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臂现浇箱梁中三角挂篮施工技术
来源:化拓教育网
科学实践交流 悬臂现浇箱梁中三角挂篮施工技术 梁红 陕西卓美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陕西成阳71 21 00 摘要本文通过工程实例,根据房亭河大桥所处地理位置、施工环境、工程特点及结构类型,合理选择挂篮的类型, 挂篮的组成、拼装、行走等技术,在保证安全、质量、进度的前提下,精心组织完成三角挂篮悬臂现浇施工,为类 似工程施工提供借鉴。 关键词三角挂篮;悬臂现浇;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36 3(2017)16—0214—01 1工程概况 钢板焊接,使杆件组成三角形桁架片,前、后上横梁与 房亭河大桥位于271省道(邳州段),跨越河流 主桁架连成整体,形成稳定的空间桁架结构。前、后上 房亭河,为v级航道,上部结构跨径组合为(3×30+ 横梁采用双拼40B工字钢。 (35+60+35)+4×30)ii1,全长340m,主桥采用三跨悬浇 2)底篮系统。挂篮底篮主要由前、后下横梁、纵 变截面连续箱梁,桥面全宽15m。 粱及底篮侧平台组成。前、后下横梁采用双拼40B工字 主桥箱梁采用单箱单室截面,箱梁顶板宽15.0m, 钢。纵梁按结构尺寸和荷载分布进行布置,采用25B工 底板宽7.5m,两侧翼缘板各宽3.75m,跨中梁高1.9m, 字钢对称布置,在腹板处进行加密。 墩顶梁高3.7m,箱梁0号施工节段采用墩旁托架现浇, 3)模板系统。挂篮模板主要由底模、外侧模、内 其余分7对梁段,各悬浇块件采用挂篮对称悬臂逐段现 模及端模组成;(底模、侧模采用钢模;内模采用木模) 浇法施工,边跨直线段采用支架现浇。箱梁纵向挂篮悬 4)悬吊系统。悬吊系统由7根前吊杆、5根后吊 浇分段长度为(4×3m+3×4m),箱梁墩顶现浇0号施工 杆和两只10吨倒链以及千斤顶、支承梁、垫板等组成。 节段长度lOm,边跨现浇段长度分别为3.92m和3.94m, 吊杆材料选用中JL32高强度精轧螺纹钢筋。吊杆底端 中跨、边跨合龙段长度均为2.0m。 焊接吊耳板与前、后下横梁耳座用贝雷销销接,以适应 2挂篮的选型与设计 箱梁底板角度的变化。吊杆上端用短支承梁、垫板、螺 母锁定于前后上横梁上;位于箱梁底的后吊杆直接通过 2.1房亭河大桥悬浇箱梁主要设计参数 支承梁、千斤顶支承在箱梁底板上。挂篮前移时先拆除 悬浇箱梁梁段最大重量:107.6吨。悬浇箱梁 后吊杆,挂篮前移到位后重新安装、锁定。 梁段最大分段长度:4m。悬浇箱梁梁段高度变化: 5)行走系统。挂篮行走系统由主桁架梁底平滚、 1.9m~3.7m。挂篮容许最大变形:20mm。挂篮及施工 及反压装置等组成。挂篮前移时顶起主桁,安装前平滚, 机具最大重量:60吨。挂篮在施工和行走时的抗倾覆 拆除前后支座垫块,调整反压扁担梁位置,用4只1O 安全系数:2。自锚固系统的安全系数:2。 吨手拉葫芦同步牵引滑行就位。 2.2挂篮比选 6)锚固系统。单个挂篮后锚系统由6根双拼25B 根据房亭河大桥结构特点、技术参数以及现场施 工字钢作为后锚扁担梁和6根锚杆组成。利用竖向张拉 工环境、进度要求、施工成本等特点,按照承重结构形 预留孔做后锚孔。挂篮尾部的反压梁通过6根锚杆与箱 式选择三角形挂篮。 梁竖向预应力筋连接锚固,以平衡混凝土浇筑时的倾覆 选择三角挂篮设计是否合理、材料是否节省的主 力矩。施工时锚杆均需用千斤顶预紧。 要参数(依据)是挂篮质量和梁段混凝土质量比,一般 3三角挂篮施工技术 控制在0.3~0.5之间,不宜过重或过轻。结合以上所 3.1挂篮的安装 述,本工程设计采用三角挂篮,主要参数如下所示。 O#块施工完成后,用25T汽车吊在O#块梁顶进行 挂篮设计承载能力:300吨。挂篮自重:45吨。 挂篮的拼装。拼装顺序为三角主桁片——上横梁——下 挂篮前端臂长:5.85m。挂篮行走方式:手拉葫芦行走。 横梁——底模系——侧模系——调整固定。 挂篮质量和梁段混凝土质量比:45/107.6=0.42。 三角主桁片:施工前先清理0#块桥面,放出中线, 2.3挂篮的组成 然后拼装主桁杆件,杆件之间用销轴连接固定,两桁片 三角挂篮主要由主桁承重系统、底篮系统、模板 之间设横向联系并设置剪刀撑相应固定。拼装结束后, 系统、悬吊系统、行走系统及锚固系统等六大系统组成。 用手拉葫芦牵引移动承重桁片就位于1#节段待浇悬浇 1)挂篮主桁承重系统。挂篮主桁承重系统包括主 节段。 桁架、前后上下横梁及主桁横向联系杆件。三角桁架挂 后上横梁:三角承重桁片就位于悬浇节段后,利 篮主纵梁采用双拼40B型工字钢,前后拉杆为双拼32B 用6根 32精轧螺纹钢筋锚杆,将后上横梁锚固于已 型槽钢,中间立杆为双拼40B型槽钢,杆件均采用2cm 浇箱梁上。前上横梁:锚固结束后用汽车吊安装前上横 0;(下转第230页) j 作者简介:梁红,陕西卓美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科学实践交流 定发展。 主流技术,中低压配电网建设与改造也可在计算机技术 3.3加强人才培养 的支持下创建出智能高效的供电网系统。 新型社会中,人才资源成为了决定行业成败 地 4结论 位及存活年限的重要干预力。而配电网建设又是关乎社 社会生产活动与人们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电能资源 会及生产生活进展的重要步骤,因此在电网建设及规划 的支持,为此,电力企业的供电质量对社会生活和人们 中就必然需要大量的科技型、实力型人才加持,如此才 生活质量都有很大影响。在电网压力不断增强的形势下, 能实现从建设到监管均处在高水平状态的建设改造原 怎样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成为各大电力企业需要关 则。故企业应关注两方面内容,分别为人才的选拔和培 注的重点问题。文中就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加强中低压 养。应创建健全的人才市场,并引入完善的竞争机制, 配电网建设与改造工作的投入,以此,提升电力系统的 促进人才之间的竞争,从而便于电力行业择优选取,有 可靠性,推进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效减少虚占其位的现象,真正提高规划水平。 3.4加大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力度 在这信息化时代中,科学技术进步神速,将先进 科技充分运用到生产当中逐渐成为社会各行业的共同目 参考文献 标。对于中低压配电网建设与改造规划而言,应加大自 动化技术的研究力度,开展与自动化有关的改进与建设, 【1]李锋,王培清,刘希荣.谈城市中低压配电网的规划原则 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使其发挥出应 [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6(8). [2]刘春平.谈中低压配电网的建设与改造[J].城市建设理论研 有的效果。如今,我国计算机技术趋于完善,成为社会 究(电子版),201 3(22). (上接第214页)÷ 梁,并将前上横梁用螺栓锚固在挂篮主桁架片上,完成 3.3挂篮的前移 桥面以上部分挂篮构件拼装。后下横梁:在两侧翼缘板 1)浇筑箱梁1#块,待纵向预应力、横向预应力 锚杆洞上方采用手拉葫芦将后下横梁起吊至箱梁下口 张拉完毕后脱模,拆除底盘后端吊杆,此时挂篮底盘后 lOOcm,安装空箱内3根 32精轧螺纹钢筋锚杆,安装 端改由悬挂在后上横梁上的2只10T倒链吊住。2)在 完毕后拆除手拉葫芦,同时安装翼缘板处后锚杆。前下 前支点位置顶起主桁架,取出支点枕梁放置平滚。3) 横梁:在前上横梁两端挂手拉葫芦将前下横梁起吊至设 将反压横梁放置距离后端约1/3位置并锚固好,放松主 计标高,按照挂篮构造图,安装 32精轧螺纹钢筋吊杆; 桁后锚,专人指挥用4只10T手拉葫芦同时牵引2片主桁, 即可完成下横梁施工。然后安装纵向25B工字钢分配梁, 并做到同步、平稳前移。4)挂篮前移到位后,安装后 最后在其上铺设底模。组拼主桁时,前支点位于已完成 吊杆及后锚杆。5)用全站仪检查挂篮底盘轴线,并采 箱梁后端50cm处,前支点由1.5m长双拼I32B工字钢 用倒链或千斤顶进行纠偏,确保轴线在规范允许范围内 组成,同时也作为主桁架的枕梁,在后锚点位置预埋孔 (1Omm)。 洞,在主桁两侧分别用JL32精轧螺纹与已浇完的箱梁 0 底板混凝土锚固起来,同时为防止施工时主桁架的倾覆, 3.4挂篮合龙段施工 另设置两个后锚点作为备用。 为了方便和简化施工,合龙段采用吊模法施工, 3.2粱段混凝土浇筑 直接利用单个挂篮的底盘和侧模。安装步骤为:1)将 挂篮的底篮整体前移至合龙段另一悬臂端;2)在悬臂 箱梁块体浇筑顺序按底板一腹板一顶板及翼板, 端预留孔内穿入钢丝绳,用滑车吊起底篮前横梁及内外 分层进行施工,采取由挂篮前端向其后推进浇筑,避 滑粱的前横粱;3)拆除挂篮前吊杆;4)用卷扬机调整 免混凝土重力引起挂篮变形造成混凝土接缝开裂,浇 所有钢丝绳,使底篮及内外滑粱移到相应位置,安装锚 筑时应严格遵照对称、平衡的原则进行,采用泵车均 杆、吊杆和联接器将吊架及模板系统锚固稳定;5)将 匀布料,控制混凝土下料高度辛2m,混凝土采用分层 主桁系统退至0#梁段后拆除。 浇筑,层厚控制在30cm~50cm内,用插入式振捣器 按梅花形均匀布插振捣,间距不超过振捣作用半径 4结论 的1.5倍,并插入下层混凝土5cm~lOcm,以保证混 房亭河大桥主桥通过三角挂篮施工并成功的合龙, 凝土上、下层之间的良好结合,振捣棒应避免碰撞波 且结构强度、外观质量等都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并通 纹管、钢筋及其他预埋件。顶板用人工刮平、压实 过各方验收。其技术可为同类桥梁施工提供借鉴。 后,再用磨平机平整、收光,然后由人工拉毛。并 严格控制各浇筑梁段混凝土超方,严格检查模板尺 参考文献 寸,并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实施监控,确保箱梁自重 误差不大于设计要求的3%。浇筑完成后及时覆盖土工 [1]雷俊卿.桥梁悬臂施工与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布并洒水养护,使混凝土表面的潮湿状态保持在7天 2000. 以上。 [2】美瑞泰.大跨度连续梁桥挂篮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J].铁道 建筑,2009(9):9-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