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谈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来源:化拓教育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 0 0 7年3月 第25卷第2期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 M81".,2007 Vo1.25 No.2 谈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王洪军 (佳木斯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熏龙江佳木斯154007) [摘要]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 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 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赫哲族作为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链务更为薄 弱,加强对其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关键词]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07)02—0102—02 如“阔力”、“祖斧”、“木昆达出世”等,构思巧妙,造型精 赫哲族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 赫哲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只有300多人, 是新中国使赫哲族得以避免消亡和灭绝的厄运,并走向 繁荣。赫哲族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传统经济从业是捕鱼 和狩猎,改革开放后农业经济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赫哲 族的主要聚居区在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乡、八岔乡, 饶河县四排乡,佳木斯市郊区敖其村。截至2003年,全 国赫哲族人口不足5000人,我省有4246人。 赫哲族是一个只有民族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但 赫哲文化历史悠久,以渔猎文化为核心,形成了赫哲族 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 赫哲族的说唱艺术“伊玛堪”,是赫哲族特有的一种 说唱文学,类似北方的“大鼓”、南方的“苏滩”、蒙古族的 “说书”,演唱形式是一人说唱,不需要乐器伴奏,没有固 定节拍,故事中各种人物都有各自的唱腔,从不混用。内 容主要是英雄复仇事迹,家乡的美丽富饶,青年男女淳 朴的爱情,宗族的兴盛衰亡,等等,颇有感染力,被誉为 “英雄史诗”、“史诗体的民间巨著”和“世界罕见的珍 品”;传统的桦皮工艺,是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赫哲族 渔猎民从生产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赫哲人把桦树皮制做 成桦皮箱、摇篮、桦皮夏帽、桦皮圆盒等生活用具、服饰、 交通用具、住房等,体现了精湛的工艺和民族特点,逐渐 形成了一种民族文化;赫哲族信奉的“萨满教”流传于东 亚、北亚,兴起并繁荣于母系氏族社会,绵续于父系氏族 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并影Ⅱ躯0今天,不仅有奇特 神秘的祭礼、巫术、歌舞、禁忌神话,而且还寓含了丰富 的原始人类的天文、医学、体育、生产等知识,是研究人 类文化史、宗教史、思维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领域。赫 哲族的鱼骨工艺是用天然鱼骨在传统的桦皮、木雕工艺 的基础上开掘形成的,作品多取材于赫哲族历史传说, 美,显示出赫哲族传统文化的特有风格;以及赫哲族鱼 皮衣制作等等,都是赫哲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 创造的丰富多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和文明 的结晶。 二、赫哲族传统文化保护前景令人堪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我 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发展遇到了很多新的 问题,主要表现为: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 要性认识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科学的保护,大 规模的开发建设,加剧了文化资源的破坏和毁灭;非物 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依存于独特时空,以口 传心授方式传承各种文化艺术、技艺、民间习俗等文化 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一些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独特的语 言、文字正在消亡;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 人,面临失传的危险,许多独门技艺人亡艺绝;大量珍贵 实物资料难以得到妥善保护,流失现象十分严重。赫哲 族作为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样也面临着难以传承的 问题,形势十分严峻。 1.赫哲语已成为濒危语种 - 赫哲语是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的 种语言,但没有相应的文字。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主要 是通过赫哲语民间口头文学的形式传承的。 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残酷 迫害和疾病流行等原因,中国境内的赫哲族人口锐减, 1948年时仅剩300余人,赫哲语的使用情况也因此深受 影响。安俊先生利用1982--1983年的调查资料写成的 《赫哲语简志》一书讲到:“一般来说,现在的情况是,55 岁以上的人还能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55岁以下40 岁以上的人只能听懂或说一些本民族的简单的话语,30 岁以下的人对本民族语言则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 【收稿日期]2O07一O1—11 [作者简介]王洪军(197o一)。男,黑龙江依兰人,佳木斯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 10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就语言的使用范围而言,赫哲语目前主要使用于家庭内 部及部分人之间的交流中。在家庭内部,会赫哲语的老 夫妻之间一般也用汉语交谈。可见,赫哲语的使用已经 从家庭内部后两代人的交际生活中消失。 语言是一个民族最显著的象征和标志,尤其对于赫 哲族这样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更为重要。据统计, 我国共发现语言有120多种,大约有10种处于“濒危状 态”。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如满语),现在基本消失了。 整个土家族中,目前仅有3%5%的人会说土家语。畲族 中会说本民族语言的只有1%2%。还有的(如赫哲语) 族工艺技艺,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保护好传承人 并重点给予扶持。如鼓励赫哲族艺术家和艺人带徒授 艺,使赫哲族文化后继有人。同时,要把科学保护与人 文传承结合起来,在农村基层文化管理单位建立文化遗 产保护站,进行普及与提高,定期举行赛事来检阅普及 提高的成果。 第三,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保护提供法律支持。如涉及到赫哲族城市的规 划、新建、改造工程,如何保持原有的民族风情、地域特 色,具体到什么可以拆,什么不可以拆等等,都应当进行 更是处于消亡的边缘,整个赫哲族目前人口为4246人, 通晓本民族语言的只有不到100人,掌握“伊玛堪”这种 传统说唱艺术的老人仅剩下一人,且已重病缠身。(《语 言灭绝意味着什么》,载《青年参考报))2003年6月18日 21版)。如今,在能说会听赫哲族语的不足100人中,这 些人还几乎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一旦这些老人去世, 这门存在了几千年的语言就将永远在地球上消失。 2.老的民间艺人相继去世 赫哲族有代表性的老的民间艺人有:葛长胜 (1924—1975)、葛德胜(1911—1998)、孙有财(1927— 2003)等等。 葛德胜1984年4月被黑龙江省文联授予民间说唱 家称号。他说唱的“伊玛堪”,如《满斗莫日根》获全国民 间文学作品三等奖,《香叟莫日根》、《阿哥弟莫日根》获 黑龙江省优秀民间文学作品奖;葛长胜不仅擅唱传统民 歌,还是讲述传说、故事和伊玛堪的能手,代表作有《大 顶子山高又高》、《勇敢的猎人》、《八月十五月光明》等民 歌,他说唱的“伊玛堪”主要有《西尔达鲁莫日根》、《打虎 的故事》、《卢里虎》等。孙有财老人是赫哲族鱼骨工艺 的创始人,1995年,他开掘制作的赫哲族鱼骨工艺被国 家文化部认定为“中华一绝”。如今,会唱“伊玛堪”的人 现在几乎没有了,随着赫哲族老的民间艺人相继去世, 那些最能体现赫哲族特色的传统习俗手工艺品和鱼皮 服饰也只能在博物馆中才能寻到踪迹。 三、如何保护赫哲族传统文化 1.发挥政府的职能是关键 首先,各级领导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给 予少数民族文化以包容,各个层级的政府官员对不同的 文化,尤其是对少数民族文化,应给予理解与尊重。不 能单纯从经济角度来衡量文化的价值,以为能赚钱的就 是有价值的文化,不能赚钱的就是没价值的文化。领导 干部更不要以无知或偏见来对待少数民族文化,尤其是 对那些人121较少,生活在交通较为偏僻,经济社会不发 达或欠发达地域的少数民族的文化,不能简单地认定他 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落后保守”的,“奇风异俗” 的,甚至是“封建迷信”的。 其次,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门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通过专业文艺团体、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的文艺 工作者去做挖掘、整理、保存、继承与发展工作,要更好 的利用现代科学保护传统文化的传承,但必须“以人为 本”,对濒临失传的民间绝技和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民 法律上的限定。 2.借助经济杠杆保护赫哲族传统文化 首先,我们注意到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导致少数 民族文化遗产处在快速的商业流通中。例如许多有价 值的少数民族文物流失,许多有价值的少数民族工艺品 被贱卖,许多有价值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遗存在所谓的 “城市开发”、“旧城改造”中遭遇毁灭性破坏,从而表现 为经济一体化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迅速消亡。摆 在我们各级人民政府面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迅速建立起 种有效机制,遏制少数民族文化在商品经济大潮中的 边缘化趋势。应当检讨将遗产作为一种文化手段,谋取 地方经济利益,反而破坏了其文化土壤的做法。 其次,借助市场经济手段展示赫哲族传统历史文 化。例如建立赫哲族风情园,保存和发扬赫哲族文化。 在风情园内建立小型博物馆、雕塑等景观,向游客展示 赫哲风情。成立赫哲族研究会挖掘整理传统的赫哲族 历史文化。举办赫哲族旅游节,提高赫哲族在国内及世 界上的知名度等等。可以使得当地旅游业健康发展,带 动相关“三产”的进步。既可以使文化的传承者得以维 持相应的经济收人,同时又达到避免少数民族文化的消 失,使之得以世代相传的目的。 3.争取社会各界资助赫哲族的民族文化事业 物质极大丰富以后,人们会逐渐对以往忽视的文化 给予关注。诸多实力雄厚的现代企业与成功后的企业 家,往往会钟情于民族文化事业。企业及企业家们资助 文化事业(包括教育、学术、科研、文学、艺术事业)的事 现在已经愈来愈多地见诸于报端,尤其是欠发达或不发 达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要通过各种渠道,采取措 施,积极争取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企业家资助,推进赫哲 族历史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我们要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 完备的保护体系,使之得到健康发展,让赫哲族传统而 独特的优秀文化世代相传。 【参考文献] 『11郭晓华.佳木斯地区历史文化研究[M].北京: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2005. 『2]赫哲族简史编写组.赫哲族简史[M].哈尔滨:黑龙江 人民出版社.1984. [3]舒景祥.中国赫哲族[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 社.1999. [责任编辑i田丽华】 1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