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的前言后记
说明
一、本次为观音庵张氏宗族首次编修。按世祖影相推算,世系传承。以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记寿。有地址和其他资料不全,暂缺。待后一旦有所得,另写纸条补上,以后续编时编入。
二、本谱限于夫妻及子,女子只写婚配,义子和独生女赘婿均编入谱。
三、由于年代久远,辈字已失,比较混乱。为辨一脉血缘,上下尊卑顺序,自第___世起,特订以下十六字起名。
“继、往、开、来、腾、达、兴、邦、爱、国、忠、良、道、德、统、帅”
四、修谱 今后十年一小修,二十年一大修。以后每年本族众将家庭变化,添人进口资料,自书草册报于编委小组,以备修谱时补入。
编委
二〇一七年五月
1 / 81 / 8
序一前言
今逢盛世,国泰民安,人心思源,为晓得宗族之谱系,传国学之大义,由我们寻脉络、访亲友、汇众声、集资料。编写观音庵张氏宗谱,弘扬家风以正道主义实乃大有意义之为。其举不仅是张氏族人智慧、力量、精神的继承和延续,更是张氏一门族风。认祖归宗,追思先人,激励后人,树君子之风,行仁义之举,开万世之基业。让观音庵(俗称观庵)张氏家族的发展有了初步的统一和完善,也为百世后裔们的发展奠定基础。
本姓氏始祖,是明朝初年洪武年间被赶散的第一世祖从苏州阊门迁落于苏北淮安府山阳县仇桥(长沙)三角墩居住,后因此地原来是一片荒芜,人烟稀少,为谋计生活发展农业。第十五世组影像为嫡亲兄弟二人,搬迁于观音庵至今已有300余年。后裔多分散于现淮安区朱桥镇丁曹村、闸南村、杨槐村、五里村等一带。张氏家族首次修谱以两张世组影像为基准(该影像于文化大革命失落)。因我们没有史料考证,经我们编写人员以二十五岁为一世推算,吾辈曾祖为二十世组。(注:以志、洪、学字辈口吻)
家谱可续百代之源流,能辨一族之血脉,知九族之远近,家谱字辈乃本族子孙根源所在。不可随心所欲,使字辈不当,以致辈分混淆。经由编委人员共议排字辈如下:
“继、往、开、来,腾、达、兴、邦,爱、国、忠、良,道、德、统、帅”。此十六个字为十六代顺序排字谱名。此举可使我族字辈有条不紊,若有不妥之处,再由子孙后代便宜行事。
家谱是经过本家族人,先后记载整理出来供百世世孙后裔们继承下去,这是我们的目的,家谱是家族的历史见证。望子孙后裔们为营造人文精神,弘扬家声,在构建自我价值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2 / 82 / 8
编委
二〇一七年五月
3 / 83 / 8
前言
躬逢盛世,人心思源,编普修志。淮安东乡观音庵张氏。自明初一世祖从苏州阊门迁于淮安府山阳县仇桥(长沙)三角墩。以后,十五世影祖为嫡亲弟兄。搬迁于现址,涧河南观音庵。(今淮安市淮安区朱桥镇丁曹村)其后裔分布在闸南、杨槐、五里等一带。因年代久远,本次修谱为观音庵张氏宗族首次修谱。依据两张世组影像为基准(影像因文化大革命而失传)。分南大门和北大门两大家庭。因诸多原因,本谱中难免有支系衔接不全。线就两门家族。先后记载整理。本次编修本着追本溯源,认祖归宗。对观音庵(俗称观庵)张氏家族的发展有了初步的统一和完善。也为百世后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编续家谱乃是上对得起列祖列宗下对得起子孙后代的功德之事。既是同根生,枝叶亦相亲。血缘相连,气血融通,追思先人,激励后人。通过修谱可以加强族人联系,促进社会和谐,传承人文精神。教育子孙后代奋发图强,弘扬家声,报效中华,其意义深远。家谱是宗族的历史见证,也是美好精神家园中的无形资产。希望族人珍惜,在构建自我价值中求采得益。
编委
二〇一七年五月
4 / 84 / 8
后记
一、 族人众多,居住分散,古代多以堂号为信息代码。本次修谱大致地统一规范一下,以南大门、北大门为基准。
二、族内的人文资料较为丰富多彩,谱中不能一一编写。按历史要求来说,盖棺定论才可修志。一般能人善举可作乡人口碑式信息传递。由于采访困难和当事人写作水平限制,很难顾及周全,族人不必计较、不必挑剔。
三、本次修谱由志安先生牵头启动,带编委东奔西走,访老辨证。在众亲族人的帮助配合下完成此谱。由于诸多原因对宗谱完善不足甚为遗憾,疏漏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谅解。并请及时提出修正。以便下次编修拾遗补缺。
编委
二〇一七年五月
后记
虽然我们编委的文化水平有限,才疏学浅,修建谱书是首例。终于自大明朝初年洪武年间被赶散的六百四十余年张氏族人第一代世祖繁衍下来的第十五代世主(观庵)分支完成了家(续)谱。为实现我们父辈和兄长们的数十年愿望,对我氏族人血缘一脉的进一步了解。在志安先生的牵头下,我们编委为修撰家谱,走南访北,走访了在世所有老年人。志安先生独自一人下江南走访了好多地方,在宗亲提供资料方面配合下,在全体编委的共
5 / 85 / 8
同努力下,在张氏族谱发展史上写下了光彩的一页。我们编写谱书之人竭最大之努力,做到尽心尽职。不敢有丝毫懈怠。编成家谱,虽不堪为书,但可考世系,供后来续谱为鉴,但无具体史料考证,对宗谱完善不足,甚为遗憾。谱中若有疏漏不妥之处恐在所难免,敬请族人理解。
编委
二〇一七年五月
6 / 86 / 8
观音庵概况
观音庵位于淮安东乡涧河沿线周庄南面,当时人们站在涧河岸上就可以看到巍巍的观音庵屹立在眼前。大雄宝殿檐口高一丈六尺六踏台阶,宽是三丈多。大殿是五间,面前走廊四尺多宽。四角凤尾飞檐,脊是二龙戏珠。据说珠有斗大,中间支柱也有人把高,两面东西厢是六间,走道四五间,四合大院,占地约两千平方米。香火从四面八方滔滔不断,观音庵面前一条弯弯曲曲的大马路也有一丈余宽。路上来往客商,驴驮担挑熙熙攘攘也还不少,直奔淮城。
庵堂内每年都存放着两三口薄皮棺材,有因极端贫困无棺安葬的人家便救济给贫困百姓。观音庵东面有一条小巷子,有开烧饼店的、开茶馆的、开牛马行的、开洗澡堂的、开日杂百货店的。很是热闹。但如做梦一般,繁华一时一闪而过。由于时代变迁,政府机构改革,破旧立新。在国策的推动下入初级社时期以石塘区长顾以井为首拆除了观音庵。到马甸盖起了石塘区管所,没过多久入高级社阶段,把观音庵(观学村)后于丁曹村相并改为现在的丁曹村,现在也就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观音庵了。
编委
二〇一七年五月
7 / 87 / 8
近期名人简介:
男儿若自强,请记住这个名字:张荣!
壮哉!张荣!
张公,荣。生于1866年,他自小就喜爱文艺,让它发展光明,建立了巨大的成果。成立了观音庵(香会)做了会首。观音庵的相会所到之处受到地方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特别是香会里头的马痞脚上穿着火红的蚕头,皮肤乃毫发无损,能平走如燕。这一幕让人看到惊心动魄,所以在十里八村的人,提到张荣的名字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不但在文艺界出名,在道德方面也做了不少善事。得到地方上的人的赞许和信仰。都是他为大善人。因此得到淮安府的赏识,把观音庵几百亩的官田与学田给他管理。所以把观音庵任命为观学乡(入初级社时,为纪念烈士吴福根改为福根乡)观学村。每年到了大年三十日,他都会走访观音庵前后周围几百户人家,若有极个别人家生活很困难,也可以开仓放粮,让他们度过年关。
他管理官田事小,管理学田对教育界培养国家栋梁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他身上担负官田与学田的要责。每年到发洪涝季节,从观音庵往下去的农田一直至荡口全被淹没,百姓叫苦连天。据老年人讲洪涝不除,永无安宁。于是他发动下面的人们集中起来,不分男女老少,简直是千人大会战,把大周庄西南方姚横大沟赌塞一里有余。从此以后,下面的百姓过着太平的日子。这些一样样的壮举,得到人们的好口碑,人们更加无比崇拜,他的美名一直传到如今都没人忘记。这也是我族世祖张公荣的伟绩。我们一定要把世主的事迹一代代的弘扬下去。望世孙后裔们为实现祖国强大,成为世界强国的建设而努力奋斗。
8 / 88 /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