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之《故都的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之《故都的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来源:化拓教育网


《故都的秋》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物”“我”之间完美融合的写作特点。 2、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体会作者赞美北方秋景的深刻内涵。 3、通过本文与老舍《想北平》的比较,初步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之秋的特点。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文人颂秋、悲秋的诗词名句→学生对“秋”的感受?→郁达夫《故都的秋》 二、课文研读

1、本文描写了“故都的秋”的几个画面?

久违故都品秋花 槐树落蕊知秋至 秋蝉处处低吟唱 秋雨过后人叹凉 枣儿微黄是清秋 2、作家描绘上述景致,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既不按时间顺序、也不按空间顺序,是无序的,各种景致的排列顺序并不必然。体现了散文特点:形散神聚。→“神”何在?

3、作家写北国的秋天,为何不写湖光山色的颐和园,不写负有盛名的香山红叶,而独独选用冷色调,描绘最最平常的景致呢?

插入:作家生平及创作背景——郁达夫3岁丧父,早年留学日本,10年的海外生涯又使他饱受屈辱,这就形成了他抑郁、善感的气质,在他的一些作品,如处女作《沉沦》,既有反帝爱国的热情,也有孤独、颓废的情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九·一八”事变、“一·二八”战争相继发生,国难当头,此时,他的老母亲又惨死于日军的屠刀之下,郁先生陷入了深深的国恨家愁之中。本文写于1934年,是作家因反动派残酷的政治(反动派杀害“左联”柔石等五为青年之后,又向郁达夫发出了警告)而由上海移居杭州的第二年,这次移居,成了他自己所说的“旧梦豪华已化烟,渐趋枯淡入中年”的转折点,他心中有深深的悲凉、寂寞之感,企图从山水自然中寻求一丝解脱,去排遣心中的苦闷和寂寞,他认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名利心减淡,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然而实际上却只能是求而不得。

注意:王国维《人间词话》:“一切景语皆情语”。理解作者如何选用适当的景物来抒发情感,要从细微之中去品味其精妙——如:

A、为何说“牵牛花,淡红者最下”?——“红”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

B、为何在众多果树中独选枣树来写?(郁达夫在《一个人在途中》一文中曾写到和儿子一起摘枣子的情景,而写这篇文章时,爱子已经夭折,见到枣树,怎能不生悲凉之感!)

小结:文中所有的景物,都不是客观的照相式的描绘,而都带上了作者个人的强烈的感情色

- 1 - 用心 爱心 专心

彩,是典型的“有我之景”。作者运用的即为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 4、齐读12段,找出本段议论的中心。 5、13段修辞?(博喻中含有对比)

本体间的对比——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

喻体间的对比——4组(黄酒与白干;稀饭与馍馍;鲈鱼与大蟹;黄犬与骆驼) 结论:北国之秋味更足色更浓

6、14段:表现对故都之秋无比喜爱、眷恋之情。(全文写景、抒情、议论三者有机结合,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贯穿始终,并随着北京秋景的迭次出现而愈加强烈,直至文末更是达到高潮,愿以生命相随。) 三、课堂小结

1、为何课文题为“故都的秋”而不是“北国的秋”?

“故都”两字除指明描写地点外,更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

补充:在把握主旨时,要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时代性。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作为一个正直的富有爱国感情的作家,面对灾难深重的祖国遭受侵略者铁蹄野蛮蹂躏的严酷现实,郁达夫的心情是不平静的,他一刻都不能忘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作者在文中表达出一种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这种主要由自然景物的萧索引起的悲凉秋感中也流露着对故都的眷恋和民族危机深远的忧思。(《青岛、济南、北平、北戴河的巡游》:“在关以内和关以外,何尝没有明媚的山川?但大好的山河,现在都拱手让人拿去筑路开矿,来打我们中国了,教我们小百姓又有什么法子去拼命呢?古人有‘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的诗句,希望衮衮诸公,不要误信诗人,把这些好地方都看作了冰天雪地,丢在脑后才好!”) 2、文章究竟是颂秋还是悲秋?

总的来说,作者对秋是赞颂的,但文章的基调是悲凉、忧伤的,正如有句话“含泪的微笑”,郁达夫先生笔下的秋是特定环境下的写照。当然,如今的北国,是另外的景象了,如果有机会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尽情游览一番的话,定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四、风格特色

不受时空羁绊的对比联想——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进行了整体性的对比。以北国之秋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联想到南国之秋能感到一点点的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够、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表达出对故都之秋的醇厚的情意。又如文末的对比,极富想象,比喻新颖,生动贴切,从不同侧面对比出„„(教材P5) 五、布置作业

比较阅读《故都的秋》和《想北平》,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性文字。

- 2 - 用心 爱心 专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