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盾构带压开仓,成功穿越重大风险源

来源:化拓教育网
创新 ■ 责任编辑 侯秀峰

[技术创新]

盾构带压开仓,成功穿越重大风险源■ 陈树青

中长距离穿越机场停机坪与滑行跑道,本次穿越机场有不少特点。首先穿越1088米机场停机坪,长距离掘进无法常规换刀。在成都地区富水砂卵石地层掘进中,每300~500米盾构机需换刀检修一次。因双流机场停机坪下方不具备常规换刀检修条件,该段工程的盾构机面临着砂卵石地层单次掘进1088米无法常规换刀的困难,掘进过程中还要面临下穿双流机场停机坪、滑行跑道、航油管道等重特大风险源。测量人员正在测量其次,使用BIM(建筑信息模型)三维动态管理实现盾构机洞内拆解。因10号线一期工程已经投入运营,盾构机2018年10月28日,成都轨道交通10号线二期工程双流西站—双流机场2航站楼站右线盾构机刀盘破土而出,标志着成都轨道交通10号线成功安全穿越机场特别重大风险源,这也是全国轨道交通建设史上第一次在富水砂卵石地层中长距离“穿越”机场停机坪与滑行跑道。成都轨道交通10号线二期工程全长27公里,从已运营的10号线一期双流机场T2航站楼站出发,串联红牌楼商圈、双流机场、双流西客运枢纽、胜利镇、花源新城、花桥新城至新津主城区,是一条集市域快线与机场专线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功能线,是成都市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实施“南拓”战略的重要一环。10月28日,成都轨道交通10号线二期工程顺利完成盾构下穿双流国际机场的任务。该工程自2016年10月15日这是成都轨道交通建设以来首次穿越机场停机坪与滑行跑道,也是我国轨道交通建设中,首次在富水砂卵石地层浇筑首桩,经过2年“风雨无阻、夜以继日”的建设,期间于2017年6月6日盾构始发,2017年11月及2018年1月顺利穿越双流国际机场280米滑行道,2018年7月至10月安全穿越900米双流国际机场停机坪。在历时506天的盾构掘进过程中,安全穿越双流国际机场停机坪、航油管线、高杆灯、T1和T2航站楼间联络滑行道等特别重大风险源,按期完成工程建设的既定任务目标。为确保双流国际机场运营安全,降低盾构施工带来的风险,成都轨道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成都轨道建设公司)在建设过程中采取了多种创新应对措施。据了解,早在2010年双流机场改扩建工程中,成都轨道建设公司就为后续线路走向规划预留了条件,后期对机场停机坪下方的区间线路选线做了充分调研与论证,确保了盾构穿越期间机场滑行道“零沉降”。到达双流机场T2航站楼后不具备常规吊出条件,需将盾构机拆解为小单元块体运出。隧道内拆机环境狭小,工况复杂,盾构机拆解及吊出工作纷繁,占用工期较长。创新,实现盾构带压换刀挑战,盾构面临“单次掘进1088米不换刀”60| 班组天地 / 2019年02月刊

■ 责任编辑 侯秀峰 创新

为确保盾构机长距离下穿大埋深砂卵石地层和无法常规拆解的特殊要求,在盾构机选型、定制生产过程中采取了针对性的设计。尤其是穿越双流机场停机坪期间单次掘进1088米无法常规换刀的困难,成都轨道建设公司提前做好了盾构带压换刀的预案,成功化解了砂卵石地层长距离无法常规换刀掘进的施工风险。并使用BIM对盾构机的洞内拆解过程进行全过程三维动态管理,增强施工的连续性及安全性并降低工期风险。同时从拆解方案、拆解工期计划、人员配置、保证措施以及应急预案等多方面进行精心策划研究,保证洞内解体的顺利实现。在正式穿越风险源前,成都轨道建设公司组织各参建单位进行试验段掘进,实现了全程管控,紧盯特重。建设过程中,成都轨道建设公司业主代表联合参建各方人员,24小时在施工现场值守,累计历时12昼夜,严格执行带压作业的加压、减压程序,共计执行36次进仓作业,更换盾构刀具26把,最终安全顺利完成盾构带压开仓特重大风险源施工。在盾构下穿停机坪期间,地铁方面主动对接双流国际机场的各主管部门,建立有效的多边联动机制,避免了对机场正常运营的影响。[创新探讨]

班组职工要走出创新的思想误区■ 侯秀峰

近期在一家企业调研时,一位在办公室工作的朋友告诉笔者这样一件事。她说前段时间他们单位大搞班组创新,征集创新成果,要求所有班组都上报文字材料。但呈报结果令人啼笑皆非,有的班组为了凑数就罗列设备更换配件的过程,有的则把蓄水池加装一个大功率的抽水泵、给加氨室增加一个排风扇……都当成创新报了上来。最后,那次创新成果征集不了了之,被当成笑话传了很久。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许多班组职工对创新还有误解,把简单拼接、外观改变都当成了创新。经常读《班组天地》杂志的朋友都知道,创新绝不是零件的罗列,或者随意增加一个电器设备,而是必须有新思路、新技术、新技巧、新思维。创新的关键在于“新”,而“创”这个过程也需要付出一腔热血才行。《班组天地》杂志开办创新版块以来,一直立足于班组,报道一线班组里的那些小创新、小发明、小技改。这些创新基本都出自班组职工之手,是班组职工智慧和心血的具体体现。像2018年第2期报道的《受“司马光故事”启发,孙爱平将手拉葫芦改为电动》这篇文章,针对冀中能源峰峰集团大社矿一掘区手拉葫芦的落后和弊端,副区长孙爱平一开始想要将风炮连接在倒链上,后来又与华澳公司一起攻关,用风动马达代替了风炮,为职工创造了省时省力的电动装置。这项创新绝不是配件的罗列,而是渗透了孙爱平的创新思考在里面,这份思考,与本文开头职工理创新,从过程来讲与“简单拼接”也有截然不同之处。“简单拼接”现象,无需动太多脑筋、也不需要很长的过程,只要找到配件单纯凑在一起即可。而创新,则需要技术支撑、脑力支持和对创新的热爱,还有持之以恒的拼劲。杂志2017年第9期报道的《吕云祥的创新为何源源不断?》、2018年第12期报道的《一波三折的叉车改造》,两篇文章中的主人公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吃了很多的苦头,才取得了成功,绝不是轻易得来的。此外,创新并非只是技术层面的,管理方式、思路等也是创新。在中国机械冶金建材工会四届三次全委会中,会议内容就有所创新。此次会议,组织者特意增加了创新案例讨论环节。讨论中,北汽集团“三层次职工创新体系”,从“大众创新”“主体创新”“联盟创新”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该企业的创新做法和成果;河南机械冶金建材工会的“开展群众性职业技能竞赛”“推行行业职工‘网上练兵’”做法令人眼前一亮;大连市机械重工·电子信息工会的在一线“选树典型”以及河钢集团邯钢的“立体工会”构建,也从管理的角度展示了企业创新成果。由此可见,创新不在于框架大不大、造型变没变,而在于思路新不新、方法巧不巧、路径奇不奇。通过上述事例也可以看出,各企业对创新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各项创新的管理做法也在不断向一线深入。新的一年,我们相信,企业班组的各项创新必定会登上新台阶,为中国制造2025增砖添瓦。成型的盾构隧道解的“简单拼接”有着本质区别。2019年02月刊 /班组天地 |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