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模拟试卷: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测试卷(湖北武汉)01(解析版)

来源:化拓教育网
学易金卷: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测试卷(湖北武汉)

01

亲爱的同学,在你答题前,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注意事项:

1.本试卷由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全卷共8页,七大题,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你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并在“答题卡”背面左上角填写姓名和座位号。

3.答第I卷(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

4.答第II卷(非选择题)时,答案用0.5毫米黑色笔迹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5.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预祝你取得优异成绩!

第I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共9分,每小题3分)

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思想需要经验的_______,灵感需要孤独的_______,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_______。这些哪一样可以在忙碌中产生呢?我相信,奔忙,使思想家变成名嘴,使名嘴变成娱乐家,使娱乐家变成聒噪小丑。闲暇、逗留,确实是创造力的有机土壤,不可或缺。

A.积累 沉淀 观照 C.沉淀 积累 观照 【答案】A

【解析】第一空:“积累”指为了将来发展的需要,逐渐聚集起有用的东西,使之慢慢增长、完善,常与金钱、知识、经验、工作搭配。结合语境“经验”,可知应用“积累”;第二空:“沉淀”比喻凝聚、积累,沉淀自己就是让自己静下来。结合语境“孤独”,可知应用“沉淀”;第三空:“观照”意为仔细观察,审视的思考比较。结合语境“体验需要……”可知应用“观照”;故选A。 2.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既有利于人口和经济的空间结构优化,又有利于

激活有效投资和潜在消费需求,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B.观照 沉淀 积累 D.积累 观照 沉淀

B.《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

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C.在今年的央视春晚直播中,4K超清直播、5G网络传输等高科技手段的加入,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艺

术与科技完美结合的视听盛实。

D.电影《流浪地球》提供了一种中国科幻的叙事逻辑,比如在遇到整体性灾难时,不是不顾一切逃离,

而是要带着地球这个人类共同的家园,一起飞向未来。

【答案】B

【解析】B.句式杂糅,“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和“深为广大消费者所欢迎”杂糅在了一起。删去“所”字即可。故选B。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城市绿道不仅仅是一条路,它也是城市规划的“思路”,思路一变天地更宽:它也对接了现代城市

人的“心路”,让田园诗意可望可即;当然也预示者整个国家的“出路”,绿色发展没有休止符。所以,这样的绿道,不妨长一些,再长一些。

B.不要报以恶意去揣测他人,这会让你感到失落;不要以恶意去解读世界,因为无数的你将影响社会

的风气。尝试凡事投以善意的目光,世界将因你而美好。

C.网信事业的发展,日益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福祉息息相关,我们强化对网信工作的领导,实施网

络强国战略,为的就是不断满足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对互联网发展的新期待和新需求,让互联网更好地托举起美好生活。

D.合作共赢的中国倡议之所以能应者云集,关键在于顺应了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变革创新的历史大

势和时代潮流。众所周知,“一带一路”倡议的灵感,脱胎于“古丝绸之路’。

【答案】C

【解析】C.“网信事业的发展,日益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福祉息息相关”表达了一个独立的意思,且可看作是后面语句的总说句,应把“息息相关”后面的逗号改为句号。故选C。 二、(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中国经典

①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②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

③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④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

⑤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⑥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选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有删改)

4.下列对“中国经典”内涵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经典不等同于“经”,更不只是儒家经典,它所包含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 B.中国经典能够做到将儒家、佛教、道教“三教合一”,这是中国古代的一大政治特色。 C.中国经典中儒家的经典著作涵盖的内容和思想最为复杂,各种学派学说众多。

D.中国经典除了圣贤、宗教、学派的著作,还包含历史、文字学名著及诗词的名篇佳作等。

5.下列对“中国经典”形成过程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们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层层积累的漫长的经典化过程。 B.新的经典不是照着前世经典的样式定做的,它的思想与价值能被后人认可,于是渐成经典。 C.古代很多著述,被后人广泛引用,被一再解释、践行,渐渐成为了被尊崇的中国经典。 D.有的经典被皇帝定为必读书,所以必然被引用很多,也会被人反复解释,最终成为了经典。 6.下列对“如何阅读经典”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阅读经典可以使我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积累更多经验。 B.阅读经典不可因为它是经典而机械照搬,亦不可因为它象征传统而视作金科玉律。

C.阅读经典要根据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让经典知识再生和重建,使经典中一些资源被重

新发掘和利用。

D.阅读经典要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让它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 【答案】 4.C 5.D 6.A 【解析】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原文“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可知,“儒家的经典著作涵盖的内容和思想最为复杂”表述错误,故选C。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原文“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可知,“被皇帝定为必读书”不是“被引用很多,也会被人反复解释”的原因,故选D。

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原文“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可知,文中没有提到“积累更多经验”,故选A。 三、(共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7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唐)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②。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①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南游岳阳楼时写下这首诗。②行杯:浮杯,流觞;③回:回荡,摇摆。 7.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岳阳尽”“洞庭开”,既点明了诗人和朋友登临的地点,也写出了景色的渺远辽阔。 B.颈联中的“云间”、“天上”等词,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状态。 C.诗中的“愁心”、“凉风起”等词语,表现了诗人写作时愁苦、悲凉的心境。 D.“好月”、“行杯”、“醉后”表明诗人是在晚上和朋友一起喝酒赏月。 【答案】C

【解析】C.“表现了诗人写作时愁苦、悲凉的心境”错误,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写下这首诗。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处于浩渺无边的洞庭之上,那种忧戚烦闷的心情顿时为之一畅,所以“愁心去”、“好月来”便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畅然一适的愉悦心情。七、八两句写酣饮之乐,诗人醉后翩翩起舞,习习凉风吹拂着人的衣袖,似有仙举之妙,表达了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袁涣,陈郡扶乐人也。布初与刘备和亲,后离隙。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于彼。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布惭而止。布诛,涣得归太祖(指曹操)。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涣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太祖从之,百姓大悦。

迁为梁相,为政崇教训①,恕思②而后行,外温柔而内能断。以病去官,百姓思之。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卷十一》

(注)①教训:指通辻教育来感化人。②恕思:本着宽恕的原则思考。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再三强之,不许(许:答应) .C.彼诚小人邪(诚:诚恳的) .

B.涣颜色不变(色:脸色) .D.以病去官(以:因为) .

9.为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 A.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 B.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 C.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 D.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 10.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布当初和刘备关系和睦十分亲近,后来才产生了一些矛盾。 B.吕布想让袁涣羞辱刘备,甚至让士兵威胁他,袁涣宁死不从。

C.袁涣能站在百姓角度提出中肯的建议,劝谏曹操,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 D.袁涣治理政事崇尚教育引导,外表温和而内心颇能决断。 【答案】 8.C 9.B 10.B 【解析】

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彼诚小人邪”意思是:假如他实在是个小人,由此可判断:诚,确实;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宾之间、状语与中心语之间、动补之间要作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的意思是:百姓安于入土,不愿轻易迁移,千万不能突然让他们离开故土,应该顺着他们的心意,愿意去垦荒的就让他们去,不愿意去的不可勉强。“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均句意完整,故应停顿为: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故选B。

10.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语句的理解。根据原文“布大怒,以兵胁涣”可知,是吕布大怒,用刀剑来威胁袁涣,“让士兵威胁他”表述错误,故选B。

【参考译文】

袁涣,陈郡扶乐人。吕布当初和刘备和睦亲近,后来有了矛盾。吕布想让袁涣写信去大骂羞辱刘备,袁涣认为不能这样做,吕布再三强迫他,都不答应。吕布大怒,用刀剑来威胁袁涣说:“做这件事就能活,不做这件事就死。”袁涣脸色丝毫没有改变,笑着对吕布说:“我听说只有德行可以用来羞辱别人,没听说用污言秽语来羞辱别人的。假使他本来就是个君子,将不会以将军你的话为耻辱,假如他实在是个小人,将用你的的话回复你,那么受辱的是你而不是他。再说我先前侍奉刘将军,就像今天侍奉你一样,假如有一天我离开这里,再来痛骂将军,行吗?”吕布自感惭愧而作罢。吕布被杀,袁涣得以回到太祖身边。当时刚刚招募百姓去开垦荒地,百姓都不愿意,纷纷逃离。袁涣对太祖说:“百姓安于入土,不愿轻易迁移,千万不能突然让他们离开故土,应该顺着他们的心意,愿意去垦荒的就让他们去,不愿意去的不可勉强。”太祖采纳了他的意见,百姓非常高兴。

(后来),袁涣升任梁相,治理政事崇尚教育引导,本着宽恕的原则思考后再去实行,外表温和而内心果断。因为生病离开官任,百姓想念他。当时有传说刘备已死,群臣都拍手庆贺,袁涣因为自己曾经被刘备举荐为吏,独自不表庆贺。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90分)

四、(6分)

11.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

【答案】假使他本来就是个君子,将不会以将军你的话为耻辱。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句中重点词语:使,假如;固,本来;耻,以……为耻。句意为:假使他本来就是个君子,将不会以将军你的话为耻辱。 五、(26分)

阅读《傅雷家书》的节选部分,完成12、13题。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五日

你从小家庭生活过得比较好,害你今天不习惯清苦的环境.若是棚户出身或是五六个人挤在一间阁楼上长大的,就不会对你眼前的情形叫苦了.我们决非埋怨你,你也是被过去的环境,教育,生活习惯养娇了的.可是你该知道现代的青年吃不了苦是最大的缺点(除了思想不正确之外),这是一个大关,每个年轻人都要过.闯得过的比闯不过的人多了几分力量,多了一重武装.以我来说,也是犯了太娇的毛病,朋友中如裘伯伯(复生),仑布伯伯都比我能吃苦,在这方面不知比我强多少.如今到了中年以上,身体又不好,谈不到吃苦的

锻炼,但若这几年得不到上级照顾,拿不到稿费,没有你哥哥的接济,过去存的稿费用完了,不是也得生活逐渐下降,说不定有朝一日也得住阁楼或亭子间吗?那个时候我难道就不活了吗?我告诉你这些,只是提醒你万一家庭经济有了问题,连我也得过从来未有的艰苦生活,更说不上照顾儿女了。

物质的苦,在知识分子眼中,究竟不比精神的苦那样刻骨铭心.我对此深有体会,不过一向不和你提罢了.总而言之,新中国的青年决不会被物质的困难压倒,决不会因此而丧气.你几年来受的思想教育不谓不深,此刻正应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你也看过不少共产党员艰苦斗争和壮烈牺牲的故事,也可以拿来鼓励自己.要是能熬上两三年,你一定会坚强得多.而我相信你是的确有此勇气的.千万不能认为目前的艰苦是永久的,那不是对前途,对国家,对党失去了信心吗?这便是严重的思想错误,不能不深自警惕!

解决思想固是根本,但也得用实际生活来配合,才能巩固你的思想觉悟,增加你的勇气和信心.目前你先要做好教学工作,勤勤谨谨老老实实.其次是尽量充实学识,有计划有步骤的提高业务,养成一种工作纪律.假如宿舍四周不安静,是否有图书阅览室可利用?还有北京图书馆也离校不远,是否其中的阅览室可以利用?不妨去摸摸情况.总而言之,要千方百计克服自修的困难。

(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12.阅读选文1-2段,傅雷告诫傅敏,年轻人在思想上应如何正确对待困难?(2分) 13.阅读选文第3段,傅雷对傅敏在工作上具体提出了什么要求?(4分) 【答案】

12.年轻人要做好吃苦、闯大关的心理准备;知识分子不能被物质的困难压倒、丧气;要用信心和勇气去战胜暂时的困难。(若直接用原文:年轻人吃不了苦是缺点,每个年轻人都要过吃苦的关,与精神的苦相比,物质的苦不算苦,目前的艰苦是暂时的,物质的困难不会压倒新中国的青年。)言近即可 13.①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②充实学识,逐步提高业务,养成好的工作纪律。 【解析】

12.考查对文段内容的分析概括。仔细阅读选文第①②段的呢,主要关键语句,如第①段的“可是你该知道现代的青年吃不了苦是最大的缺点(除了思想不正确之外),这是一个大关,每个年轻人都要过。闯得过的比闯不过的人多了几分力量,多了一重武装”可知,傅雷告诫傅敏做好吃苦、闯大关的心理准备;第②段“物质的苦,在知识分子眼中,究竟不比精神的苦那样刻骨铭心”“新中国的青年决不会被物质的困难压倒,决不会因此而丧气”可知,傅雷告诫傅敏不能被物质的困难压倒,不要丧气;“而我相信你是的确有此勇气的,千万不能认为目前的艰苦是永久的”可知,傅雷告诫傅敏要用信心和勇气去战胜暂时的困难。 13.考查对文段内容的分析提取。仔细阅读第③段的内容,从“目前你先要做好教学工作,勤勤谨谨老老实实。其次是尽量充实学识,有计划有步骤的提高业务,养成一种工作纪律”可提取到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

意大利断想 冯骥才

①一个东西文化交流史的盲点深深吸引着我:丝绸之路的东端是中国,西端是意大利,这两端恰恰都是光辉的灿烂的美术大国。而当聚集在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的画家们,用无与伦比的写实技术在画布上创造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时,中国画家早就从写实走向写神,以幻化的水墨,随心所欲地去表达内心非凡的感受。东西方文化上具有相悖性。相悖,才各自拥有一个世界,自己的世界对于对方才是全新的。

②与别人不同容易,与自己不同尤难。比如这三座同为意大利名城的罗马、佛罗伦萨和威尼斯—— ③罗马依旧有股子帝国气象,好似一头死了的狮子,犹然带着威猛的模样。这恐怕由于它一直保持原帝国都城的规模和格局,连同昔时的废墟亦兀自荒凉着,甚至那些古老建筑的碎块遗落在地,也绝不移动。对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史来说,死去的罗马比活的罗马还要神圣。那城角、券洞、一根根多里克或科林斯石柱、一座座坍塌了上千年的废墟,远远近近地包围着我。古建筑不是死去的史迹,而是依然活着的历史的细胞。

④然而,这种罗马气象在佛罗伦萨就很难看到了。从乌菲齐博物馆二楼长廊上的小窗向外望去,阿尔诺河的两岸连同那座廊式老桥上,高高矮矮一律是文艺复兴时代红顶黄墙的小楼,在湛蓝湛蓝的天空与河水的对比下,明丽而古雅。看上去,佛罗伦萨是拒绝现代的。也许由于文艺复兴时代迸发的人文精神仍是今天欧洲精神的支柱和源泉,它滔滔汩汩,奔涌不绝。

⑤黄昏时在老街上散步。足跟敲地,好似叩打历史,回声响在苔痕斑驳的石墙上。比起罗马与佛罗伦萨,威尼斯散发着它独有的浪漫气质。这座在水上的城市,看上去像半身站在水里。那些古色古香的建筑的倒影,都被波浪摇碎,五彩缤纷地混在一起晃动着。入夜时,坐上一种尖头尖尾的名叫“贡多拉”的小船,由窄窄而光滑的水道穿街入巷,去欣赏这座婉转曲折的水城的每一个诗意和画意的角落。世界上所有傍河和临海的城市都有种开放的精神,何况这水中的威尼斯!

⑥我忽然想到今年年初到河南,同样跑了三座东方古城:郑州、洛阳和开封。这三座古城对我诱惑久矣。谁想到一观其面,竟失望的达到深切的痛苦。哪里还有什么“九朝古都”“商城”和“大宋汴梁”的气象,这分明是在内地常见的那种新兴城市。连老房子也多是本世纪失修的旧屋。郑州那条土夯的商代城墙,被挤在城市中级,好似一条废弃的河堤;从历史文化的眼光看,洛阳的白马寺差不多像个空庙;开封那花花绿绿新建的宋街呢?一条只有十年历史的如同影城中的仿古街道,能给人什么认识与感受?

⑦在梵蒂冈,最令我激动的是西斯廷教堂穹顶上那经过长长十二年修复后重现光辉的米开朗基罗的壁画。然而,说道最令我震动的,却不是在这些艺术的圣殿里,是在街头——

⑧居住在佛罗伦萨那天,晨起闲步,适逢一夜小雨,拂晓方歇,空气尤为清冽;鸟声也更明亮。此时,忽从高处掉下一块墙皮,恰有一位老人经过,拾起这墙皮。墙皮上似有彩绘花纹,老人抬头在那些古老的房子上寻找脱落处,待他找到了,便将墙皮恭恭正正立在这家门口,像是拾到这家掉落的一件贵重的东西。

⑨我不禁想,如果这事发生在我们的城市里,谁会这样做?我对一位朋友说起这事。当时我的情绪有些激动。我的朋友笑道:“你的精神是不是有点奢侈?”我一怔,默然自问,却许久不得答案。

(节选自《冯骥才散文集》,有改动)

14.结合文章第①段说说中意文化各具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15.请结合语境解释下面加点部分在文中的意思。(6分)

古建筑不是死去的史迹,而是依然活着的历史的细胞。 ........

16.通过意大利的三座古城与河南的三座古城的对比,文章揭示出我国在古城保护方面存在哪些问题?请

分条概括。(4分)

17.结合全文,说说为什么最令“我”震动的是佛罗伦萨街头的这一幕?(6分) 【答案】

14.东方:重在写神(写意),注重内心感受的表达。西方:重在写实,更关注事物本身。 15.保留着历史的原貌,并且具有历史文化价值。

16.存在的问题:缺乏独特的城市个性;历史文化遗址的原貌遭到破坏;丧失了城市本来的历史文化气韵(精神气韵丧失)。

17.这实际反映出普通市民对历史遗迹珍视的态度和强烈的保护意识。正因为这种思想深入人心,才让这些名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得以保留和传承。 【解析】

1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根据“聚集在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的画家们,用无与伦比的写实技术在画布上创造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可知,西方文化重在写实;根据“中国画家早就从写实走向写神,以幻化的水墨,随心所欲地去表达内心非凡的感受”可知,中国文化重在表达内心非凡的感受。 15.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结合语境“这恐怕由于它一直保持原帝国都城的规模和格局,连同昔时的废墟亦兀自荒凉着,甚至那些古老建筑的碎块遗落在地,也绝不移动”可知罗马一直保持着古城原貌;结合“对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史来说,死去的罗马比活的罗马还要神圣”可知,“活着的历史的细胞”指罗马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可以从这些古建筑中感受历史文化。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根据“哪里还有什么‘九朝古都’‘商城’和‘大宋汴梁’的气象,这分明是在内地常见的那种新兴城市”可概括为我国古城缺少自己的个性;根据“郑州那条土夯的商代城

墙,被挤在城市中级,好似一条废弃的河堤”“洛阳的白马寺差不多像个空庙”可概括出好多历史古迹的原貌遭到破坏;根据“一条只有十年历史的如同影城中的仿古街道,能给人什么认识与感受”可概括出我国古城缺少历史文化气韵。

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墙皮上似有彩绘花纹”“在那些古老的房子上寻找脱落处”可知,墙皮是从历史遗迹上掉落的,“老人经过,拾起这墙皮”“将墙皮恭恭正正立在这家门口,像是拾到这家掉落的一件贵重的东西”可看出普通人对于历史遗迹有很强的保护意识,正是因为普通人都有保护意识,才能让古迹得以保留和传承,当地人们的这种意识让我震动。 六、(8分)

根据要求完成18、19题。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特别是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在中华文明史上蔚为壮观。学校准备开展一次以“走进《诗经》”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8.你们小组选取了《关睢》这首诗进行研究性学习,请拟写三个研究方向。(3分)

19.在班里的诗歌朗诵会上,小明同学用十分激昂的语调朗诵了《蒹葭》这首诗。你作为点评嘉宾,这样

评价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0-120字)。你有理有据的点评,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5分) 【答案】

18.【示例】《关雎》的创作背景;《关雎》的语言特点;《关雎》的历史地位;《关雎》的主要内容;《关雎》的诗旨探究等。

19.这首诗写的是对渴慕倾心的伊人执着追求,但伊人却始终宛在水中央,如镜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即的苦闷与感伤。 【解析】

18.本题考查探究能力。《关睢》是《诗经》中的著名篇章,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作答时任选一个角度进行研究均可,如:《关雎》的语言特点,《关雎》的表现手法,《关睢》的美学价值,《关睢》的情感价值培养。 19.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评价。《蒹葭》是《诗经》中的著名篇章,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作答时任选一个角度分析评价均可。

从内容角度分析评价:这首诗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苦闷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

从象征角度分析评价:“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洄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

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 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评价: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七、(5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纵观古今,发掘和发挥自己的优势成就人生的人比比皆是。因此,发挥优势,有助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请以《发挥优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少于600字。

【解析】本题为命题作文。题目比较简单,没有审题障碍。“优势”指比对方有利的形势或环境,也可理解为长处,根据提示“发挥优势,有助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得出,本文要以发挥自身优势从而在某领域取得一定成就为中心论点。根据“发掘和发挥自己的优势成就人生的人比比皆是”可得出,在文中要选取发挥自己的优势成就人生的事例来支持论点。如:田忌赛马中,孙膑建议田忌:“您用自己的下等马和齐威王的上等马赛,用自己的上等马和他的中等马赛,用自己的中等马和他的下等马赛。”结果一负两胜,赢了齐威王一大笔钱,这就是充分发挥优势的结果;法拉第——文学上的白痴,智商几乎弱智,因为发现自己对理科的特殊感觉,痴迷于电学研究,发现了电磁原理,建立了电磁学说,将人类带进了一个电的世界;运动员博格斯充分利用自己矮小的优势,行动灵活迅速,在球场上如一颗子弹般身手敏捷,因为个子矮小,他运球重心低,失误率极低,并且不引人注意,抄球常常得手,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后卫。本题要求写议论文,一定要选用说服力强的名人事例,最好能从正反两方面选取事例,论证观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