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08届高三第六次月考
历 史
命题:长沙市一中高三历史备课组
(时量:90分钟 满分:100分 )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外交经历了从屈辱外交到独立自主外交的发展历程。回答1—3题。 1.下列历史人物中较早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的是 ( B )
A.林则徐 B.洪仁玕 C.曾国藩 D.孙中山 2.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 B )
A.毛泽东访苏 B.日内瓦会议 C.亚非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外交政策作了重要调整,主要表现在 ( D )
①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的国策
②坚持长期对外开放的政策 ③奉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 ④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 ⑤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鸦片战争以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想逐渐得到国人认同。但“学什么”“如何学”仍然是发人深省的问题。回答4—7题。
4.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 ( B )
A.是中国历史上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B.主张利用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自己
C.启迪着国人挣脱传统文化的牢笼,全面学习西方 D.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对西方军器制造介绍 5.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洋务派 ( B )
A.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 B.先后打出了 “自强”“求富”的旗号
C.突破了顽固派的阻扰,将资本主义方案付诸于实践 D.在甲午中日战争中遭到毁灭性打击,此后退出历史舞台 6.康有为和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 D )
A.在军事方面主要是改习洋操,实行募兵制,添设海军
B.以“公车上书”为序幕,前后延续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C.将维新思想付诸于实践,动摇了封建政治制度 D.因“戊戌政变”而夭折,但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7.“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据此,孙中山强调通过辛亥革命同时完成( B )
A.政治革命 B.社会革命 C.民族革命 D.新民主主义革命
近现代社会,许多国家通过政治变革来探索本国发展道路。回答8-10题。
8.有人说英国的革命实际上是议会的革命,“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这实际表明 ( C )
A.革命前后国王的地位没变,议会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B.革命后议会和国王共掌国家大权,二者是平等的 C.革命前后国王和议会不仅互换了地位,而且发生了质变 D.革命前后人民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都处于无权地位
9.《海国图志》中记载:“(某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爵房者,有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师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择有才识学术者处之。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之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辗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这段文字描述的制度是
( A )
A.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及上下两院制 B.法国的民主共和制及国民公会制 C.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及参众两院制 D.德国的立宪君主制及联邦帝国两院制
10.19世纪晚期一家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守旧党、中立党和维新党其实分别是指 ( D )
A.顽固派、洋务派和革命派 B.东林党、国民党和共产党 C.保国会、兴中会和同盟会 D.顽固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在近代,中国对外交往日益积极,中国政府领导人与世界大国领导人有了更多的交往。回答11-12题。
11. 下列对这张历史照片的背景解读,最有可能正确的是 ( A )
1896年,李鸿章在德国,亲自前往俾斯麦家乡,与赋闲在家的俾斯麦会谈
A.甲午战争以后,李鸿章出访德国购置军火,并拜访俾斯麦,学习强国之道 B.李鸿章签署《马关条约》后,为国人所不容,暂避欧洲,游历诸国 C.甲午战败后,李鸿章游历欧洲,为中国的戊戌变法寻找帮助 D.李鸿章为了推动德国参与俄国领导的干涉还辽,亲自拜访俾斯麦
12.下面这张照片是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的合影,在开罗,三国达成协定 ( D )
A.战后成立联合国,加强国家之间的协作 B.废除英美在中国所攫取的治外法权等特权 C.抗战胜利后,英美“扶蒋反共”
D.坚持对日作战,直至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
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有助于推动中国的发展,反之,则可能带来社会动荡。回答13—15题。 13.中共一大提出党的奋斗目标是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后来,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党在哪次会议上对这一目标做出了调整? ( A ) 造
B.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C.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 D.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15.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此前,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不断犯错误,这种错误开始于 ( A )
A.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 B.《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C.“五一六通知”和“十六条” D.“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提出 16.被马克思誉为“预示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的重大科技成果是( B )
①造纸术 ②印刷术 ③火药 ④罗盘针 A.中共二大
B.中共三大
C.八七会议
D.遵义会议
14.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从而提出了总任务 ( C )
A.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7.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C ) ①促成英国的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②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 ③给亚、非、拉美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④欧洲同非洲、亚洲的贸易扩大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8.英国前海军军官孟席斯因著有《1421-中国发现美洲》一书而名噪一时,他在关于郑和的研讨会上说,郑和或是明朝的远洋船队可能早于西方航海家哥伦布第一个发现美洲大陆。据此观点,美洲被发现的史实提前了( C )
A.59年 B.67年 C.71年 D. 87年 19.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是 ( D )
A.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 C.民主思想的启蒙
B.封建文化的复兴 D.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欧洲之所以能进行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回答20—23题。
20.如果说“科学革命”导致了近代自然科学勃兴。那么,科学革命的先驱应该是( B ) A.但丁 B.哥白尼 C.宋应星 D.牛顿 21.揭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序幕的重大发明是( B )
A.飞梭 B.“珍妮纺纱机” C.蒸汽机 D.汽船
22.“这场革命提供了将新学说(注:启蒙思想)付诸行动的一个实验性的示范。”这场革命首先是指 ( C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法国大革命 C.美国独立战争 D.尼德兰革命
23.按照1787年美国宪法的规定,分别执掌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国家职能部门的是( D ) A.议会、法院、总统 B.国会、高等法院、总统
C.议会、检察院、总统 D.国会、最高法院、总统 24.独立前的海地 ( B )
A.曾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后来又遭受法国的殖民掠夺
B.先后是西班牙和法国的殖民地,殖民者在这里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C.一直是西班牙的殖民地,1804年才成为独立国家
D.在1791年爆发了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起义,其著名领袖是伊达尔哥 25.马克思主义来源于 ( A )
①德意志古典哲学 A.①②③④
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②③④
D.①③④
③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④马克思、恩格斯长期的革命实践
B.①②③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16分,27题14分,28题20分,共50分)
26.(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将中国政府与前俄帝国政府所订立之一切公约、条约、协定、议定书及合同等项概行废止,另本平等,相互、公平之原则,……重定条约、协约、协定等项。
第十条 苏联政府允予抛弃……一切租界等等之特权及特许。 第十二条 苏联政府允诺取消治外法权及领事裁判权。
——《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1924年5月31日北京
材料二 帝国所期求者,……大东亚新秩序,以此贡献于世界持久和平。而国民政府自革新以来,夙与帝国同志……
帝国……断然交还在中华民国之一切帝国专管租界,承认收回上海共同租界、厦门共同租界及北京公使馆区域,撤销治外法权等。
——日本《帝国政府声明》1943年1月9日
(注:1941年12月9日,中国政府正式发布《中国政府对日宣战文告》,明确宣布:“正式对日宣战,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
材料三 (一)废除美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关闭在华美国法院及领事法庭。……(二)废除“辛丑条约”,终止其给美国的特权。美国愿……将北平使馆租界……移交于中华民国政府。(三)美国同意终止在上海、厦门租界特权。……
——《中美平等新约》1943年1月11日华盛顿
材料四 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年2月14日莫斯科
材料五 最近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这些原则是:甲、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乙、互不侵犯;丙、互不干涉内政;丁、平等互利;戊、和平共处。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而现时存在的恐惧和疑虑,则将为信任感所代替。
——《中印联合声明》1954年6月28日新德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与苏、日、美外交的分别是中国的哪个政府?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苏联、日本、美国在华特权先后被取消的原因是什么?(9分)
参考答案:苏——北京北洋政府、(1分)日——南京汪伪政权、(1分)美——重庆国民政府。(1分)
苏联:苏联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国际封锁,获得更大外交空间;(1分)中国政府希望收回被侵略的权益,(1分)所以,双方签订协定,取消苏联在华特权。
日本:重庆国民政府通过对日宣战,拒绝对日一切条约、协定,剥夺日本在华一切特权;(1分)日本为欺骗沦陷区人民,名义上放弃一些所谓在华特权,随着日本战败,最终丧失一切特权。(1分)
美国:中国的坚持抗战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1分)美国为了维护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主要国家间的团结合作,放弃在华特权。(1分)
(2)根据材料四、五指出,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相比,1954年的《中印联合声明》倡导的国家关系原则增加了哪些?并归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际意义。(5分)
参考答案:互不侵犯、(1分)和平共处。(1分)(多写则相应扣分)
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或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1分)有利于加强国家彼此之
间的信任感;(1分)成为国际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1分)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推翻封建王朝统治后,中国政府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2分) 参考答案: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1分)积极建立与世界各国的平等友好关系。(1分)
27.(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08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年。我们将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使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胡锦涛《2008年新年贺词》
材料二 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
——外交部《中国外交政策》(2006年8月24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8年以来,在城乡经济体制改革中,我国是如何不断深化改革的?(6分)
首先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1分)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1分)在城市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1分)1985年后,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1分)建立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1分)1992年,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一贯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对国际和平看法有何不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一直坚持对外开放的战略,简述该战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贡献。(8分)
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2分)
看法:多年来我国一直强调存在战争危险的观点。(1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认为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这成为我国对外方针的一个出发点。(1分)
历史贡献:积极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1分)大大丰富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1分)
为我国社会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1分)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分)
28.(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宪法第四条 第一款
每个州对于其他各州的公共法令、案卷和司法程序,应给予充分信任和尊重。国会得以一般法律规定证明这类法令、案卷和司法程序的方式和规定它们所具有的效力。
第二款
〔一〕每个州的公民享有各州公民的一切特权和豁免权。
〔二〕在任何一州被控告犯有叛国罪、重罪或其他罪行的人,如逃脱该州法网而在他州被寻获时,应根据他所逃出之州行政当局的要求将他交出,以便解送到对犯罪行为有管辖权的州。
〔三〕根据一州法律须在该州服劳役或劳动的人,如逃往他州,不得因他州的法律或规章而免除此种劳役或劳动,而应根据有权得到此劳役或劳动之当事人的要求将该人交出。
第三款
〔一〕新州得由国会接纳加入本联邦;但不得在任何其他州的管辖范围内组成或建立新州;未经有关州议会和国会的同意,也不得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州合并或将几个州的一部分合并组成新州。
〔二〕对于属于合众国的领土或其他财产,国会有权处置和制定一切必要的条例和规章。对本宪法条文不得作有损于合众国或任何一州的任何权利的解释。
第四款
合众国保证本联邦各州实行共和政体,保护各州免遭入侵;并应州议会或州行政长官(在州议会不能召集时)之请求平定内乱。
材料二:美国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 [1865年1月31日提出,1865年12月6日批准] 第一款
在合众国境内受合众国管辖的任何地方,奴隶制和强制劳役都不得存在,但作为对于依法判罪的人的犯罪的惩罚除外。
第二款
国会有权以适当立法实施本条。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宪法第四条所涉及的是哪方面的权利内容?分别简要概括第四条的四款宪法基本内容。(6分)
联邦各州权利。(2分)尊重各州的司法权力;(1分)各州公民平等享有各州的权利,各州对脱逃至他州的被控罪者或强制劳役者,拥有管辖权;(1分)各州的加入、合并须经国会同意,国家领土和国家财产由国家处置;(1分)国家保障各州的共和制度与安全。(1分)
(2)美国南北战争中,哪一方的行为是合法的?根据材料一,指出其行为合法的宪法依据。(6分) 北方联邦政府。(2分)依据“合众国保证本联邦各州实行共和政体,保护各州免遭入侵”,联邦政府对南方政府对北方各州进攻的反击是合法的;(2分)依据“对于属于合众国的领土或其他财产,国会有权处置和制定一切必要的条例和规章”,联邦政府维护国家统一是合法的,任何地方政府的分裂行为都是非法的。(2分)
(3)美国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是对宪法第四条中的哪部分内容的“修正”?(准确摘抄原文,抄多抄少均不给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的规定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产生的。(8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