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江苏省盐城市2015_2016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盐城市2015_2016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来源:化拓教育网
2015-2016学年江苏省盐城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一、单选题:共30题

1.《复活的兵团》解说: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在统一后已按照“国标”大规模生产各类标准化兵器。秦朝《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有利于统一规范民间手工业生产 B.说明了秦朝统一全国的原因 C.反映了秦朝官营手工业的标准化 D.秦朝手工业生产的水平发达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我国古代的手工业。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秦朝是“大规模生产各类标准化兵器”,所以这反映的应该是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无关,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手工业生产,没有体现秦统一全国的原因和秦朝手工业生产水平是否发达的内容,故排除B、D;材料“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反映了秦朝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标准化,故选C。

2.工具的革新是推动生产进步的重要原因。以下图片反映唐代农业生产水平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工具。耒耜是我国的原始农具,在唐代之前就已经出现;耦犁是汉代使用的一种新式农具;曲辕犁出现于唐代,筒车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灌溉工具。所以①②反映的不是唐代的农业生产水平,故排除A、B、D三项,故选C。

- 1 -

3.学者吴晓波的《浩荡两千年》指出:宋代之后,市集禁令取消,非官营的“草市”、墟市以及庙院集市日渐扩张,不过它们的功能都非常传统,无非为方圆几十里的农户提供日常消费品。此材料揭示了宋代的市 A.突破时间限制 【答案】D

B.没有官府管理

C.服务设施完备 D.功能没有本质突破

【解析】本题考查了我国古代的商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且服务设施完备,但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所以A、C不符合题意;我国古代的商业和市始终处于官府的管理之下,故排除B;由“无非为方圆几十里的农户提供日常消费品”可知宋代的市功能没有本质的突破,故选D。

4.观察《世界工业生产相对份额表(1750—1900年)(单位:%)》。中西制造业这一时期所占份额变化的最主要原因在于

A.市场需求 【答案】D

B.原料来源 C.生产目的 D.生产方式

【解析】本题考查了1750—1900年间世界的工业生产。根据表格内容可知,1750年—1900年间,英美的工业生产所占份额不断上升,而中国的工业生产所占份额不断下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工业革命的爆发,西方国家开始采用机器生产的生产方式。市场需求、原料来源和生产目的都不是份额变化的主要原因,所以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5.1878年12月14日《申报》记载: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而效行于中国……天津麦面盛行,今秋又有宁人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器磨坊”。此材料可印证

- 2 -

A.近代国人办报的先例 C.中国洋务运动的发展 【答案】B

B.近代民族企业的兴起 D.中国传统经济的强盛

【解析】本题考查了我国近代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申报》不是中国近代国人创办的第一份报纸,所以A本身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洋务企业均由官商合办或官督商办,不符合题干“宁人购来磨面机器一座”的内容,故排除C;中国传统经济在近代已经走向衰落,故排除D;由“宁人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名曰‘贻来牟机器磨坊’”可知这反映了近代民族企业的兴起,故选B。

6.资本主义黄金时期的乌托邦在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占有特殊地位,它反映了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现实,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产生,但又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乌托邦”根源于近代社会性质 B.“黄金时期”指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C.列强卷土重来导致“转瞬即逝” D.列强放松经济侵略是发展主要原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的重要因素是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所以这个黄金时期“乌托邦”的出现是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导致的,所以A不符合题意;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导致这个黄金时期转瞬即逝,所以C不符合题意;列强放松经济侵略是发展的主要原因,所以D不符合题意;“黄金时期”是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而非初步发展,故选B。

7.1928—1937年中国工业产值年增长率为8%以上,1936年工业产值达到近代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一时期民族工业较快发展的原因是 A.中国自然经济完全瓦解 B.辛亥革命的推动和影响

C.清政府谕令“多设织布、纺绸等局” 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答案】D

- 3 -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中国自然经济完全瓦解不符合1928—1937年中国社会经济的史实,故排除A;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B;1928年清政府已经不复存在,故排除C;根据所学内容可知,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故选D。

8.民国政府在初期明确规定“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自此服装形制已不按职位、身份,而只是按性别、场合的不同加以区分了。这说明

D.完成了服饰统一

A.体现了平等原则 B.传统服饰已消失 C.中山装已经普及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传统服饰已消失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当时社会的史实,故排除B;题干主要叙述了服装已经不是区分身份等级的标志,但未体现中山装已经普及和服饰完成统一,所以C、D不符合题意;根据“自大总统以致平民其式样一律”可知,辛亥革命后取消了按照服装区分身份等级的内容,体现了平等原则,故选A。

9.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女子何罪,而自童幼,加以刖刑,终身痛楚,一成不变,此真万国所无,而尤为圣王所不容者也。……下明诏,严禁妇女裹足。其已裹者,一律宽解。”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描述了裹足对女性的身心摧残

B.对传统陋习发出的抗争

D.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

C.晚清政府颁发了“废止缠足”法令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材料信息“加以刖刑,终身痛楚,一成不变”反映了裹足对女性的身心摧残,故排除A;根据材料信息“严禁妇女裹足”可知对传统陋习发出抗争,故排除B;倡导裹足陋习的废除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故排除D;题干反映的内容是康有为的奏折,而不是清政府的法令,故选C。

- 4 -

10.始于1957年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简称广交会,是综合性的国际贸易盛会。广交会选址广州基于 A.广州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

B.广州“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成就显著

C.广州被开辟为经济特区 D.邓小平在广州发表南方谈话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一五”计划期间广州没有进行重工业建设,故排除B;经济特区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设立的,所以C不符合题意;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发表于1992年,故排除D;广交会选址于广州主要是因为广州毗邻香港,具有地理优势,方便对外贸易,故选A。

11.20世纪50年代《科学普及资料汇编》记载:广东新会农民创造水稻和高粱“杂交”办法;陕西西安农民成功地将棉花“嫁接”到椿树上;陕西蒲城县农民试验“公鸡孵小鸡”,使母鸡有更多时间下蛋。与这些所谓的“奇迹”密切相关的事件是 A.“包干到户”运动 B.“大跃进”运动 C.农业合作化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大跃进”运动。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包干到户”实施于20世纪70年代,故排除A;农业合作化指的是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所以C不符合题意;人民公社化是生产关系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破坏了经济的正常发展,所以D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了不切实际的“浮夸风”,这是“大跃进”运动的内容,故选B。

12.《新中国50年系列分析报告之三》认为,考察建国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总的看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49—1957年,起步发展阶段;1958—1965年,不稳定发展时期;1966—1978年,停止发展时期;1978年至今,稳定快速发展时期。与“起步发展阶段”相对应的历史事件有

①“一五”计划的实施 ②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 5 -

③大炼钢铁运动 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一五”计划和中共八大。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一五”计划实施于1953—1957年,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大炼钢铁运动掀起于1958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所以和“起步发展阶段”相对应的历史事件为①②,所以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3.浙江温岭县某民间收藏爱好者购得了一本记账簿,上面记载了主人家从1968到1980年的有关生活细节,如购买了什么,花钱多少,上面都记得一清二楚。该账簿的历史价值在于

A.记载了参加建国十年庆典的史实 B.为城市改革研究提供第一手史料 C.体现了市场经济下的百姓富足生活 【答案】D

D.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的变迁

【解析】本题考查了我国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建国十周年时为1959年,所以A不符合题意;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故排除B;1980年时我国还没有建立和实行市场经济,故排除C;1968年到1980年,我国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政策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故选D。

14.近期一则消息令盐城振奋:2016年6月3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涉及上海、江苏9市、浙江8市以及安徽8市等26个规划城市,盐城成了苏北唯一入围的城市。对盐城入围原因和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临近上海、南京,有区位优势

B.以更为主动姿态,参与分工合作

D.加快铁路、港口建设,拓展发展空间

C.1984年沿海首批开放,有历史积淀 【答案】C

- 6 -

【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盐城临近南京、上海,有区位优势,故排除A;盐城积极参与分工合作,加快铁路、港口建设,拓展发展空间,所以B、D不符合题意;盐城并不是1984年沿海开放城市,故选C。

15.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依此论述,对“新航路开辟”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商路的阻遏 C.“传播上帝福音”是精神动力 【答案】A

B.葡萄牙和西班牙充当了急先锋 D.证明了“地圆学说”的科学性

【解析】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开始了新航路开辟,是走在前列的伊比利亚半岛国家,故排除B;根据材料“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可知基督教是新航路开辟的精神动力,所以C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证实了“地圆学说”的科学性,所以D不符合题意;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在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不是传统商路的阻遏,故选A。

16.英国议会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外国商品输入英国,或英国商品输出到外国,只许用英国船装载或用输入国或输出国的船只装运,否则一律禁止输入英国。”该条例

A.促发英西战争

B.导致英法七年战争

D.标志着英国成为海上霸主

C.遭到荷兰反对并引发冲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英西战争发生于1585—1607年,故排除A;英法战争发生于1756—1763年,故排除B;英国成为海上霸主的标志是英国

- 7 -

取得英法“七年战争”的胜利,所以D不符合题;《航海条例》的颁布侵犯了当时海上霸主荷兰的利益,因此遭到荷兰的反对,并最终引发三次英荷战争,故选C。

17.马克思曾说:“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于是蒸汽机和机器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这段话表明 A.蒸汽机改良成功,实现了工业革命 C.市场需求的扩大,引发了工业革命 【答案】C

B.工业革命开始的直接原因是蒸汽机的发明 D.工场手工业一直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解析】本题考查了工业革命。蒸汽机的改良成功是在工业革命爆发以后,故排除A;工业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工厂手工业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的需求,所以B不符合题意;“工场手工业一直无法满足市场需要”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根据“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可知市场的扩大引发了工业革命,故选C。

18.《资本的年代(1848~1875)》曾这样描述:“资本的年代是由资产阶级领衔主演的进步大戏。衣着素朴的主角们,自信而冷静地演出这个不闻起伏跌宕,但见壮阔宏伟的胜利时代。”属于其“胜利时代”的是 A.光荣革命 【答案】A

D.发明大功率发电机

B.麦哲伦环球航行 C.珍妮纺纱机问世

【解析】本题考查了英国光荣革命。麦哲伦环球航行发生于1519—1522年,资产阶级还没有开始“领衔主演”,所以B不符合题意;珍妮纺纱机是由工匠哈格里夫斯发明的,故排除C;大功率发电机发明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故排除D;1688年的光荣革命推翻了英国的专制王权,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开始尽量扩大自己的政治、经济实力,并通过一系列法案来限制王权,英国开始迈入现代化大门,故选A。

- 8 -

19.《全球通史》:“(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着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该描述针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着重强调的是 A.装备门槛提高 C.科技投入不足 【答案】D

B.诞生许多科学家 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根据“他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可知题意强调的不是装备问题,所以A不符合题意;诞生许多科学家也不是本题强调的重点,故排除B;由“装备着昂贵的仪器”可知不是科技投入不足,所以C不符合题意;由“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着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故选D。

20.《世界近代史》:“1870年以后,随着科技的巨大进步和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重工业的兴起,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要求的资本也就越来越多……此外,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也加速了大资本吞噬小资本的进程。”该描述可理解为 A.形成了资本主义工厂制 B.克服了生产的无计划性 C.出现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答案】C

D.引发了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解析】本题考查了垄断组织的出现。资本主义工厂制形成于第一次工业革期间,故排除A;由“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也加速了大资本吞噬小资本的进程”可知并没有克服生产的无计划性,所以B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而不是根本变革,故排除D;由“1870年以后”“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要求的资本也就越来越多”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垄断组织开始出现,故选C。

21.以下场景最有可能出现于苏俄(联)的哪位领导人执政时期

- 9 -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勃列日涅夫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赫鲁晓夫的玉米运动。根据图片内容可知反映了大肆生产玉米的内容。列宁时期实行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经济,没有重点发展农业,所以A不符合题意;斯大林和勃列日涅夫时期都把发展工业放在首位,故排除B、D;赫鲁晓夫上台以后着手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他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还要求各地扩种玉米,故选C。

22.《苏联国民经济》:“1949年,当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时,而全国人均不到一双皮鞋。”该描述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成为军事强国 【答案】B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人民抵制享乐 D.实现了工业化

【解析】本题考查了苏联的斯大林模式。由“而全国人均不到一双皮鞋”可知该描述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斯大林模式所带来的弊端,不是在强调苏联成为军事强国和实现了工业化,故排除A、D;该描述所反映的问题是由于斯大林模式下经济的畸形发展造成的,并不是人民抵制享乐,所以C不符合题意;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轻重比例不协调,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故选B。

23.大萧条时期的美国涌现很多艺术经典作品,比如吃菠菜的大力水手“波比”,诙谐有趣的“猫和老鼠”,“微笑天使”秀兰·邓波儿主演的电影等,成为美国人逃避现实的“疗伤”良药。由此可知

A.美国大力追求艺术发展 B.心灵慰藉是缓解危机的手段 C.美国人民日常生活祥和 D.新政已使美国重现繁荣景象

- 10 -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美国的经济大危机。由“成为美国人逃避现实的‘疗伤’良药”可知,大萧条时期美国涌现出的很多艺术经典作品并不是因为美国大力追求艺术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祥和,所以A、C不符合题意;题干中没有反映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故排除D;大萧条给美国人造成严重的心理冲击,所以当时的美国人通过逃避现实以寻求心理慰藉,故选B。

24.1932年,拿不到养老金的老兵在首都华盛顿非法占据长达数月之久;来自匹兹堡的失业工人结成摩托车队,到华盛顿游行示威;在爱荷华州,愤怒的农民倾倒了大量牛奶,阻塞街道。该材料说明美国经济危机 A.造成金融危机的加剧

B.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C.导致工业生产大幅下降 D.致使农业遭到毁灭性打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美国的经济大危机。题干中没有体现金融危机的内容,故排除A;“工业生产下降”和“农业遭到打击”都只是题干反映的一个方面,没有涵盖整个题意,故排除C、D;由“老兵……非法占据长达数月之久”“失业工人结成摩托车队”“愤怒的农民倾倒了大量牛奶”可知经济大危机涉及社会的多个方面,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故选B。

25.美国大垄断财团称罗斯福是“赤色总统”、“共产主义代理人”,激烈讽刺他抄袭了《共产党宣言》,甚至批判他是“本阶级的背叛者”。这说明罗斯福新政

①引发了大资产阶级的不满 ②其本质目的尚未得到大资产阶级的理解 ③损害了大资产阶级的所有利益 ④没有取得任何的实际效果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罗斯福新政;根据“激烈讽刺他抄袭了《共产党宣言》”可知新政引发了大资产阶级的不满;根据“甚至批判他是‘本阶级的背叛者’”可知新政的本质没有得到大资产阶级的理解;“损害了大资产阶级的所有利益”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没有取得任何的实际效果”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所以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 11 -

26.下侧示意图反映了国际货币体系在二战前后发生的变化。对此认识不准确的是

A.有利于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C.布雷顿森林体系一直存在并发挥着作用 D.货币体系从无序到有序,美元中心地位确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二战后货币体系的变化。根据题干图片中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和美元处于中心位置的内容可知这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有利于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所以A不符合题意;布雷顿森林体系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故排除B;货币体系从无序到有序,美元中心地位确立,故排除D;该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崩溃,没有一直存在,故选C。

27.二战以后,受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的西欧各国,纷纷行动起来,打造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社会工作的“三驾马车”。这表明西欧各国致力于 A.开发“新经济” B.发展第三产业 C.建立福利国家 【答案】C

D.实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解析】本题考查了西方的福利国家政策。“新经济”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故排除A;根据“打造社会保障、社会经济和社会工作的‘三驾马车’”可知战后西欧各国致力于

- 12 -

发展福利国家,没有体现发展第三产业和实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内容,所以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8.外交官金问泗(1892~1968)在《外交工作的回忆》里记载,他作为中国代表团的首席代表参加了某一会议,强调与会国不要把注意力仅仅放在“充分就业”和“取消贸易壁垒”两个方面,而应将目光放在二战中遭受重大破坏的国家,尤其是那些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上面。据此推测他参与

A.布雷顿森林会议 B.筹备关贸总协定会议 C.提出“复关”谈判 D.申请加入世贸组织谈判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关贸总协定的建立。根据“‘充分就业’和‘取消贸易壁垒’”可知该会议涉及的是世界贸易关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故排除A;“复关”谈判提出是在1986年,申请加入世贸组织是在1995年,都和“外交官金问泗(1892—1968)”时间不符,故排除C、D;关贸总协定成立于1948年,故选B。

29.从贸易区内部的实力来看,美国占有2/3的人口和90%的经济实力,加拿大则仅有7%的人口和8%的经济实力,墨西哥虽拥有近26%的人口,但经济实力则不到2%。材料表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特征是 A.货币一体化 【答案】C

B.政治合作

C.大国主导 D.军事合作

【解析】从材料中的数据对比可知,北美自由贸易区内各国实力不均衡,贸易区内事务基本由大国主导,故C项正确。

30.《功夫熊猫》里的阿宝,化身“粽香满溢桶”形象大使。继烧饼、油条、豆浆、粥、米饭等中式产品之后,从2016年6月2日起,肯德基通过北京宅急送平台首次销售粽子。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13 -

A.美国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B.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开始西化 C.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适应本土化 【答案】C

D.西方餐饮文化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侵蚀

【解析】本题考查了经济全球化。肯德基是美国的跨国公司,到中国来是寻求市场和利润,但是按照中国的法律和规则进行经营,并不是经济掠夺,故排除A;肯德基开始销售粽子,说明跨国公司开始适应中国饮食文化,而非中国人饮食结构开始西化以及西方餐饮文化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侵蚀,故排除B、D;肯德基是美国公司,开办到中国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的餐饮公司销售中国传统食品迎合消费者体现了本土化,故选C。

二、判断题:共5题

31.东汉太守杜诗创造出利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水排,提高了农业抗旱能力。 【答案】错误

【解析】本题考查了水排。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水排是东汉时期冶铁时使用的鼓风工具,而不是农业水利灌溉工具,和农业抗旱能力无关。

32.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辟了欧洲到达亚洲的新航路,加强了欧亚之间的联系。 【答案】错误

【解析】本题考查了哥伦布开辟新航路。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哥伦布开辟了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他始终没有到达亚洲,没有加强欧亚之间的联系。

33.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 【答案】正确

- 14 -

【解析】本题考查了斯大林模式。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下计划模式,在该模式下,国家对经济发展进行直接管理。

3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致力于全球性发展援助,为各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答案】错误

【解析】本题考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作用是致力于减少会员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致力于全球性发展援助和为会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的是世界银行。

35.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答案】正确

【解析】本题考查了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发展,但在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也加大了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引发了许多问题,所以对于全球化应该全面看待。 三、综合题:共2题

36.自古以来,我国对市场的认识和运用经历了曲折起伏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将马、牛、军需、铁器、铜钱、缎匹、细绢、丝绵,私出私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物货船车并入官,……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因而走泄事情者斩。 ——《大明律附例》

材料二 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材料三 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要素市场基本消亡,产品市场也在国家的计划控制之下,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 ——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

- 15 -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朝政府的经济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明朝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2)依据材料二,归纳近代农业变化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变化的实质。

(3)依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50年代经济体制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

【答案】(1)政策:“海禁”或“闭关锁国”。 影响:影响商品经济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表现:农产品出口量逐年增长;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实质:中国经济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趋势: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经济向计划经济转变。 原因:苏联模式影响;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近代自然经济的瓦解和现代经济体制的变化。 第(1)问,根据“私出私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因而走泄事情者斩”可知明朝政府执行了“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政策);该政策封闭了中国对外的往来和贸易,影响了当时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第(2)问,根据“几乎增加了一倍……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可知中国近代农产品出口数量不断增加,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出现这种变化意味着中国开始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实际上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第(3)问,根据“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可知,我国20世纪50年代经济体制发展的趋势是由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经济向计划经济转变。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主要在于当时我国三大改造的完成和苏联模式的影响。

37.美国经济发展独领风骚,秘诀在于渐进主义的改良。阅读下列材料:

- 16 -

材料一 1933年5月,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以霍普金斯为首的“联邦紧急救济署”。1934年底,有大约200万个家族得到了救济。……在救济困难家族的同时,还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成立了“公共工程署”,先后拨款40亿美元,以吸收更多的失业者参加劳动。

材料二 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里根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

材料三2004年7月,权威杂志《福布斯》评出了一份“战后美国总统经济成就”排名榜,克林顿排名首位,之后是美国第36任总统约翰逊,第三是第35任总统肯尼迪。其他依次为里根、福特、卡特、杜鲁门、尼克松、艾森豪威尔和老布什。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困难家族”较多的原因,并分析美国社会救济的举措和特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建设“福利社会”的措施。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克林顿排名靠前的主要理由。 (4)综合以上探究,分析美国经济发展“秘诀”的内涵所在。 【答案】(1)原因:经济大危机。

举措:失业救济(“联邦紧急救济署”);创造就业机会(“公共工程署”)。 特点:直接救济和间接救济(发放救济金和以工代赈)相结合。 (2)措施:三方共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

(3)理由:克林顿执政时期,美国出现“新经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较低)。

(4)内涵:经济政策适时调整;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了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和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第(1)问,根据“1933年5月,罗斯福新政时期”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美国当时“困难家族”较多的原因在于经济大危机的爆发。根据“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以霍普金斯为首的‘联邦紧急救济署’。1934年底,有大约200万个家族得到了救济。……在救济困难家族的同时,还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成立了‘公共工程署’”可知,美国在社

- 17 -

会救济方面采取了进行失业救济和创造就业机会的措施,其特点在于失业救济和创造就业机会相结合。

第(2)问,根据“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可知,美国建设福利社会的措施主要有三方保障基金来源,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

第(3)问,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克林顿执政时期实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美国迎来新一轮的经济扩张,创下美国经济发展史上的新纪录,美国进入一个“新经济”时代,所以克林顿的排名比较靠前。

第(4)问,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美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政策调整,并采用市场调节和国家干预相结合的措施。

四、简答题:共1题

38.世界农业经济发展史,折射了人类社会孕育成长的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有哪些具体特点? (2)以英国圈地运动为例,说明其对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3)在农业发展问题上,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苏俄(联)在列宁执政时期,有哪些经济措施?我国在1953~1956年通过什么形式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4)综合上述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农业发展的认识。 【答案】(1)模式: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特点:自给自足;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

(2)影响: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金、劳动力和市场条件。 (3)措施:余粮收集制;固定粮食税。

形式:农业生产合作社(或“集体化”或“集体互助”)。

(4)认识:应重视农业发展,农业是经济发展之基;农业政策应适时调整;农业政策调整应从保障农民根本利益出发。

【解析】本题考查了我国古代的小农经济、英国的圈地运动、苏联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以及我国建国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18 -

第(1)问,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其特点主要有自给自足、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等。

第(2)问,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英国的圈地运动通过掠夺农民的土地发展了资本主义,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资金,破产的农民被迫成为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产业工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

第(3)问,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苏联在列宁执政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主要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分别表现为余粮收集制和固定的粮食税。我国在1953~1956年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方式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4)问,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政策的调整要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要把保障农民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能够紧扣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 19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