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京派的讨论
(一)史的梳理
1.京派的概念:参考《中国现代文学流派概论》——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文学中心南移(1927)之后,继续留在北京或北方、天津其他城市的作家结成的群体,也称“北方作家派”或“平津作家群”,主要指以清华、北大、燕大等一些大学的师生的松散组合。 他们是一批学者型文人,即非职业化的作家。他们一方面陶醉于传统文化的精美博大,又置于自由、散漫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中,天然地追求文学(学术)的独立与自由,既反对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这是一群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其最大的特点是政治意识淡泊,文学的独立意识比较强烈。
从时间上看,指大革命失败的1927年到抗日战争爆发的1937年,包括抗战胜利后到全国解放前的1945到1948年。
2.京派主要成员:参考《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严家炎)——包括三部分:一是二十年代末期语丝社分化后留下的偏重性灵、趣味的作家,像周作人、废名、俞平伯;二是新月社留下的与《新月》月刊关系密切的一部分作家,如梁实秋、凌淑华、沈从文、孙大雨、梁宗岱;三是清华、北大等校的其他师生,包括一些当时开始崭露头角的青年作者,如朱光潜、李健吾、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萧乾、李长之等。
3.主要阵地:创刊于1931年,由周作人、废名、冯至主编的《骆驼草》;沈从文1933年9月开始接编的《大众报·文艺副刊》;创刊于1934年10月,由卞之琳、沈从文、李健吾等主编的《水星》;创刊于1937年5月,由朱光潜主编的《文学杂志》。【《文学季刊》《文学评论》】
4.主要代表:诗歌——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散文——周作人、俞平伯;理论——梁实秋、朱光潜、李健吾、李长之;小说——废名、沈从文、凌淑华、林徽因、萧乾等。【废名是京派小说的开山鼻祖;沈从文的创作成就最大;40年代出现的汪曾祺是京派的最后一位小说家】废名:把周作人的审美理想用叙事学加以体现,以田园牧歌的风味与意境在现代小说史上独树一帜。
5.形成的标志:1933-1934年的京海之争。最初是在自由知识分子文化圈内的文人雅聚和学术交流的文艺活动中形成的自发群体{朱光潜的“读诗会”和林徽因的文艺沙龙}。真正形成京派是在与海派的论争以及鲁迅与左联的批评中凝聚的。 (二)文学观念以及相关理论
(1)京派具有系统的理论主张和美学见解:
1.周作人是京派的理论前驱和创作示范。他在20年代短暂的激越之后,很快脱离启蒙审美,转向追求宽容隐逸,平和冲淡。他褒扬废名的田园小说,,并从文学史上寻找渊源。反对载道文学,主张疏离政治,艺术独立。他的小品文从题材、文体到美感,都是典型的守成风格。
2.朱光潜是京派的理论中坚。他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为京派文学铺设理论基石。受布洛“心理距离说”影响,认为艺术与生活应有距离。推崇“静穆”的境界,主张以“纯粹美感”的态度去关注现实人生。【艺术之为艺术,并不在所用的材料如何,而在取生糙的自然在情感与想象的炉光里熔炼一番,在雕琢成为一种超自然的意象世界。】【艺术要制造一个与现实世界保持一定距离的心理距离;艺术家之为艺术家,不仅能感受情绪,而尤在能把所感受的情绪表现出来,他能够表现情绪,就由于能把切身的情绪摆在某种距离之外去关照。】 3.京派批评家沈从文、萧乾、李健吾等多以“和谐”、“恰当”、“纯粹”、“完美”、“圆融”做为审美的标准,如李健吾的《咀华集》为代表。
【坚持自由主义,反对政治和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干预和制约;追求纯正的文学趣味,追求文化价值和人文理想,追求人的尊严、和谐生命境界,固守文化传统,对抗文学的商品化。】“纯文学”的主张:
纯文学:反对为人生而艺术和为艺术而艺术,但纯文学又是关注现实人生的。周作人在《自己的园
1
地》中主张,文艺史独立的,但又与人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说:“为艺术而艺术,将艺术与人生分离,并且将人生附属于艺术,固然不妥当。但是,为人生的艺术以艺术附属于人生,将艺术当做改造生活的工具而非终极,也何尝不把人生与人生分离呢!”“艺术是独立的,却又原来是人性的,所以既不必是他融离人生,又不必使他服侍人生,只认他成为浑然的人生艺术便好了。”
朱光潜: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切严肃而充满趣味的纯正的文学都是“文辞简洁而意味隽永”的诗。情趣与意象的契合无间,以意象来暗示情感,画境、诗境。
周作人在为《竹林的故事》作的“序”里说:“文学不是实录,乃是一个梦,梦并不是醒生活的复写,然而离开了醒生活梦也就没有了材料,无论所做的是反应的或是满愿的梦。”用沈从文的批评话语来说:“用平静的心,感受一切大千世界的动静,从为平常眼睛所疏忽处看出动静的美,用略见矜持的情感去接近这一切。” (2)文学美学观念:
A、倡导“中和”的中西合璧的文学观。在“五四”以后,周作人的隐逸心态在文学上体现尤为明显,他主张用“一种新的自由与新的节制”建造“中国的新文明”。这种“新的自由和新的节制”,既“与西方文化的基础之希腊文明相合一”,又是孔孟“‘本来的礼’与‘本来的中庸’的复兴”。由此周作人采取一种宽容而中和的态度在中西方古代质朴明净,高远清雅的境界中寻找文学。京派理论家朱光潜与周作人的风范一脉相承,他译介了大量西方美学理论到中国来,其中特别推崇静观说、移情说、距离说和希腊古典静穆的美,并试图找到理解中国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融合发展的入口。他认为“在艺术中和在生活中一样,‘中庸’是一个理想。艺术中也总是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时,这些因素的有无都不利于达到艺术的效果。换言之,这些因素都应各自放在适当的距离之外。”
B、追求道德和艺术的“健康”和“纯正”。与北平文化古都安逸的氛围相吻合,与北大、清华等经院学风的文化宽容性相适应,京派提倡“纯正的文学趣味”,而“文艺上的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文学趣味“愈广博,偏见愈减少,趣味愈纯正”。基于此,京派文学超然于党派争斗的现实功利,力求在开阔的历史时空里强调文学与民族生存、社会进步的介入作用;超然于现代文坛的故步自封,企图在文学的历史积淀中融合中西,以达到新文学“多方面的调和的自由发展”。 C、注重直觉感悟,强调艺术技巧。京派批评强调主体意识对文本的渗入,其批评有浓重的心理氛围。朱光潜喜好印象派的批评,又对克罗齐的“行相直觉”极为推崇。萧乾在《主题与表现》中说“一个好的书评家时刻着眼在作品全部的氛围、情调和观点上。他整个地欣赏,也整个地评论”,并进而强调:“由直觉创出的乃须以直觉体验出,„„分析几乎不可能。”李健吾的《自我与风格》一文则更明了:“好批评家是这样一个人,‘叙述他的灵魂在杰作里面的探险’”。与此同时,京派还很注重文学的技巧,《论技巧》(沈从文)、《为技巧伸冤》(萧乾)、《十年诗草》(李广田)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由此京派理论家们多以“和谐”、“纯粹”、“完美”、“圆融”等理念作为他们分析批评作品的尺度,而李健吾的作家作品批评则是这些理念的完美体现。 (3)京派小说独特的风格内涵
第一,梦幻乡土中国:对乡土的梦幻般的描摹是京派小说的一大特点。在京派小说中,乡土文明与都市文明的冲突是一个主要内容。在京派作家看来,现代文明的都市道德虚伪,人性异化,压抑束缚着自然生命的发展,于是他们在回归自然的企图中以梦幻般的心态描绘着一幅幅自在自足的乡土图景。总之,不论是对强悍生命力的描摹,还是表现女性的温婉纯美、儿童的纯洁稚嫩,都突出地牵动着作家们的一种共同的梦幻之情,用沈从文在《旧作选集·代序》中的话来说就是对“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神往。与乡土中国相关联的,是京派小说着力描写淳朴、原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它注重以乡土生活为题材,注重道德和文化上的健康和纯正,注重把人生理想寓于自然美和淳朴的乡土人情美之中,注重写实、梦幻、象征三者结合,注重意境的从容、宁静、淡远、隽永。】 【京派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乡土文化的典型象征,具有双重的文化和美学特征:一方面对现代性
2
既追求有怀疑,从而导致对现代性的焦虑;另一方面,是在现代性的强大冲击下,对本土的传统美感日渐消失而感受到一种挽歌情怀。】 第二,“乡下人”的身份体认和审美眼光。京派小说家大多特别强调自己是“乡下人”的文学身份,这种身份体认不是从一种地缘关系(地理类形上的农村、城市之分),也不是从社会政治形态区分“城中、乡下”,显然他们对“乡下人”的自我定位,是出于特定的对于自我主体性归属考察。 【为什么以乡下人自居?如果回到他们所处30年代中国现实,这些京师学府里的教授学者,处在古都传统文化浸淫之中,除了享有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还沉浸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自由而从容的文化氛围之中。但面对30年代的社会历史巨变,尤其上海开埠之后西方文明在中国的膨胀,巨大的文化反差骤然瓦解了几千年以文明自居的“天子脚下”的心理稳定感,由此也可寻京海派矛盾的深层原因。从表层来看,京派“乡下人”自居,是源于自己生命深层文化经验、文化情感的归宿,这是以见素抱朴式的中国传统文化来对抗压迫性的西方文明。努力摆脱现实的困扰,而用想象和回忆溯回到中国人自己和谐宁静的乡土家园中去,也就是说他们营造的青山绿水,碧瓦红墙的东方抒情诗代表的是他们称之为“乡下人”审美判断和情感倾向。这里的“乡下人”其实抒写的新古典主义诗篇,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乡巴佬”(可与鲁迅对“农民性”的审视相对比)。京派的乡土世界其实是真正沉积着贵族气派和诗书情韵的,只有这些经院派的隐逸君子才会这样写“乡土”,这是当他们面临都市经验和乡村情感冲突时,做出的文化选择。与之相对的是整个都市文明的理性规范。】
与乡土中国相关联的,是京派小说着力描写淳朴、原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第三,京派小说多表现出对人类的悲悯情怀。京派作家在历史文化的观照中既由衷地赞美那未蒙教化的原始文明的淳厚朴实,又看到了礼教、宗法制的野蛮和人生不幸的一面。同时,京派浓厚的学院背景又使作家们在理论上对社会对人类有一种悲剧意识。沈从文和废名都十分郑重地把自己作品中悲剧的美学特质的一面指出来,在他们看来,人的神性存在与悲剧性存在有着必然性的联系,由此决定了京派小说的悲剧性往往是人性的悲剧;另一方面,京派作家对人性的单纯信仰又使得他们的悲剧是“明快的”,又带着“悲悯的微笑”的情怀。这样,他们的表现方式就是在所写的人事上不为故事中卑微人事失去明快,总能保持一个作家的平静,淡淡的讽刺里常常有一个悲悯的微笑影子。
沈从文:“神圣伟大的悲哀不一定有一滩血,一把眼泪,一个聪明作家写人类痛苦或许是用微笑来表现的。”“我除了存心走一条从幻想中到达人与美与爱的接触的路,能使我到这世界上有气力寂寞的活下来,真没有别的什么可作了。” 第四,诗意抒写:京派小说把东方情调的诗情画意融合在乡风民俗的从容隽逸的描述之中,形成一种洋溢着古典式的和谐和浪漫性的超越的人间写实情致。这种乡土抒情诗小说,结构上以舒卷自如代替严谨拘束,情节上以故事的疏淡代替因果的坐实,它把小说的传统特征的一部分让位给诗和散文的因素。因而削减了小说的史诗力度,却增添了小说的抒情神韵。废名的《竹林的故事》、《桥》,沈从文的《萧萧》、《三三》、《边城》就是这种乡土抒情小说的典范之作。京派作家在语言上用力最勤,形成了简约、古朴、活泼、明净的语言特色。京派作家大都不同程度地受过欧美文学语言的影响,又都有一定的古典文学的功底,因此他们的创作,既能吸收欧美文学语言的长处,又能吸收古典文学语青的营养出色地运用自己的民族语言,沈从文、废名、凌叔华、萧乾、汪曾祺的小说语言莫不如此。
(三)形成的原因(文化背景)
1.外来的现代城市文明与传统的乡土文明之间的冲突。在中国南方及沿海,近代的激进政治和工业文明节奏快速,冲击力打,而北方的宗法农业社会,从社会现实到精神领域则变化缓慢。
2.京派文人的学派背景又赋予京派文学理性与开放的特质。他们一方面反思和警惕资本主义商业
3
文明,批判现代性的弊端,张扬传统与本土文化。另一方面,并没有全盘否定现代、完全承袭古典传统,而是对二者各有臧否,致力于追求人类的永恒价值。
【有地域因素、历史因素、客观外在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北京做为中国近一千多年的都城,其文化积淀非常深厚;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在北京,形成新文学成长适宜的土壤;集中于北大、清华等高校的文化氛围;投合20年代后期逐渐抬头的部分知识分子反思五四、回归传统的自觉。】 (四)影响评价 (1)何种传统:
京派文学是五四新文学分流、发展的结果。京派小说孕育于五四小说,同时又不同于五四小说。五四小说的主体构成为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小说(问题小说、乡土小说)和创造社的浪漫抒情小说。京派作家既继承了乡土小说的乡土题材,又善于用创造社身边小说的抒情笔法。但在自身的发展演变中,他们逐渐淡化了乡土小说的现实性而向梦幻乡土延伸,淡化了身边小说的浪漫性而专注于悲悯人生的描绘,淡化了创造社小说的主观言说而专注于情境的诗意抒写。 (2)其对现代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从特权主流话语(政治化、社会化)文学文本意义上,强化了现代文学的文学性,强调了问自身的价值。对30年代文学政治化的倾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小说与散文在文体上有了丰富和有益探索。产生了一大批富有个性特色的优秀作家作品。
3.从民间立场出发深化了现代中国文学的人文蕴藏和传统文化的田园情怀,使中国现代文学有了一种质朴的现代精神。在明显存在不足和局限的人性张扬里,展示了纯真的生命姿态和情感操守。 (3)【京派的生存价值永存于它自身的“非功利”的执着追求。在特殊的背景下,京派作家不愿被某一种统一的思想意识所吞没,而是顽强地守护着他们不无偏狭的立场和个性。由于这种坚守,在抗战时期民族意识唯一合法的历史场景里,他们越来越变得不合时宜,因此,我们不得不正视其消极避世的一面。他们是知识分子的善良代表,但他们所缺乏的是对时代的感应和政治的敏感,或者说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操守,这有其可贵的一面,也有其悲哀的一面。】 (五)相关论文
西方古典主义:崇尚古典,理性至上,自然人性至上,传统至上,规范至上。最突出的是崇尚理性,认为理性是文学创作和评论的最高标准,欣赏节制的情感。他们向古代寻找文学创作的典范和理论依据,要求艺术形式的完美、规范、严整、简练,语言明晰,合乎逻辑。
美国的新人文主义:在一战前后各种各样的政治危机、经济危机、精神危机等造成人们整体混乱的时候,一些学者企图躲避到历史传统中,以白璧德为代表的新人文主义者认为造成危机的根源是传统道德的丧失,试图重建古典主义精神,可以说这是古典主义在不同时代的变化与发展。 京派古典主义文学更多地在平静、中和、温柔敦厚的氛围中表现理性。
借鉴西方,回归传统,在开放的文化思想和自由的个人追求之间探寻艺术的纯真和精致。
自由主义:追求自由主义的立场,他们追求文学的自由和独立,既反对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是一群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自由主义既是一种政治态度,也是一种经济理想,还是一种文化观念。】 沈从文:“对于政治无信仰,对生命极关心的乡下人”【曾说自己的创作是建筑一座“精致、结实、匀称”的“希腊小庙”,“供奉的是„人性‟。”】
1探索并努力建构出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和人性。一是这种追求的执著性,对完美人性的追求既是沈从文的审美理想,也是他的人生理想;二是这种追求的独特性,他把完美的人性与完美的社会和完美的大自然融会贯通起来,构成了特有的“湘西世界”;三是这种追求的针对性,他对完美人性的追求是针对当时都市文明的堕落而言,沈从文把民族出路和社会变革的希望寄托在对完美人性的追求上。2创造出一种成熟的抒情小说的样式。一方面,自觉追求小说的诗意化,具多种诗性元素:诗歌的意境和意象,诗性结构,诗性语言。另一方面具有故事强的特征。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