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复习题汇编
《月夜忆舍弟》复习题汇编
【原诗】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1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河南巩义人。世称杜拾遗、杜工部。有《杜工部集》。有著名的“三吏”、“三别”,其诗被称为“诗史”。后世尊为“诗圣”。
【主旨】
本诗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理解性默写】
1、 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 。
2
2、 诗中用色彩的强烈对比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3、 点明时令是秋天的诗句是“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4、古人对“月”情有独钟。由杜子美《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可知“月”能抒发思乡怀亲之情。
5、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的诗句是: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6、我们学过的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两句诗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异曲同工之妙。
【阅读题】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首联的内容。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2.本诗首联“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凄凉的边塞秋景图: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阻断了人们的来往 , 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3
3.秋夜本是美好的,诗人开头却写鼓声、雁声,这有什么作用?
烘托了战乱年代悲凉的气氛,渲染了乱世人凄凉的悲伤情
4.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渲染气氛。
5.诗人从多种角度展开描写,请具体分析首联中听觉描写的作用。
首联中,从听觉角度,以“戍鼓”写战争背景,以“雁声”写亲人离散,描绘了一幅荒凉冷寂的边塞图,极力渲染悲凉气氛,为后文作铺垫。
6.赏析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答: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7.本诗颔联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下诗句所表现的画面。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更加让人怀念家里人),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8.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借景抒情 。 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
4
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9.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
借景抒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的意思是露水从今夜开始更凉更白,月亮是故乡的最圆最亮,这里的景融入了诗人更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思亲思乡情感的真实体现。
10.找出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相对的字,说说这样写好处。
“有”“无”;这句话是说兄弟离散各一方,家已残破,生死消息何处寻?这么写充分体现了作者此刻的心情,更加表明了他对弟弟的思念。
11.赏析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
答: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12.诗的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有”和“无”形成鲜明对比,抒发了战乱年代诗人对家人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夹杂着诗对人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和沉痛。这两句诗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丧乱的普遍悲凉遭遇。
5
13.请写出尾联中“长”字的表达效果。
一个“长”字,写出了亲人流离失所,书信经常不能够寄到的情形,也写出了战事频繁,战争时间长,亲人生死难料,含蓄蕴藉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担忧及对和平的向往之情。
14. 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15.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因战争而产生的内心的焦急忧虑,对亲人的思念牵挂。
16.请简要回答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1)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对弟弟的思念和牵挂之情;(3)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的不满;(4)对战争中人民的苦难的同情。
17.从诗中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写出两句即可)?
戍鼓断人行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 况乃未休兵
6
18 . 全诗情感不仅仅停留在思乡怀人层面,尾联情感进一步升华,请明确指出深层情感。
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厌恶战争、忧国忧民的深层情感 。
19 . 纵观全诗,诗人“忆舍弟”的原因有哪些?
① 兄分散各地;②亲人生死无消息;③家书寄不到;④战乱还未停息
② 【选择题】
1.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B. 颔联点题,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不合情理,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C.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这两句诗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思念之情。含蓄蕴藉,有着无限深情。
7
【解答】D项有误,应是忧虑之情
2 . 下面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即笼罩在伤春的悲凉气氛中,行人绝迹,孤雁叫声愈显凄切。
B. 颈联借写兄弟分散,反映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丧乱的普遍遭遇。
C. 尾联进一步抒发作者内心的忧虑,战事频发,家书难通,生死难料。
D. 整首诗结构严谨,前两联写景,后两联由望月转人抒情,过渡自然。
【解答】A项 首联写的是秋天,不是春天
3 .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一个“断”字写出了战事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B. “月是故乡明”一句诗人通过客观描写实景,写出白露节故乡的月是最明亮的。
C. 第三句写弟兄离散,家已不存,生死难卜,概括了安史之乱人民饱受忧患丧乱之苦。
D.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8
【解答】此联运用融情于景写法,融入作者主观感受。故选 B
4 . 下面对诗歌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杜甫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都与“安史之乱”有关。
B. “寄书长不达”抒发了杜甫内心的忧虑,“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杜甫心情的迫切。
C. 《月夜忆舍弟》一诗,杜甫从“月夜”写起,把怀乡思亲之情写得凄楚哀感。
D. 《春望》反映了杜甫热爱国家、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解答】C 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
5. 下列对《月夜忆舍弟》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写于唐代“安史之乱”时期,当时,杜甫和几个弟弟正分散各地,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B. 首联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凄凉图景,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C. 颔联在对比中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抒发了深沉的思念之情。
9
D. “戍鼓断人行”与后面的“有弟皆分散”“况乃未休兵”相互照应,也使全诗脉络连贯,条理清楚。
【解答】应是颈联。故选 C
6 .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作者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作,其人被誉为“诗圣”,其诗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
B. 首联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诗人从视觉、触觉的角度描绘了边城同样战事频繁,戒备森严的背景和荒寂凄凉的景象,为“月夜”渲染一种压抑、凄凉的气氛。
C. 颔联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诗人由望月怀乡自然引出对弟弟的思念,“分散”即哀,“死生”即痛,此中哀痛于绵绵愁思中夹杂着对生离死别的焦虑和不安。
D. 尾联中一个“长”字,既说明时间之久,又体现状况之频繁,战乱兵祸还没有止息,诗人含蓄地表现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寄托着对弟弟的手足之情和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E.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辞浅而情深,情景交融,哀感动人、“诗人将个人的家庭遭际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句句写景言事,句句抒感含情,意境恬淡,诗情浓郁。
【解答】B、D B “诗人从视觉、触觉的角度描绘了边城同样战事频繁”错误,应该
10
是“视觉、听觉”角度。 E “意境恬淡”错,应该是意境凄楚
7 . 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报警的戍鼓声响,实行夜禁,人行断绝。听到大雁之声,联想到兄弟失散,引发了作者忆弟的情怀。
B.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作者写的完全是客观实景。
C. 颈联由上联的“思乡”过渡到这联的“忆弟”,十分自然贴切。
D. 尾联进一步抒写内心忧虑之情。兄弟离散,寄书常常不达,何况现在战事频仍,生死茫茫,更难有骨肉消息。
【解答】B项有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8 .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颔联,诗人将“白露”和“明月”拆开倒用,增添了诗意的健峻和深稳。
B. 颈联大有“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之境况,令人伤心断肠。此联概括了安史之乱中广大人民饱经忧患、骨肉分离的痛苦遭遇。
11
C. 这首诗层次井然,首尾相应,承转圆熟,严谨而不板滞。
D. 全诗风格豪迈,感情真挚,真实动人。
【解答】全诗平易自然,语从口出,亲切感人。故选D
9 . 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普天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诗人却偏说“月是故乡明”,体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怀念。
B. 颈联上句说兄弟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朴素的叙述中饱含着作者对弟弟深切的忧思。
C. 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宽慰:毕竟是战乱,家信不能寄达弟弟手中也是可以理解的。体现出诗人豁达的心胸。
D. 全诗前后照应,承转圆熟。“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长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
【解答】尾联表达了作者时逢战乱对离散亲人、兄弟的担忧。同时战乱一家堪忧而千家堪忧,更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故选 C
10 . 下面诗句中与“月是故乡明”中的“月”这一意象的内涵完全不同的是哪句
12
( )
A.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B.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C.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D.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解答】 C “月是故乡明”中的“月”这一意象的内涵是代表着思念(思乡)。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月”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与“月是故乡明”中的“月”这一意象的内涵完全不同。其余表达的都是亲人、友人等是思念,与“月是故乡明”中的“月”这一意象的内涵完全一致。
1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首联主要从视觉和触觉的角度描绘了一幅边塞秋景图,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B. 颈联写弟兄离散,家已不存,生死未卜,也高度概括了人民饱经丧乱的普遍遭遇。
C. 尾联深情含蓄,与《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有异曲同工之妙。
13
D. 全诗层次井然,前后照应,如“未休兵”与“断人行”,“无家”则“寄书长不达”。
【解答】应是“视觉和听觉的角度”,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故选 A
12、 对 《月夜忆舍弟》 一 诗 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B、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C、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 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 预 料。
【解答】B 作者所写的不是客观实景。
14
13、 下列对《月夜忆舍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
B.从标题到内容都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坦然面对生离死别的情感。
C.这首诗极能代表诗人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的夙愿。
D.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这种以幻作真的写法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浓浓思念。
【解答】B 无奈、悲愤的情感。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