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作者:刘泉
来源:《商情》2014年第38期
【摘要】互联网金融正以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P2P网络信贷等寡头垄断发展模式与传统商业银行形成错位竞争的格局,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但在商业银行仍存在特殊地位和优势而互联网金融发展尚未完备的情形下,二者应该加强合作,优势互补,从而推动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升级。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影响 策略 一、互联网金融主要发展模式分析
中国金融改革浪潮的推进和现代信息技术不断进入投融资市场参与资源配置推动了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产生,通过参与度更高、透明度更强、操作更便捷、中间成本更低的互联网理念和技术,使资金流动更加直接、自由,而且降低违约率。目前基本形成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P2P网络信贷等寡头垄断竞争的发展格局。
(1)第三方支付模式是互联网金融的主力军。从用户积累和运营模式看,分为依托于自营C2C、B2C电商网站且提供担保功能的第三方支付模式和独立于电商网站的独立第三方支付模式。随着央行2010年将第三方支付机构纳入牌照监管明确其法律主体地位和业务许可范围,第三方支付的市场地位不断向金融市场前移,与基金、保险机构等异业联盟所衍生的余额宝、阿里小贷、百度理财等互联网巨头运用支付方式、信息处理和资源配置的创新机制,让市场参与者更大众化,弥补了金融机构对普通客群的经营空白。
(2)大数据金融模式是推动互联网金融格局变革的动力。从运营模式看,可以分为供应链金融模式和平台自营模式。前者主要解决核心企业供应商金融借贷所需的信用凭证问题;后者主要解决平台交易商小额贷款的风险控制问题。大数据互联网金融模式正凭借互联网开放平台的渠道优势和数据传递与挖掘的核心竞争力,尝试突破束缚传统信贷供应的信息与成本枷锁,推动供应链金融市场格局新的变革。
(3)P2P网络信贷模式是互联网金融的新鲜血液,风险竞争能力和投资收益率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两个关键要素。该模式下,借款人和出借人在P2P网络融资平台进行信息发布和投资选择,P2P公司负责对借款人的资信状况进行考察,通过“一对多”和“多对多”的集成模式满足借款人和出借人的需求,更高效。 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
(1)第三方支付平台一定程度上将分流商业银行储蓄存款。虽然第三方支付平台资金最终会以各种形式回流到商业银行,对总量不会形成影响,但必将对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形成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流,影响商业银行存款节奏,部分竞争力较弱的中小银行揽存压力更大。一方面,由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特有的延迟支付功能,用户通过其结算的部分资金会沉淀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从而对商业银行储蓄存款部分形成分流。另一方面,随着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高速发展,其业务逐步向代理保险、代理基金等方向发展,向客户提供的预期收益可能超过银行定期存款的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这将对客户持有的以投资目的为主的定期存款形成分流和竞争,其潜在威胁不容小觑。
(2)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形成直接挤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包括支付结算、担保、承诺、交易、咨询等。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和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利差不断缩小,中间业务对于商业银行的盈利显得更为重要。但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使这个重要盈利来源受到挑战。一是直接挤压银行卡结算、代理收付等业务。与商业银行网上支付相比,第三方支付价格更低甚至免费,操作更便捷且可以延迟支付,从而直接挤压商业银行网上支付业务。二是改变金融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网上商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形成了网上购物、网上支付的习惯,减少对现金、商业银行柜面服务等的依赖。
(3)互联网金融将一定程度瓜分商业银行客户资源并通过与中小银行合作冲击现有银行业市场结构。在传统的网关支付模式下,第三方支付依赖于商业银行网关,只提供付款渠道,导致其虽然拥有较大的客户数量及较强的客户粘性,但不能掌握客户的资金流。快捷支付的兴起改变了这种情况,第三方平台转而使用自己的网关,直接获得客户信息,掌握客户的资金流和信息流,从而瓜分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庞大的客户基础为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了巨大的业务潜力和盈利空间。
三、互联网金融尚无法撼动、取代商业银行
(1)互联网金融本身发展不足。一是交易数据无法掌握真实的资金流向,信用风险判断可能发生失误;交易数据能否支撑资信规模具有不可预见性。二是敏感数据被放置云端,挑战资金安全,棱镜门事件折射出来的就是对大数据的担忧。三是信用审核、风险管理等关键环节都依托网络平台,加大技术风险,易受木马病毒、钓鱼网站、第三方欺诈影响;没有抵押担保、信用捆绑。四是相关法律法规缺失,监管难以全面覆盖,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五是互联网金融所媒介的融资交易,大多游离于管控之外,对传统调控方式形成挑战,影响法币的流动,从而对货币政策、金融稳定造成影响。
(2)商业银行的特殊优势。一是只要央行发行货币、控制通胀的职能继续存在,银行体系作为调节市场经济、传导宏观政策的主要功能就不会改变。二是银行体系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中坚力量,有力保障社会资金安全性。三是银行在创造货币功能和支付结算功能受到现行法律制度的认可和监管。互联网金融能否取得突破,不在于其技术是否先进,而在与是否得到社会和监管当局的认可。四是银行在公信力、资金实力、信贷经验、支付结算、专业理财以及风险防控上拥有互联网金融难以企及的优势,特别是大额、复杂的金融交易。 四、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商业银行应积极完善行业支付解决方案,确保在B2B、B2C市场的主导地位。在B2B、B2C领域,收款单位一般是政府部门等拥有较强信誉的企事业单位,欺诈行为几乎不存在,一般不需要支付平台提供延期支付,支付者更关心的是支付的安全性及增值服务。 (2)加强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合作。商业银行应不断完善自身的电子支付系统,积极介入支付产业链,大力拓展与客户直接相连的渠道。同时,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资金划拨和清算业务最终需要商业银行来完成的政策优势,加强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合作,将其作为自身服务触角的延伸,实现客户资源和业务优势互补。
(3)大力加强与电子商务平台的合作,大力拓展小微企业融资业务。电子商务平台掌握着大量小微企业的销售、信用等宝贵信息,商业银行应主动与其合作,积极营销新客户,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陈海强.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的创新发展[J].宁波大学学报,2014,(1). [2]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2013,(4). [3]郑申.竞逐互联网金融正当时[N].金融时报,2012.
[4]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