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1.2009,15(3) 居民闲暇时间变化对我国旅游发展的影响研究 蔡建飞 陆林 241003) ●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摘要:分析了我国历次节假日调整引起居民闲暇时间结构变化,由些对我国旅游发展的影响及其特征,阐述了新假 日制度对均衡我国旅游市场、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促进我国旅游业转型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闲暇时间;旅游;影响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31(2009)03—192—04 Impact of Residents’Leisure Time Changes on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Cai Jianfei et a1. (College of Te ̄itorial Resources and Tourism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ses Chinag tourism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in diiferent leisure time structures based on the Chinag holiday institutional changes.The article also points out that the latest promulgated China’S holiday institutional has great signiifcance in balancing China’S holiday tourism market,enriching tourism products’cultural connotations,and pro- moting china’S tourism transitioned.Perfe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the paid leave system will atonement for the existed deft— ciencies of the Golden Week system. Key words:1eisure time,tourism,impact 闲暇时间是影响旅游者决定出游的最重要的客观因 素之一,是影响旅游者实现旅游动机的主要决定条件…。 随着我国居民的可自由支配收入不断增加,闲暇时间逐渐 人们假日旅游时间和需求的过度集中造成市场有效配置 在旅游黄金周期间失效,供求矛盾的激烈对抗使旅游黄金 周在总体上未能成为黄金旅游周 J。由此可见,经济发展 取代经济因素,成为制约人们实现旅游的显性约束。 到一定程度后,闲暇时间的结构影响着旅游的供求变化。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发展也充分证明了闲暇时间的调 整变化对于我国旅游市场的影响。1978年以前,我国的 1我国居民闲暇时间变化与旅游发展 1.1 我国居民闲暇时间结构演进我国居民的闲暇时间 分别经历单休日到双休日,再到以黄金周为代表的长假的 演进过程。1949年l2月23日,国家政务院发布了《全国 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了居民 的闲暇时间;1994年,为了拉动内需,国家颁布了《关于职 旅游业基本上属于政治接待型,较少强调其经济功能,时 代背景掩盖了闲暇时间与旅游发展的关联性。1999年开 始黄金周休假制度后,屡次出现黄金周旅游“井喷”现象, 充分显示了在现行休假制度下,时间因素已成为人们实现 旅游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反映了可自由支配收入提高 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将职工每周的工作时间从48 h改为 44 h,到1995年5月又改为40 h。并于1999年9月18日 后,人们对于休闲时间的强烈渴望。对于旅游者来说,假 日调整产生的闲暇时间结构变化,影响了人们旅游动机的 实现。 对其进行修订,以春节、“五一”及“十一”为主的黄金周正 式开始;2007年11月9日,国家对法定节日休息时间再次 进行调整,减少“五一”国际劳动节休假天数,增设清明、 端午、中秋为国家法定节假13。目前,我国的全年休假时 间共计115 d。假日调整引起闲暇时间变化,不断改变着 我国的旅游供求关系。笔者假定其它因素既定的情况下, 分析假日调整带来闲暇时间结构的改变,对我国旅游发展 的影响。 2我国居民闲暇时间结构与旅游供求分析 2.1不同闲暇时间结构下的我国旅游业发展特征 以历 次假日调整形成的闲暇时间结构为节点,分析不同闲暇时 间结构下旅游业的发展背景,可以看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在不同的闲暇时间结构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见表1)。 1978年以前,我国的旅游发展主要为政治接待服务 型,时代背景掩盖了闲暇时间与旅游发展的关联性。建国 1.2不同闲暇时间结构下的我国旅游发展 闲暇时间的 延长,增加了耗时性产品的消费机会。旅游产品的异地性 特征,决定了闲暇时间成为实现旅游的重要前提。改革开 至1994年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仍高于0.5, 较底的收入水平与单休13的时间共同抑制了人们的 出游动机。1995年双休制度的实行,人们的出游动机突 破了时间的,城镇居民的出游率达到9l%,并持续增 长(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略降)。闲暇时间的释 放以后,以“单休”、“双休”以及“黄金周”为代表的不同闲 暇时间结构,改变了人们对休息时间的选择,也改变了人 们的出游规律。尤其是自从实行“黄金周”休假制度后,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40771059)。 作者简介:蔡建飞(1975一),男,汉族,安徽庐江人,2006级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城市化。 收稿日期:2009一O1一O6 一《、r 一瓣 安徽农学通报,A hui A鲥.Sci.Bul1.2oo9,15(3) 8 6 4 2 0 8 6 4 2 O 193 放是该时期推动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动力。2000 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突破0.4与0.5,人 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黄金周出现的旅游“井喷”效 应,反映了我国居民的可自由支配收人的提高后,闲暇时 们可自由支配收幅度提高,带有显著休闲特征的旅游 间逐渐成为制约我国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表1 不同闲暇时间结构下的我国旅游业发展特征 注:1.1994年3月起,职工每周休息时间为一天半,1995年5月起,调整为一周双休。2.黄金周起始于1999年的1O月1日,1999年lO月 1日之前的节日休息仍为1 d。 2.2闲暇时间构成变化与我国旅游供求特征从旅游需 时间不受休假制度的严格约束。 求看,我国闲暇时间的调整所影响的主体主要是国内潜在 旅游者,对于入境旅游者的影响很小,而出境旅游又受到 经济与时间等因素以外的,难以反映闲暇时间变化与 出游之间的关系。从国内旅游统计数据来看,1995年双 休制度的实行,拉动了人们的出游需求,黄金周期间的集 I99 Is 8 ………”¨…H………^J…… 体性出游显示了闲暇时间对旅游者时间显性约束的进一 年份(年) 步释放。2007年黄金周期间出游人次数相当于全年的 图2城乡居民出游率 25.9l%,相当于全国约四个人中即有一人在黄金周期间 资料来源:中国旅游年鉴 出游(图1)。 从旅游供给角度来看,我国旅游业面对的市场需求, 30 是在旅游者初始需求的基础上,由旅游中间商提出的引致 25 需求,再加上旅游产品的不可贮存性特点,使旅游供给必 20一 须保持与需求同步增长 。就我国旅游发展来看,由于时 15 间一收入的增长。推动了人们的旅游需求,也因此推动了 ,。禽 旅游供给的增加。旅游供给不能适应旅游季节性带来的 5 强烈供需矛盾是我国当前假日结构下旅游供求的典型特 0 征。假日调整带来闲暇时间的延长,增加了旅游者的消费 机会和消费空间,推动了旅游供给的发展空间。合理的假 图1历年国内旅游情况 日调整带来人们休息时间选择的变化,有利于降低人们对 资料来源:中国旅游年鉴,全国假日办历次黄金周旅游统计报告 出游时间选择的集中性,有助于缓解集中出游对旅游供给 注:1999年仅有“十一”黄金周 进一步比较城乡居民出游特征发现,双休与黄金周制 的压力。图3显示了以旅行社、饭店以及从业人员为代表 度的实行,有效地激发了城镇居民的出游动机。1995年 的旅游供给在双休时代之前仅发生小幅增长。但是,进人 开始实行5d工作制,使城镇居民的出游率提升了约16个 黄金周时代后,旅行社、饭店以及从业人员等旅游供给的 百分点;1999年开始实行黄金周制度,降低了1998年东南 涨幅开始增加。 2oooo 亚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再次激起了城镇居民的出游热 15000 情,出游率以每年5个百分点的速度持续增长。2003年, 10000 受非典影响而取消“五一”黄金周,但第二年,出游率急速 逍5000 上升了26个百分点。显然,城镇居民出游受到闲暇时间 变化的影响较大。 而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假日调整带来的闲暇时间变 年份(年) 化,对其外出旅游的影响较小(图2)。2005年之前,其出 图3主要旅游供给数据 游率增降幅不超过7个百分点,甚至于黄金周的推行也未 资料来源:中国旅游年鉴 对农村居民的出游产生一定的刺激效应。究其原因来看,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约70%的旅游资源分布在农村 农村居民的收人是影响其出游率的主要因素。同时,农村 区域,假日增多推动了乡村游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涌 居民的闲暇时间与城市居民的主要差异在于,他们的闲暇 现出一大批以旅游、文化、商贸等为特色的县、乡、村。以 194 乡村为主题的各种旅游产品繁荣旅游市场的同时,正在改 变着人们的休闲节奏。 2.3不同闲暇时间结构下旅游者出游的季节性特征 闲 暇时间的季节分布,是旅游者的出游产生季节性的重要原 因。笔者以年度为自变量,考察1994—2007年期间,旅游 者在各个季度的出游分布。图4显示,自从双休制度实行 后,旅游者的出游季节性逐渐减弱。黄金周制度实行后, 各个季度的出游人数大致相等,旅游季节性明显趋弱。为 了进一步研究旅游者各季度的出游规律,再以季度为自变 量,考察1994—2007年期间的旅游者出游分布。图5显 示,旅游者的出游季度选择由1994年的“之”字形逐渐转 变为较为平坦的“u”形。1999之前第一、三季度居高的出 游率与中国农历春节以及暑假的分布相一致,但是到黄金 周实行的第二年(2000年),由于人们拥有的闲暇时间较 之以前增加了许多,使得出游季节性相对变弱,各季度出 游比率大致相当。 年份(年) 图4以年度为自变量的旅游者出游季节性特征(万人) 资料来源:中国旅游年鉴 1997 }— j998 1 :一200】 }2oo3, 蕊2006 2007: ,# 冲 』 自 中性 = 半腿 讲}Iu# £ 图5 以季度度为自变量的旅游者出游季节性特征(万人) 资料来源:中国旅游年鉴 3新假日模式下的我国旅游发展 2007年l1月,国家对假日制度进行了结构性调整,减 少“五一”休假天数,增设清明、端午、中秋为国家法定节 假日,形成了以双休为主,两个7 d的长假与5个3 d的短 假的新假日模式。与之对应的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也得 到了大幅度的增加,2007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 数分别0.36与0.43,处于小康向富裕过渡的阶段。可自 由支配收入与闲暇时间的增长,我国居民的出游开始向品 质生活过渡。 3.1 新假日模式促进旅游发展转型 以经济增长为基础 的闲暇时间的延长,使得劳动力工资增长到一定程度后, 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则产生一条“向后弯的劳动力 供给曲线” 。这时,人们愿意放弃一部分劳动时间,享受 休闲。旅游的本质是通过感官对于物质世界的体验,实现 】l 1 0 O O O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1.2009,l5(3) l l】l 1 0 O 0 0 O 精神的愉悦与享受。伴随着居民收人水平的提高,∞∞∞ ∞舳∞椰如 帅印∞∞∞粕∞∞蛳∞ 消费需 求由生理性消费需求占统治地位逐步向追求精神文化和 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消费需求转移 。 我国旅游业发展初期,主要通过组合六要素开发经营 旅游产品,以满足旅游者对异地景观与文化体验的需求, 形成了以观光为主导的旅游市场。从假13调整对旅游动 机的刺激来看,闲暇时间的渐渐延长,尤其是“黄金周”制 度的实行,推动了人们实现大尺度的旅游动机。但是,随 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已不再单纯追求以观光为主的旅 游。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大尺度的旅游所需的经济支出, 在当前教育、房产、医疗等经济压力下,普通家庭能支付这 样大尺度的旅游,每年也只能有一两次。新假日模式的突 出特点是增加短假的休假频数。对于逐渐步人富裕型的 中国家庭来说,两至三天的短假旅游休闲,占用时间短,消 费支出适中,不仅符合我国的消费水平,而且也是实现品 质生活的体现。旅游目的、度假方式等的多样化,逐渐形 成多元化的假13旅游形态,显示出休闲社会的轻快节奏。 3.2均衡旅游市场从时间分布上看,新假13模式将连 休假期分布于七个月份,新的假日调整使游客出游的时间 分布趋于分散。短假的增多,客观上降低了人们出游的概 率,有利于降低旅游的季节性,进而有助于缓解黄金周出 游人数激增带来的种种问题。旅游者闲暇时间的增加,带 来更多自主出行的机会,衍生出更多自由行主题,进而提 升了散客在景区服务层次中的地位,有利于带动淡季旅游 市场。从长远角度看,也是中国旅游未来发展和产业转型 的一个先决条件。 另外,以经济收人提高为背景的闲暇时间调整,推动 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人们对于旅游需求功能的转 变,推进旅游供给在产品类型、市场结构等向多元化发展, 有利于促进旅游向其本质回归,有利于推进旅游产业的真 正形成。 3.3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特征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 人们对于休息权利意识的觉醒,休假已不仅仅是工作后的 休息而已,人们更加追求对精神生活的满足。闲暇时间已 经逐渐与人们享受广泛的社会文化权利密切地结合在一 起。全国假13办、国家旅游局公布的《社会各界对黄金周 评价网络分析报告》显示,人们的关注焦点已经从“带动 经济增长”转向文明旅游、传统节日保护、百姓生活质量、 带薪休假等人文方面。 节13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现,它与文学、美食、服 饰,音乐,舞蹈,体育等密切相关。民族传统节13本身就是 旅游资源,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等特点构成了旅 游产品中独特的文化元素。节日所表现出来的休闲、轻 松、快乐与旅游所追求的本质是一致的。以清明、端午、中 秋等具有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的小短假,突出了假日的文 化特征,使休假具有更多的节日内涵,提高了旅游的文化 休闲意义。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1.2009,15(3) l95 在当今文化产业化的背景下,将旅游与传统文化相结 一走,看一看”过渡到人们品质生活的组成部分,人们对于 合,以旅游为载体,展现本地传统文化,吸纳异域文化精 享受生活的追求使旅游开始向其本质回归。 髓,实现文化交流。不仅满足了普通大众在时间上的出游 带薪休假制度给予旅游者休假时间的主动选择权,有 需求,而且有利于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利于均衡旅游季节性产生的市场供求矛盾。市场规律的 4推行带薪休假,对我国旅游发展的思考 客观要求使旅游供给者必须提供与旅游者收入、闲暇时间 带薪休假制度是我国假日体系的组成部分,作为一项 相适应的旅游产品,在某一发展阶段,闲暇时间决定了需 制度,我国于1991年下发的恢复休假制度的通知,以及 求的同时,也决定着旅游供给。 1995年的《劳动法》中均阐述了带薪休假的内容。另外, 假日调整只是国家调整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旅游业 《“十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推行职工带薪休假制 在历次调整后表现的不同发展特征,只是旅游业在不同环 度,合理调整居民的非工作时间。该制度与双休、黄金周 境下的市场释放,并不能因此断定闲暇时间结构的变化对 相比,有着独特的优势。双休、黄金周的时长与结构,完全 旅游发展的决定性影响,但是存在重要的影响。对于旅游 受国家休假制度的约束,放弃双休、黄金周只能实现经济 供给者来说,交通、旅游资源、产品结构等仍将是决定市场 上的补偿,个人无法“储存”双休与黄金周。而带薪休假 竞争的重要因素。 制度使可自由支配收人与闲暇时间统一于旅游主体,赋予 闲暇时间的改善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具有重要意义 人们休假时问选择的主动权。自主选择权的回归,是“以 的社会现象,其本质是反映人的生存状况、生命质量、精神 人为本”的真实体现,有利于使我国旅游业回归到休闲的 态度,是对人驾驭自己生命能力的检验 。假日调整所 本质上来。 表现出来的我国旅游业的供需形式的改变,只是现象层次 从假日旅游经济效率来看,以黄金周为代表的集体性 的表象,而产业结构转型、市场均衡化、旅游审美情趣的提 休假导致的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状况,已不符合我国旅游 高正是这种表象的本质体现。 可持续发展的追求,采用错时放假 ’ 、月月“黄金周” ] 参考文献 等办法可能会阻碍地区之间假日周期内正常的经贸往来, [1]李天元,旅游学概论(修订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8:66— 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 。从长远来看,“黄金周”式的旅 73 游休假,是一种过渡形式,是我国居民度假旅游的一种初 [2]杨军.黄金周旅游的理性回归.旅游科学,2005,19(1):48—5l 级形式,从“黄金周”到带薪休假,则是中国休闲度假旅游 [3]丁力.目前我国旅游市场的困境与出路.财贸经济,1992(7): 5l一53 的必由之路”…。 [4]Stiglitz,J.E著,梁小民,黄险峰译.经济学,第二版.北京:中国 在当前带薪休假制度尚不完善的前提下,取消“五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86—187 一”黄金周,可能使得大尺度旅游者向春节、“十一”黄金 [5]杜江,张倩.“假日经济”对扩大消费需求的效果分析——开拓和 周挤压,从而会进一步激化旅游高峰期的供给矛盾。带薪 完善我国旅游市场的启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 休假制度以其休假时间的自由选择性特点,恰好满足错时 (3):40—43 休假的需求,有利于构建“和谐长假”的休闲需求。 [6]刘耿大.中国假日经济可持续发展思路探析.桂林旅游高等专 5结论与思考 科学校学报,2001,12(3):48—52 闲暇时间是影响旅游者出游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 [7]刘德谦.对“假13经济”的认识和建议.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 一将我国历次假日调整产生的闲暇时间结构划分为单休时 O6—05 [8]贺琛,胡静.创新休假制度:从“黄金周”到带薪休假.衡阳师范 代、双休时代以及黄金周时代等,假定经济等因素既定的 学院学报,2005,26(5):88—91 条件下,假日调整使不同闲暇时间结构内旅游供求发生了 [9]刘思敏.关于黄金周的思考与建议.中国旅游报,2005—05—23 变化,假日调整成为我国旅游发展中的节点。 [10]王兴斌.中国休闲度假旅游的必由之路:从“黄金周”到带薪休 2007年11月公布的新假日调整方案,是在人们生活 假.旅游学刊,2002,17(4):51—55 水平大幅提高,闲暇时间比较充裕,我国旅游业发展进人 [11]马惠娣.闲暇时间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自然辩证法 全新时期等为背景的新调整。休假制度的调整顺应了我 研究.第2O卷第6期:100—102 国游客消费能力上涨、旅游需求增加的趋势,旅游已从“走 (责编:陶学军) (上接191页)[6]张香斋,李佩国.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初 226 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V22(1):62—65 [10]张清贵.实验教学应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石油教育学院 [7]薛小桥,曾庆韬,张菁等.实验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 学报,2005,8(2):76—77 位.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0(4):8—10 [11]杨光绪,杨帆.动物生物学实验考核方法的探讨.成都教育学 [8]张百新,赵振华.论高等教育中的实验教学.科技信息(科学教 院学报,2003,17(11):l4 育),2007(11):407 [12]郑梅,陈嵘,杨榆青等.在生理学教学中初步培养学生临床思 [9]时菊爱,臧金灿,于新和等.谈如何提高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 维能力的探索.西北医学教育,2005,13(2) 质量.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5(3):225— (责编:胡贤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