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言文成语典故阅读答案

来源:化拓教育网


答案

(一)孟母戒子

1.①„的样子。②为什么。③同意,赞同。④哪里,哪一点。

2.諠 是

3.D(助词,的。其余皆为代词。)

(二)铁杵磨针

1.成(成功) 去:(离开) 方:(正)欲(想要)

2.她(老妇人) 它(学问) 它(这幅画) 它(这件事)

3.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三)凿壁偷光

1.而(连词,表示转折) 大姓(大户人家 ) 偿(报酬) 怪(奇怪)

2、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D)

3、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C )

1

4. 匡衡在墙上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烛光,翻开书本就着烛光读书。

5.囊萤映雪 、悬梁刺骨、不耻下问

(四)螳螂捕蝉

1.攻打 早晨 你 伸

2.螳螂 螳螂 黄雀 黄雀

3.蝉 螳螂 黄雀

凡事须瞻前顾后,全面权衡,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却身后的祸患。(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不能顾此失彼。

4. 这三个东西,都极力想要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它们身后有隐伏的祸患。

(五)郑人买履

1. “坐”同“座”,座位。“反”同“返”,返回

2.D 3. (1)反归取之(代词,代尺码。)(2)何不试之以足(代词,代鞋。)

(3)至之市而忘操之(动词,到,)(代词,代尺码。)4.略

2

5. 说明了书本上的东西和经验并不一定可靠,从客观实际出发,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六)买椟还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

为(做,制造)缀(装饰,连结)饰(装饰)还(归还)

2、指出下列句中“其”的不同用法。

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代词,代楚人) ②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代词,代郑人)

③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这个) ④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这)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此可谓善卖椟者,未可谓善鬻珠也。

这可以认为擅长卖匣子的人,未必可以说擅长卖珍珠。

4、读了这则寓言,你认为楚人和郑人各应该汲取什么教训?

① 楚人: 擅长卖匣子的人,就不要去买珍珠。

② 郑人: 不要只求外表,不看本质,不能主次颠倒。

3

(七)自相矛盾

1.D 2.A有的人,有时B用C的,到D来,但是

(八)鹦鹉灭火

1.集:停留 辄:总是 去:离开 遥:远远地 足:能够 云:说

2.翻译划线句:鹦鹉回答说:「我也知道我这点小力救不了火,但我曾经在这山上居住过,山里的动物们曾带我如兄弟,我实在不忍心见它们面临这场大火,只好尽我所能来帮助它们!」

3. 鹦鹉具有怎样的精神?文中鹦鹉的哪些举动体现了这种精神?

帮助他人,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显示一片诚心。

(九)割肉相啖

1、其:其中。 涂:通“途”,路途中。 姑:姑且。 子:你。

2、酒

3、勇若此,不若无勇。

4、二个莽夫为了争夺“勇敢”的名声,竟然相互割对方身上的肉吃,直到最后,由于流血

4

太多,两个人都死了。他们两个人相互自残,实际上是误解了勇敢的内涵。什么叫做“勇敢”?勇敢不是表面的鲁莽,而是一种理智的信念。人的勇敢有大小之分,不顾结果冲动行事,是毫无用处的。而真正的勇敢的人为求得有道的结果去做常人不敢做的事。如果将勇敢的真正的含义误解,而以一种冒失的方式进行的时候,就会造成许多无意的行为,包括浪费生命。这两个人错在把杀人和被人杀,吃人和被人吃的野蛮残忍行为当成了勇敢的表现。

(十)歧路亡羊

1)解释下面“之”字

杨子之邻人亡羊————的

又请杨子之竖追之(后面的那个“之”)————羊

(2)补出句子中的省略成分

既反,(杨子)问:“获羊乎?”(邻人)曰:“亡之矣。

(3)翻译句子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岔路里面还有岔路,我们不知道羊在哪条路上,所以就回来了

(4)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

客观事物错综复杂,干什么事情,都必须专一,不能三心二意,见异思迁。如果毫无主见,见到岔路就想另走,那就会歧路亡羊寓言所告诫的那样,到头来是会一无所获。

“歧路亡羊”,比喻因情况复杂多变或用心不专而迷失本性、迷失方向,误入歧途,一无所成,后果严重。

(十一)南辕北辙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 今者臣来 臣:我 B.方北面而持其驾北面:向着北方;面向北方

C.我欲之楚 之:往,去 D.吾用多用:用处

2.翻译“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一句为现代汉语。

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

3.概括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给你的启示。(不超过30字,2分)

行动与目标要保持一致,否则只能背道而驰。

(十二)破缸救友

1.C 2. 从此就很喜欢看书,甚至连饥渴寒暑都毫不在意3,机智勇敢

6

(十三)狐假虎威

1、A

2、狐假虎威

3、讽刺了那些假借别人权势招摇撞骗的人

(十四)杨布打狗

(1)解释下列句中的字。

天【雨】,解素衣。

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岂能无【怪】哉。

怪:对……感到奇怪。

(2)解释下列句子。

衣素衣而出。

(他)穿着件白色的衣服出门去。

7

衣:第一个衣是名词的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穿衣;第二个衣是名词,衣服。

迎而吠之。

(狗)迎上去(冲杨布)大叫。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

(4)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是怎样悟出来的?

这则故事讲述的道理是:人们看问题,如果只注意表面现象,不抓住本质特征,同样会犯类似低级错误。现实生活中,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不能用旧的眼光看待变化了的事物,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原文中“假如刚才你的狗离开是白色的而回来变成了黑色的,你怎么能不感到奇怪呢?”就提示了这个道理

(十五)三人成虎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 距离 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 反-返(返..回)

8

2.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对人对事不能轻信多数人说的,而要多方面进行考察,并以事实为依据作出正确的判断。 做事要善于调查研究,不要轻信于他人。

(十六)害群之马

1、 A

2、治理天下的人,与放马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3、比喻危害集体的人。

4、示例:对有损国家、集体、人民利益的团体或个人,要及早发现、及早处理。虚心向他人请教;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等等。)

(十七)郑人逃暑

1.⑴:移动 ⑵:离开 ⑶:通“返”返回

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拙”具体表现在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4.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

(十八)曾子杀猪

9

(或:要

1.D

2.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孩子撒谎啊。

3.答:无论是教育子女还是做人,都必须讲个“信”字,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

(十九)画蛇添足

1、赏赐 够 画上脚 失掉 2、D 3、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4、画蛇添足 5、不要多此一举 或: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有害无益,徒劳无功。

(二十)刻舟求剑

一、 解词

1、渡 2、立即,匆忙 雕刻 3、从 到 4、这 不译

5、像 这样 6、迷惑,糊涂

二、1、他的 2、他

三、 翻译句子

1、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10

2、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四、主旨

告诉我们应懂得随着形势的改变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的道理。

(二十一)东施效颦

1.pín qiè

2.认为(觉得)……美 紧紧地 妻子和儿女 3.C 4.略

5.东施效颦—说明了不能盲目地效仿别人的做法,应考虑本身的特点来决定自己应怎样做。

(二十二)楚王好细腰

1.昔:过去 故:因此 皆:都 朝:朝廷

2.故去楚灵王喜欢细腰的人

因此楚灵王的臣子们都以吃一顿饭作为规范,吸气之后(在腰间)系上带子,再扶着墙站起来。

3. 对于位高权重的人物来说,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须谨慎行事,否则就会带来严重后果。 11

(二十三)鹬蚌相争

1.(1)将要 (2)使……劳苦(贫困)

2,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或:鹬蚌相争、鹬蚌相持)

启示:面对矛盾(冲突),要以理智、包容的态度对待,避免两败俱伤。

4.(1)从苏代的角度看:①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②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2)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二十四)掩耳盗铃

1、解释文中的实词:

亡:逃亡 负:背

恶:害怕 悖:荒谬

2、翻译下列句子: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

12

太荒谬了。

3、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

(二十五)滥竽充数

1.①、给。 ② 通“悦”,喜欢。2.①齐宣王命令艺人吹奏竽,一定要让三百人一起吹奏。②齐湣王继位为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艺人吹竽。3.滥竽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不好的冒充好的。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