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傲慢与偏见》的婚姻观 马 苗 (上海电力学院外国语学院,上海200090) 摘要:奥斯汀小说《傲慢与偏见》体现出各种不同的婚姻观,反映出当时英国社会的婚姻状况和人们的价值取向,揭示当时 社会经济、地位对A4fl的婚姻、生活和命运的深刻影响.更重要的是美满的婚姻不但需要真正的爱情为基础,而且需要物质保障。 奥斯汀倡导的婚姻观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婚姻观 简・奥斯汀(1775—1817)是18世纪末l9世纪初杰出的英国 女作家,《傲慢与偏见》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小说主要情 节围绕拥有五个千金的班耐特一家人展开.虽然班耐特一家 人家境并不是非常富有。也无任何显赫的社会地位,但班耐 特太太却处心积虑想替五个女儿寻找到和上流社会贵族联 姻的机会。小说中四段不同的婚姻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婚 姻状况和人们的价值取向。揭示了当时社会经济、地位对人 们婚姻、生活和命运的深刻影响。由此体现了作者的婚姻观: 只有爱情或只有财产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的.爱情与财产的结 合才构成美满的婚姻。奥斯汀倡导的婚姻观至今仍有重要的 借鉴意义。 1.《傲慢与偏见》中四段不同的婚姻分析 《傲慢与偏见》描写了几段有代表性的婚姻,既有盲目冲 动的结合,又有现实无奈的选择,更有幸福美满的婚姻,由于 他们结婚的初衷各不相同,必然直接影响婚后生活是否幸福。 1.1丽迪亚和韦翰的盲目婚姻 开,满脑子想着谈情说爱。只要附近一来军官,就会跑去勾搭。 青年军官韦翰道德败坏、游手好闲,但其外表风度翩翩、谈吐 文雅、魅力十足。莉迪亚被他的外表所迷惑,一时感情冲动,跟 着他私奔。韦翰之所以从布莱顿逃跑,完全是为赌债所逼,而 并非如事情表面看来的为了和莉迪亚的“爱情”。莉迪亚无权 无势,无利可图。韦翰根本不喜欢她,而他选择莉迪亚的原因, 只是乐意在出逃的路上有个女人陪伴他。不过他最终之所以 同意与莉迪亚结婚。金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最后因达西先生 出面,替韦翰偿还了债务,并除莉迪亚名下的钱之外,又给了 她一千英镑,并给韦翰买了个官职,才最终换来了韦翰和莉迪 亚的婚姻。 1.2夏洛蒂和柯林斯的现实婚姻 夏洛蒂与丽迪雅相反,是个极为现实的人,只是因为没有 财产,长得也不漂亮,所以27岁了,依然待字闺中。为了安逸的 生活,尽管柯林斯先生拘泥礼节、反应迟钝、满口废话、自以为 丽迪亚是班纳特家最小的女儿,她长得漂亮.但生性轻 率、自负,继承了母亲的愚蠢和虚荣。她虽然才15岁,却情窦早 育,教导耿顺要亲近良友、远离恶朋,最终把耿顺培养成品行 端良的有用之材。 清代章回小说《红楼梦》中则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多位母亲 形象。荣府女当家人王夫人,对宝贝儿子倾注了一生的心血。 她为宝玉的健康成长,经常“净化”儿子的生活环境,前后驱逐 了可能对宝玉产生诱惑的丫鬟:时刻警惕着觊觎宝玉家族继 承人地位的赵姨娘和贾环对宝玉的明暗箭:在儿子的婚姻 上,为子选择知书达礼、端庄大方的宝钗。赵姨娘则是一个无 情而失败的母亲。她对女儿十分冷漠,毫无母女之情;她对儿 子疏于管教、一味纵容,最终让贾环彻底沦为了浪荡子弟。薛 姨妈出于疼惜子女缺少父爱,对儿子溺爱、管教不当,形成了 薛蟠的“呆霸王”性格 2.明代传奇中有很多反映母亲形象的作品 明无名氏《孟母三移》中为教育孟子成材而煞费苦心三次 搬家的孟母;无名氏《精忠记》中岳云之母为节义而撞死,教子 定牢记精忠报国;朱鼎《玉境台记》中温太真之母在国家兴 亡的情况下,坚贞不屈地和敌人抵抗,宁死也不为儿子写投降 书,虽是女流之辈,却有着大丈夫威武不能屈的气概;邵璨《香 囊记》中朱母在家境贫寒的艰难情况下,坚决让儿子温习功 课,考取功名,白衣换紫袍。丈夫死后,自己亲自担任教子重 任;吾邱瑞《运甓记》中陶母以孟母为榜样,教子读书,希望孩 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在晋国危难之际.以国家为重.劝慰 儿子忠孝难两全,莫以念家而耽误国家大事;陈二白《双官诰》 中庶母碧莲,在嫡母、生母都抛弃丈夫血脉时.毅然承当起育 子的重任。这些母亲形象契合了儒家伦理规范的母亲角色.他 们的伟大母爱受到后人的赞扬,也是观众乐意接受的。 3.后世各类剧种中反映母亲形象的作品 中华戏曲中有许多剧作围绕着“母亲”展开剧情,她们身 上忠义、善良、坚韧、忍耐、奉献等优秀的品格受到读者和观众 一是.但当这个家伙向她求婚时,她却一口答应。因为“结婚到底 是她一贯的目标:大凡家境不好又受过相当教育的青年女子, 总是把结婚当做仅有的一条体面退路,尽管结婚并不一定会 的敬仰。这些母亲形象符合当时社会的正统思想,在后世剧作 中不断强化。我国后世戏剧中有许多经典的塑造母亲形象的 剧目。如河北梆子《南北和》的余太君,秦腔《三关排宴》中的余 太君,桂剧《攀梨花斩子》中的攀梨花;京剧《三娘教子》中王春 娥居孀守寡、织布教子,抚养、教育儿子金榜题名;《状元于乞 丐》中柳氏也是一位守节教子的母亲;《百岁挂帅》中百岁高龄 还为国为民浴血奋战、抵御外敌的余太君;《岳母刺字》中教育 儿子精忠报国的岳母;《赤桑镇》中不徇私废法、催促包拯拯救 灾区百姓的吴妙贞;《徐母骂曹》明辨是非、痛斥曹操以杜绝儿 子事曹、自缢而死的徐庶的母亲。这些母亲形象都是忠义道德 母亲的楷模.符合父权社会的伦理规范,满足了家国同构的父 系利益的心理预期,得到了后世的褒奖。现代京剧中《红灯记》 中的李奶奶、《沙家浜》中的沙奶奶、《奇袭白虎团》中的崔大 娘、《杜鹃山》中的杜妈妈。这些剧中的母亲是对传统深明大义 母亲的延续.她们教育和献出自己的后代成就大义,她们博 大、坚韧母爱的光辉永放光芒。 总之.元杂剧中的母亲形象及相关作品,在受到当时观 众喜欢的同时,对后世文学和戏剧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视听文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间接促进了以母亲为题 材的影视文学的内容。如京剧电视剧《契丹英后》、《风雨同仁 堂》和《余赛花》。她们无言承受和默默奉献的伟大母爱,是对 传统母爱的继承和升华,展露了母亲形象的真实情感和内心 渴望。 参考文献: [1]金秋菊.从元杂剧谈母亲文化现象[J].中山大学研究 生学刊(社会科学版),1998(01). [2]刘竞.论元杂剧的母亲形象[J].中学文学研究,2002 (01). 叫人幸福.但总算给她安排了一个最可靠的储藏室,日后可以 不挨冻受饥。她现在就获得这样一个储藏室”_I]。她把婚姻作 为一个有吃有穿的“归宿”。原本聪慧、自主的她面对呆板、愚 蠢的柯林斯。仅仅是因为金钱与之结合,他们的婚姻无任何感 情基础.完全建立在经济、金钱的基础上,夏洛蒂为它付出了 惨重的代价。奥斯汀并不欣赏这样的婚姻,透过文字可以感觉 到她对这种婚姻的嘲讽之意。 1.3吉英与彬格莱的幸福婚姻 吉英与彬格莱的婚姻是一见钟情。初次见面后,爱慕之情 溢于言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两人的感情越来越深,可事情 却突然有了变化。达西将班纳特太太算计彬格莱的心态误认 为是这家人的集体合谋,因为他丝毫看不出吉英对彬格莱有 特殊的感情,于是他向朋友指出了这一点。可怜的彬格莱完全 信任朋友的判断,伤心地离开了内瑟菲尔德,离开了吉英。然 而最终误会消除,彬格莱回来了,有情人终成眷属。可见,彬格 莱与吉英互相爱慕,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可是两家门第和财产 的悬殊使他们的结合几乎成了泡影,后历经波折才终成眷属。 他们的婚姻不是草率的,而是经过时间的洗礼,充分了解对 方,才结为夫妻。 1.4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完美婚姻 伊丽莎白是个聪慧、有主见的女孩,并且目光敏锐、富有 洞察力。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有尊严、有教养。她不同于其他 妹妹们,并常常为缺乏教养的妹妹们而羞愧,为母亲的愚蠢而 汗颜。当出身名门世家、家资甚丰、自命不凡的达西因第一次 舞会对其尊严的冒犯,使得伊丽莎白对他产生了偏见,认为他 很讨人厌。因此,当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向伊丽莎白 求婚时,遭到了拒绝。后来,伊丽莎白亲眼观察了达西的为人 处世和一系列所作所为,特别是看到他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 自负的神态,消除了对他的误会和偏见。从而与他缔结了美满 姻缘。从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几次求婚的不同态度中,实际上 反映了女性对人格和平等权利的追求。这也是伊丽莎白 这一人物形象的进步意义。他们的婚姻。既是理性的选择,又 有深厚的感情,体现了婚姻的真正价值和追求。 2.奥斯汀婚姻观形成的原因 简・奥斯汀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生活中平凡的小人 物.并且具有高超艺术技巧的作家,这可以说是18世纪末至19 世纪初迅速变革的欧洲与封建主义色彩浓重的英国的特定时 代造就了她。除此之外,简・奥斯汀独特的生活环境与人生道 路对其婚姻观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2.1社会因素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胜利,推翻了封建政权, 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英国国内的资产阶级深受法国资产阶 级胜利的影响.在国内掀起了反封建的斗争。在接下来的 几十年中,不断上演着与反、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 因此,反映在文学领域上,文学领域在经历一个重要的转型时 期。简・奥斯汀的创作在英国18世纪古典主义小说和19世纪批 判现实主义小说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 奥斯汀的婚姻观最明显的特点是她强调经济状况对妇女 爱情和婚姻的制约,这也是她现实主义的体现。《傲慢与偏见》 开卷第一句话便宣称:“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 太太,这已经成为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Itis atruth uni. 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mustbeinwant ofawifel”) ]在这里,关键的字是两个有 “财产”(in possession ofa good fortune)。表明男人要想成家就 得先有钱,这是成家的前提条件;有“需要”(inwant of)就其原 文可知这里的需要是指客观需要.而不是主观“想要”。而这种 客观需要的实现需要有金钱作为基础。这里的婚姻不是作为 爱情结果的婚姻。而是作为经济需要的婚姻。金钱则是缔结一 门亲事的必要条件 为什么作者在开篇时就强调金钱在婚姻中的基础性作用 呢?这与当时的背景是密切相关的:奥斯汀所生活的十八世纪 末十九世纪初的英国正处于从早期的资本主义向资本主义工 业化过渡的时期,虽然贵族们依然大权在握,享有很多, 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的北部工商业得到了很大的 发展,许多商人由于经济上的富硕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社会地 位,以往单纯地根据家庭和血统划分社会地位的传统发生了 动摇,金钱成了衡量人的社会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在当时的 以男性为绝对权威和主宰的社会里,男女无平等可言,再加上 人口比例失调,女性远高于男性,这就直接导致了男女在受教 育、婚姻和家庭等方面失衡的地位。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受 教育水平不高,工作机会少,选择面狭窄,即使能够找到工作, 也是收入低廉,受人歧视 。 此外,十九世纪初,根据英国当时的限定继承权法。财产通 常要由最近的男性后代来继承,这使得做女儿的经济利益受到 损失。妇女要想顺利出嫁,必须有一份可观的嫁妆,由此导致许 多妇女由于经济状况的面临嫁不出去的危险。结了婚的妇 女不但为她日后的生活获得了一个“不至于挨饿受冻的储藏 室”_5],而且她的社会地位会有所改善。因此,《傲慢与偏见》中 夏洛特和柯林斯的现实婚姻在当时社会是极具有代表性的,奥 斯汀揭示了缺少嫁资的大龄未婚女子承受的巨大压力.双方没 有深厚的感情基础,而是以相互的利益做保障,各取所需,从某 种程度来说,是当时社会制度造就了不幸的婚姻。 2.2个人因素 奥斯汀出生在英国南部汉普郡一个乡村牧师家庭。父亲 非常博学,她未进过正规学校。她生长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 纪初封建保守势力相当强大的英国乡村,那里环境优美、空 气清新,奥斯丁是一位善于描绘英国自然景色的作家,她以 散文的形式为读者展示了英国乡村“如画”般的美景[6]。由于 父亲具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因此奥斯汀从小衣食无忧。尽情 享受生活。当时英国社会经济的大变革对她没有产生太大的 影响,欧洲资产阶级也没有激起她丝毫的浪漫情怀。在那 样的时代,女性只能在其生长的阶层圈子中生活。社会习俗禁 止他们在社会其他领域活动,因此,奥斯汀交往的都是乡绅贵 族的绅士淑女,生活圈子自然十分狭小。除了有限的社交生活 (家庭聚会、舞会、散步、串门)外,生活没有大的变化。她的生 活变化只是搬几次家和遭到几次小小的失意。这些足以说明 奥斯汀满足于她舒适稳定的生活,因而欣赏这种平静、情趣高 雅的生活。 她的小说描写的主要是与她个人社会地位吻合的绅士、 贵族的日常生活,只有那些像她那样有一定的财产、趣味高 雅、懂理智的人才被她欣赏,而她们的婚姻伴侣都是与她们在 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相和谐的人,这就是她的实用婚姻观,即 从生活最实用的角度出发,以一种最现实的眼光看待婚姻、看 待生活并反映现实的想法[7]。 3.结语 美好婚姻的真谛是:首先美满的婚姻必须建立在真正的 爱情之上。没有爱情作为基础和后盾,所结成的婚姻无论在表 面上看起来多么理想。事实上也是不道德的,不会幸福美满 的。其次,有了爱情作为基础和后盾。美满的婚姻还需要金钱 和财富来浇灌,人们生活在现实的社会中,恋爱、结婚、生子、 教育、医疗都离不开金钱。总之,婚姻是植根于现实土壤之中 的,美满的婚姻不仅需要有深厚的真正的爱情作为精神方面 的慰藉,还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经济来源作为物质方面 的保障。这就是奥斯汀婚姻观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简・奥斯汀.王科一,译.傲慢与偏见[M].上海:上海文 艺出版社。1990:155. [2]朱维之,主编.外国文学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 社.1998:196. [3]Austen,Jane.Pride and Prejudice[M].Guangzhou: Guangzhou Publishing House,2006:1. [4]张聪.论《傲慢与偏见》中奥斯汀的婚姻观[J].文教资 料,2007,11(1):23. [5]简・奥斯汀.张隆胜,译.傲慢与偏见[M].北京:北京燕 山出版社,1995:150. [6]何畅.“风景”的阶级编码——奥斯丁与“如画”美学 [J].外国文学评论,201l(2):18. [7]李永梅.浪漫的现实主义[J].山会科学,2011,11 (2):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