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污染土壤填埋场选址、建设和运行规范

来源:化拓教育网


ICS xx.xxx.xx Z xx

备案号:xxxxxx—2010

DB 市地方标准

DB11/T XX/XXX—XXXX

北京重金属污染土壤填埋场技术规范

Technical Guideline for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Soil Landfill

(征求意见稿)

XXXX -XX-XX发布 XXXX -XX-XX实施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xx/ xxx—2010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3 术语和定义 ......................................................................................................................................... 4 4 污染土壤入场条件 ............................................................................................................................. 5 5 填埋场选址 ......................................................................................................................................... 7 6 填埋区 ................................................................................................................................................. 7 7 填埋场施工 ....................................................................................................................................... 10 8 填埋场运行管理 ............................................................................................................................... 10 9 填埋场封场 ....................................................................................................................................... 11 10 记录与报告 ....................................................................................................................................... 11 11 环境监测 ........................................................................................................................................... 12

I

DBxx/ xxx—2010

前 言

为规范重金属污染土壤填埋场的选址、设计、施工、运行和管理,防止污染土壤填埋对周边区域土壤和地下水环境造成污染,保护人体健康,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

本标准由北京市环境保护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2010年xx月xx日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固体废物管理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姜林、李立新、王琪、钟茂生、黄海林、张丽娜、韩玉花、朱笑盈、夏天翔、王军玲。

II

重金属污染土壤填埋场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重金属污染土壤填埋场的选址、设计、施工、运行和管理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污染场地清挖过程中产生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不适用于有机物污染土壤。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时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85.1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腐蚀性鉴别 GB 5085.2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急性毒性初筛 GB 5085.3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浸出毒性鉴别 GB 5085.4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易燃性鉴别 GB 5085.5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反应性鉴别 GB 5085.6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毒性物质含量鉴别 GB 5085.7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通则 GB/T 50123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 7172-1987 土壤水分测定法 GB 9834-1988 土壤有机质测定法 DB11/T 656-2009 场地环境评价导则 DB11/307 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HJ/T 91-2002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T 299 固体废物 浸出毒性浸出方法 硫酸硝酸法 CJJ 113-2007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防渗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CJ/T 234-2006 垃圾填埋场用高密度聚乙烯土工膜 JGJ/T111-98 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 《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待审批)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污染土壤 contaminated soil

包含一种或多种污染物,并已表现出多种危害特征,且污染物的浓度超过场地修复目标的土壤。 3.2

填埋区 contaminated soil landfill site

由若干处置单元和构筑物组成,包括缓冲区和填埋作业区,主要设施有防渗系统、地表径流收集系统及覆盖系统等。 3.3

环境敏感点 environment sensitive targets

污染土壤填埋场周围可能受污染物影响的住宅、学校、医院、行政办公区、商业区以及公共场所等地点。 3.4

缓冲区 buffer area

填埋场内进行车辆运输、污染物装卸、设备检测及维修等活动的区域。 3.5

填埋作业区 landfill area

填埋场内进行污染土壤填埋操作的区域。 3.6

防渗衬层 liner system

设置于污染土壤填埋场底部及四周边坡的由天然低渗透性粘土层和(或)人工合成材料组成的防止渗漏的垫层。 3.7

天然基础层natural base layer

位于防渗衬层下方的天然低渗透粘土层。 3.8

天然材料衬层 natural material lining 由天然粘土经机械压实后形成的防渗衬层。 3.9

单层复合衬层 single composite liner

由一层人工合成材料与天然材料衬层(或具有同等以上隔水效力的其它材料)组成的复合防渗衬层。 4 污染土壤入场条件

4.1污染土壤浸出液(按照HJ/T299制备)中重金属污染物浓度应低于表1规定的限值。

4.2污染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应低于《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待批)规定的商业用地筛选值,重量含水率应低于 15%,总有机碳应低于12%。

4.3 污染土壤的腐蚀性、急性毒性、浸出毒性、易燃性和反应性、毒性物质含量等危险性质低于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 5085.1~7有关规定。

表1 污染土壤浸出液中污染物浓度限值(mg/L)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5 填埋场选址

5.1 不应选在城市工农业发展规划区、农业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考古)保护区、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供水远景规划区、矿产资源储备区、军事要地、国家保密地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

5.2 应避开下列区域:破坏性地震及活动构造区;活动中的坍塌、滑坡和隆起地带;湿地;石灰岩熔洞发育带;尚未稳定的冲积扇及冲沟地区;活动中的断裂带;废弃矿区的活动塌陷区;活动沙丘区;泥炭以及其他可能危及填埋场安全的区域。 5.3 填埋场应尽量靠近污染土壤来源场地。 6 填埋区 6.1 缓冲区

污染物 砷(以总砷计) 钡(以总钡计) 镉(以总镉计) 总铬 六价铬 铜(以总铜计) 有机汞 汞及其化合物(以总汞计) 镍(以总镍计) 铅(以总铅计) 硒(以总硒计) 锌(以总锌计) 浓度限值 5 100 1 15 5 100 0.05 0.1 5 5 1 100

填埋作业区周围均应设置宽度不小于30m的缓冲区。 6.2 填埋作业区

6.2.1 填埋作业区应按照水文地质调查结论确定深度和边坡坡度。

6.2.2 填埋作业区的最大开挖深度应根据水文地质调查结论确定。当第一含水层为承压含水层时,最大开挖深度至含水层的距离应不小于1.5m;当第一含水层为潜水层时,则应不小于2m。 6.2.3 填埋作业区的最大边坡坡度应不大于45%。

6.2.4 填埋作业区地基应为具有承载填埋体负荷的自然土层或经过地基处理的平稳层,不应因填埋污染土壤的沉降而使基层失稳。 6.3 防渗系统

6.3.1 填埋场底部防渗系统由下至上依次由防渗衬层和渗滤液收集系统两部分组成,侧向防渗系统由防渗衬层组成。防渗系统的构建应根据天然基础层的地质情况,选择天然材料衬层或单层复合衬层作为防渗衬层。

6.3.2 防渗衬层

a) 如果天然基础层的饱和渗透系数不大于10-7cm/s,且厚度不小于2m,可选用天然材料衬层作为防

渗衬层。天然材料衬层经机械压实后的饱和渗透系数应不大于10-7cm/s,且厚度应不小于2m。结构如图一所示:

污染土壤填埋层

集水井 砂石层 天然材料衬层

天然基础层

图一 天然材料衬层防渗系统

b) 如果天然基础层的饱和渗透系数大于10cm/s,或厚度小于2m,可选用单层复合衬层作为防渗衬

层。人工合成材料衬层下应铺设厚度不小于0.75m,且经机械压实后的饱和渗透系数小于10-7 cm/s的天然材料防渗衬层,或铺设同等及以上隔水效力的其他材料防渗衬层。人工合成材料防渗衬层应采用满足《垃圾填埋场用高密度聚乙烯土工膜》(CJ/T 234)中规定技术要求的高密度聚乙烯土工膜或者其他具有同等效力的人工合成材料。结构如图二所示:

污染土壤填埋层

集水井 人工合成材料衬层 天然材料衬层 天然基础层

图二 单层复合衬层防渗系统

c) 底部防渗衬层的坡度应不小于2%。 6.3.3 渗滤液收集系统

由防渗衬层上方铺设的砂石层和集水井组成,应符合以下要求: a) 防渗衬层上铺设的砂石层由不同粒径的砂石组成,厚度不小于50cm; b) 砂石层上面应铺设一层土工布;

c) 填埋区周围应建设地下水位监测井和地下水降水设施,地下水位应保持在防渗衬层以下,降水设施应符合《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98)要求。 d) 填埋场运行期内防渗衬层上方的渗滤液深度应不大于30cm。 6.4 地表径流收集系统 6.4.1 一般要求

a) 应采用转向、斜坡等方式避免填埋区外的径流进入填埋区;

-7

砂石层

b) 未受污染的非填埋作业区地表径流可直接排出;

c) 填埋区、储存区和渗滤液收集区应构建独立的径流收集系统,收集的污水达到《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307)要求后方可排放。 6.4.2 地表径流收集系统应考虑所有临时的和永久性的水土流失控制设施或措施,包括所有施工区、作业区和封场后的全部地表径流控制、处理和排放设施。

6.4.3 地表水控制设施应安装在地表径流从场外进入填埋场的位置,排水设施应能消除从周边区域进入填埋区域的径流以及填埋场内的地表径流。 7 填埋场施工

7.1 填埋场施工前应编制施工方案和质量保证报告,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应严格按照施工方案和质量保证报告进行施工和监理工作。

7.2 在天然材料衬层施工过程中,应及时检测渗透系数和沉降变形等指标,确保达到设计要求。 7.3 在土工膜铺设过程中,应检查连续性和完整性,不得有破损或漏洞,并保留相关的影像资料;铺设的高密度聚乙烯土工膜应及时覆盖无纺布土工膜,防止阳光直接曝晒。 8 填埋场运行管理

8.1 污染土壤运输过程应采取防尘措施,运输车辆离开填埋场前应冲洗轮胎和底盘,防止带泥上路。 8.2 污染土壤的接收应符合以下程序:

a) 应核查入场土壤的相关记录文件(包括污染土壤来源、污染物浓度检测报告、土壤物理性质检测报告、污染土壤易燃性、易爆性、毒性、浸出性、反应性检测报告等),确保污染土壤符合填埋要求; b) 检查污染土壤是否与文件记录一致,并采样进行检测,样品至少保留1个月; c) 记录污染土壤来源、种类、数量、入场日期和填埋位置等基本信息。 8.3 污染土壤进行分区填埋,填埋操作应包括卸车、分层、摊铺、压实等工序。

8.4 在短期内不进行填埋作业或遇大风、降水等不利天气时,应对污染土壤采用适当的材料进行覆盖。

8.5 不同种类的污染土壤应进行分区填埋,不同污染场地的污染土壤不得混和填埋,完成填埋操作的单元区域应及时覆盖。

8.6 应控制填埋堆体的坡度,保持堆体的稳定性。 9 填埋场封场

9.1 填埋作业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封场。封场覆盖系统应为多层结构,并保持外形美观。 9.2 覆盖系统由下至上应依次由下列材料构成: (1)最小厚度为0.5m的压实粘土; (2)无纺布保护层;

(3)1.5mm高密度聚乙烯衬层系统; (4)无纺布保护层; (5)0.3m砾石排水层; (6)无纺布保护层;

(7)最小厚度为0.5m的表土和植被层。

9.3 封场顶面坡度应不小于5%;当边坡坡度大于10%时,宜采用多级台阶进行封场,台阶的坡度不宜超过33%(1:3)。

9.4 填埋场封场后,应设立永久性警示牌;警示内容的包括填埋场启用、封场日期、污染土壤的种类、主要污染物等。 10 记录与报告

10.1 在填埋场选址、设计、施工、运行、封场等各阶段均应有完整的记录,并按照国家有关档案管理的规定存档管理。

10.2 填埋选址报告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a)从技术、经济和环境等角度对预选场址的比选分析; b)预选场址的水文地质勘察结论。

10.3 填埋场竣工后,应及时编制竣工报告。报告应说明场地施工条件、施工过程及其质量保证程序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a) 与填埋区域施工相关的水文地质资料; b) 防渗系统的施工和测试;

c) 渗滤液收集系统、地表水、地下水监测设施的建设; d) 其他配套工程或设施的施工建设。

10.4 填埋场运行期间应如实记载日常运行情况,包括土壤入场时间、来源、数量和特征、覆盖材料、每日填埋量、每周工作天数和运行小时数等。

10.5 每季度应编制运行报告。运行报告应说明场地监测结果、使用情况以及下一阶段填埋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a) 本季度填埋场渗滤液、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监测结果,并评估是否需要修订监测方案; b) 本季度填埋场的工作区域、使用面积、配套设施的使用情况,并预计下一阶段的使用情况; c) 每日污染土壤填埋量和本季度的填埋总量。

10.6 填埋场封场后,应编制封场报告。封场报告应包括封场程序、封场设计与施工、封场后的维护和监测要求等。 11 环境监测

11.1 填埋场渗滤液应定期监测,监测频次按照《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执行,监测项目根据填埋土壤所含的污染物确定。

11.2 应定期监测填埋场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地表水样品为填埋场周边500m范围内地表水体的代表性样品。检测频次为每季度至少一次,监测项目至少包括填埋污染土壤所含的污染物。

11.3 地下水监测井的布置要求如下:

a)填埋场地下水上游至少设置一个监测井; b)填埋场地下水下游至少设置2个监测井;

c)地下水监测井应按照《场地环境评价导则》(DB11/T 656-2009)的要求建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