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墩施工方案
(坪桥工程)
桥 墩 施 工 方
编制单位: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广汉市政道路及桥梁工程项目
DB工程总承包项目经理部 编制时间:
2011 ______ 年色月
桥墩施工方案
—、编制依据
1、 坪桥河大桥设计图纸;
2、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城市桥梁工程施 工与
质量验收规范》(CJJ2-2008);
3、 其他相关质量规范; 4、 施工现场情况。
二、工程概况
本工程坪桥河大桥为拆除原址重建大桥。设计起点位于沱水路南邻 川交一处,设计终点位于沱水路北邻黑塔街;新建桥全长116.05m,宽 18m,机动车道宽激动车道宽
11 m人行道宽3.25m
X2,栏杆 0.25m X2o
该桥0#桥台采用钢筋混凝土重力式
础,3#桥台采用桩柱式轻型桥台,
U台,钻孔灌注群桩基
每个桥台采用4根直径D150cm
桩基。桥墩采用带盖梁三柱桥墩,墩柱直径
D150cm钻孔灌注桩。
三、施工技术方案及施工工艺流程 (-)设备人员投入
D130cm桩基直径
① 25吨汽车吊1台; ② 300KW发电机1台; ④ 插入式振捣棒2根;
2、为保证工程施工,计划投入施工人员20人,其中工程技术管理人 员
1人,施工管理人员2人,安全管理人员1人,试验管理人员1人,专
业施工人员15人。在施工过程中视施工进度要求可再继续增加或
减少人员及设备。 (-)施工计划
预计2011年5月开始坪桥河大桥的墩柱施工,2011年7月底结 束敦柱、桥台施工。 (三)施工工艺
1 V模板
① 模板设计与制作为保证碇外观质量,加快施工进度,模板设计为翻模, 模板单节高度为3m每3节为一套,每节模板间为①16高强螺栓连接。 ② 模板翻升
每套墩身翻模有三节模板组成,每节模板高度为3米,总高度9
米。墩身碇第一次浇筑应浇满第三节模板,即9米的浇筑高度。翻模 时,保留最顶上一节的模板,作为翻升下层模板的持力部分,然后采用汽 车起重机配合将最后二节模板拆除,翻升至顶层模板上方相应的平面位 置上,并予以校正联接固定。每次翻升两层模板,浇筑两节模板高度,碇 浇筑高度6米。照此循环交替翻升,直至完成整个墩身施工。
(3) 模板安装
施工前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使施工人员熟悉和掌握钢模板的 施工与操作技术。 钢模板的布置与施工操作程序均应按照模板的施工设
计及技术措施的规定进行。模板使用前,应进行预拼装,对各部 位几何尺 寸' 平整度作严格检查。正确无误后方可进行立模,每次安装前将模板表 面及接缝处清理干净,用脱模油涂抹均匀,脱模油用机油兑柴油。模板 用汽车吊提升与安装,操作工人在操作平台上施工。
在起吊模板前,要根据编号,按拼装先后顺序把模板运到墩下。吊装模板 应由专
人指挥,防止模板在起吊过程中晃动过大与墩身或脚手架碰撞, 同时严禁墩下站人,以确保安全。安装模板时,平台上要至少两名模板 工,在模板起吊到安装高度时,用特制的钢筋拉勾把模板拉向墩身,工 人分站模板两侧,用手扶持钢模与持力模板联接,固定好对拉螺杆。如此 反复循环至到安装好一层模板后,再安装下一层模板。④模板校正
模板安装好后,对其轴线位置、水平标高,各部分尺寸、垂直度 进行 检校,直到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高墩施工最主要的是垂直度的控制, 本工程利用垂球吊垂线及竖直度检测尺来控制竖直度,通过模板间的拉 杆和连接螺栓来实现结构断面尺寸调整。模板整体的校正通过模板顶端 的揽风绳来控制。最后再用全站仪与水准仪复核模板的坐 标及高程 ⑤ 拆模
待碇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5%以上时即可拆模,本工程采用翻模施 工,即上面一节模板不动将下面2节模板拆除,翻到上方。拆模有两名 木工配合进行,先在需拆除的模板上挂上吊钩,再松动螺栓,在只剩2 个螺栓时,由一人扶持模板,一人拆除螺栓,防止模板突然脱落。在模 板离开墩身后,也要用拉勾拉住模板慢慢放开,防止模板晃动过大撞击 墩身。 ⑥ 操作平台
整个高墩施工操作平台是由脚手架搭而成(详见脚手架搭设施工工艺本 节第五点)。
2、钢筋安装
钢筋在预制场工制作,现场绑扎,必要时可用点焊焊牢,主筋用电 渣压力焊焊接。在钢筋安装时进行两阶段控制,第一阶段控制主筋接 头、主筋间距' 箍筋间距在规范规定范围内,同时控制钢筋数量,避免出 现少筋现象;第二阶段在
完成模板安装定位后,再次检查'调 整钢筋间距 及保护层厚度。钢筋加工尺寸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钢筋绑扎、焊接 等符合规范要求。经监理验收合格后进行模板拼装。
3、碇浇筑 (1)
采用商品碇浇筑。
(2) 控制混凝土拌和物的运输时间。如混凝土运至浇筑地点后发生离 析、严重
泌水或坍落度不符合要求等现象时,不得采用。
(3) 混凝土浇筑前,应对模板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符合规范及设计
要求后方可浇筑。模板内的杂物和积水应清理干净。混凝土浇筑按一定 厚度、顺序和方向分层浇筑。浇注时注意碇应对准串筒灌入墩身,以防 洒落外边伤及工作人员,模板内的作业人员应随时与模板外面的人员保 持联系,串筒出料口与工作面应不大于
2m距离。灌注碇
的过程中,应经常检查模板,以防模板加固不牢固而变形,或漏浆。
(4) 混凝土施工使用插入式振动棒振捣。振捣时应注意移动间距不得超 过振动
器作用半径的1.5倍;与侧模应保持50~100mm勺距离;每一处 振动完毕后应边振动边徐徐提出振动棒;应避免振动棒碰撞模板。
(5) 控制混凝土的分层厚度,每次混凝土的分层厚度均控制在30〜 40cm之
间,从墩身的内侧顺时针方向布料,采用插入式振动棒振捣,按 平行式布置振捣点距模板边缘保持5-10cm振捣作业采用分层振 捣。振 捣以混凝土表面停止下沉、不冒气泡、表面平坦、泛浆为止。
6)浇筑过程中或浇筑完成时,如混凝土表面泌水较多,须在不扰 动已浇筑混
凝土的条件下,采取措施将水排除。
(7) 混凝土浇筑期间,应设专人检查模板稳固情况,当发现松动' 变 形、移位
时,应及时处理。
(8) 为减少施工缝对外观影响,每次碇浇筑至模板顶,用木抹子将 沿口 抹
平,使施工缝与模板接口重合。碇终凝后及时养护,养护采用专用碇养 护剂整体喷涂,防止碇表面早期开裂,保证养护质量。养护时间为7~14
采用插入式振动捧进行振捣,振捣时应分层进行,厚度为30-40cm
(即振动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且一次连续灌筑。严格控制碇坍 落度,碇适当振捣,以碇不再下沉,表面开始泛浆,不出现气泡为止。 浇筑碇坚持动态质量控制和“三方值班制”(工程项目领导' 技术人 员、试验人员),人、机、料、工各环节有一不具 备,质检工程师不得签 开盘令。混凝土构件养护,采用草帘覆盖,并洒水进行养护。试件以同龄 期者三块为一组,并以混凝土构件标准养护条件进行养护。
四、 施工工艺流程图如下:施工准备——模板' 搭设脚手架一一分层吊装 模板、校对一一钢筋笼安装、浇注碇一一养护一一拆模
五、 起重机的施工工艺
1、起重机的性能参数
①QY 25C气车起重机的主要结构性能参数如下: 主起重臂:型式:一节基本臂和三节伸缩臂
臂长:最小臂长9.87m,最大臂长30.13m伸缩型式:单机液压缸和钢丝绳 滑轮系统的同步伸缩
f) 副起重臂:型式:桁架式结构副臂 臂长:7.5m g) 变幅油缸:型式:双作用 h) 伸缩油缸:型式:双作用
②操作范围分析图
9
2、实际施工情况,由于墩身较高及施工场地窄,必须考虑起重机的停放 位置,
以确保桥墩施工的安全顺利进行。起重机自重较大,因此 在碇施工 前必须把起
重机所经便道修好、压实,满足其行驶要求。所
停放的位置必须分层填筑、碾压,满足起重机在达到最大起重重量时 能 安全、顺利施工。
六、脚手架的施工工艺
K搭设原则和形式本工程脚手架主要用于高墩施工操作平台,所承受的 荷载为施工 材料、手持工具和人员, 根据桥墩的具体情况和所处位置不 同其高度和平面位置有所差异,总体的原则是保证施工安全搭拆方便, 同时满足工期的要求。
2、脚手架搭设技术要求
(1) 钢管选用外径45加壁厚3.5mm的焊接钢管。立杆、横杆和斜 杆的 最大长度为6.5mo钢管材质采用Q235A(3号)钢,其力学性能应 符合国 家现行标准《炭素结构钢》(GB700-89)中Q235A钢的规定。施 工中不允 许超过设计荷载。
(2) 根据《可铸铁分类及技术条件》(GB978-67)的规定,扣件采用机械 性能不低于KTH330-08的可锻铸铁制造。铸件不得有裂纹、气孔,不宜 有缩松、砂眼、浇冒口残余披缝,毛刺、氧化皮等清除干净。 (3) 扣件 表面应进行防锈处理。所有扣件紧固力矩,应达到 45〜 55N・m。
(4) 施工中不允许超过300kg/m2的施工荷载限值。 3、脚手架搭设构造要求
(1) 本工程采用脚手架搭设的工艺流程:地面平整、基础夯实、安放底 座、竖立杆和安装扫地杆、搭设水平杆和斜撑、设置剪刀撑和斜 杆、满铺 脚手板、安装防护栏。
(2) 立竿间距横桥向为1米、纵桥向为1米,高度方向水平杆步距1・8 米,底层设扫地杆。
(3) 横向水平杆设在纵向水平杆下方。 (4)剪刀撑沿高度和长度方向连续设置, 剪刀撑跨越立竿不少于 根,与水平成45~ 60度角。
(5) 根据施工情况搭设施工平台,在平台位置满铺竹篱板,脚手板 采用 竹篱
板,竹篱板采用铁丝与钢管绑扎固定。
4、脚手架安全性计算
(1 )计算依据:《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程》
(JGJ130-2001);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2002);《建筑施工 手册》。 (2)条件:L二 1m lb二 1m h = 1.8m; H)= 36m 施工荷载 qk二 3KN/rii;
2
脚手架结构自重gk二0.11KN/m脚手板自重qp二0.3KN/m;素填土地 基承载
力fg-130KN/叶;
(3)纵向水平杆验算 ①抗弯强度验算:
MLx= 1.2(g k+ qP)l a/8 + 1,4q kl a/8
2
=1.2 x( 0.11+0.3 )x 178+1.4 x3X 1/8 =0.5865KNrg
(T=
MmaxW=0.5865X 10/5.08 x 10=115.5 N/mm< f 二 205N/mrii 符
632
合要求。
② 挠度变形验算:作用在水平杆上的线荷载:
q= 1.2 x 0.41 +1.4 x 3=4,692KN/m
挠度 v 二 5ql a/(384EI)二5x 4.692 x 10007(384 X 2.06 x 10
4
X12.19X10)
二2433minv1000/150= 6.7mm
符合要求。
(4) 横向水平杆验算抗弯强度验算:
纵向杆传递的集中力Fi= ql a+ 1.2 (g k+ qjl a
4
5
=4.692 x 1 + 1.2x 0.41 x 1 二 5.184KN
MLax= 3EI b/20 二 3x5.184 x 1/20 二 0.7776 KNm;
(T=
MmaxW=0.7776x 10/5.08 X 10
2
2
63
=153.07 N/mm ① 长细比验算: 由规范查得以下数据:k二1.55; IP1.5; 立竿计算长度:10=kuh=1.55x1.5x1.8=3.1185m 长细比:入=l o/i = 3.1185/1.58= 197.4<205 符合要求。 ② 轴向承载力验算:结构自重产生轴向力:Ng=Hogk+l al bq p =36x0.11 +1x1x0.3 =4・26KN施工荷载产生轴向力: Nq-\"! al b C|k =1x1x3=3KN立竿轴向力组合值: N 二 Ng+Nq二4.26+3二 7.26KN (T = N/( © A) = 7260/(0.186 x 4.89 x 100) =79.82 N/mm< f 2 =210N/mmo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