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探究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探究

来源:化拓教育网
2018年9月DOI:10.16681/j.cnki.wcqe.201818036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探究金宜洛(洛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河南洛阳,471000)摘要:文章分析了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性,阐明了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不足的原因,论述了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径,包括完善课堂教学,夯实培育基础;注重实践活动,增强文化认同;建设校园文化,营造培育氛围;建立网络平台,丰富文化资源;增强教师文化自信,加强高校队伍建设。关键词:文化自信;培育路径;文化认同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01(2018)18-0062-02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建设成为我国发展的新方位。“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自信不仅关系着民族自强和社会发展,而且推动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进步。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生力量,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直接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非常必要。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华民族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一、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性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1]。*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所以,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非常必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党的十九大在文化建设方面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一方面,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文化自信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与历史发展、时代潮流相适应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如“和而不同”“知足寡欲”“调和持中”,这是中华儿女树立文化自信的最大底气;另一方面,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需要。中国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契合时代要求的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简而言之,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就是增强人民的文化自觉,树立人民的文化自信。因此,大学生作为社会上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其文化自信十分重要。(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重要职能。当今社会所需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其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的能力、积极的社会参与度。深厚的文化基础对大学生所要发展的核心素养非常重要,奠定文化基础的核心是树立文化自信,而非仅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当前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因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导致我国的教育长时间处于智德发展不平衡的状态。片面追求大学生的专业发展,忽作者简介:金宜洛(19—),女,汉族,河南洛阳人,助教,硕士。

视对其进行以培养文化自信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当代大学生缺乏坚定的政治信仰、言行一致的思想觉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不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注重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是满足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不足的原因新时期,文化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大学生自身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但是,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现状却不容乐观。大学生严重缺乏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知不足、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认知不足、对优秀传统文化未来走向信心不足、对外来文化盲目认同等[2]。笔者认为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中存在一些显性问题,导致了大学生文化自信不足。(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跨越时空与国度的独特魅力。但是受“唯分是举”的功利化教育模式的影响,传统文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缺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对其中所蕴含的真正价值缺乏明确的认知。认识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是大学生认同传统文化的前提,而认同传统文化是保持文化自信的基础[3]。此外,由于时代的快速发展,快节奏逐渐成为当前生活模式的主旋律,碎片式阅读和快餐式文化就是大众片面追求“快”所滋生的产物,这使得大学生很难通过深度阅读和深入学习来体会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文化主体只有在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建立文化自信,因此,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导致大学生文化认同薄弱,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也不利于大学生未来的发展。(二)多元文化的冲击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使大学生不得不做出文化选择,但是,大学生作为正在发展中的群体,通常缺乏一定的文化鉴别能力。一方面,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催生了多种大众媒体,而大学生则是创造和使用新媒体的主体,他们能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到不同的文化信息。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碰撞使大学生无所适从,甚至让大学生做出了偏离主流文化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强调感性满足、唯利唯乐的不良文化不仅使一些大学生弱化了对重视深度追求、理性思考的传统文化的认同,而且对正确的主流文化也造成了一2018年9月定的冲击。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信心。(三)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历史的车轮从未停止滚动,时代在不断前进,社会在不断进步。但是,社会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建立提出了挑战。首先,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甚嚣尘上,与中国自古主张的“仁义”之道大相径庭。其次,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结构性矛盾不断暴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难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需要。最后,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如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开放性、猎奇性的特点,使其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三、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径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高校应无时无刻都体现出文以化人的理念,多渠道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一分力量。(一)完善课堂教学,夯实培育基础课堂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主渠道,是涵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首要途径[4]。首先,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学,如近代史、形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思想等,切勿以完成教学任务的心态敷衍了事,需认真对待这些课程,坚定学生的政治信仰。其次,要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和先进文化在专业课程和其他课程中的渗透,不同的课程有其独有的特点,以此来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最后,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比如,辩论赛、演讲比赛、专家讲坛等,丰富大学生的文化认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从而启发他们的文化自觉,树立他们的文化自信。(二)注重实践活动,增强文化认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最终归宿。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感受文化魅力,树立文化自信的活水源头,因此高校要增加学生社会体验的机会。一方面,高校要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等各种先进文化并以此开展各项活动。这既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又能够加强其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高校应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与社会亲密接触,开展如田野工作、志愿服务等形式的实践活动,破除高校是象牙塔”的传统观念,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体验感。此外,清代学者龚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大学生不只要学习中国史,而且应知晓母校史。因此,高校应开展校风校史相关的教育活动,让莘莘学子在历史积淀中巩固其文化自觉和加强其文化自信。(三)建设校园文化,营造培育氛围文化熏染是以文化人的重要方式,通过建设良好的学校文化环境,可以营造出适合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氛围,切实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一方面,要加强高校文化建设。通过优化校园景观,增强大学生的舒适感和自豪感。校园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类,须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另一方面,加强高校校风建设,以校训为依托,形成良好和谐的校园风气。大学生在和谐的人际关系、求实的学术氛围、温馨的学习环境中体会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大学生获得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觉性,培养文化自信意识。(四)建立网络平台,丰富文化资源高校通过合理利用互联网为思想政治教育打造网络平台,借助网络挖掘并利用丰富的优秀文化资源。一方面,可以尝试在校园网上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宣传主流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切实提高学生对其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通过微信、QQ、微博等社交平台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引导学生接受主流价值观,加强学生对我国文化发展前景的信心。如何更加充分地利用网络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还有待进一步地探索与研究,高校应积极摸索、勇于尝试。(五)增强教师文化自信,加强高校队伍建设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想的引领者之一,增强他们的自身素质与文化自信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一方面,高校应通过校本培训加强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如专家讲座、游学、交流会等,以此为媒介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提高教师各方面的文化素质,增强文化自信,从而使教师成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教师应多途径提高自身的文化自信。古语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应以身作则,使教育影响和教育内容能有效地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求。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首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可以通过阅读文学经典、观光博物馆、网络平台交流等多种渠道增强自身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只有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文化自信提高了,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才能更快地提高。在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引领下,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将得到快速发展。总之,在新时代背景下,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非常必要,因此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探究具有重要价值。只有确立切实有效的培养路径,才能增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为我国培养适应新时代的人才。为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视程度,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聚蓄力量,还要积极推动文化建设,促进我国文化发展,为我国早日成为文化强国贡献力量。参考文献[1]文化周自信文彰文化.一:篇自具强有:对重繁要荣指发展中国导意义的文化理特色社会论主义文献:文化的学习云思考杉《文化》体会自[J].

觉红旗文稿,2011(10):23-24.

[2]学院学沈滢报“.,2017,33(12):40-42.

非遗”作为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载体的路径研究[J].兰州教育[3]建与郝思想桂荣教育,李本,2015(3):31-34.智.大学生文化观现状及树立文化自信研究[J].学校党

104-108.

[4]许筱靖.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生成机理及涵育路径[J].教育评论,2017(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