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控制测量实习报告

来源:化拓教育网


控制测量实习报告

2010 学年 第一 学期

专业班级 姓 名 实习日期

目录

一、概述

1.1 实习目的 1.2实习要求 1.3实习的内容 1.4实习地点及时间 1.5实习的组织与实施

二、测区资料

2.1地理概况 2.2气候情况 2.3交通状况

2.4已有测绘成果资料

三、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及施测

3.1导线网的布设 3.2点位选择的原则 3.3平面控制布设方案 3.4控制网略图

3.5选点、埋石方法及情况

3.6平面控制施测技术依据及施测方法

3.6.1仪器检验 3.6.2水平角观测 3.6.3距离测量

3.6.4线测量数据处理导

四、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及施测

4.1水准网的布设与埋石原则 4.2水准网布设方案 4.3水准网略图

4.4高程控制施测技术依据及施测方法

4.4.1仪器检验

4.4.2测站观测操作程序:

4.5水准测量数据处理

五、三角高程测量

5.1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 5.2各项误差估算

5.3三角高程测量的对向观测高差较差及附合或环形闭合差 5.4三角高程测量的数据处理

六、实习总结 七、附录:

7.1控制点的点之记 7.2实习记录表 7.3实习成果表

控制测量实习报告

一、概述

《控制测量学》是测绘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控制测量课程综合实习”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训练环节。为了达到强化该课程技能应用的教学目的和效果,使每个学生熟悉控制测量外业观测的基本技能和内业数据处理的方法,特模拟生产任务安排为期2周的野外“控制测量综合实习”。每次综合实前,要根据实习的实际情况编写相应的综合实习指书。

1.1 实习目的

1.巩固校内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对控制测量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够用有关理论指导作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行控制测量野外作业的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实习,熟悉并掌握二、三等控制测量的作业程序及施测方法;

3.熟悉并掌握等级导线的作业程序及施测方法;

4.对野外观测成果进行整理、检查和计算,掌握用测量平差理论处理控制测量成果的基本技能;

5.通过实习,不仅了解到了控制测量的全过程,系统地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和检校、待定点计算的基本技能而且为今后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有关问题打下基础;

6.在实习中培养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献身精神和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

7.通过完成控制测量实际任务的煅炼,提高学生从事测绘工作的计划、组织和管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品质和职业道德。

1.2实习要求

1.掌握四等导线网的水平角观测、记录和测站平差,并进行角度观测值的化算;

2.掌握垂直角观测、记录和计算的方法,为三角高程测量计算提供资料; 3.掌握二等精密水准测量的观测、记录方法,并进行外业观测成果的验算,取得合格的外业资料;

4.掌握全站仪的使用,并测定控制网的边长,对边长观测值进行各项改正计算,从而求得高斯平面上的长度;

5.掌握城市导线(导线网)的观测和计算工作; 6.在学生收集有关测量资料的基础上,在内业用表格形式完成等级水平控制网的概算、平差,完成控制网的三角高程计算,完成二等精密水准网的计算;

7.写出实习报告,完成成果的整理、上交。

1.3实习的内容

1.充分利用已有控制测量成果,收集资料,编制技术设计书,并对设计方案

进行精度估算;

2.仪器工具的借用、熟悉仪器、仪器的基本检查; 3.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合理的控制网方案,分组完成实地踏勘、选点与埋石,做点之记;

4.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外业观测,保证每站工作检核无误后方可离开,若发现数据有问题应立即重测;

5.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外业观测,保证每站工作检核无误后方可离开,若发现数据有问题应立即重测;

6.依几何条件进行导线网全部外业观测成果的检查与验算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外业观测,保证每站工作检核无误后方可离开,若发现数据有问题应立即重测。

7.每个学生不少于2个测站的单程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和记录水准路线外业观测成果的验算和成果表的编算;

8.整理外业观测数据资料,准备控制网的平差; 9.上机练习应用软件进行数据计算;

10.书写实习报告,整理上交,按技术设计要求,提交成果。

1.4实习地点及时间

1.实习地点: 2.实习时间:

1.5实习的组织与实施

为便于实习和平行作业,本次实习分为若干个实习小组(一般5人),各组设组长1人,协助指导教师负责组织本小组的各项实习、仪器的借用与保管、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等各项具体工作,并处理好与其它实习小组的协调工作。

为明确职责并利于测量仪器的借用与保管,实习小组又分为精密水准测量小组、全站仪小组2种类型(分组情况可视实习进度灵活安排)。

全部实习由指导教师统一指挥,班干部及各组组长应积极配合教师做好本班、本组的各项工作。

二、测区资料

2.1地理概况

日照市位于东经118°35′――119°39′、北纬35°04′――36°02′之间,地处中国沿海中断,山东半岛南翼,东临黄海,隔海与日本、韩国相望,北邻青岛,南接江苏连云港,西通中国内陆诸省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日照地处海滨,境内地貌类型多样,有平原、山丘、水域、湿地、海洋等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地势中高周低,略向东南方向倾斜,属鲁东丘陵与鲁中南。

日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地处山东半岛南翼,位于东经118°35'-119°39',北纬35°04'-36°02'。东临黄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北靠青岛,南与江苏连云港毗邻,西靠沂蒙山区。

日照地区属鲁东丘陵,总的地势背山面海,中高周低,略向东南倾斜,山地、丘陵、平原相间分布。最高点为五莲县的马耳山,海拔706米;最低点在东港区东海峪村,海拔1米。山地占总面积的17.5%,丘陵占57.2%,平原占25.3%。

全市总面积5310平方公 里,其中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海岸线100公里。现辖东港区、岚山区、莒县、五莲县和日照经济开发区、山海天旅游度假区。有54个乡镇、街 道,2981个村居,总人口280万。

日照大学科技园位于日照市区东北部,北依卧龙山,南靠新市区,东连山海天旅游度假区,西接日照高科技工业园,背山面海,环境优越。主要分为高等教育、科技 研发、科技商务三个功能区。园区按照\"大学科技园、文化旅游园、生态观光园\"的理念,突出海滨城市、生态城市、文化城市、现代城市的特点,高起点规划、高 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整个园区以大学为纽带,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努力构筑优秀人才汇聚、文化氛围浓厚、生态环境优美的新型区域,成为全市城市建设的亮点、生态建设的示范点和现代海滨城市的展示点。

日照市境河流分别归属沭河、潍河水系。潍河流入渤海,其余大多流入黄海。有较大河流18条,总长461.4公里,流域面积5222.7平方公里。沭河,发 源于沂山南麓,境内段长76.5公里,流域面积1718.4平方公里。潍河,贯穿五莲、莒县,境内段长121.4公里,流域面积1350.2平方公里。傅 瞳河,是境内大河,长73.5公里,流域面积1060平方公里。

2.2气候情况

日照市属暖温带湿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东部属暖、湿润季风区大陆气候;西部属温暖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 温12.1~12.6℃,东部沿海高于西部、北部内陆。年平均降水845~915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年日照总时数2530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 70%~74%,明显偏大。霜日60天左右,最多可达80天以上,最少20多天,全年元霜日平均为226天。

2.3交通状况

日照交通便捷,市内公路、铁路、港口设施完善,四通八达。204、206国道,日东、同三高速公路,荷日、胶新铁路纵贯市境。以日竹、同三日照段高速公 路、兖石铁路复线、蓝新铁路日照段建设为标志的大交通格局已经形成。每天发往省内外的客车达300余班次,每天都有发往北京、郑州、济南的旅客列车,城区 公交车已开通22条线路。日照港为中国第二大煤炭输出港,也是综合性大港。1995年3月,日照被确立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日照港成为枢纽港。岚山港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液体化工码头。

2.4已有测绘成果资料

测区控制点两个

大学城的地形图资料。

三、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及施测

3.1导线网的布设

1.导线网用作测区的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网或多边形网,宜联测2个已知方向。

2.加密网可采用单一附合导线或多结点导线网形式;

3.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 4.网内不同线路上的点也不宜相距过近。

3.2点位选择的原则

1.点位应选在质地坚硬、稳固可靠、便于保存的地方,视野应相对开阔,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

2.相邻点之间应通视良好,其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三、四等不宜小于1.5m;四等以下宜保证便于观测,以不受旁折光的影响为原则;

3.当采用电磁波测距时,相邻点之间视线应避开烟囱、散热塔、散热池等发热体及强电磁场;

4.相邻两点之间的视线倾角不宜太大; 5.充分利用旧有控制点。

3.3平面控制布设方案

每个组都采用闭合导线,以高级控制点:烟台路和学苑路中线的交点为起始点,以烟台路和滨州路中线的交点—起始点为边的坐标方位角作为起始坐标方位角,经十二个点,闭合到起始点上。实地踏勘、选点并建立标志,并对导线点进行统一编号。

3.4控制网略图

(各角的角度,各边的距离见外业记录表)

3.5选点、埋石方法及情况

本次实习共选十二个点,分布情况如控制网所示,每个点位处都是钢钉。

3.6平面控制施测技术依据及施测方法

原理:根据所测出的导线各边的坐标方位角和相应边的边长,计算各边的坐标增量,从而求得该点坐标

一级导线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测回数 测 角测 距测距相等导线长平均边中误差中误差对中误级 度(km) 长(km) (″) (mm) 差 一级 1″级仪器 2″级仪器 2 6″方位角导线全级闭合差长相对仪(″) 闭 合差 器 4 ≤n10 1/15000 4 0.5 5 15 1/14000 — 3.6.1仪器检验

在一测区开始作业前应对全站仪进行以下项目的检验:

1.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

2.光学经纬仪的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指标 3.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 4.仪器的基座在照准部旋转的位移指标 5.光学对中器或激光对中器的对中误差 3.6.2水平角观测

导线采用全站仪,按测回法来观测,测角时要么全部观测导线的左角(位于导线前进方向左侧的角),要么全部观测右角,并严格按照操作程序来操作。每个人进行两个测回进行测角。(见表数据)

3.6.2.1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应符合下列规定:

1.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管水准器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气泡在各位置的读数较差,不应超过1格;

2.光学经纬仪的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指标不应大于2″; 3.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不应超过15″;

4.补偿器的补偿要求,在仪器补偿器的补偿区间,对观测成果应能进行有效补偿。

5.垂直微动旋转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产生偏移; 6.仪器的基座在照准部旋转的位移指标不应超过1″; 7.光学对中器或激光对中器的对中误差不应大于1mm。 3.6.2.2水平角观测时注意事项:

1.观测的方向数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各测回应均匀地分配在度盘和测微器的不同位置上。

2.水平角方向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全部测回宜在一个时间段内测完。

3.观测过程中,气泡中心位置偏离不得超过1格;气泡偏离接近1格时,应在测回间重新整置仪器。

4.在观测过程中,两倍照准差(2c)的绝对值,不得大于30〃。 5.水平角的观测值应取各测回的平均数作为测站成果。 3.6.3距离测量

测边也采用全站仪来观测,并进行往返观测取平均值。(见表数据) 测距仪器的标称精度,按下式表示。

mD = a + bD

式中 mD——测距中误差(mm);

a ——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

b ——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mm/km); D ——测距长度(km)。

3.6.3.1测距作业时注意事项:

1.测站对中误差和反光镜对中误差不应大于2mm;

2.当观测数据超限时,应重测整个测回,如观测数据出现分群时,应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重新观测;

3.等级控制网的边长测量,应分别量取两端点观测始末的气象数据,计算时应取平均值。

4.当测距边用三角高程测定的高差进行修正时,垂直角的观测和对向观测高差较差要求。

3.6.4导线测量数据处理 3.6.4.1检查复核

1.应全面检查导线测量外业记录、数据是否齐全,有无记错、算错,成果是否符合精度要求,起算数据是否正确。

2.绘制导线略图,把起算数据、观测数据标注在图上相应的位置。应对标注的数据进行复核。

3.确定内业计算中的取一级导线位要求,本导线采用一级导线,角度取位至秒,边长和坐标取位至毫米。

3.6.4.2 水平距离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量斜距,须经气象改正和仪器的加、乘常数改正后才能进行水平距离计算;

2.两点间的高差测量,宜采用水准测量。当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时,其高差应进行大气折光改正和地球曲率改正;

3.水平距离计算:

边长较短(S<3km),采用近似公式计算;

Dp=S2h2

式中

Dp——水平距离(m);

S——经气象及加、乘常数等改正后的斜距(m); h——仪器与反光镜之间的高差(m);

3.6.4.3导线网水平角观测的测角中误差,应按下式计算:

mβ=

1ff[]Nn

式中

fβ——导线环的角度闭合差或附合导线的方位角闭合差(″);

n ——计算

fβ时的相应测站数;

N ——闭合环及附合导线的总数。

3.6.4.4测距边的精度评定, 应按下式计算:

1.单位权中误差:

[Pdd]2n

式中 ——单位权中误差;

d ——各边往、返距离的较差(mm);

n ——测距边数;

12DP ——各边距离的先验权,其值为,D为测距的先验中误差,可

按测距仪器的标称精度计算。

2.任一边的实际测距中误差:

mDi1Pi

式中 mDi—— 第i边的实际测距中误差(mm); Pi —— 第i边距离测量的先验权。

3.当网中的边长相差不大时,可按下式计算平均测距中误差:

mDi[dd]2n

式中 mDi——平均测距中误差(mm)。

一级及以上等级的导线网计算,应采用严密平差法,导线网平差时,先验中误差

mβ及mD,也可用数理统计等方法求得的经验公式估算先验中误差的值,并

用以计算角度及边长的权。

平差计算时,对计算略图和计算机输入数据应进行仔细校对,对计算结果应进行检查。打印输出的平差成果,应列有起算数据、观测数据以及必要的中间数据。平差后的精度评定,应包含有单位权中误差、相对误差椭圆参数、边长相对中误差或点位中误差等。当采用简化平差时,平差后的精度评定,可作相应简化。

3.6.4.5[控制网概况]

1.平面控制网等级:城市一级,验前单位权中误差5.0(s) 2.控制网数据统计结果 [边长统计结果]总边长:6942.5910,平均边长:534.0455,最小边长:197.3660,最大边长:712.9700

[角度统计结果]控制网中最小角度:49.2340,最大角度:214.1542 3.控制网中最大误差情况

最大点位误差 = 15.3942 (m) 最大点间误差 = 6.8460 (m) 最大边长比例误差 = 236

平面网验后单位权中误差 = 824.61 (s) 4.几何条件:闭合导线 5.路径:

[CI006-CI007-CI008-CI009-CI010-CI011-CI021-CI001-CI002-CI003-CI004-CI005]

6.角度闭合差=2907(s),限差=35(s)

fx=-11.122(m),fy=14.520(m),fd=18.291(m) [s]=6229.674(m),k=1/341,平均边长=519.140(m)

四、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及施测

4.1水准网的布设与埋石原则

1.高程控制点间的距离,一般地区应为1~3km,工业厂区、城镇建筑区宜小于1km。首级高程控制网的等级,应根据工程规模、控制网的用途和精度要求合理选择。首级网应布设成环形网,加密网宜布设成附合路线或结点网;

2.将点位选在质地坚硬、密实、稳固的地方或稳定的建筑物上,且便于寻找、保存和引测;当采用数字水准仪作业时,水准路线还应避开电磁场的干扰;宜采用水准标石,也可采用墙水准点。标志及标石的埋设规格,应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2006)。

4.2水准网布设方案

学苑路、青岛路、山海路及烟台路一个闭合路线。水准点共四个,分别是四条路的交点处,点位与导线点相同。

水准路线的选择:我组从济宁医学院附近CI021号点出发,经日照职业技术学院附近CI013号点到达CI019号点,然后再返回CI0201号点,导线全长5000多米,即采用与已知点联测的导线方案。

4.3水准网略图

二等水准路线

(各相邻点的高差见水准记录表,距离见导线记录表)

三等水准路线

(各相邻点的高差见水准记录表,距离见导线记录表)

4.4高程控制施测技术依据及施测方法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每千米观测次数 高差全路线长水准仪等级 水准尺 中误差度(km) 型号 与已知附合或(mm) 点联测 环线 往返各往返各二等 2 - DS1 因瓦 一次 一次 等级 观测顺最大视前后视序 线长度 距差 三等 后后前前 75m ≤±2m 往返较差、附合或 环线闭合差 平地山地(mm) (mm) - 4L高差闭合差 K+ 黑红 ≤±2mm 黑红面前后视路线总高差之距累积长 差 差 ≤±≤±5m ≤3mm 200km 4.4.1仪器检验

1.水准仪测量作业前应做如下项目的检验: 2.水准仪的检视;

3.水准仪上概略水准器的检校;光学测微器隙动差和分划值的测定; 4.水泡式水准仪交叉误差的检验; 5.i角的检验。

4.4.2测站观测操作程序:

往测奇数站和返测偶数站的观测程序(后前前后)往测偶数站和返测奇数站的观测程序(前后后前)

1.首先将仪器整平; 2.用照准后视水准尺,用契形丝夹准基本分划,读取基本分划和测微器读数,再读取后视基本分划的上下丝视差读数,并记录读数;

3.旋转望远镜照准前视水准尺,用契形丝夹准基本分划和测微器读数,并读取基本分划的上下丝视差读数,并记录读数;

4.再旋转微动螺旋照准前视,用契形丝夹准辅助分划,并记录读数; 5.旋转望远镜照准后视水准尺,用契形丝夹准辅助分划,并读数记录; 以上是往测奇数站的观测程序。

具体作业方法如下:在选取了合适的水准路线和固定点之后(水准路线见附图),开始进行第一测站的观测,将水准尺立于固定点上做为后视,水准仪放置杂水准路线附近合适位置,然后在施测路径前进方向上取仪器与后尺大致相等距离放置尺垫,在尺垫上树立前尺。随后观测员对水准仪进行整平,并按相应的顺序对后尺前尺进行读数。在一测站完毕后,通知后尺移站,此时前一站的前视点变为后一站的后视点,按照与前一站相同的工作程序完成该站的测量,直到完成该测段为止。

4.5水准测量数据处理

检查复核 :

应全面检查导线测量外业记录、数据是否齐全,有无记错、算错,成果是否符合精度要求,起算数据是否正确。 水准测量数据处理的精度评定公式。

水准测量的精度评定,通常采用以下两个公式

M=14nL

M=1WWNL

一式是利用测段的往返高差不符值来推求水准观测中误差,其主要反映了测

段间偶然误差的影响,因此称为水准测量每千米高差的偶然中误差。

二式是利用环线的闭合差来推求水准观测中误差,其反映了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的综合影响,因此称为水准测量每千米高差的全中误差。 三等 021--004 004--019 019--013 013--021 闭合差 往测 1.495m 1.165m 11.413m -14.147m -7.4cm 返测 -1.509m -1.200m -11.380m 14.230m 14.1cm 往返高差 -1.4cm -3.5cm 3.3cm -6cm 不符值 二等 021--013 013--019 往测 -11.50788m 返测 11.59259m 往返高差不符值 -8.471cm 误差分析

测量误差的来源,其主要有三个方面:仪器误差(仪器本身所决定,属客观误差来源)、观测误差(由于人员的技术水平而造成,属于主观误差来源)、外界影响误差。(受到如温度、大气折射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时时处于变动中而难以控制,属于可变动误差来源)

另外,外业操作中,在测站放置脚架时,脚架的两条架应该沿水准路线或闭合路线的前进方向,这样在读数过程中因测量员碰触脚架而产生误差;根据我们小组读的数据大部分是在读数较犹豫的时候获得的,再加上自身的测量水平不行,不规范操作。最终,导致各种限差都超限。 平差软件平差

平差计算时,对计算略图和计算机输入数据应进行仔细校对,对计算结果应进行检查。打印输出的平差成果,应列有起算数据、观测数据以及必要的中间数据。平差后的精度评定,应包含有单位权中误差、相对误差椭圆参数、边长相对中误差或点位中误差等。

根据其他组外业测量的结果进行平差计算

[控制网概况]

高程控制网等级:国家三等

每公里高差中误差 = 8.20 (mm)

起始点高程

CI021 22.9460(m) 几何条件:闭合水准

路径:[CI013-CI019-CI004-CI021] 高差闭合差=-24.0(mm),限差=223.9(mm) 路线长度=20.049(km)

五、三角高程测量

5.1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

直返觇观测每千米高差中误差。

直返觇观测每千米高差中误差的计算公式

11S22222mhkm=〔(sin  ms)+(Scos  m)+(mk)+mG〕/Scos224R2

式中:

mhkm——直返觇观测每千米高差中误R —— 地球曲率半径; mG——仪器和觇标的量高中误差; mk——直返觇折光系数之差;  ——垂直角; S ——电磁波三角高程测量斜距; 差的中误差。 5.2各项误差估算

1.测距误差:ms对高差的影响与垂直角的大小有关,一般中、短程红外测距仪器的测距精度ms为5+5ppm×S,由于测距精度高,因此它对高差精度的影响很小。

2.测角误差:垂直角观测误差ma对高差的影响随边长S的增加而增大,这一影响比测边误差的影响要大得多。为了削减其影响,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控制边长不要太长,本规范规定不要超过1km。二是增加垂直角的测回数,提高测角精度。

测角误差估算如下:

m正镜=m倒镜=m半测回

则,指标差中误差和指标差较差中误差为

m指标差=m1212m正镜+m倒镜=半测回442

指标差半测回 指标差较差

垂直角一测回测角中误差和测回较差的中误差为

m=2 m=mm垂直角一测回=m1212m正镜+m倒镜=半测回442

m测回较差=2 m垂直角一测回=m半测回垂直角n测回测角中误差为

2n

3.大气折光影响的误差:垂直角采用对向观测,而且又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进行,大气折光系数的变化是相当小的,因此,可以说对向观测垂直角可以很好地抵消大气折光的影响。但实际上,无论采取何种措施,大气折光系数不可能完全一样,直觇和返觇时的K值总会有一定差值,所以,对向观测时mk应是直返觇大气折光系数K值之差的影响。

4.仪器和觇标的量高误差:作业时仪器高和觇标高各量两次至1mm,其中误差按1~2mm计。

m垂直角 n 测回=m半测回5.3三角高程测量的对向观测高差较差及附合或环形闭合差

30三角高程测量的对向观测较差取60D,附合或环形闭合差取

D

由于三角高程测量,都是在平面控制点的基础上布设的,测距边超过200m时,地球曲率和折光差对高差将产生影响,应进行改正计算。

5.4三角高程测量的数据处理

用计算机输入数据应进行仔细校对,对计算结果应进行检查。用平差易进行平差,并打印输出的平差成果,列有起算数据、观测数据等。 [控制网概况]

高程控制网等级:国家四等

每公里高差中误差 = 71.72 (mm) 起始点高程

CI021 22.9460(m) 几何条件:闭合水准 路径:

[CI006-CI007-CI008-CI009-CI010-CI011-CI021-CI001-CI002-CI003-CI004-CI005]

高差闭合差=-179.0(mm),限差=93.6(mm) 路线长度=3.508(km)

六、实习总结

三个星期的实习既紧张而又难忘,感觉很好。刚知道要实习的时候不大喜欢,但经历了这么多以后,却觉得真的很充实,很有意义。

通过本次实习,巩固、扩大和加深我们从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既然是要测量就离不开实践。实践是对测量学知识的最好检验,只凭在课堂上的听,我并没有掌握很多具体知识,尤其是对仪器的使用,对课堂知识的实际应用更是一塌糊涂。当动手的时候,发现其实并不难,听别人一说或者翻阅一下课本,然后自己动手操作几遍,就基本掌握了方法。要想提高效率和测量精度,还要经常练习,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这些知识是十分重要、十分基础的知识。从而积累了许多经验,使我学到了很多实践知识。

在进行水准测量和图根控制测量之前,组长组织大家对闭合水准路线和测区进行了勘察,做了预先的准备工作,这样做的结果是小组成员对将要完成的任务有了直观的了解和充分的准备,直接提高了作业的精度和效率。特别以水准测量为例,在施测前的下午,全组成员沿着老师所规定的水准路线进行了实地观测,分析了施测过程中可能出现困难的路段,选取了作为测段终点的固定点,并对每个测段中的测站数进行了估计,此外,由于实习是在校园外进行,人流量大且具有规律性,大家还分析了每个测段可能出现道路上车,人流量的时间,有选择性的在不同时间对不同测段进行观测,这样,全组测量所用的时间大大缩短。

在处理有关数据上总结了一些技巧:在具体操作前,很多时候都觉得外业工作和内业工作中的数据计算都是按照既定的步骤进行,经过老师的指导,大家逐渐掌握了一些有关数字方面的技巧:在水准测量的时候,对于前后视距累计差这一项限差,记录员在每一站读数完毕后应该立即计算得出,这样在下一站的时候就可以有意对其进行调节。

团结就是力量,纪律才是保证。在团队合作方面,我也得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由于困难的出现,不可避免的会影响成员的情绪,从而影响测量工作的进行,在这里,就需要团队精神发挥作用,大家共同解决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来战胜困难。

一次测量实习要完整的做完,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和构思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小组的合作和团结才能让实习快速而高效的完成。这次测量实习培养了我们小组的分工协作的能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我们完成这次实习的原则也是让每个组员都学到知识而且会实际操作,而不是抢时间,赶进度,草草了事收工。所以,我们每个组员都分别独立的观察,记录每一站,并准确进行计算。做到步步有“检核”,这样做不但可以防止误差的积累,及时发现错误,更可以提高测量的效率。我们怀着严谨的态度,错了就返工,决不马虎。直至符合测量要求为止。我们深知搞工程这一行,需要的就是细心,做事严谨。

测量实习,让我学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对以前零零碎碎学的测量知识有了综合应用的机会,很好的巩固了理论教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拓展了与同学之间的交际合作的能力。当然其中不乏同学的帮助。三周中我们也体会了不少酸甜苦辣,有的测量很顺利甚至零误差,有时测量处处碰壁,但也算过去了,完成了测量还是很高兴的。

从专业素质的角度来看,我也获益非浅,使我更加意识到了测绘工作的科学性,精密性和艰苦性。

即使在我们的实习这样精度要求不太严格的测量工作中,许多限差的单位都是以毫米,秒等小单位来进行度量的,这是测绘工作具有高精密性的直观的反映;在学校这样相对比较容易的测区进行观测,我们许多同学都感到了疲劳,更不用谈那些在情况更为负责和困难地区进行的野外观测了。正是通过对测绘工作科学性,精密性和艰苦性的直观认识,我更加体会到作为一名合格的测绘工作者应该也必须使自己具有相应的专业素质。因此,在实际测量中我们尽量作到仔细,错了就返工,决不马虎.认识到了在工程中,需要的就是细心,做事严谨,一个小数点的错误就可能影响全局,这也培养了我们做事严谨的作风,而这也是专业素质的基础。

七、附录:

7.1控制点的点之记(见外业数据) 7.2实习记录表(见外业数据) 7.3实习成果表

7.3.1导线表

[方向观测成果表] 测站 照准 CI021 CI021 CI021 CI001 CI001 CI002 CI002 CI003 CI003 CI004 CI004 基1 CI011 CI001 CI021 CI002 CI001 CI003 CI002 CI004 CI003 CI005 方向值(dms) 0.000000 179.966100 264.171100 0.000000 177.005800 0.000000 188.161700 0.000000 172.332800 0.000000 138.37330改正数(s) -465.07 465.07 758.35 512.95 467.71 311.94 平差后值(dms) 180.291593 264.245607 177.133635 188.244995 172.411571 138.42449备注

CI005 CI005 CI006 CI006 CI007 CI007 CI008 CI008 CI009 CI009 CI010 CI010 CI004 CI006 CI005 CI007 CI006 CI008 CI007 CI009 CI008 CI010 CI009 CI011 CI011 CI010 CI011 CI021 [距离观测成果表] 测站 照准 CI021 CI021 CI001 CI002 CI003 CI004 CI005 CI006 CI007 CI008 CI009 CI011 CI001 CI002 CI003 CI004 CI005 CI006 CI007 CI008 CI009 CI010 0 0.000000 177.473800 0.000000 49.234000 0.000000 181.542700 0.000000 142.095800 0.000000 214.154200 0.000000 178.504800 0.000000 94.502000 -96.09 -473.47 -347.67 -207.92 -15.73 171.53 329.27 4 177.460191 49.154653 181.483933 142.063008 214.152627 178.533953 94.554927 距离(m) 712.9700 552.8660 701.6180 197.3660 465.8620 521.4760 473.6070 499.2000 619.6680 276.5410 672.5280 改正数(m) 0.0347 0.1097 0.1229 0.0901 0.1010 0.0504 0.0446 -0.1075 -0.1202 -0.0584 -0.1237 平差后值(m) 713.0047 552.9757 701.7409 197.4561 465.9630 521.5264 473.6516 499.0925 619.5478 276.4826 672.4043 方位角(dms) 6.032120 89.590134 87.123768 95.372763 88.184333 47.012827 44.473019 274.031672 275.515605 237.582613 272.135241

CI010 CI011 CI011 CI021 [平面点位误差表] 点名 长轴(m) CI001 CI002 CI003 CI004 CI005 CI006 CI007 CI008 CI009 CI010 3.1075 7.4060 8.5839 11.3553 13.6534 15.8711 13.1853 10.1605 8.6250 5.3243 535.9720 712.9700 -0.1089 0.0347 535.8631 713.0047 271.073193 186.032120 短轴(m) 0.9710 1.4036 1.6413 1.8488 2.0660 2.3609 2.4929 2.7127 2.6196 2.0862 CI011 4.0068 1.0504 [平面点间误差表] 点名 点名 MT(m) MD(m) CI021 CI021 CI001 CI001 CI002 CI002 CI003 CI011 CI001 CI021 CI002 CI001 CI003 CI002 长轴方位dms 0.174612 178.471208 0.034978 0.174394 171.520918 166.005123 162.435061 156.011819 158.094088 135.085569 95.520375 点位中误差m 3.2557 7.5378 8.7394 11.5048 13.8089 16.0457 13.4189 10.5164 9.0140 5.7184 4.1422 备注 D/MD T方位 95.520375 0.174612 0.174612 179.285573 179.285573 0.032011 0.032014.1422 1.0505 679 3.2557 0.9711 569 3.2557 0.9711 569 5.0334 1.0368 677 5.0334 1.0368 677 1.7724 0.8680 227 1.7724 0.8680 227 D距离(m) 713.0047 552.9757 552.9757 701.7409 701.7409 197.4561 197.456备注

CI003 CI004 CI004 CI005 CI005 CI006 CI006 CI007 CI007 CI008 CI008 CI009 CI009 CI010 CI010 CI011 CI011 CI004 CI003 CI005 CI004 CI006 CI005 CI007 CI006 CI008 CI007 CI009 CI008 CI010 CI009 CI011 CI010 CI021 3.7919 0.9381 497 3.7919 0.9381 497 3.8835 0.9610 543 3.8835 0.9610 543 3.5381 0.9433 502 3.5381 0.9433 502 3.8547 0.9504 525 3.8547 0.9504 525 4.6500 0.9995 620 4.6500 0.9995 620 2.2609 0.8841 313 2.2609 0.8841 313 4.8125 1.0233 657 4.8125 1.0233 657 3.7598 0.9644 556 3.7598 0.9644 556 4.1422 1.0505 679 1 179.593278 179.593278 179.221682 179.221682 179.362701 179.362701 0.022317 0.022317 0.133480 0.133480 179.343741 179.343741 0.243336 0.243336 89.465147 89.465147 95.520375 1 465.9630 465.9630 521.5264 521.5264 473.6516 473.6516 499.0925 499.0925 619.5478 619.5478 276.4826 276.4826 672.4043 672.4043 535.8631 535.8631 713.0047 [控制点成果表] 点名 X(m) 基1 78881.8900 CI021 79650.0460 CI001 79650.2033 CI002 79684.3551 Y(m) 55713.7200 55788.6070 56341.5826 57042.4920 H(m) 备注 已知点 已知点

CI003 CI004 CI005 CI006 CI007 CI008 CI009 CI010 CI011 79665.0033 79678.7288 80034.2457 80370.3833 80405.6730 80468.9876 80322.3674 80348.5457 80359.0717 57238.9975 57704.7584 58086.3308 58420.0334 57922.1901 57305.8860 57071.4821 56399.5876 55863.8279 7.3.2三等水准表

[三角高程观测成果表] 测站 照准 距离(m) CI021 CI004 1917.7120 0.0000 0.0000 CI021 CI013 1549.7700 0.0000 0.0000 CI004 CI021 1917.7120 0.0000 0.0000 CI004 CI019 1836.1050 0.0000 0.0000 CI013 CI021 1549.7700 0.0000 0.0000 CI013 CI019 3255.5020 0.0000 0.0000 CI019 CI013 3255.5020 0.0000 0.0000 CI019 CI004 1836.1050 0.0000 0.0000 [高差观测成果表] 测段起点号 测段终点号 测段距离(m) 测段高差(m) CI021 CI004 1917.7120 1.5120 CI021 CI013 1549.7700 14.1980 CI004 CI021 1917.7120 -1.5120 CI004 CI019 1836.1050 1.2050 CI013 CI021 1549.7700 -14.1980 CI013 CI019 3255.5020 -11.5050 CI019 CI013 3255.5020 11.5050 CI019 CI004 1836.1050 -1.2050 [高程平差结果表] 点号 高差改正改正后高高程中误平差后高程备注 数(m) 差(m) 差(m) (m) CI021 0.0000 22.9460 已知点 CI004 -0.0054 1.5066 0.0071 24.4526 垂直角(dms)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仪器高(m) 觇标高(m)

CI021 0.0000 22.9460 已知点 CI013 0.0043 14.2023 0.0065 37.1483 CI004 0.0071 24.4526 CI021 0.0054 -1.5066 0.0000 22.9460 已知点 CI004 0.0071 24.4526 CI019 -0.0051 1.1999 0.0084 25.6525 CI013 0.0065 37.1483 CI021 -0.0043 -14.2023 0.0000 22.9460 已知点 CI013 0.0065 37.1483 CI019 0.0091 -11.4959 0.0084 25.6525 CI019 0.0084 25.6525 CI013 -0.0091 11.4959 0.0065 37.1483 CI019 0.0084 25.6525 CI004 0.0051 -1.1999 0.0071 24.4526 [控制点成果表] 点名 X(m) Y(m) H(m) 备注 CI021 22.9460 已知点 CI004 24.4526 CI013 37.1483 CI019 25.6525 7.3.3三角高程表

[三角高程观测成果表] 测站 照准 距离(m) 垂直角仪器高(m) 觇标高(m) (dms) CI021 CI011 712.9700 -0.3131 1.5340 1.5350 CI021 CI001 552.8660 -0.1420 1.5340 1.5100 CI001 CI021 552.8660 0.1420 1.4950 1.5300 CI001 CI002 701.6180 -1.0949 1.4950 1.4950 CI002 CI001 701.6180 1.0949 1.5140 1.5000 CI002 CI003 197.3660 0.1653 1.5140 1.5350 CI003 CI002 197.3660 -0.1653 1.5400 1.5200

CI003 CI004 CI004 CI003 CI004 CI005 CI005 CI004 CI005 CI006 CI006 CI005 CI006 CI007 CI007 CI006 CI007 CI008 CI008 CI007 CI008 CI009 CI009 CI008 CI009 CI010 CI010 CI009 CI010 CI011 CI011 CI010 CI011 CI021 [高差观测成果表] 测段起点号 CI021 CI021 CI001 CI001 CI002 CI002 CI003 CI003 CI004 CI004 CI005 CI005 CI006 CI006 CI007 CI007 CI008 CI008 CI009 CI009 CI010 CI010 465.8620 465.8620 521.4760 521.4760 473.6070 473.6070 499.2000 499.2000 619.6680 619.6680 276.5410 276.5410 672.5280 672.5280 535.9760 535.9720 712.9700 1.4342 -1.4342 1.1112 -1.1114 0.1928 -0.1928 -0.3450 0.3450 -2.4028 2.4028 0.3539 -0.3539 0.1706 -0.1706 0.1608 -0.1608 0.3131 1.5400 1.5480 1.5480 1.5330 1.5330 1.5270 1.5270 1.5330 1.5330 1.5300 1.5300 1.5400 1.5400 1.5510 1.5510 1.5750 1.5750 1.5530 1.4900 1.5770 1.5100 1.5250 1.5350 1.5140 1.5200 1.5330 1.4950 1.5310 1.5200 1.5710 1.5400 1.4700 1.5200 1.5400 测段终点号 CI011 CI001 CI021 CI002 CI001 CI003 CI002 CI004 CI003 CI005 CI004 CI006 CI005 CI007 CI006 CI008 CI007 CI009 CI008 CI010 CI009 CI011 测段距离(m) 712.9700 552.8660 552.8660 701.6180 701.6180 197.3660 197.3660 465.8620 465.8620 521.4760 521.4760 473.6070 473.6070 499.2000 499.2000 619.6680 619.6680 276.5410 276.5410 672.5280 672.5280 535.9760 测段高差(m) 6.6490 2.3480 -2.3480 14.3420 -14.3420 -0.9720 0.9720 -14.0920 14.0920 -10.8050 10.8050 -2.6830 2.6830 5.0540 -5.0540 22.2350 -22.2350 -2.9060 2.9060 -3.3800 3.3800 -2.6710

CI011 CI010 CI011 CI021 [高程平差结果表] 点号 高差改正改正后高数(m) 差(m) CI021 CI011 -0.0205 6.6285 CI021 CI001 0.0159 2.3639 CI001 CI021 -0.0159 -2.3639 CI001 CI002 0.0202 14.3622 CI002 CI001 -0.0202 -14.3622 CI002 CI003 0.0057 -0.9663 CI003 CI002 -0.0057 0.9663 CI003 CI004 0.0134 -14.0786 CI004 CI003 -0.0134 14.0786 CI004 CI005 0.0150 -10.7900 CI005 CI004 -0.0150 10.7900 CI005 CI006 0.0136 -2.6694 535.9720 712.9700 2.6710 -6.6490 高程中误差(m) 0.0000 0.0403 0.0000 0.0360 0.0360 0.0000 0.0360 0.0508 0.0508 0.0360 0.0508 0.0535 0.0535 0.0508 0.0535 0.0584 0.0584 0.0535 0.0584 0.0618 0.0618 0.0584 0.0618 0.0632 平差后高程(m) 22.9460 29.5745 22.9460 25.3099 25.3099 22.9460 25.3099 39.6720 39.6720 25.3099 39.6720 38.7057 38.7057 39.6720 38.7057 24.6271 24.6271 38.7057 24.6271 13.8371 13.8371 24.6271 13.8371 11.1677 备注 已知点 已知点 已知点

CI006 0.0632 11.1677 CI005 -0.0136 2.6694 0.0618 13.8371 CI006 0.0632 11.1677 CI007 0.0143 5.0683 0.0630 16.2360 CI007 0.0630 16.2360 CI006 -0.0143 -5.0683 0.0632 11.1677 CI007 0.0630 16.2360 CI008 0.0178 22.2528 0.0605 38.4888 CI008 0.0605 38.4888 CI007 -0.0178 -22.2528 0.0630 16.2360 CI008 0.0605 38.4888 CI009 0.0079 -2.8981 0.0585 35.5908 CI009 0.0585 35.5908 CI008 -0.0079 2.8981 0.0605 38.4888 CI009 0.0585 35.5908 CI010 0.0193 -3.3607 0.0507 32.2301 CI010 0.0507 32.2301 CI009 -0.0193 3.3607 0.0585 35.5908 CI010 0.0507 32.2301 CI011 0.0154 -2.6556 0.0403 29.5745 CI011 0.0403 29.5745 CI010 -0.0154 2.6556 0.0507 32.2301 CI011 0.0403 29.5745 CI021 0.0205 -6.6285 0.0000 22.9460 已知点 [控制点成果表] 点名 X(m) Y(m) H(m) 备注 CI021 22.9460 已知点 CI001 25.3099 CI002 39.6720 CI003 38.7057

CI004 CI005 CI006 CI007 CI008 CI009 CI010 CI011 24.6271 13.8371 11.1677 16.2360 38.4888 35.5908 32.2301 29.574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