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市2021届八上语文期末调研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各句子中表达方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空警-2000”预警机,喷射五颜六色的彩烟,在蓝天铺展一条绚烂航路。 B.铁翼飞旋,惊雷滚滚。
C.他们是新一代国家防空“天网”的中坚力量,是我军来自国土防空作战的剑锋刀刃。 D.铁阵,如山如岳。口号,如海如潮。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宏敞 踏青 严谨 一应具全 B.纵横 岔道 拓展 无遐一顾 C.汴粱 香烛 田畴 摩肩接踵 D.覆灭 卒年 严谨 疏林薄雾
3.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译: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 B.行天下之大道。(译: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 C.曾益其所不能。(译:增加他所不能干的事情。)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4.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B.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C.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D.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
5.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汉字听写大赛,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汉字之美,从而更加重视汉字书写与汉字文化传承。(将“汉字书写”与“汉字文化传承”互换位置)
B.故宫博物院展出了两千多年前的新出土的文物。(把“两千多年前的”调到“新出土的”后面) C.韩国允许美国在韩国建萨德导弹系统,对于具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国人民是不能容忍的。(将“对于”调至句首,并在“导弹系统”后加“的事件”)
D.未来,人们利用LIFI或许能够实现只要有灯光的地方就可以上网,甚至能看高清视频。(在句末加“的梦想”) 二、名句默写
6.(9分)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 (1)两岸连山,__________。 (2)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 (3)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 (4)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 (5)__________,皎皎河汉女。 (6)岂不罹凝寒,__________。 (7)__________,志在千里。 (8)夕日欲颓,__________。 三、字词书写
7.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按照拼音写汉字。
对称(____) 丘壑(____) 镂空(____) ...
重峦叠嶂(____) 斟zhuó(____) 轩榭(____) ...池沼(____) 玲lónɡ (____) lín xún(____) .别具jiànɡ(____)心 四、诗歌鉴赏 8.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 指的什么?
2)请发挥想象 用生动的语言描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面。 五、文言文阅读 9.(一) (15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4分)
略无阙处 夏水襄陵 ..或王命急宣 乘奔御风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 “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出三峡的什么特点?(2分) 5)作者在描绘春冬之景时语言隽永,耐人寻味,试对其进行赏析。(2分) 1)三峡适合修建大型水力发电站,请你在文中找出依据填写下表。(3分) 理由 水量大 落差大 10.阅读选文,完成小题。(17分)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
原因(先找出原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说明)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可见水流速度迅猛。 方山子传(节选) 苏轼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3)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遂至承天寺 (2)相与步于中庭 (3)余告之故
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过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D.问余所以至此者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小题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1)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呼 余 宿 其 家
2)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
六、现代文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榫一卯①总关情 黄秀芳
①我很喜欢古建筑,尤其是木构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都品玩不尽。
②中国的传统建筑,从技术到文化,常常衍生得奇妙、自然。考察中国传统木作建筑时会发现,技术最初的目的越是简单、实用,其效果却越是神奇、伟大。 ③最让人折服的例子之一,是榫卯。
④榫卯是两个独立的木构件,一凸一凹,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成为一体。这是一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各自做一点改变,就可以完成并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其功效是,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需要连接多少构件,就可连接多少,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
⑤榫卯的功用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众所周知,木材有热胀干缩的“活性”,而榫卯的连接,又是木构件间的柔性的结合,因此有了一定移动或者说松动的余地。这看似缺
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由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缺点就成了优点;垂直方向结合的榫卯,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卯,咬合在一起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或拉伸。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互相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
⑥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耗能作用,于是即使地震来袭,也自岿然不动。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座建于公元1056年的木塔,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全塔有数以万计的木构件,全以榫卯咬合的方式连接、固定,以至于牢固..不破。
⑦榫卯的功用极其简单,即两个部件的组合。但越简单,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也越伟大。最终它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还有他,万众最终如同一体。
⑧榫卯何人发明,又发明于何时?无从可知,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
遗址上的建筑。但它一旦出现,便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并直指木构建筑的灵魂所在:单体不是核心,单体之间平衡有序的连接与融合的关系,才是要旨。当你看到颠三倒四,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组合关系被连接得天衣无缝时,你就会有一种顿悟:任何一个世界、组织、机构、团体,都是由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而“关系”的精髓就是榫入卯眼。格格不入是行不通的。或者说方枘圆凿——方形的榫头也是入不了圆形的卯眼。榫卯结构就是这样令人开悟,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有改动)
(注)①榫卯(sǔn mǎo):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1)(2)题。
(1)文章除了介绍榫卯的连接功用外,还介绍了榫卯的哪两种功效? (2)文章第④段和第⑤⑥段的顺序能够调换吗?为什么?
2)下面这则材料是否可以作为本文的例子?如果你认为可以,请指出放在哪一段中合适,并简述理由;如果你认为不可以,也请简述理由。
(材料)在收藏老家具的人中流传着一句老话,叫“摔断胳膊摔断腿,不能摔断榫”。 3)文章第⑦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请从说明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 ..
(2)无从可知,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 ....5)结合全文,说说题目“一榫一卯总关情”的含意。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月亮,在半梦半醒之间 迟子建
①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都是圆着脸,没心没肺地笑。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着,该亏的时候则亏。它的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所以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
②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带给我踏实的睡眠。可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了。穿窗而过的月光,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这调皮的月光,让我只能睡睡醒醒。
③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带着股嫩嫩的绿意;夏日的月光,饱满丰腴;秋天的月光,洗尽铅华,安详恬淡;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落到雪地的月光新鲜明媚。相比较,冬春之交的月光,就没什么特别动人之处了。雪将化未化,草将出未出,此时的月光,给人犹疑之感,瑟瑟缩缩的。 ④今天是满月的日子,当我回到自己的住处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微醺的缘故,未及望月,我就熄灯睡了。大约凌晨三点,我被渴醒了。床边的小书桌上,通常放着一杯白开水。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
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喝过这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后,我感到无比畅快。
⑤回床的一瞬,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刻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哪,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地跳跃在山顶上的,就是夜半时高高地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林中的月亮。A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B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是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掩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
⑥看过了这样的月亮,我再回到床上时,又怎能不被美给惊着呢!虽然我接着睡了,可是眯上一段时间,又惦记着什么似的,醒来了。只要睁开眼,蒙胧中会望一眼窗外——啊,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C月亮终于沉到了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了……这是那一夜的月亮,留给我最后的印象。
⑦第二天彻底醒过来时,天已大亮,早没有了满月时的圣景。消尽了白雪而又没有返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单调。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它因为燃烧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去。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就不再燃烧了。因为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
⑧我怎么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却看见了上天把月亮抛在凡尘的情景呢。假使我彻头彻尾地醒着,这样的风景即使入了眼,也不会摄人心魄。正因为我所看到的一切在黎明与黑夜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那团月亮,才美得夺目。 (选自《知识窗》,有删改)
1)阅读第①段,说说作者认为太阳和月亮有什么不同。
2)请从修辞或词语运用的角度,简要赏析文章第②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3)文章A、B、C三处画线的句子具体描写了“那团月亮”夺目的美,请任选一处,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美的。
4)说说文章第⑦段中“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一句给你的启示。 七、语言表达
13.请根据下面一则新闻材料,拟写新闻的导语部分。(不超过50字) 我国首位女性航天员有望入住天宫一号
本报讯 据《京华时报》报道,__________________。
在去年确定的我国第二批航天员队伍中,有“两朵金花”一直备受关注,但至今未露面,据了解,这两位入选的女性航天员均来自空军运输航空兵部队,平均飞行时间达上千小时。
据悉,将随“神十”飞天的一位女性航天员来自山东烟台。据媒体此前报道,此人名叫王亚平,是一位“80后”女飞行员,曾驾机参加汶川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消云减雨及多次战备演习。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原副总指挥张建启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我国空间实验室的有人交会对接任务,就很可能有女航天员参与。届时,我们将实现真正的‘嫦娥飞天’梦想。”
《国际太空》杂志执行主编、航天专家庞之浩表示,“一般情况下,女航天员首次飞天,最多上一名,因任务尚处于探索过程,一切活动要以安全为主”。 八、作文 14.作文
“无可奈何花落去”是诗人读懂人生的感慨,“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是歌手读懂真情的呼唤,“先忧后乐”是文人读懂时代的担当,万有引力是科学家读懂苹果落地的思考……一诗一文,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需要用慧眼去阅读,用心灵去感悟。 请以“读懂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②可以记叙经历,抒写感受,也可以发表议论。③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D 3.C 4.C 5.A 二、名句默写
6.(1)略无阙处 (2)晴川历历汉阳树 (3)大漠孤烟直 (4)谁家新燕啄春泥 (5)迢迢牵牛星 (6)松柏有本性 (7)老骥伏枥 (8)沉鳞竞跃 三、字词书写
7. chèn hè, lòu luán 酌 xiè zhǎo 珑 嶙峋 匠 四、诗歌鉴赏
8.1)自然的意趣,人生的真谛
2)诗人在屋前的竹篱笆边上采摘菊花,无意中抬头看见南山幽静的景色。 五、文言文阅读
9.2)阙:“阙”同“缺”,空缺,空隙。襄:上,漫上。或:有时。 奔:奔驰的快马。
3)(1)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2)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4)一是突出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突出山高峡长岭多的特点。
5) 动静结合:“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 描写角度多变,有俯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有仰视,“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俯仰生姿;语言精练;“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三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茂”写柏树;情感交融。“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答出任意一条即可,或者有原句,有分析,言之成理也可) 1)
理由 水量大 水速快 落差大
10.3)(1)遂:于是,就 (2)相与:一同,共同 (3)故:缘故,原因 4)B
原因(先找出原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说明)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可见水量丰足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可见水流速度迅猛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可见地势起伏,水流落差大。 5)(1)(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 (2)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 1)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2)①苏轼:被贬官; 方山子:“不遇”②苏轼:寻友、赏景: 方山子:隐居 六、现代文阅读
11.1)(1)介绍了榫卯的平衡与耗能两种功效。
(2)不能调换。第④段介绍榫卯的连接功用,第⑤⑥段介绍榫卯的两种功效。而榫卯的两种功效是因连接而生发的,第④段和第⑤⑥段间存在逻辑关系。
2)示例一:可以。应该放在第④段中。因为这段材料突出说明了榫的连接功用,而文章第④段也正好说明的是榫卯的连接功用。
示例二:不可以。因为材料主要说明榫在家具结构中的重要作用,而文章主要说明榫卯在古代木构建筑中的作用。
3)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段承接了上文对榫卯技术方面的介绍,引出了下文对榫卯所衍生出的文化的介绍。
4)(1)“功臣”一词说明了榫卯结构对山西应县木塔的抗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2)“迄今为止”说明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只是到目前为止可见的最早的榫卯木结构建筑,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一榫一卯都关联着人的情感。简单、实用的榫卯是如此的神奇、伟大,让作者深深为之折服;并由此领悟到,事物都是由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其精髓是榫入卯眼。
12.1)太阳总是圆着脸,而月亮的每一次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亮撩人的情态,活泼、好动,给人一种亲切之感。月亮如同怀中的宠物,赶不走,驱不动,就这样依恋着“我”,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对月光的喜爱之情。
3)示例一:A处。以猜测的口吻写出了月亮经历了一夜的行程变得有些疲劳,如同一盏挂在树梢的灯,既写出了月亮给人的真实感受,又写出了林中的月亮没有旷野的月亮那么通明,无遮无阻。
示例二:B处。原本是光秃秃的树枝,月亮的照射使得它们显得流光溢彩,是月亮让这些已经脱去外衣的树木在夜间变得生机勃勃。
示例三:C处。真实地写出了月亮在不同时段给人的不同感受,在树梢时如同一盏灯,在远处的地平线上时如同篝火,不同时段的月亮展现了不同的美。
4)示例:人要勇于奉献,用自己的付出造福他人;人生因为付出才精彩。 七、语言表达
13.我国女性航天员有望乘坐神舟十号飞船入住天宫一号,未来两年内,太空中将出现中国女性航天员的身影。 八、作文
14.范文: 读懂担当
有人说,当今人们缺乏担当精神,人情越发冷漠。这种看法过于片面。因为,在这个社会上,有那么多默默担当的人,不同年龄阶段,却同样温暖着周围的人,也令我读懂了担当。
患病同学无法行走,年仅10岁的少年张运昌用弱小的身体,背着患病同学上下楼、去学校。这一背就是两年,风雨无阻,一步一步踏出默默担当的道路。他的行为令我敬佩不已,也让我读懂了:担当,即使年龄幼小,也可以做到。
90后女村医张琼仙,舍弃医院优越的工作条件,来到海拔1300米的麒麟村卫生室,为村民看病出诊。村民散居,山路难行,她却收费低廉,只为村民需要,她无愧于村民心中的好医生的称号。从她的身上,我读懂了,担当是不为名利的付出。
在西非马里,一辆载有500多公斤炸药的汽车,驶入维和部队的营区。在这危难的紧急时刻,正在执勤的申亮亮立即发出预警信号,警示后防部队隐蔽。同时,他本可以安全撤离现场,却用生命的最后37秒换回了所有战友的平安。从他的身上,我读懂了担当的内涵:身肩责任,舍己救人。
重庆一处山体发生泥石流,一个84岁的过路村民被埋压,一位消防官兵徒手刨土救人,虽然指甲磨烂,鲜血不止,然而这位消防官兵只想着早一些将老人救出。他被人们誉为“刨土哥”。从他的身上,我读懂了:担当是将受难的人视为亲人的救助。
十五年前,有两位残疾老人贾海霞、贾文其,一个双目失明,一个没有双臂,他们在50多亩的河滩上种树。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将绿意种遍河滩。身体的残疾没有阻挡他们为民造福的愿望,他们一起谱写了新时代担当的篇章。两位老人的事迹让我懂得了:担当是多年如一日的默默付出。
57岁的环卫工周刚为在雨中执勤的武警战士撑伞,他只是腼腆地说:“不想战士浇着。”多么简单朴实的想法,多么温暖人心的举动。勤劳淳朴的环卫工撑起的不仅是一方晴朗的天空,更是一份从容和美丽。一个不起眼的举动令我读懂了:担当可以从一件小事做起。 还有很多敢于担当的事例,不胜枚举。
他们,小到10岁少年,大到将近60岁的老人,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为了出名,他们都在自己的生活轨迹里默默地担当着,诠释着“担当”的真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