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本土音乐剧借鉴化用中国传统戏曲元素的有关问题

中国本土音乐剧借鉴化用中国传统戏曲元素的有关问题

来源:化拓教育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本土音乐剧借鉴化用中国传统戏曲元素的有关问题

作者:胡晓娟 段玉香

来源:《艺术教育》2014年第03期

【内容摘要】文章在对中国当代本土音乐剧创演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中国本土音乐剧应该如何在教学、创作、演出和推广等各个环节有效地借鉴中国传统戏曲元素,以及中国音乐剧在借鉴与化用中国传统戏曲元素时应当注意和避免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中国音乐剧 戏曲元素 借鉴化用

作为在高等艺术院校专职从事音乐剧表演和声乐教学的一线教育工作者,笔者近年来始终密切关注中国本土音乐剧对中国传统戏曲元素的借鉴与化用问题。尽管近年来已有不少同行陆续以各种形式对此类问题进行了探讨,但总体来说,对于中国本土音乐剧为什么要学习、研究与化用中国悠久的戏曲传统,以及借鉴化用中国传统戏曲元素应当注意和避免的问题,仍然有许多方面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这些问题,如果仅仅就事论事,只单纯关注音乐剧舞台表演本身,是很难长驱内里、直指本质的。只有对中国本土音乐剧的教学、创作、表演和市场推广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机的联系,认真剖析与研究音乐剧与中国戏曲艺术之间在美学原则、素材选择、创作特点和市场推广方面的异同,对相关问题进行观照与思考,才能从总体上把握问题的实质,找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 一、中国当代本土音乐剧的创演现状

作为一种新兴的舞台艺术样式,音乐剧在19至20世纪的欧美国家,尤其是英国和美国逐步兴起。从其问世的那天起,就显示出无比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其在话剧加歌舞(也有人称之为音乐加舞蹈)表演形式的基础上,以流行、时尚音乐为基本声音元素,以舞蹈化的形体语言取代解构话剧的理性表演,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并明显区别于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西方古典歌剧。

一般认为,把音乐剧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真正搬上中国舞台,是从21世纪初开始的。近10年来,上海各大剧院以及主要高等艺术学府纷纷引进众多的世界著名音乐剧,如《猫》《剧院魅影》《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妈妈咪呀》等,在音乐戏剧界及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争相上演音乐剧的热潮。同时,在西方演艺人士直接或间接的推波助澜下,中国音乐界各路人马争相而上,各显神通,出品了包括《狂雪》《雪狼湖》《星》《电影之歌》《金沙》《我为歌狂》《长河》《马路天使》《弘一法师》《三毛流浪记》等一系列中国本土的新生代音乐剧剧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歌舞加演唱的西方音乐剧模式和表现方式,是在西方文化中孕育而成的一种艺术习惯。在今天的中国,如果不加以改进和修饰,全盘照搬并直接纳入到中国本土的演出市场,很难赢得本土观众由衷的欣赏和接受。近年来,一些中国本土音乐剧作品在演出市场上昙花一现,失去了雄厚的大众土壤,就是再好不过的例证。到目前为止,在中国演出市场上真正能让广大观众感受到巨大艺术魅力,并能与国外经典剧目相媲美的本土音乐剧作品仍然为数不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中国本土音乐剧未能有机地借鉴化用中国的传统戏曲元素,很可能就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二、中国本土音乐剧的发展必须借鉴化用中国传统戏曲元素

从中国话剧百年的历史来看,舶来的话剧和国产的戏曲之间没有太大的冲突。100年后的今天,我们又面临如何将舶来的音乐剧这种新的舞台戏剧表现形式本土化的难题。笔者之所以强调我们需要合理地借鉴化用中国戏曲元素来打造中国本土音乐剧,是基于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以下3个方面的认识。 1.中国传统戏曲的综合性

中国传统的戏曲表演形式虽然与西方音乐剧内容与样式有着许多相近、相同之处,但戏曲的演唱与说白是一种多元的呈现方式,戏曲故事情节的发展与唱、念、做、打、舞的表演也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传统戏曲的综合同西方音乐剧的综合有着很大差别。中国要想打造出符合当代国人审美需求并能受到国内外社会普遍承认和欢迎的本土音乐剧剧目,就不应离开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轨道另起炉灶,单纯模仿西方音乐剧那种歌舞加演唱形式的简单套路,否则我们将会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 2.中国戏曲的民族性

中国是一个民族文化资源大国,中国传统戏曲也是中国本土历史最为悠久、文化积淀最为丰厚、民族特色最为浓郁的舞台戏剧艺术样式之一。中国本土音乐剧要想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中国审美文化趣味,并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与欢迎,就必须全方位地从中国戏曲元素中汲取营养,创造出一种具有中国民族特色但又不同于传统戏曲的现代音乐剧,这应该是中国本土音乐剧创新的文化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上,中国本土音乐剧才能以别具一格的特色走出国门,打入国际艺术表演市场。那些一味追求、盲目效仿西方音乐剧艺术的形式,不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而粗制滥造的作品,是很难在国内外演出市场上站稳脚跟的。 3.中国传统戏曲的丰富性

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经历了长期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历程,从古至今形成了优秀丰富的地方品种,包括大家早已熟悉的昆曲、京剧、评剧、黄梅戏、粤剧、越剧、豫剧、沪剧等各种地方剧种形式。很多地方剧种也吸收了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歌、山歌、牧歌、情歌、船歌、渔歌,以及无数让人赞叹叫绝的独特表演方式。这些戏剧品种和音乐很好地体现了那些持久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传、传播广泛的经典故事和人物艺术形象以及中国民族文化独有的欣赏趣味、生活愿望与共同思想。这些元素的积淀,无不是中国本土音乐剧创作、演出所需要借鉴的重要资源。 三、中国本土音乐剧借鉴化用中国传统戏曲元素应注意的问题 1.现代时尚性

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是一种程式性的舞台艺术。虽然近数十年来,通过戏曲改革也出现过一些创新性的戏曲表现手段,涌现出一批在社会意义、艺术价值等方面令人耳目一新的戏曲剧目,但整体来看,尚未完全形成与今天音乐剧所依存的现代繁华大都市紧凑的生活节奏、社会时尚以及与大众文化相匹配的戏曲文化样式。因此,也使得中国戏曲观众逐渐面临老龄化、单一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戏曲艺术缺乏必要的现代时尚性元素是有关联的。中国本土音乐剧在借鉴化用中国传统戏曲元素的同时,要以自己的现代时尚性加强对广大听众、观众的吸引力。这不仅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同时也应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努力探索、创新、推广和普及的方向之一。

中国戏剧表演艺术家吴兴国创作的舞台剧《等待戈多》,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歌唱和西方当代戏剧的观念意识进行有机结合,审美效果非常突出。笔者认为,这是华人艺术家创作剧目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成果之一。中国本土音乐剧成功借鉴化用中国传统戏曲,必将为中国本土戏剧艺术新局面的形成做出重要贡献。

2.挖掘中国本土经典历史事件、寓言及各类经典故事

寻找中国大众普遍易于接受或熟知的故事,是中国本土音乐剧发展最为需要的核心内容。中国本土音乐剧要想广泛流传并为大多数中外观众所接受,需要有一个能为中外观众共同认可,符合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并具有一定道德力量的经典故事。这些经典素材一般需要以下元素来完成:

(1)具有公众知晓率(中国的经典或传奇故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花木兰》《岳飞》《屈原》等);

(2)具有人性、道德伦理力量和精神性审美力量,如《红楼梦》《渴望》《激情燃烧的岁月》等;

(3)好看、好听、易懂、典型的中国化故事,包括具有戏剧性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但情节不过于复杂的童话、寓言、民间故事等;

(4)具有现实意义,能同当今世界的文化生活密切相关,可以征服、吸引广大中国观众,尤其是中青年观众(目标消费受众)的素材。 3.充分发挥中国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本土音乐剧还需要有鲜明的艺术样式。这种样式要能够体现国际视野、现代观念、当代科技和传统文化等民族文化元素。此外,还需要把这些国外元素和中国元素相结合,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表现风格以及独特的中国舞台表现方式。具体来说,中国本土音乐剧的成功打造,在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上大致需要包括如下因素:

(1)符合当代中国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欣赏心理需求,具有当代观众的接受性; (2)体现中国独特的民族气派和风格的舞台审美境界,有虚实相生的审美意境并体现中国民族美学精神;

(3)结合新兴舞台科技和舞美技术手段,充分展现高科技魅力;

(4)借鉴千百年来中国戏曲表演的成功经验,将中国传统戏曲的唱、念、做、打、舞等形式有机地纳入现代音乐剧的表现内容,进行融合与创新,并借此探索、挖掘出具有国际化水准的中国本土音乐剧剧目。 4.避免落入“程式化”窠臼

中国本土音乐剧在借鉴化用中国传统戏曲的同时,也应该警惕落入中国戏曲“程式化”的窠臼与俗套。西方音乐剧的内容与样式毕竟与中国传统戏曲有所区别,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表演形式是以程式化为核心,戏曲剧目的创作、生产和演出整个流程均离不开程式化的框架;而西方音乐剧则恰恰相反,不需要程式,不以程式为本,更不会将程式作为演员表演的规范要求。因此,中国本土音乐剧在借鉴中国传统戏曲元素的同时,也需要避免过度追求中国传统戏曲的“程式化”,从而失去音乐剧本身的艺术特点和表现价值。特别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过度程式化:

(1)剧本创作程式化——过于关注“高台教化”或青睐奖项,而不能认真挖掘、充分理解与掌握音乐剧这种特殊的艺术样式,最大化地发挥音乐剧自身的艺术特点和艺术表现力。剧目的人物素材、故事内容和思想倾向等方面趋于脸谱化,情节缺乏逻辑与悬念,干枯无味,结局千篇一律等;

(2)音乐创作程式化——过度关注音乐的地方化、民族化和技巧化,过多追求荒诞怪异的曲式结构,而不去注意音乐背景与人物唱段的流畅通达,缺乏对剧目唱段的观众基础以及对作品流行价值的深入调查;

(3)肢体表演程式化——经过严格训练的戏曲演员身上有着更多的美感积淀,这种美感,可以超越语言的障碍,但不可以无限放大。由于受多年来尤其是“”前后文艺表演模式的影响,很多中国现代舞台表演形式似乎落入了表演程式化、脸谱化和简单化的套路。过于注重演员肢体表演的纯中国式、英雄式、“好人”“坏人”式的形体概念,而忽略了音乐剧演员在舞台上所必须具备的完善的肢体松弛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舞台设计与服装设计的程式化——过于关注舞台设计与表演风格的民族化、写意化,而不注意发掘民族化美学特质本身的内涵。过于写意化的舞台可能带来的是过于简单与空泛的“内容”和凝固化与套路化的表演思维向度,以致令本应充实而多元的音乐剧,从舞台到表演都沦为单纯枯燥且苍白无力的人体表演艺术;

(5)市场定位程式化——过于关注观众对于“名角”“大腕儿”们追捧的市场效应,纠缠于各种演出派别的竞争,忽视市场其他要素的动向、走势与变化,缺乏对音乐剧创作、演出、投入与市场推广的调查研究和论证。不能按照市场本身的趋向来定位音乐剧目的生产,更不能在创演剧目之前,根据每个不同剧目的特点来开发一些与剧目门票并不直接相关,却可以与门票收入相媲美的与剧目演出相关的市场副产品链;

(6)宣传推广程式化——沉醉于演出剧目在一般意义上的媒体宣传与介绍,一哄而上,只注重气派、排场、名人效益,华而不实。不能切实做到对每个剧目的素材、创作、剧情和编导演以及观众欣赏欲望的调动与策划,并根据这些特点,设计出独具个性的宣传推广计划,求得平面与立体、静态与动态的宣传,并对于每出剧目宣传成本的资金投入比例进行合理规划。

(7)演出概念程式化——习惯于关注剧目演出一般意义的“驻演”与“巡演”、“包场”与“散场”等,却不能实实在在调查研究演出市场,对剧目本身在不同地点演出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合理的分析,核算演出的成本与周期。也不够关注剧目本身对于不同观众的不同号召力与实质卖点,而只是将“演出”停留在大幕拉开之后的舞台表演上。与此同时,对于音乐剧的多时段、多地点、多方式的演出形式以及演出的扩展化、复合化、互动化和牵引化等方面的要求缺少基本的认识与理解。此外,对观众的教育和引导、对剧情的介绍、对作品本身的历史及现实意义的挖掘都缺乏完整的、系统的计划。

对中国本土音乐剧的成功打造,需要认真借鉴化用中国传统戏曲的程式化、写意化等表演元素,但这种借鉴又不能完全停留在一种肤浅的表面借鉴。本文所提出的问题是笔者多年来在国内外生活、学习和观察所积累的一些感观与思考。目前,中国本土音乐剧应该如何借鉴中国传统戏曲元素,还主要停留在学术探讨范畴,但这个问题绝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停留在沙龙里的纯学术问题,更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是那些高等院校音乐剧教学人员才应该去关注的问题。中国本土音乐剧如何与中国传统戏曲元素有机结合的问题涉及更好地提升中国本土音乐剧的教学、创作、演出和市场推广。我们只有很好地分析解剖这一问题,找到答案,才能使我国当代音乐剧的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陈白尘,董健.中国现代戏剧史稿[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 [2]周光凡.传统与现代化的戏剧性冲突[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孙惠柱.中西戏剧文化的碰撞与交流[N].日报,2008—3—31. [4]胡星亮.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思潮史[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5]高文升.中国当代戏剧文学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作者单位:胡晓娟,上海音乐学院 段玉香,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张斐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