会全校满分的有10%左右,出现种情况的原因不是学霸多,而是试卷出得实在太简单了。避免这个现象的出现完全可以用增加试卷的难度来解决。

40.按高考总人数进行赋分合理吗?

答:有人提出,按总人数倒赋分,比如25W人为基数,前2500名都赋100分,2501到7500名都赋97,这样某一门报的人少反而最合算,目的是鼓励大家去报物理。这种说法当然很不合理了,这样的话技术本来报的人成绩相对来说是最差的,结果赋分变成最高了。而化学和生物报的人最多,他们的赋分就最低了。 41.文科生赋分真的高吗?

答:很多人看到文科生好象赋分比较高,其实这是表面现象,两者的百分比是一样的。其实文科生报名人数比理科生要少,赋分的比例是一样的,100分的人数自然也少,会比理科生高呢?大家应该从所有学校去考虑,去看看镇海、杭二、学军等校的情况。当然有人说,普通高生或一般重点中学的学生文科生赋分高,这是有原因的,超级中学的理科优势明显,普通中学的文科相对不弱。其实现在浙江省中考招生时政史地基本上不考的或者占很小的比重,就读重点中学的相对来说理科占明显优势。还有一个原因大家都知道超级牛校把理科的高分都占了,至少就目前而言,满分300分的理科生比纯文科生多。 另外我也看到不少学校的文科赋分并不高。

42.浙大选考真的要294或291吗?浙大真的需要总分690分吗?

答:不用。各位可以去各学校看看,而且新高考后浙大的冷门专业分数会更低的。从本人的经验看,如果某人的分数都是名列全班第五,那么这个人的总成绩一定会比好于第五名的。同样,如果某一个学生每门课都名列全省前1%,那么他的总成绩不会低于全省前1%的。

至于浙大总分需要690分,需要120+145+135+97*3,那就更加离谱了,除非明年语文和数学超级简单,如果试卷难度与今年差不多,660已经是最高极限了。要知道今年浙大的提前批理科才662分。

另外,最近了解到一些学校的选考成绩,由于分流等原因,成绩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好。在那些普通的重点中学中,平均分90分并不容易。

当然最终浙大的分线数还要看明年语数英考试的难度如何。 43.全省选考300分真的会有一千多名吗?

答:不可能的。在今年的上半年我估计了一下,全省大概有200-500个满分。就目前为止,全省大概就100多个,加上第二次考的,我的估计数据还是准确的。

同样,至于297分的也不会像某些人说的有好几千,能超过一千就不错了。全省选考291分以上的也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多。 44.技术有必要列入选考吗?

答:不必要。选科太多,增加不公平,增加投机,对物理学科造成巨大的冲击。试想如果选

考科目有十门,会出现什么情况?

45.选课不报物理真的没有地方读书吗?

答:放心吧,除了一本部分学校单限物理的比较多外,第二批、第三批高校单限物理的并不多,特别是第三批省内高校,反而是技术可以选的专业最多。根据官方的说法,任何三种选课的组合至少能报67%的专业。

46.哪些人哪些科目学考必须考到A?

答:以2016年为准,估计明年会放松点要求。

(1)想去浙江省内三位一体的,A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这样才有报的资格。如果是省外的北清复上交大、国科大、中科大及浙大对报考资格对A没有数量上的要求,中文大学对A有要求,而且语数英必须是A,语数允许一个不是A,但有其他条件。另外相关专业的相关科目学考也要达到A

(2)三位一体计算分数时,各校的学考A会折算成分数,不同的分校折算成分数有多有少。 (3)另外正式高考时,可能会有一部分名校报考相关专业时,相关科目的学考必须达到A。比如浙大明年可能所有专业都要学考A,理工科专业要求物理化学达到A。不过,文科类的要求物理化学学考A的可能性很小的。

47.北清改变招生制度是对新高考的否定吗?

答:现在有一种说法,说北大清华不认可新高考,理由是这些学校要自己出卷,然后通过自主招生和三位一体招生。其实这种说法误解了,或者只是一个借口而已。大家看这几年老高考,其实北大清华基本上都是通过其他方式招生的,在高考裸考中招几个人?大约只有10%吧,听说今年杭二和学军没有一个是裸考进的。按照那些人的思路,说明北大清华不认可老高考。浙江省外的其他省份不是老高考吗,但是他们进北大清华的能有几个人是裸考进的?比例与浙江省也是一样的。现在进北大清华基本上都是竞赛、自主招生、博什么计划,高考前基本上都录取好了。其他名校如复旦、上交大等名校这几年基本上也很少通过高考裸分招生了,今年上交大在浙江裸考中文科只招一个,理科只招了十个。难听一点讲,在正式高考招生中,北大清华包括复旦上交大等名校对浙江省如何录取最没有资格说话,原因很简单,他们其实早就招好学生了。

43.名校重视物理能使更多的学生选择物理科目吗?

最近有报道说,北清、中科大等名校又在强调三位一体和自主招生理科物理必考。这样做目的是能吸引更多人的报物理。

不过,名校这样做真的能吸引更多学生报物理吗?不然,相反,名校这样做可能使更多的普通中学学生不敢报物理。从17届选考来看,正是因为这些学校的大多数专业都要物理,甚至单选物理(当然这样做也是有道理的)。这样使得成绩好的学生几乎都报了物理,于是普通中学的学生就不敢报了。于是物理的选考成为重点中学的比拼,赋分自然下去了。而第二批、第三批很少有单选物理的,所以普通中学学生自然不会去选择物理了,大家用技术或化学来代替。

现在这些名校强调三位一体和自主招生物理必考,这样重点中学学生必须选物理。而普通中学学生一方面没有考上这些名校的可能,另一方面他们参加的三位一体也是省内的一般的高校。省内高校对物理很有可能不会作硬性要求,所以这些学生还是不会选择物理的。

个人建议要使选物理的人增多,一是取消技术选课。二是第二、三批的理工科尽量单限物理。三是名校的那些与物理学科关系并不大的专业不要限选物理,使学霸选物理的人减少一些。

44.理科真的比文科重要吗?

答:我不否认理科的重要性,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和科技的竞争,但要知道当今社会任何一门学课都是不可少的。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素质不仅仅掌握了多少物理化学数学知识决定的,相反道德素质、法律意识、公识倒是占了更大的因素。中学生掌握物理化学数学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知识相对容易,而道德素质、法律意识、公识的培养就不那么容易了。

同样100分,物理化学与历史政治是不能比。对不同专业来说,,举一个例子,我大学招历史系的,你化学100分有什么用,不如来个历史97分的。同样,理工科的当然要物理化学的。不能说物理化学比政治历史重要。其实对我们人类社会来说,不存在哪门课更重要的问题。有人说理科最重要,其实如果人类历史上没有欧洲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如果没有英国的资产阶级,恐怕没有后来的自然科学。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失败就因为只重视了科技而忽视了对思想的改造。我们看看那些发达国家,哪一个国家不重视人文科教育?

国人的小学、中学的理科考试水平早就超过发达国家了,奥赛金牌也拿得够多了,但是为什么中国的发明创造还是不行呢?这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教育的培养的结果,只重视分数,而不重视能力。现在科技其实更强调的是一个创新思维能力,分数的提高不仅不会提高这种能力,某种程度上更削弱这种能力。我的建议是减少理科的分数和内容、难度,说一定我们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强,我们的科技发展更快。看看美国的基础学科:语言、数学、科学、历史、地理。看看法国人的高考,不管是文、理、经济的,哲学必考。但是人家的科技呢?培养和教育学生,让学生掌握知识是次要的,因为知识是会更新的,而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思维创新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不是靠考试和提高分数出来的。要重视文科,让学生学会创新思维。

45.物理的含金量真的比历史高吗?

答:有人说,物理含金量比较高。其实不然,历史100分的同学去考物理,固然很难考到100分。同样,理科学霸去考历史,也不见得能轻松考到100分。历史学习的思路与物理是完全不一样的。我见到很多理科学霸,在历史这门课上根本没有优势。 46.17届物理赋分与其他课相比到底吃亏多少分?

答:对于能拿到100分的同学来说完全不吃亏了。而对于1000后以后的同学可能要吃亏3-9,其中中游同学吃亏最多。至于成绩最高的同学反而吃亏比较少,也就3-6分了。不过,因为选择其他课特别是技术课赋分会提高,除去技术,其他课可能会提高3分左右,所以物理赋分大概吃亏3-15分。(重点中学学生80%选择物理,优质中学40%学生选择了物理,普通中学学生只有20%的学生选择了物理。)

以一中游学生为例,全省25万人,他排名12万名,按照水平如果考试人数平均的话可赋分73分左右。但是现在由于普通高中报名人少,结果他只能排名6万名,而且物理考生大概在9万人左右,这样他赋分只能分左右。 47.新高二学考与选考如何安排?

答:学考高二四门学考加语数,如4月份科目太多,可以把语数放到高三(高三4月份还有最后一次考语数的机会)。选考:尽可能放高三,如果普通学霸可以考虑高二时最多考一门文科,理科竞赛生和那些学霸可以高二4月份时可以考二到三门,至于普通中学的普通学生建议全部放在高三考,当然艺术生除非。理由:高二4月份参考选考的理科生实力太强了,而且高三很多人还是会参加第二次选考的。在选考时非学霸第一次考时侧重两门,第二次有必要背时侧重另一门或成绩不好的一门,不要平均用力。高二就参加选考的同学第一次考一门。

48.第一次选考97分要不要第二次重考?

答:不一定。如果是要参加三位一体、自主招生的理科学霸,当然可能 再去考一次。另两门100的可以去考。另两门不满意的97分的那一门就放弃了。三门都是97的看情况选择一门考考吧。

49.高一能参加学考和选考吗?高二能参加英语高考吗?

答:高一能参加学考,学考始终有效。高二能参加选考和英语高考,其中英语只限定高二的十月份,选考和英语两年内有效。 50.老高考真的很公平吗?

答:非也。两个成绩一样的学生选了文科或理科完全有不一样的结果。试卷的难度不同就可能改变命运。假如某年数学特别简单,其他课难,那么对数学成绩偏科的就不公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