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徽剧的戏剧精神

来源:化拓教育网
 论徽剧的戏剧精神

胡欣泉

(江西婺源县徽剧传习所 江西婺源 333200)

摘要:徽剧以其独特的戏剧精神在戏剧的百花园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京戏之祖”。ꢀ徽剧的繁荣发展既是徽剧戏剧精神的体现,也是得力于徽剧戏剧精神内在动力的结果。ꢀ徽剧的戏剧精神突出地表现在:其一,海纳百川的融合精神;其二,扎根民间的乡土精神;其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总结其艺术精神对于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戏曲文化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当下中国艺术理论的建构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徽剧;戏剧精神;京戏之祖ꢀ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以时空复合性的艺术形式诗性地呈现出人类的生存状态,是对人的命运模式的直观建构,对人的生存意义的当众思考。因此,它是一种诗性人类学的艺术,在艺术的大家族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中华民族是个有艺术精神气质的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众多民族艺术形式,其中戏曲艺术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中国传统戏曲的百花园中,徽剧是一朵绚丽的奇葩,她诞生于明代中期的皖南大地,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走遍大江南北,最后冲向京师,与昆、汉汇合,催动了中国的国粹—京剧的诞生。从徽剧诞生到向京剧嬗变的历程,徽剧所体现出了独特的戏剧精神,正是这种戏剧精神使徽剧之花显得格外的突出和娇艳。

一、海纳百川的融合精神

任何一种艺术的发展和成熟,都有必要吸收其他外来的养分,徽剧在这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她发展的整个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吸收融合的过程。 徽剧诞生于明代中叶的皖南山区,被称为“京剧之祖”,她的成功原因与她的内在品格是分不开的,这种内在品格首先表现为:海纳百川的融合精神。 这种融合精神体现在徽剧的方方面面,最突出地表现在声腔的演变中,众所周知,声腔是一种戏剧区别于其它戏剧的主要标志,徽剧的声腔主要是“吹腔”、“ 拨子” 和“ 二簧”。从这些声腔的历史演变中可以看出徽剧的融合精神和强大的生命力。

二、婺源徽剧的形成 1.历史渊源

徽剧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声腔,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境内和江西省婺源县一带。明末清初,乱弹声腔传入安徽,与地方声腔及民间音乐结合,在安庆府的石牌、枞阳、桐城等地形成拨子。乾隆年间,拨子与四平腔脱胎而来的吹腔逐渐融合,形成二簧腔。二簧腔又与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剧的基础。

2.徽剧的形成

徽戏是古老剧种之一,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博采众长不断创新,吸收明末清初四大声腔之精华,逐渐形成并流行于婺源及池州、太平、安庆一带。光绪年间,婺源中云村王旺金组建“洪福林班”,在皖南和江西、浙江毗邻地区演出。道光年间,婺源浙源李茂才、俞灶喜、吴根焕等艺人在安徽安庆、石牌搭班习艺,将“老石牌”即老吹腔、高拨子等徽调传入婺源。此后,婺源徽剧又吸收了目连戏的高腔、下江调,并吸纳了赣剧的南词和婺源民间小调,逐渐形成既有皖南特色又有浓郁地方韵味的“婺源徽剧”

三、婺源徽剧的艺术特色 1.音乐特点

婺源徽剧是一个富有特色、流传广泛的徽剧剧种。其声腔以弋阳腔、高拨子为底子,吸收了目连戏的高腔、下江调,并吸纳了赣剧的南词和婺源民间小调,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婺源徽调。其表演技法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塑造,并通过动作和神情予以外化;还特别讲究身段、亮相的造型,让人产生一种雕塑美的感觉:艺人继承了目连戏武技高超的传统本领,形成婺源徽戏剽悍粗犷的风

格。其剧目通俗易懂,结构简练,动作性强,“戏”的成分浓,雅俗共赏。

2.主要唱腔音乐特点分析

婺源徽剧中以吹腔、拨子、二簧、西皮为主要唱腔,其唱腔由唱词、歌唱旋律、过门等几部分构成。唱腔音乐特点最能体现一个剧种的风格,是剧种显著的标志。以下对婺源徽剧主要唱腔音乐的特点进行分析:

(1)吹腔

吹腔正板:是吹腔的常用板式,男女腔之分,中速演唱。女腔【正板】,多用于花旦、小生,以宫调式为主。吹腔蹬脚板:是吹腔的常用板式,节奏一板一眼,中速演唱。全曲仅由上、下两句反复构成,中间可加韵白,篇幅较【正板】短。

(2)拨子

拨子原板:是拨子的常用板式之一。全曲由上、下两句构成,反复情况根据歌词长短而定,并可在演唱中加入韵白。

(3)二簧

二簧原板:二簧的常用板式,有男女腔之分,中速演唱,结尾时速度稍慢。男腔【原板】,多用于老生,以商调式为主。

(4)西皮

西皮原板:西皮常用板式,分男、女腔,中速演唱,结尾时速度稍慢。女腔【原板】,多用于花旦、小生,以徵调式为主。

3.婺源徽剧的文武场乐器

文场以胡琴为主奏乐器,伴以弹拨弦乐、吹管乐器,拉、弹、吹兼有。武场主要由板鼓、大锣、小锣组成。80年代初期,通过不断探索创新,在近代戏中增添了琵琶、笙、扬琴和西洋乐器大提琴、贝司,使舞台气氛及唱腔表演得到改善。

4.角色行当

包括末、生、旦、贴、净、丑等类,表演火爆热烈,气势豪壮, 动作粗犷,特别擅长武戏,有翻台子、跳圈、飞叉、变脸等特技。 5.名角

婺源徽剧在清末民初曾盛行一时。“洪福林徽昆戏班”等一批婺源徽班曾煊赫一时,涌现了“小旦红”、“武旦宜”、汪进、汪灶喜等深受观众喜爱的名角。

6.代表作

《昭君和番》、《汾河湾》、《贵妃醉酒》、《百花赠剑》、《北河祭旗》《扈家庄》等400余出。 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婺源徽剧的戏剧精神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徽剧的这一精神是婺源人精神的一个浓缩。从徽剧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到这种不断进取,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四、结束语

以上通过三个方面论述了徽剧的戏剧精神,在众多的戏剧百花园里,徽剧正是通过这样的戏剧精神,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地位,从而对中国戏剧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戏剧这种艺术形式趋于成熟,人类凭借着舞台的创造性构建着诗意的人生世相。 这种艺术经验和艺术精神对于当下中国的艺术发展和繁荣无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渭.ꢀ南词叙录注释[M].ꢀ李复波,熊澄宇,注释.ꢀ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37.ꢀ

[2]吴晟.ꢀ明人笔记中的戏曲资料[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150.ꢀ

[3]王骥德.ꢀ曲律注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34.ꢀ

24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