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诗词鉴赏试题
1. 思乡诗句集粹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解析】略
2. 下列每小题表述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用“√” 画出。 (1)《春夜喜雨》的作者是: A. 李贺 B.杜甫 C.李白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的作者是: A.萧红 B. 巴金 C.鲁迅 (3)《马诗》中的诗句是:
A.随风潜入夜 B.何当金络脑 C.峨峨兮若泰山 【答案】(1)B (2)C (3)B
【解析】(1)《春夜喜雨》的作者是:杜甫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的作者是:鲁迅 (3)《马诗》中的诗句是:何当金络脑
规律总结:本次考试的文学常识考查的主要是学生对课内文学常识(古诗词、人物介绍、文言文积累)的了解和运用能力,实际上近两年的文学常识都偏向于考学生已学习的内容,包括课内古诗词、日积月累内容、重点篇章作者相关内容等。 【考点】古诗词 名言 名句
3.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 )的《无题》。 A.李贺 B李清照 C.李商隐 【答案】C 【解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考点】文学常识
4.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_____,词的题目是____________,词作者是______代的________。
(2)请用“____”画出对仗工整的句子。
(3) 在这首词里提到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十种) (4)请你抄写表现作者联想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2)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3)明月 树枝 喜鹊 蝉 稻 蛙 星 雨 山 社林 溪 桥(4) 提示:第4句。 【解析】略
5. 白 桦(节选) 毛茸茸的枝头, 雪绣的花边潇洒, 串串花穗齐绽, 洁白的流苏如画。 在朦胧的寂静中, 玉立着这棵白桦, 在灿灿的金晖里 闪着晶亮的雪花。
(1)《白桦》是一首 诗,作者是作家 。 (2)理解词语的意思。
齐绽:___________________ 金晖: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这首诗是以 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 。满身的 ,雪绣的 ,洁白的 ,在朝霞里晶莹闪亮, 银霜, 花穗,亭亭玉立,风姿卓越,表现出一种 、 之美,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
【答案】(1) 现代 叶赛宁(2) 一起开放。 金色的阳光。(3) 白桦 姿态 雪花 花边 流苏 披着 齐绽 高贵 洁白 【解析】略
6. 三 衢 道 中 (宋)曾 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1)找出诗中的一对反义词。 ( )—( )
(2)这首诗的第一句点明了________和________,描绘了山行中____________的美景,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的心情。
(3)“小溪泛尽却山行”这一句交代了诗人先走________,再走________,“泛”字的意思是________。
(4)“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中“添得黄鹂四五声”这一句突出表现了初夏时山林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减 添(2) 时间 地点 初夏宁静 轻松愉快(3) 水路 山路 乘船(4)梅子快要成熟的季节却连日晴和,我乘船到了小溪的尽头又走上山路。(5)宁静 【解析】略
7. 烈士诗抄赏析。 就义诗
————夏明翰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1900—1928),湖南衡阳人。十九岁参加,1928年2月8 日被捕,后遭反动派杀害,年仅二十八岁。就义前,他留下了这首充满英雄气概的壮丽诗篇。 囚歌
————-陈然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解析】略
8. 小法官判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卜算子·咏梅》是唐朝诗人陆游写的。 ( ) (2)这两首词都是写梅花的。 ( ) (3)“悬崖”的“悬”共有12笔。 ( ) (4)的《卜算子·咏梅》是读陆游的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 【答案】(1)× (2)√ (3) × (4)√ 【解析】略
9. 选择正确的选项写在括号中。
对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
A.第一句写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渲染出离别的黔淡气氛。
B.第二句写清晨辛渐即将登舟北归,“我”想到他不久就要隐没于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C.三、四两句是作者以冰壶设喻赠勉,寄望于洛阳亲友:日后依然冰清玉洁,永远坚持操守。 D.全诗既有唐诗中常见的“即景生情,情蕴景中”的特点,又有“深厚有余,优柔舒缓”的独特风格。
【答案】D 【解析】略
10. “洛阳朋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王昌龄在送别朋友之际,表白自己纯洁的心迹。你可以发挥想象力,把辛渐和洛阳朋友相见的场面描述一下吗? 【解析】略
11. (一)梦话
①你睡着了你不知道
妈妈坐在身旁守候你的梦话 妈妈小时候也讲梦话
但妈妈讲梦话时身旁没有妈妈 ②你在梦中呼唤我呼唤我
孩子你是要我和你一起到公园去 我守候你从滑梯上一次次摔下 一次次摔下你一次次长高
③如果有一天你梦中不再呼唤妈妈 而呼唤一个陌生的年轻的名字
啊,那是妈妈的期待,妈妈的期待 妈妈的期待是惊喜和忧伤
(1)阅读诗歌第一节,简要说说妈妈的童年与孩子的童年有什么不同。(2分)
(2)“妈妈的期待”为什么既是“惊喜”的,又是“忧伤”的?(2分) (3)请对诗中“妈妈”的形象作点评价。(2分)
【解析】略
12. 《天净沙·秋》
①“天净沙”是 ,是 代散曲家 描写 的一首小曲。 ②飞鸿影下: ③作者抓住了 这六个典型景物写出了秋天傍晚的萧条。接着描写了 ,把秋天的色彩美呈现在眼前。 ④我还知道元代的 的作品是 【解析】略
13. 下列词人,属于豪放派的是( ) A.辛弃疾 B.柳永 C.秦观 D.晏殊
【答案】A
【解析】思路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诗词的积累,在背诵诗词时,应该了解诗词的作者以及诗词所描写的内容。
名师解析:A.辛弃疾,两宋时期豪放派代表人物。B.柳永是婉约派代表诗人。C.秦观是婉约派代表诗人。D.晏殊是婉约派代表词人。
易错提示:背诵古诗词时,不注意文学常识以及诗词内容的积累,答题时容易出现错误。
14. 司马迁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是“比”的意思,唐代诗人杜牧 《 》中“__________”(诗句)中“于”字,也是“比”的意思。 【答案】山行;霜叶红于二月花
【解析】思路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中字词的理解。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诗句的积累与运用,掌握句子的含义,个别字词的含义以及文学常识。
名师解析: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原文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于”是“比”的意思。
易错提示:对古诗词、文学常识等积累不够,容易出现错误。题目要求是在杜牧写的诗中寻找答案,注意题干要求,此处容易出错。
15. “水光激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写的是西湖的______________;最后两句则把西湖比作“____________”。这首诗诗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晴姿雨态;西子;在湖上饮酒时先晴后雨
【解析】思路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内容的理解,答题时要先审明题意,然后掌握句子的含义,个别字词的含义以及文学常识。
名师解析:“水光激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译文:西湖水光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动着,波光粼粼,看起来美丽极了。山色在云雾的笼罩下。半明半暗,隐隐约约,雨中的西湖也显得非常奇妙。想把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空蒙的山色是她淡雅的装饰,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怎样装扮都那么美丽。描写的是西湖的晴姿雨态,“欲把西湖比西子”一句将西湖比作西子。
易错提示:原文不会背诵,或对诗句内容不了解,比较容易出错。
16. 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_______,_______”这两句古诗。 【答案】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解析】思路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诗句默写。
名师解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译文:我独自一人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更加思念起家乡的亲人。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少了我
一人。(异乡:他乡。佳节:美好的节日。) 易错提示:“逢”是“遇到”的意思,容易误写成“缝”。
17. 诗歌赏析。 秋
湖波上
荡着红叶一片, 如一叶扁舟
上面坐着秋天。 —— 沙白
1.“扁”是个多音字,在小诗中读______。另外一个读音是______,组词为____________。 2.在作者的眼中,湖波上的红叶像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是纷飞的红叶,红叶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个“坐”字写活了秋天,使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
4.秋天这么大,能坐得下吗?这句诗其实是想告诉我们什么?读了这首诗,你还会只想到红叶之美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piān biǎn 扁担 2.一叶扁舟 翩翩起舞的蝴蝶 3.拟人 4.美丽的红叶就是秋天的代言人,就是秋天的象征。所谓“一叶知秋”“一花一世界”,秋天,不就是从一些小小的变化开始的吗?小红叶折射出了大意境! 【解析】略
18.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节采用的是同一句式反复呈现的手法。 B.“葬我于高山之上兮”中的“兮”字没有任何意义。
C.“天苍苍,野茫茫”是借用了北朝民歌《敕勒歌》中的两句。 D.“国有殇”借用了屈原《九歌》中“国殇”一词。
【答案】B 【解析】略
19. 课内阅读。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1.全诗三小节,主要写诗人想象________站在________的山顶望故乡、望的所见所想。 2.诗中两次出现“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表达了作者面对死亡没有丝毫恐惧,____________成了诗人唯一的牵挂。
3.第三节,“天苍苍,野茫茫”是作者想象中的所见,景象苍茫、空旷。这两句从手法看是用典,出自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________》,“山之上,国有殇”语意双关且寓意丰富。“国有殇”即“有国殇”,“殇”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自己
玉山 2.葬我于高山之上兮回到故乡 3.敕勒歌未成年的人死去 【解析】略
20.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用横线画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描写的十种景物。
2.这两首小令都描写了秋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 子的 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是 。白朴 的《天净沙•秋》却没有悲凉情绪,“ , ”
一句色彩鲜明地描绘出了秋天的美景。
3.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 了烘托人。
D.从此曲题目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念之情。
【答案】1.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 断肠人 2.思乡 断肠人在天涯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3.D
【解析】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