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提高幼儿表征能力的实践研究

来源:化拓教育网
提高幼儿表征能力的实践研究

黄慧娟*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人们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以及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幼儿的表征能力越发引起大家的关注。表征能力是指幼儿用语言、图象、动作、符号等表达感受、经验、思想、情感的能力。分析解读研究幼儿表达思想和感情等表征能力,有利于促进幼儿的整体及可持续的发展。以前幼儿教育比较重视显现的语言和动作的培养,而忽视比较隐性的符号和图象的表达能力培养。为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幼儿的潜能。儿童是在主动积极构建知识经验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具有个人特点的语言和非语言的表达与表现能力,即幼儿的表征能力。儿童期是个体和谐发展的关键期,学前教育应充分地发展儿童多种表达与表现能力,使儿童在成长中形成对语言和非语言等多种表征能力的发展。

二期课改在课程设置上,提高了其探索性和活动性,以活动为承载的形式,促进幼儿对事物表象认识为前提的语言交流活动。

现在幼儿只不过由于受经验和知识的限制、语言和文字的局限,它不能确切的用语言表达,有时只能借助动作、符号、图象等手段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探索的迹象。为此,我们学前教育应满足幼儿表现的欲望,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与表现,着力培养幼儿的表征能力非常重要。

幼儿有探索和感知的能力,能组织所获得的信息和感觉寻求交流和互动的机会。在皮亚杰理论中曾一针见血地提出,他认为孩子具有从事物的混杂交错状态中走出来的需求,比如肢体动作大多是幼儿的本能,而记录自己的认识、

课题组成员:黄慧娟(组长)张冬梅 蒋玲英 顾红英 陆军妹 陈雯伟 陈海英

制作自己所表现事物的能力需要教育者的培养和挖掘其潜能,才能促进幼儿大胆地表达。幼儿的思维从形象——数字——文字和语言的过渡。图像语言的培养,有利于帮助幼儿积累经验,丰富词汇。幼儿在探索和记录过程中的好奇、好问,帮他们有意无意地丰富了学习的内容,从而也丰富了他们的语言交流内容。而且,通过图象和符号表征记录,使幼儿有话讲,有丰富的内容讲述。我们通过相关研究资料的收集,觉得涉及这方面的研究甚少。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推进,探索事物的方方面面已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一途径,最终让幼儿用自己不同的方式反映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创造性地表达与表现,从提高幼儿表征能力的角度,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这就是我们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所在。力求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幼儿探索环境的过程,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即图象、符号、表达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感受。 二、研究目标

在研析幼儿表征特点的基础上,研制提高幼儿表征能力的操作方案,在实践反思的基础上提炼有效的提高幼儿表征能力的策略。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课题主要运用观察法、运用文献法研制和提炼研究幼儿表征特点,幼儿表征能力概念界定;以行动研究法研究提高幼儿表征能力的操作方案、策略和评价等。 四、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 1、理论学习

我们组织广大教师学习课程指南,反思分析二期课改的内涵实质和关注点。学习有关杜威的经验主义思想和陈鹤琴的教育思想以及瑞吉欧的教育思想。瑞

吉欧的百种语言启发了我们,于是,我们以幼儿表征能力培养为研究点,继续以优化环境,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获得认识事物的感性经验,并学会用图象和符号进行表达的一种方法。 2、组建研究人员,收集相关理论资料。

经过筹备和酝酿,我们组建了有不同年龄段教师组成的课题组,学习相关研究,有“幼儿园探索型主题100例”、“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瑞吉欧的百种语言”等。 (二)实施阶段

1、研析幼儿图象符号语言的特点。

调查筛选环境中隐性、显性的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进行切合实际的内容选择,增强活动内容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把周围教育资源和新课程的教师参考教材转化为活动形式,提供幼儿观察感受,采取研讨、学习、实践三合一。边实践边分析解读幼儿图象符号语言特点。

2、明确表现形式

在开展探索性活动过程中,充分鼓励幼儿大胆表现,我们所鼓励的手段为图象语言。幼儿通过自己的图象和符号表现自己对事物的记忆、想法设想和感受。

3、研制操作模式

我们利用教材进行设计活动、说活动、实践教育活动和评价活动等环节,强调不同年龄的不同模式。

4、研讨关于幼儿表征能力的判断性评价。

我们在实践操作中对评价感到非常困惑,课题核心组在反复观摩幼儿活动,

- 3 -

反复解读幼儿的表征作品,通过研讨和交流,最后把原来设计的方案稍作调整,采用定性评价。 (三)结束阶段

整理收集相关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五、研究结果

(一)、表征概念的界定。

关于表征的概念,我们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无一明确界定,我们课题组人员通过反复学习相关的理论,在学习和讨论中逐步清晰。瑞吉欧的百种语言,它涉及的方面很多,包括幼儿的动作、音乐、眼神、姿势等幼儿所有表达方式。我们从中进行提炼分析。摄取百种语言中的图象和符号进行研究。为此,我们把表征概念做如下界定:

幼儿表征是指幼儿使用大量的图象和符号来表达幼儿自己的记忆、想法、设想和感受,并运用这些图象和符号来与他人进行交流。基于以上的认识和分析,我们试图让幼儿把想法、记忆、设想和感受转变为图画表现的方式,可以让他们明白他们的行为通过这样的过程是可以交流的。这是我们的适当期望,也是让幼儿获得适当发展的重要手段。这里所指记忆,是指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把所看到的储存在大脑中。然后运用图象、符号来进行回忆、表现。想法是指幼儿把自己观察和体验后自己的思考。感受是指幼儿在边看边问边对事物认识后的体验,它是幼儿高一层次的思维。

(二)解读幼儿图象和符号语言,研析幼儿图象表征特点。 1、幼稚性特点。

纵观幼儿的图象语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既童真和稚气,有闪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它的幼稚性表现在承认所不能看懂的图画和符号,而当他

们在于同伴交流时所涉及的语言又是稚嫩的。 2、生活性特点。

二期课改实践是对课程结构的一项突破。它是幼儿围绕一个主题,让幼儿进行自主观察,探索现象和事物。而这些主题的选择,往往是幼儿熟悉的周围生活中所常见的现象,感兴趣的,愿意去观察和表现的内容。所以,他们的图象表征所体现的将也是生活性的。 3、多样性特点。

这里所指的多样性,是指幼儿的图象表现为文字、数字、图画、符号、制作、撕贴、剪贴等不同的方法。幼儿能运用这些多种方法表达对事物的认识、感受和设想等。综观幼儿的图象表征内容极为丰富多彩。 4、创造性特点。

图象语言更象凝结创造能力的一条纽带。它可以使学习的游戏不会结束,让发现一个接着一个,不断延续。

幼儿的图象语言闪现出创造的火花,他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观察和感受表现得富有想象。如活动“身体里的血管”,通过教师引导,幼儿自主尝试调查、记录,有一位幼儿画了一棵大树和密密麻麻的树根,他在交流时说:树干表示人体中的大血管,树根是表示我们身体中有许许多多小血管,表达清楚,表征极富创意。

(三)研制培养幼儿表征能力的操作模式。

解读和分析幼儿的图象表征特点,为我们研制其操作模式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我们试图从幼儿的图象表征特点出发,编制适宜的操作模式。通过我们对幼儿图象表征过程的观察和分析,他们所呈现的是一个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特征有以下形态:

- 5 -

幼儿观察幼儿讨论幼儿感受 幼儿记忆 幼儿想法 幼儿设想 小班幼儿绘画撕贴 中班幼儿简单图象符号数字拼贴 大班幼儿表格记录组合绘画 - --- -- -- 图象表征

通过观察幼儿表征过程的特征,由此,我们将提炼其操作模式:

绘画 撕贴 教幼 --- 拼贴 师儿引观符号 --- ----- 导 察数字 文字 表现记忆结果 表现不同想法 表现观察感受 表现不同假设

上图所示,是我们经过反复观察幼儿表征过程特征后所提炼的操作模式,经过后阶段的实践验证,对提高幼儿图象表征能力效果颇大。需说明的是,模式中的幼儿观察和表征方法,是可以根据不同年龄的特点,在程序上可以转换的,也可以是相互交叉进行的。如小班表征方法用于观察之后。中大班可以互相交叉进行。

(四)、幼儿表征能力培养的策略

幼儿的表征首先要涉及幼儿进行表征的技能,观察的灵敏性和有意注意的质量。其次所涉及的是幼儿对周围的兴趣性。最后还应是幼儿的认知结构。为此,我们在培养幼儿表征能力是注重以下几方面的策略。 1、

环境互动策略

我们所指的幼儿表征是图象和符号的语言,而幼儿的图象是建立在与周围环充分互动的基础之上。为此,我们在幼儿进行表征之前,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并获得感受,在体验和获得感受的过程中,幼儿才能把自己的记忆、感受的等用幼儿自己理解的图象和符号进行表现,然后又把非语言在老师启发和引导之下转化为能与他人交流的语言。所以环境互策略动它幼儿进行表征的基本策略。 2、

注意强化策略

所谓注意强化策略是指幼儿的观察不仅需要成人的指导,而且还要强化幼儿有意注意,只有当幼儿的注意的品质提高了,才能促使幼儿对周围事物引起注意,才能使幼儿在有意注意之中发现问题,才能去探究,最后才会有表现的愿望。 3、

鼓励支持策略

幼儿期的思维具体形象,他们用自己所理解的图象和符号进行对事物认识的记录是稚嫩的,而且是成人有时无法理解和读懂的。为此,作为教师当幼儿在表达时,面对幼儿童言无忌只有鼓励和支持,才能促使幼儿保持其积极性,让他们大胆地交流自己的记忆、想法和感受。因此,鼓励和支持策略是幼儿通向成功的营养剂。 4、

技能提高策略

我们要求幼儿对事物认识后的记忆、想法和感受用图象和符号等非语言进行表现,然后转化成语言进行交流。因此,要适当培养幼儿绘画等有关技能和方法,使幼儿在需要表征时得心应手,也不会产生由于技能问题而影响他们表现的积极性、创造性。

(五)、关于幼儿表征能力的判断原则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研究,幼儿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表征能力迅速提

- 7 -

高,同时相带幼儿的语言交流丰富、完整。研究初期,我们试图通过研制相关评价机制来对幼儿的表征能力进行有效评价,但在操作和验证过程中发现,很难对幼儿的表征进行测试,相关指标也无从着手进行编制。相反,我们在具体实施中,发现评价手段既要多样,又要灵活。于是我们在操作层面上运用质的判断。为此,我们对表征能力的判断提炼了以下两条原则供教师在过程中的评价。 1、

整体判断原则

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教师根据幼儿活动的内容、图象、符号等非语言的表现以及把非语言转化为语言交流这两段的幼儿表现联合评价,我们称之为整体评价。我们认为提高幼儿表征是手段,结果是追求幼儿的语言表达和表现表达的能力。 2、

渗透性判断原则

所谓渗透性判断是指我们在活动过程中注重过程性评价,活动与评价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这一原则的运用,有利于幼儿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六)、研究效果 (一)、发展了幼儿的语言

幼儿在活动中学习,他们亲历对自然现象和事物的观察和发现,提出问题,并用自己的方法把问题进行记录,或是发现问题,也把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记录,有时把自己所做的实验进行记录等等。这种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促进了幼儿认知结构的发展,有利于幼儿情绪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在实践中不难发现,提高非语言的表征,促使幼儿的观察感受、记忆等进行了一次梳理,这样有利于幼儿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层次性,也丰富了幼儿词语。下面就是一位中班幼儿在研究树叶后用自己的表征方法制作了一本图书和他的图书语

言交流实录。

案例:我的图书 教师:陆军妹

在一次方案活动《美丽的树叶》中,大象组的宝宝王瑛杰手里拿着一本自制的书,向大家介绍他们对“树叶作用”的研究:树叶有许多的作用,我们把它作成了一本书。第一种作用,树叶可以做肥料。秋天到了,树叶一片片掉下来落在泥土里,慢慢地腐烂了,田里的青菜和秧苗吃了就会长的高;第二种作用,树叶可以造纸。第三种作用,树叶可以做扇子。天气很热的时候,扇一扇真凉快;第四种作用,树叶可以做书签。晚上,妈妈给我将故事的时候,故事很长没有讲完,妈妈就拿一片漂亮的树叶夹在书里,下次一翻就翻到了;第五种作用,树叶还有一种很大的本领,它可以放出一种氧气,可以让空气变得新鲜,小朋友身体健康……

通过这样一次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孩子的绘画表征能力、语言表达、思维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发展;另外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也养成了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次,我们正在从书上查找“秋虫的秘密”,翻到了好几处,我就折了一下页角,瑛杰宝宝马上说道:“拿片树叶夹在里面就行了”……

(二)、发展了幼儿的创造能力

辩别幼儿需要,优化操作,突破了幼儿在活动中的被动接受的状况,在活动过程中幼儿表现出了主动参与和充分选择。在幼儿表征过程中,他们是按照各自不同的速率和不同的方式进行表现,在活动中分别达到各自的创造愿望。这里所指的创造含概两个方面,一是语言创造,二是表现方法的创造。

案例:一次制作 教师:蒋玲英

一次组织幼儿进行经验分享,然后布置“庄行一新街”,材料是由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的,有的是半成品,有的是原材料),通过小手把庄行一新街上的景物变出来,布置在教里。

小朋友在参观了桌面上的材料后,都高兴地动手做起来。只见凡凡弟弟摆弄着篮子里的稻草,然后拿起剪刀将长长的稻草一剪二。随后,他又拿起了一张蓝颜色的手工纸,较熟练地剪了一个椭圆形,把这个椭圆形变成了一个立体的形状。然后他从篮子里找来了双面胶,将剪短的稻草和这个立体的椭圆形纸粘了起来。我不解地问他:“弟弟,你能告诉我,你变了一新街上的什么吗?”他自豪地告诉我:“我变了一新街上的路灯。晚上天黑了,人在街上走,如果街上没有路灯,人撞到东西会摔交有危险的。有了路灯,街上就很亮,不

- 9 -

会有危险了。”

一位超超弟弟正在将一个香皂纸盒粘到两个并立的牙膏盒上。他看见我在他的旁边,就笑着告诉我:“老师,我要变一辆大卡车,里面可以装好多的东西。我爸爸也是开车子的。”烨烨妹妹正低着头,在小纸片上画着图。我轻轻地问她:“妹妹,你在变一新街上的什么呢?”她爽快地说:“我在变一新街上的房子的标记。”然后,她拿出已经画好的图案介绍给我听:“这是理发店的标记(画了妈妈的头、剪刀),这是卖农药店的标记(画了打药水的机器),这是电影院的标记(画了一个小朋友在跳舞)。”我夸她:“你真棒,画的标记让人看得懂。”

其他的小朋友也动手、动脑变了红绿灯(剪贴)、垃圾筒(装饰)、楼房(拼插、装饰)、树(制作、拼插)等等。最后,小朋友在老师的帮助下,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教室墙面的一新街的背景图上。他们看了,拍手都说:“庄行一新街真漂亮。”

总之,教师在主题的开展过程中,体现了幼儿对活动参与方式和活动环境的选择性。从鼓励幼儿自由分享中寻求共识,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显示教师和幼儿两者都是情景中的主人。在情景中幼儿获得了思维的训练,语词的积累,动手制作能力的提高,想象力的培养,幼儿充分获得了发展。 六、思考与讨论

1、本课题的研究基于二期课改的教育理念,在实际研究中应还涉及的方面很多,关于开展幼儿表征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的要求我们还没有深入探讨。

2、教育内容与幼儿的表征有着密切的联系,需要教师进行对内容的选择和转换。 3、

经过初步的研究,在幼儿表征特点和培养策略等方面作了探讨,仔细研究表

征,它所函盖的内容极为丰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七、参考文献

1、《儿童的一百种语言》瑞吉欧与中国幼儿教育改革研讨会 Carolyn Edwards 、 Lella Gandini、 George Forman 编著

2、《学前教育新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陈帼眉 刘焱主编 3、《陈鹤琴教育思想与中国现代教育》 上海教育出版社 黄书光著

4、《学前教育纲要指导用书》上海教育出版社 上海市教委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办公室 5、《课程指南》 上海教育出版社 上海市教委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办公室 6、《幼儿园环境与教育》 河南教育出版社 潘洁主编

7、《幼儿园探索型主题活动实施与案例》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编

- 11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