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家庭作业的设计与探究
小学数学家庭作业的设计与探究
作者:朱琳
来源:《教育信息化论坛》2018年第08期
摘要: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为了实现家庭作业的价值,在家庭作业的设计中除实现加深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外,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理解知识、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本文提出一种分层家庭作业的模式,并分别从分层家庭作业模式的原则、设计、实施展开阐述,突出该分层家庭作业模式的作用和特点。 关键词:家庭作业;分层作业;作业模式
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作用在于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巩固,进一步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作为课堂的延伸,家庭作业是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巩固、应用和反馈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数学作业内容多为机械性的练习,学生只能不断地重复和模仿。作业习题千篇一律,没有针对性和层次性,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并且也是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忽视和淡漠。传统的“一刀切”作业模式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智力差异和认知方式差异,以至于学生应付、拖欠甚至抄袭的现象层出不穷。
为充分发挥“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教师在作业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做出合理规划,求质不求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增强作业的趣味性,让学生乐于做,愿意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理解知识、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教师也不可能针对每位学生个体布置各自的家庭作业,如此会大大增加教师的负担,也很难具体操作。因此,本文提出一种针对不同学生展开不同层次的作业模式,对数学家庭作业实施分层设计,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分层家庭作业模式的原则 (一)作业的针对性
因为学生的智力及非智力因素各不相同,不同学生对同一学习内容或者同一学生对不同学习内容的接受能力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找准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要保证全体学生的充分练习,又要针对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设计难易不同的习题作业,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在作业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作业的精简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部分教师为了图省事,在课程结束后随意地将一些练习册的习题布置给学生作为家庭作业,作业题目量大,且重复性高,给学生增加了沉重的负担,效率较低。分层家庭作业模式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层次差异,精心设计,严格控制家庭作业的数量,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整理,精简,题量上少而精,让学生不再讨厌作业,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作业的选择性
传统的作业布置,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没有选择权。而分层家庭作业是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所提出的,在分层家庭作业的选择上要充分尊重学生自身的意愿,考虑学生的发展性。教师不能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擅自将学生分层,不能明确要求某一学生完成哪一层次的家庭作业,否则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布置作业时,让学生根据自身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教师作出适当指导。 二、分层家庭作业模式的设计
本文设计的分层家庭作业模式分为四个部分,依次为:能力提升部分、知识巩固部分、感受体验部分和新课预习部分。能力提升部分的题目难度较高,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才能完成,在题型选择上多以计算题、应用题出现;知识巩固部分的题目相对比较容易,在理解所学知识的基础之上便可以完成,是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在题型上多以填空、选择出现;感受体验部分作为开放题,让学生发现并记录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体现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乐趣;新课预习部分的题目是针对下一课程学习内容的基础题,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例如:六年级下册“解比例”的分层家庭作业题目展示—— (一)能力提升
某天下午两点,一根旗杆的影长6米,一棵大树的影长4米。已知旗杆高15米,这棵大树的高是多少米?
解答如下:解:设这棵大树的高是x米?
这一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而且要求学生会熟练灵活运用解比例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于一部分学生稍有难度,需进行深度思考才能完成。 (二)知识巩固
知识巩固题紧扣简单的基础知识,只要学生掌握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所有学生都能轻易解决。 (三)感受体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这一部分作业较开放,学生可以自己记录下在新课学习过程中有疑问有困惑的地方,比如什么是解比例,怎样解比例,在哪些题型中会运用到解比例的知识等,以便向教师、同学请教。
(四)新课预习(略) 三、分层家庭作业模式的实施
本文设计的分层家庭作业并非在一天内完成,而是有选择性地分两天完成,且与前后两次的分层家庭作业相互衔接。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主选择,具体实施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掌握较好的学生
学生在熟练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之上,作答第一部分能力提升的题目。在作答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能独立完成能力提升的题目,证实了该生已达到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同时,该生不需要再进行第二部分知识巩固的练习,直接作答第三部分,发现并分享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及对所学知识的感悟。最后预习下一课程的学习内容,并完成新课预习的题目,检查自己的预习情况。而剩余的第二部分知识巩固的题目留在第二天进行作答,复习巩固前一天所学知识,避免遗忘。 (二)掌握欠佳的学生
若学生作答第一部分能力提升的题目有困难,则说明该生所学知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消化。此时学生可以选择第二部分知识巩固的题目进行训练,加深理解所学知识点,发现自身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进行弥补和完善;在第三部分感受体验中,记录自己的问题和想法,便于向教师反馈信息,同时完成第四部分新课预习的内容。在次日,该生可以带着问题向老师、同学请教学习第一部分能力提升的题目,完成作答,将所学知识学透彻。
通过第一部分能力提升和第二部分知识巩固题目的分期作答,让学生能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并及时查漏补缺,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本文所提出的分层数学家庭作业模式,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和当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具有层次性的作业,不仅尊重学生的选择,而且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的作业实施方法。在进行作业层次设计的过程中,坚持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让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思维水平都能得到提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