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学案1.3 柳子厚墓志铭 Word版含解析
目标定位 1.了解墓主一生的主要经历和事迹,理解有识之士在封建社会的倾轧下生存的痛苦和愤慨。2.认识文章既重叙事,又重议论,两者相得益彰地表现人物特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3.领会作者概括的“士穷乃见节义”的生活哲理和“文穷而后工”的艺术规律。
1.背景探寻
此文是元和十五年韩愈任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时所作。柳宗元于元和十四年冬卒于柳州,这年韩愈移袁州,写了《祭柳子厚文》,第二年又写了这篇《柳子厚墓志铭》。韩愈虽然对柳宗元所依附的王叔文集团深为不满,但与柳宗元私交甚好,此文表达出对柳宗元遭贬的同情和对他去世的深切悼念。在韩愈所写的众多的墓志铭中是优秀之作。对柳宗元在性格上的弱点,作者也委婉地指示出来。
2.文学常识
墓志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一般要叙说主人公的家世、生平、思想、文章、才艺、志向等,刻石纳入墓内或墓旁,表示对死者的纪念,以便后人稽考。一般包括志和铭两部分。志多用散文,叙述死者的姓氏、爵里、世系和生平事迹;铭是韵文,缀以韵语,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颂赞。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讳饰( ) ②奴婢( ) ..③明媚( ) ④崭然( ) ..⑤踔厉( ) ⑥穷裔( ) ..⑦涯涘( ) ⑧顾藉( ) ..⑨诩诩( ) ⑩相侔( ) ..⑪廉悍( ) ⑫慕悦( ) ..
⑬酒肆( ) .
答案 ①huì ②bì ③mèi ④zhǎn ⑤zhuó ⑥yì ⑦sì ⑧jiè ⑨xǔ ⑩móu ⑪hàn ⑫mù ⑬sì 2.古今异义 ①虽少年,已自成人 ..古义: 今义: ②死不恨 .古义: 今义:
③无辞以白其大人 ..古义: 今义:
答案 ①古义:成才。今义:成年人。②古义:遗憾。今义:仇恨。③古义:古称父母。今义:指成年人。
3.一词多义
①始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
请罪 ②质君不如肉袒伏斧质.
黑质而白章 .援疑质理 .
其俗以男女质钱 .则使归其质 .长曰周六,始四岁 .庭中始为篱 .
皆以子厚为师
.
③为何辞为 .设教禁 因其土俗,为.
在位日久,未能助上大有为 .
因利乘便 .
④因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帖以试 .
循守旧 因.
变法者因时而化 .
因其土俗 .我欲因之梦吴越 .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
答案 ①才/当初/开始/曾经 ②抵押/人质/刑具/质地/问、质问 ③做/治理/当做,作为/句末表诘问/给/作为
④依照/依据/趁机/于是/沿袭/顺应 4.词类活用 ①率常屈其座人: .②例出为刺史: .③遵从而家焉: .④不自贵重顾藉: ..
答案 ①使动用法,使……折服。②名词作状语,按条例。③名词作动词,安家。④形容词作动词,器重、重视。
5.文言句式
①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 ②又例贬永州司马: ③尝例召至京师: ④自子厚之斥: ⑤材不为世用:
⑥道不行于时也: ⑦不自贵重顾藉:
答案 ①~⑤被动句,⑥状语后置句,⑦宾语前置句。 6.文学文化常识
墓志铭,一般包括两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是放在墓里刻有____________的石刻。
答案 志 铭 死者事迹
一、词句梳理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讳宗元: .②逮其父时: .③能取进士第: .④为深博无涯涘: ..⑤比一岁: .⑥不自贵重顾藉: ..⑦故坐废退: .⑧故卒死于穷裔: .⑨重然诺: ..⑩又将经纪其家: ..
答案 ①避讳,古代称死者名字时前面加“讳”,以示尊敬。②赶上。③及第。④岸,边际。⑤及,等到。⑥顾惜。⑦受牵连。⑧边远地区。⑨许诺,答应的事。⑩安排料理。
二、疑难突破
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柳宗元的为人的?摘出具体语句。
答案 文章从少年才俊、出仕被贬、柳州政绩、以柳易播(替换刘梦得)及一生得失五个主要方面对柳宗元作了叙写,突出了柳宗元的才华横溢和高风亮节。
(1)少精敏,无不通达。
(2)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 (3)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4)因其土俗,为设教禁。 (5)士穷乃见节义。
(6)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
3.文章第五段在赞美柳宗元的“节义”时用了几处对比?除第五段运用了对比手法之外,其他地方有没有对比手法的运用?
答案 文章第五段是从三个方面来作对比的:一是将柳子厚的品行与那些见利忘义的小人的所为作对比,二是将那班小人平日里虚情假意的信誓旦旦与一旦临小利害而不复相顾的丑陋作对比,三是将“禽兽夷狄所不忍为”与那些小人“自视以为得计”作对比。这样既突出了柳宗元的高洁品行,又鞭挞了庸俗的世态人情。
将柳宗元年轻时“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的情形,和他被斥时那些有权有势的人无一愿意出面为他讲话形成对比,说明人情淡薄,世态炎凉。
4.文章第一段和第七段除了交代人物的身世以及后事的处理之外,对人物的刻画有什么样的作用?
答案 第一段除了介绍人物的身世外,我们还可以看到柳宗元刚直的性格是有家学渊源的;第七段写裴行立及卢遵为其丧事尽心尽力,竭尽朋友之义,一方面是对这二人的赞扬,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从其朋友的身上看到了柳宗元的信义。总之,这两段对柳宗元形象的刻画起到了侧面衬托的作用。
5.文章选材很繁杂,但我们读来却感觉浑然一体,那么贯穿文章诸多材料的主线是什么?文章各段是怎样体现这一主线的?
答案 文章以朋友之义为主线。第一段写死者家世,对其父亲柳镇强调了两点:一是孝道,这与下文写柳宗元对刘禹锡母亲的关切相呼应;二是刚直,表明品格,这是暗为柳宗元参与王叔文改革辩白。第二段,写他俊杰廉悍,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等语,都暗示他的为人正直磊落。第三段,写他骤升,远贬。升,不是柳钻营得来;用事者得罪,受到牵连,一贬再贬,同样不是他的过错。写他
的为人正直。第四段,写他设计赎归奴婢,关心百姓疾苦,给岭南地区士子指点文章,突出他关心人、乐于助人的品性。第五段,写他以柳易播,突出他的节义。第六段,写他少年勇于为人,坐废退,无人举之,无人推挽,暗写他不愿与权贵结交。第七段并非闲笔,回应了前面议论交谊的话,写裴行立和卢遵在费用和人力方面的帮助,紧扣朋友之义这一主线,衬托柳宗元生前为人之正直,借以鞭挞世俗的丑恶风气,更进一步突出了文章主旨。第八段铭文语短情深,因为死者生前曾以无后为忧,而死后孩子又特别小。所以铭文是对死者最大的安慰,同样表现了作者对柳的一往情深。
一、文白对读
子厚, 讳宗元。七世祖 庆, 为 拓跋魏
子厚,名叫宗元。七世祖柳庆做过北魏拓跋氏的侍中, 封 济阴公。曾伯祖 奭, 为 唐 宰相,
侍中,被封为济阴公。曾祖父之兄柳奭,做过唐朝的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 得罪 武后, 死 高 宗 朝。
与褚遂良、韩瑗一起得罪了武则天皇后,在唐高宗时被处死。皇考讳镇, 以事 母 弃 太常博士, 求
其父叫柳镇,为了侍候母亲,放弃了太常博士的官职,请求到为县令江南。其后以 不能媚 权贵, 失 御史;
江南做县令。后来因为他不肯向权贵献媚,丢掉了御史的官职; 权贵人死, 乃复拜 侍御史。 号为 刚
那位权贵死了,才又被任命为侍御史。他被称颂为刚毅直, 所与游 皆当世名人。
错误!
正直,与他交往的人都是当时的名人。
称为刚
毅正直。
子厚少 精 敏, 无不 通 达,
子厚少年时就很精明聪敏,没有不明白不通晓的事,
逮其父 时, 虽 少年, 已自成人, 能取
当他的父亲在世的时候,他虽然很年轻,但已经成才,能够考取
进士第,崭然见 头角,众 谓 柳氏 有子矣。
进士,突出地显露出过人的才华,大家都说柳门有能扬名显姓的后人了。
其后以 博学宏词, 授 集贤殿正字。
错误!
后来又通过博学宏词科的考试,被任命为集贤殿正字。
聪敏。崭然:高出的样子。 俊杰 廉悍, 议论
头角:比喻年轻人的才华。他才智杰出,方正勇敢,发表议论
证据今古, 出入经史百子, 踔厉风发,
能引证古今事例为据,涉猎、融会经史百家,高谈阔论,意气风发,率常屈其座人 , 名声大振, 一时
常使在座的人为之折服,因此名声轰动四方,一时之间人们皆慕 与之 交; 诸公 要人, 争欲令出
都敬仰他并希望与他来往;那些公卿要人争着要收他做我 门下, 交口 荐 誉之。
错误!
自己的门生,异口同声地推荐称赞他。
踔zhuó厉风发:形容知识渊博,议论时才华横溢、滔滔不绝。
踔厉,腾跃的样子。风发,挥洒自如的样子。率常:经常,常常。
贞元十九年, 由蓝田尉拜 监察御史。顺宗即位,
贞元十九年,子厚由蓝田县尉任监察御史。顺宗即位, 拜礼部员外郎。 遇 用事者得罪,
又升为礼部员外郎。赶上与他关系密切的当权者获罪,例 出 为 刺史; 未 至, 又 例 贬永州
按照条例贬出京城当刺史;还未到任,又被照例贬为永州司马。居 闲, 益自刻苦,务 记 览, 为词章,
司马。身居闲职,更加刻苦,勉力记诵和阅读,写作诗文, 泛滥 停蓄, 为 深 博 无 涯 涘,
文笔汪洋恣肆,雄厚凝练,像无边的海水那样博大精深,而自肆于山水 间。
错误!
而纵情于山水之间。
像江河泛滥;雄厚凝练,像江河停蓄。
涯涘sì:岸,边际。肆:肆意,纵情。
元和中, 尝 例 召至京师, 又
元和年间,他曾经被按照条例召回京城,后又与同案人
偕 出为刺史,而子厚得 柳州。 既至, 叹 曰:
一起被外放做刺史,子厚分派到柳州。到任后,他慨叹说:“是 岂 不足为 政 邪!” 因其 土 俗,
“这里难道不能做出政绩来吗?”于是按照当地的风俗,
为 设 教 禁, 州人 顺 赖。
给当地人制定教化和禁令,全州百姓都顺从并依赖他。其 俗 以 男女质 钱, 约 不 时 赎,
当地习俗用儿女作抵押向人借钱,约定如不能按时赎回,子 本 相侔, 则 没 为奴婢。
错误!
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把人质没收做奴婢。
据。顺赖:顺从
子厚与 设方计, 悉令
仰赖。侔:相等。子厚替借债人想方设法,都让他们
赎归。 其尤 贫力不能者, 令 书
把子女赎回来。那些特别穷困无力赎回的,就让债主记下其佣, 足 相当, 则使 归
人质的工钱,等到工钱与债务数目相等时,就让债主归还其质。观察使下其法 于他 州, 比一岁,
人质。观察使把这个办法推广到其他州县,刚一年时间,免 而 归者 且 千人。 衡 湘以 南 为
免除奴隶身份回家的将近千人。衡山、湘江以南准备考进士者, 皆以子厚为师, 其经承 子厚口讲 指 画
进士的人,都把子厚当做老师,那些经过子厚口授和指点为文词者, 悉有法度 可 观。
错误!
写文章的人,所写文章都有章法值得一看。
等到。法
度:章法。
其 召至京师而复 为刺史也, 中山刘梦得
子厚被召回京师又再次派出做刺史时,中山人刘梦得
禹锡亦在遣中, 当诣播州。 子厚泣 曰:“ 播州
禹锡也在放逐之列,应当去播州。子厚流着泪说:“播州非人所居 , 而梦得 亲在堂, 吾不忍梦得
不是人能住的地方,而且梦得又有老母在世,我不忍心他之穷 ,无辞以 白其 大人, 且万无
陷入绝境,无法将此事告诉他的母亲,况且万万没有母子俱 往 理。” 请 於朝 将 拜疏,
母子一同前往的道理。”子厚向朝廷请求,准备呈递奏疏,愿 以 柳 易 播, 虽 重得罪, 死不恨。
希望用柳州换播州,即便因此再度获罪,死也无怨。
遇有 以梦得事 白 上者,梦得於是改刺连州。
正遇上有人把梦得的情况禀报了皇上,梦得因此改任连州刺史。呜呼!士 穷 乃 见 节 义。
唉!士人处于困境才能看出他的节操和义气。今夫 平居里巷 相 慕悦, 酒食
现在有些人,平日街邻相处互相仰慕要好,一起吃喝游戏相征逐, 诩诩 强
玩乐相邀相随,很融洽地聚在一起,装腔作势地
笑语 以相取下, 握手 出肺肝
说说笑笑,做出一副谦恭的样子,手握手恨不得掏出心来相示, 指天日 涕 泣, 誓 生死不相背负,
给对方看,指着天日,流着眼泪,发誓不论生死谁都不背弃, 真 若可信; 一旦 临小 利害,
简直像真的一样可信;然而一旦面临小小的利害冲突, 仅 如 毛发 比, 反眼若不相识, 落
哪怕仅仅像头发丝那样细小,便翻脸不认人,朋友落入陷阱,不一引手救, 反 挤之, 又 下石焉者,
陷阱,不伸手拉一把,反而乘机推挤,又往井里扔石头, 皆是也。
错误!
这样的人到处都是。
地聚在一起的样子。以相取下:此宜 禽兽 夷狄
这应该是连禽兽和野蛮人用来表示甘居对方之下。
所不忍 为,而其人 自 视以为得计, 闻子厚之
都不忍心做的事,而这种人却自以为得计,他们听到子厚的风 ,亦可以少 愧矣。
高风亮节的故事,也应该稍感惭愧吧。
子厚前时少年, 勇于为人, 不 自 贵重顾藉,
子厚当初年轻,勇于帮助别人,不知珍重爱惜自己,谓 功 业 可立就, 故 坐 废退。
认为功名事业很快就能得到,因此受牵连而被贬黜。既退, 又无相知 有气力得位者 推 挽,
被贬之后,又没有知心而有力量有地位的人推荐与引进,故 卒 死于穷 裔 , 材不 为 世用,
所以最后死在偏僻不通的边地,才能不能为当世所用,
道 不行于时也 。
错误!
政治主张不能在当时施行。
前拉后推。指推荐引进。穷裔:偏使子厚 在台
僻不通的边地。裔,边远地区。如果子厚在御史台和
省 时, 自持 其身, 已能如司马、刺史时,
尚书省做官时,把握约束自己,已能像做司马、刺史时那样,亦自 不 斥; 斥时, 有人力能 举之, 且必
也自然不会被贬斥;贬官后,如果有人能够举荐他,也一定 复 用 不 穷。 然子厚 斥
会再次被任用,不至于穷困潦倒。然而子厚如果贬斥的时间不久,穷 不 极, 虽有 出于 人,
不长,穷困的处境未达到极点,即使在某些方面超出别人,其 文学辞章, 必不 能 自力 以致
但他的文学创作一定不能如此用力,以至于像今天这样必传于后如今, 无疑也。 虽使子厚 得 所
必定流传后世,这是毫无疑问的。即使让子厚实现了他的愿,为将相于一时, 以彼 易此, 孰得 孰失,
愿望,一时为将为相,拿那个换这个,何者为得,何者为失,必 有能 辨 之者。
错误!
必定有人能辨别这一点。
章传于
后世。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 卒, 年四十七 ;以
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在 十五年七月十日 归葬万年 先人墓 侧。
元和十五年七月初十,安葬在万年县他祖先坟墓的旁边。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 季曰周七,子厚卒
子厚有两个儿子:大的叫周六,才四岁;小的叫周七,是子厚去 乃生 。 女子二人,皆幼。 其得 归
世后才生的遗腹子。两个女儿,都还小。他的灵枢能够回乡葬也,费 皆出观察使河东 裴君行立 。 行立
安葬,其费用都是观察使河东人裴行立先生支付的。行立先生
有节概, 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 尽,
为人有节操,信守诺言,与子厚是朋友,子厚生前对他也很尽心尽力,
竟 赖其 力。 葬子厚 於万年之墓
最后竟然仰仗他的力量办理了后事。把子厚安葬在万年县墓地者, 舅弟卢遵。遵, 涿人, 性谨慎, 学问
的,是他的表弟卢遵。卢遵是涿州人,性情谨慎,做学问不厌。 自 子厚 之斥, 遵从而
永不满足。自从子厚被贬之后,卢遵就跟随他,子厚走到哪 家焉, 逮其 死 不 去。 既往
里,卢遵就把家安在哪里,直到子厚去世也没有离开。安葬葬子厚, 又将 经纪其家,庶几 有始终
子厚事毕,又准备为子厚料理家务,可以称得上是有始有终者。节概:节操气概。重然诺:信铭曰:
的人。守诺言。经纪:安排料理。铭文说:
是惟子厚 之 室,既固 既安,以利其嗣人。
这就是子厚的墓室,既牢固又安稳,使他的子孙享有好处。室:墓室,墓穴。既……既……: 又……又…… 嗣人:子孙后代。二、文本深读
《柳子厚墓志铭》是一篇写得很精彩的传记文。这篇墓志铭通过对柳宗元生平事迹的综括叙述,高度赞扬了柳宗元的文章学问、政治才能和道德品行,对柳宗元备受排挤、长期遭贬、穷极困顿的经历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作者在文中对柳宗元的文学辞章推崇备至,并特别指出其原因在于“斥久”“穷极”,正是穷厄困顿的遭遇,加深了作家对于社会人生的体验,激励作家“益自刻苦”,这才能写出流传百世的好文章。一般儒家往往强调文学的政治作用,认为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为文从政应是合二而一,并行不悖的。但是社会现实却使韩愈隐约地意识到,真正能传之后世的优秀文学,并不是出自仕途得意、养尊处优之人的官样文章,而是出自穷厄困顿、忧愁愤懑之士的不平之鸣。这一看法,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仍然具有深刻的认识意义。韩愈不以柳宗元在政治上的失意论其成败,而高扬其文学成就的价值,表现了韩愈思想中轻视政治功利,推重文学业绩的一面。
韩愈与柳宗元有私交,但是在政治上和哲学上意见并不相合。在永贞革新中,韩愈表现保守,曾怀疑刘禹锡、柳宗元在他被贬山阳令中起了作用。所以,此文在记叙柳的经历时,韩愈对柳宗元早年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一事略有微
词,认为他是不能“自持其身”;对永贞间柳宗元为礼部员外郎的表现,只用“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数语带过。这说明韩愈对那场政治改革运动的进步性缺乏理解,反映了他在政治上守旧的一面。他之所以如此写,是因为墓志铭应称人之善,韩愈既对革新持否定态度,为避免表现自己的政治观点,以便集中笔墨于柳宗元的才华,采取简单带过的办法;从写作要求上看,倒是剪裁得宜的。不过,当篇末须对柳宗元一生做出评价时,韩愈的观点便无法不表现了。他把“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作为对柳宗元早期政治生涯的评价,并视为致柳宗元于废退沦落的一个重要原因,表现了他的保守、偏颇的观点。
1.结构图解
2.中心主旨
柳子厚的品行那班小人平日里虚情 假意
禽兽夷狄所不忍为一时皆慕与之交
正→对比←反
一旦临小利害而不复相顾的
丑陋
自视以为得计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
柳宗元高洁的品行;人情淡薄、世态炎凉
见利忘义的小人行为
一方面,文中蕴涵着对柳宗元人品及文学才华的赞美之情;另一方面,文中的议论是有感而发,并非就事论事,也并不仅仅是褒扬柳宗元,而是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人生感受,由柳宗元而及自己,并由此来抨击世态俗情,也可以说是借他人杯酒浇自己心中块垒。
3.写作特色
文章叙事,重点突出。先叙述柳宗元的经历,着重表述他的才能。为集贤殿正字时,突现其“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的才华;为永州司马时,写他刻苦为文,深博无涯;为柳州刺史时,则写他的政能、政绩。然后,特别记叙他
二次被贬为远州刺史时“愿以柳易播”的事迹,目的在于写柳宗元的高风亮节,作者由此引发议论,批判士风浇漓、友道浮薄的现实,并以此说明柳宗元的品德可贵。最后,总括柳宗元的一生,给予评价,重在慨叹柳宗元“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同时又指出,政治上的不幸,反而使他致力于文学辞章,取得了“必传于后”的成就。
这篇墓志铭有重点地选取了柳宗元一生中若干典型事例加以叙述,夹叙夹议,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对死者深切的怀念和崇敬之情。叙事、议论、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一反通常墓志铭专事“谀墓”、一味歌功颂德的陈规旧套,在满怀真情盛赞死者才学人品的同时,对其早年政治活动也不加隐瞒地表露了自己的看法。这种褒贬兼用、临文不讳的写法颇得司马迁《史记》笔法的精神。这不但无损于柳宗元形象的完整统一,反而使这一形象显得更加真切感人。此文叙事洗炼,间以议论,笔下有感情,相当鲜明地表现了柳宗元大才难施的一生。所以有人认为此文是昌黎墓志第一,古今墓志第一。
“三辞”桂冠
96岁高龄时,季羡林在《病榻杂记》一书中提出“三辞”,辞去外界“加”给他的三项荣誉。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
一辞“国学大师”
“说到国学基础,我从小学起就读经书、古文、诗词,对一些重要的经典著作有所涉猎。但是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工夫,因为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后来专治其他的学术,浸淫其中,乐不可支。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
二辞“学界泰斗”
“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说我做出了极大的成绩,那不是事实;说我一点成绩都没有,那也不符合实际情况。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
三辞“国宝”
“在中国,一提到‘国宝’,人们一定会立刻想到人见人爱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这种动物数量极少,而且只有中国有,称之为‘国宝’,它是当之无愧的。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国宝’?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等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
感悟 “三辞”,辞出了学识修养,辞出了人生境界。季羡林一辈子都在追求自己的信念,默默无闻。他从未渴望自己是聚光灯的焦点,他秉持自己的坚定,活出了谦逊的一生。
适用范围 进与退、最、淡泊、谦逊、名与利
我共明月拜苍柏
韩愈墓前有两株柏树,这柏树历千载而不枯,忠实地守望在韩愈墓前。韩愈故里的人都说:这两棵柏树是韩愈永远鲜亮的双眼,是韩愈济世华章的续集。
夏夜,沐月肃立在已逾千岁的苍柏面前,禁不住一阵阵剧烈的心跳,一潮潮热血奔涌。竟惶惶不知该如何拜谒这风雕雨饰的古色古香,又该怎样去洞启珍藏已久的尊崇与虔诚。
月光很透亮,也很洁净,皎柔温婉浸润漫过苍茫,在我身心上闪出点点生机的风采,我竟别无选择地,打点起所有情愫,拽住月之魂魄,普照苍柏,普照这活着的古老生命。它是用苍翠葱郁叠砌的华盖力撷日月精华,广蓄风雨气势,勇夺云霞神采,在黄河与太行的交界线上,独布一方成熟的风景。透过月脉,枝蔓间绿雾氤氲,碧烟缭绕,这种高大的垂青和世间的膜拜默契地交融出一份深深厚厚的倾慕,惹几多向往。苍柏的曲干无疑是一种绝景,在这里,月光总无法围出一个圆满,我急忙接上一段心绪,相牵才能合抱苍柏瞬间,胸臆里膨胀的全都是惊奇和叹喟,仿佛拥着一个世界般的富有。曲干上苍凉的线条,凝重的色泽及其掩映的艰涩的曲折、雄奇和悲壮,不经意便能想象沧桑,想象一段历史,想象韩愈生命的节操。那种感念和敬仰也不自觉地淌进暗垂的夜露,悄然浸渗苍柏表里。
明月最透彻我的心思,总能把最珍贵、最有价值的东西奉承于我,使我有机会洞彻其全部精华。我挽月深入苍柏,那一道道清晰而又真实的年轮线,仿佛是一本载着千年演
变的历史篇章;又好像一位千岁老人的生平传记述说的生生死死,沉沉浮浮,曲曲折折,恩恩怨怨,一下子便把我诱入角色,使我不自禁地时而欣喜若狂,时而怆然泪下,时而怅然若失,时而恍然大悟。从那一章章隽永深邃的神韵、一回回跌宕起伏的精彩之中,我始悟世人何以会独钟情且神往于此,又何以会为此倾注一代代的热情,去营构繁华,塑造荣昌。再依月顺着紧咬大地的根系深入,竟是那样辽远,所到之处,无不弥散着浓浓的土香,绵绵的骨香,悠悠的书香。这根系间似乎永远响亮着太行挺拔的节律,永远回荡着黄河激越的浪涛。韩愈身后的浩繁卷帙,已与经过这片热土的焙烧,陈列于此的石器、彩陶并称为三大瑰宝,其光彩闪耀的璀璨和永恒足以让后世一代接一代地骄傲,一代接一代地称颂,一代接一代地享用不尽。与月历过苍柏,四围、大地升腾的古香,民间的传说,明明暗暗的香烛,环绕苍柏,凝结出辉煌,锦绣这脉山水,灿烂着这方风情。此时,月依然痴痴朗照,我依然呆呆肃立,离窍的灵魂仿佛仍在追随中神会,迟迟不肯附体。片刻,欲待收拾心旌,又忽发钦敬之幽情,遗憾未备香烛,只好借月之清辉沐浴身心,偷月之光亮点燃血色。双手顶礼倒首叩响这参天的“丰碑”。我,韩愈故乡的晚生,从这叩拜的一声声回音里收获了一个丰盈、熟透的人生。
赏析 两株已逾千年的苍柏肃立在韩愈的墓前,它们是韩愈墓地的守护神,更是韩愈历经沧桑的人生和历久弥新的生命节律的象征。与明月共拜苍柏,缅怀先贤,几多感悟,几多虔诚,几多敬仰,都流淌在凝重沉稳、含蓄丰厚而又文采翩翩的字里行间。
先贤的墓碑静默在不引人注目的青山秀水之间,一如他生前的人生追求。让我们满怀虔诚,走进先贤的故乡,跪拜在他的墓碑前,深深缅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