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测试卷加答案
班级: 姓名: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题序 得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一、 看拼音,写词语。
ɡuàn jūn fǔ shēn pēn chū méi jǔ huǒ jiàn
zhào jí dà chén huì yì huánɡ ɡōnɡ fènɡ xiàn
二、 选出每组词语中读音错误的一项。
1.A.树梢.shāo B.削.xiāo弱 C.着.zhuó力 D.落.luò叶(____) 2.A.待n军 C.直奔n D.龟.dāi一会儿 B.冠.guà.bè.guī裂(____) 3.A.间 C.美差(____) .jiān隔 B.胆怯.qiè.chāi D.计划.huà
三、 形近字组词。
晨(_______)蹄(_______)迤(_______)磅(_______)残(_______) 辰(_______)谛(_______)拖(_______)傍(_______)贱(_______)
四、 词语填空。
(____)(____)涂炭 奇(____)异(____) 众(____)拱(____) 国(____)民(____) (____)襟危(____) 黯(____)(____)伤
五、 选词填空。
反响 反映
1 / 8
1.顾客们都(______)这家商店的服务态度好。 2.这堂课在听课的老师中引起了强烈的(______)。 推行 推广
3.我们要大力(______)普通话。
4.任何(______)“”的阴谋,都永远不能得逞。 体会 体验
5.同学们深深(______)到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 6.为了写好作品,许多作家到各地去采风,(______)生活。
六、 按要求写句子。
1.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和您拼了。”(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把“喋喋不休”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用加点的词语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学雷锋树新风》的活动中,学校展现了一批助人为乐的好同学,他们认真每天完成各科作业和英语作业以后,都会帮因病缺课的王丽娟同学补课。(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按课文内容填空。
1.《长相思》是清代词人_______所作。“长相思”是这首词的词中
“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反复的手法,写出羁旅生活之苦;“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则表达将士对________之情。
2.第八单元我们掌握了不少读书的方法,在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___________里,我们知道要“_______好学,________下问”。宋代理学家朱
2 / 8
嘉告诉我们:“读书有三到,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清代曾国藩提醒我们读书要“三有”:“第一____________,第二________,第三________。”
八、 古文阅读
古人谈读书(节选)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士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选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告诉我们读书一要有志气(志向):二要有________,三要有________,这三方面是缺一不可的。
4.读懂文言文,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 A.借助注释
B.联系上下文
C.使用工具书
D.以上都是
5.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短文中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 阅读理解。
张大力 冯骥才
张大力,原名叫张金璧,津门一员赳赳武夫,身强力蛮,力大没边,故称大力。津门的老少爷们喜欢他,佩服他,夸他。但天津人有自己夸人的方法。张大力就有这么一件事,当时无人不晓,现在没人知道,因此写在下边——
侯家后有一家卖石材的店铺,叫聚合成。大门口放一把死沉死沉的青石大锁,锁把也是石头的。锁上刻着一行字: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聚合成设这石锁,无非为了证明它的石料都是坚实耐用的好料。可是,打石锁撂在这儿,
3 / 8
没人举起过,甚至没人能叫它稍稍动一动,您说它有多重?好像它跟地壳连着,除非把地面也举到头上去!
一天,张大力来到侯家后,看见这把石锁,也看见上边的字,便俯下身子,使手问一问,轻轻一撼,竟然摇动起来,而且像摇一个竹篮子,这就招了许多人围上来看。只见他手握锁把,腰一挺劲,大石锁被他轻易地举到空中。胳膊笔直不弯,脸上笑容满面,好像举着一大把花儿!
众人叫好呼好喊好,张大力举着石锁,也不撂下来,直等着聚合成的伙计老板全出来,看清楚了,才将石锁放回原地。老板上来笑嘻嘻地说:“原来张...老师来了,快请到里头坐坐,喝杯茶!”
张大力听了,正色说:“老板,您别跟我弄这套!您的石锁上写着嘛,谁举起它,赏银百两,您就快把钱拿来,我还忙着哪!”
谁料聚合成的老板并不理会张大力的话。待张大力说完,他不紧不慢地说道:“张老师,您只瞧见石锁上边的字了,可石锁底下还有一行字,您瞧见了吗?”
张大力怔了。刚才只顾高兴,根本没瞧见锁下边还有字。不单他没瞧见,旁人也都没瞧见。张大力脑筋一转,心想别是老板唬他,不想给钱,以为他使过一次劲,二次再举不起来了,于是上去一把又将石锁高高举到头顶上。可抬眼一看,石锁下边还真有一行字,竟然写着:唯张大力举起来不算。把这石锁上边和下边的字连起来,就是: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唯张大力举起来不算。众人见了,都笑起来。原来人家早知道唯有他能举起这家伙。而这行字也是人家佩服自己,夸赞自己——张大力当然明白。
他扔了石锁,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1.短文中写道“天津人有自己夸人的方法”,这“方法”具体指______。 2.文中画线部分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夸张
3.“胳膊笔直不弯,脸上笑容满面,好像举着一大把花儿!”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4自然段中,加点词语“笑嘻嘻”有什么作用?全文中与之关联最紧密的
4 / 8
话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个故事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巧妙之处? ( ) A.短文中的张大力能轻而易举地举起石锁,这让人们感到惊讶。 B.短文中的张大力不但能举起石锁,还向老板要银两。 C.这篇短文虽然短小精悍,但是却一波三折。
D.短文中的张大力举起石锁,不仅没有得到老板的银两,还让旁人笑话他。 6.短调“打石锁撂在这儿,没人举起过,甚至没人能叫它稍稍动一动”的原因是( )。
A.这块石锁从来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村里的人们谁也不会去动它。 B.聚合成的老板是为了证明这块石锁的石料是坚实耐用的好料,所以没有人敢动它。
C.人们知道张大力的力气很大,谁也不愿意和他争高低。 D.为了强调石锁之重,为下文表现张大力的力气大做铺垫。
十、 按要求,完成下面的习作。
假如你有一个叫约翰的外国朋友,一直是用刀和叉来吃饭的。 有一天和你视频聊天的时候,他发现了你吃饭用的筷子,很好奇。请你用中文写一篇说明文,给他介绍一下你家使用的筷子。题目自拟,字数在3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 8
参
1、冠军 俯身 喷出 枚举 火箭 召集 大臣 会议 皇宫 奉献 2、B D A
3、早晨 马蹄 逶迤 磅礴 残阳 时辰 真谛 拖拉 傍晚 低贱
4、生 灵 珍 宝 星 月 泰 安 正 坐 然 神
5、反映 反响 推广 推行 体会 体验
6、蔺相如说,赵王现在离他只有五步远,赵王不答应,他就和赵王拼了。 这次期末考试没有考好,妈妈每天都喋喋不休的教训我,已经教训我好几天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停止。 他之所以努力取得好成绩,为的是考上心目中的学校。 在“学雷锋树新风”的活动中,学校出现了一批助人为乐的好同学,他们每天认真完成各科作业以后,都会帮因病缺课的王丽娟同学补课。
7、纳兰性德 山一程 水一程 风一更 雪一更 故乡的思念 《论语》 敏而 不耻 心到 眼到 口到 要有志 要有识 要有恒 8、
1. 泛指知识阶层。 下等,劣等。 2.有恒心的人做事没有不成功的。 3. 识(见识) 恒(恒心) 4.D
5.“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让我明白了只有坚持读书,才能持续进步。读书是如此,做别的事情也是如此,要有坚定的意志和毅力,才能将事情做好。 9、
1.聚合成门口石锁上写着“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唯张大力举起来不算”这件事 2.D
3.说明了对张大力来说,这石锁显得很轻,从而写出了张大力的力量之大。这样写很形象,不直接说他力气大而是让人从张大力举石锁时的表现中体会出来。
4.“笑嘻嘻”一词在这里表示老板心里早就知道结果,为下文写石锁下边的文字埋下伏笔。原来人家早知道唯有他能举起这家伙。 5.C
7 / 8
6.D 10、例文:
筷子
约翰,我们中国人吃饭都是使用筷子的。怎么样,感到很好奇吧,下面我就向你介绍下我们中国的筷子。
筷子,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据说,世界上共有三种吃东西的方式,直接用手拿的占40%,用筷子夹的占30%,用刀叉的也占30%。
中国早在殷商时代就开始使用筷子,不过,最初不叫“筷”。在先秦文献中作者把筷子称为“著”。隋朝时期,筷子又被称为“筋”。
“筷子”这个称呼是怎样出现的呢?据明代陆容在《蒜目杂记》中说,江南吴中称“著”为“快儿”,称帆布为“抹布”,这是因为行船人忌讳“住”和“翻”。大约在明朝以后,快字上又加了个“竹头”,成为“筷”。
这大概是由于筷子大多数是用竹子做的缘故吧。
筷子的结构几为简单。我国的筷子是上粗下细,下圆上方的。当筷子传到日本时,日本人就把筷子制成圆锥型。
筷子虽然简单,但中国人在筷子的质材和雕饰也做了不少文章。先秦时以有了象牙筷和铜筷,隋唐以来,宫廷,官府和富豪之家,用金银做筷子,用玉石,珊瑚等雕饰筷子。考究的筷子还要镶个银头,这是用来试验食品是否有毒。如果有毒,银头立刻会变成黑色或绿色。中国人用筷子的功夫常常吸引外国人,西方近年兴起了“用筷热”。还出现专门教人用筷子的“培训中心”。有的医学家认为,使用筷子能带动人体的30多个关节个50多处肌肉,有助于手的灵巧和脑的发达。也有人说,中国人手特别巧,与从小就使用筷子有很大的关系。据说,世界上第一家“筷子博物馆”在德国。那里展览了一万多种产地不同,质地不同,以及时间不同的筷子,真可谓一应俱全呐!我们用的筷子原来有这么悠久的历史和如此高的地位。你掌握了吗?如果掌握的不是太全面,那就请拿起筷子,好好研究一番吧!
8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