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学生专用)

来源:化拓教育网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学生专用)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选出下列加点词语中字音、字形有误的一项( ) A.亘古(gèn) 天骄 蹑手蹑脚(niè) 名门望族 ....B.冠冕(gūan) 脉搏 装模作样(mú) 横无际涯 ....C.娉婷(pīn) 嫡传 谆谆教诲(zhūn) 既往不究 ...D.挣脱(zhèng) 伛偻 一拍即合(jí) 悲欢离合 .....2、下面词语的书写错得最多的一组是( ) A.箫瑟 戊戌 空暇 宣泄 莺歌雁舞 B.舆论 卓越 潮讯 琢磨 桀骜不驯 C.焦酌 坠落 撰写 婚因 红妆素裹 D.肇事 窒息 莹幕 衷心 心旷神贻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印度空军计划在马六甲海峡附近永久派驻苏30战斗机,这不言面喻地证明了....印度早有针对中国的不轨意图。

B.电视剧《国宝奇旅》宣传海报的设计别具匠心——将传世名画与火车相结合,....暗示了故事的主题与发生背景。

C.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反复无常,这不仅不能体现出一个大国应有的态度,也让美国主要贸易伙伴无所适从。 ....

D.中超联赛第4轮,山东鲁能在主场迎战贵州队的比赛中如同梦游,对鲁能的这种表现,球迷们早已司空见惯。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那美丽富饶的黑土地上,是我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B.微笑是一首动人的歌声,它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 C.江边垂柳,袅娜多姿,令许多游人不禁停下脚步驻足观赏

D.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 9

5、下列诗句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C.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 D.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 6、请选出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 ) ①所以,丙烷被幸运地选作火炬的燃料。

②再说丙烷燃烧时产生的火焰呈亮黄色,火炬手跑动时,飘动的火焰在不同背景下都比较醒目。

③为什么北京奥运会火炬的燃料选择了丙烷呢?

④丙烷不仅符合环保要求,而且可以适应比较宽的温度范围,在零下40摄氏度时仍能产生1个以上的饱和蒸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形成燃烧。 ⑤因为丙烷燃烧后主要产生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A.③⑤②④①

B.③④①⑤②

C.③⑤④②①

D.③④②⑤①

7、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__________,__________。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3)急湍甚箭,__________。(吴均《与朱元思书》)

(4)《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边花草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充完整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

(选自《岳阳楼记》)

2 / 9

[乙] 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①,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诸葛孔明草庐始见昭烈②,数语生平事业,备见于是。豪杰自知之审,类如是乎!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③,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

(注)①{制中}居丧期间。②{昭烈}刘备的谥号,指刘备。③{器}才干,指治理国家的才干。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必有/一代名世之臣 2.解释文中加点字的含义。

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__) ⑵微斯人(_________) ⑶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⑵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

4.结合(甲)(乙)两段内容,写出范仲淹被称作“名世之臣”的原因。

B.然则何时/而乐耶

D.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睡在芬芳的稻草床上

周志国

睡在稻草上。小憩的庄稼人。贪玩的孩子。阳光洒在温软金黄的草堆上。花儿一样的梦。

我睡在稻草上,是睡在用稻草铺垫的木床上。

从农村出来后的每年春节,我是雷打不动要回老家去的。回到乡下,回到父母的身边。有一年冬天,大雪齐了膝盖,我就是连滚带爬回去的。人回去,心也....回去。

父母家里就两位老人,至今没有舍得添一件时尚的家什,没有音乐,没有电视。除了吃饭,我们就从早到晚围着嗞嗞燃烧的木柴火塘,嗑母亲炒的南瓜籽说

3 / 9

话,常常要说到夜深了才想起该去睡觉。

这么多年,我只要回去,都和父亲抵足而眠。今年春节回家的第一个晚上,....我们说到家里的公鸡都叫了头遍。临睡了,母亲说被子床单什么的,都是新洗了的,还用米汤水浆了。父亲抢过话头,特别补充说,垫絮下面的稻草全部换了新的,是他从草垛里选那壮实金黄的稻草,把袍叶撸干净了,再用菜刀切齐整,一把一把,一层一层铺在床板上,平实,厚实,松软,睡在上面,不比席梦思差。

我的脑海里,迅速出现了父亲做这一切时的情景:视线在草把里探寻,双手在草垛里翻找,拉出来,一只手捏着草尖处,另一只手的五个手指张成梳子样顺着草身一次次往下撸,袍叶撸干净了,手上就剩下了金黄的草梗。看看撸得差不多了,就顿齐了用刀切,然后抱到床边细细地铺好。稻草铺好了,再铺上棉絮,铺上床单。看看自己精心忙活打理一新的床铺,只等自己的儿子回来。老人家的幸福像蜜汁样从心底里往周身流淌。

脱去臃肿的外衣,钻到被窝里躺下去,一股熟悉的稻草的气息顿时向我袭来。稻草的味道,稻谷的味道,泥土的味道,甚至父亲的味道整个包裹了我。我没有说话,我调动自己所有的感觉器官、嗅觉器官一起感受,一起回味,一起品尝,重温自己生在稻草铺上,睡在稻草铺上的那些过去了的岁月和生活。

我也种过水稻。收获金黄的稻谷,也收获金黄的稻草。季节熟了,把多数的稻谷卖给粮站,把够吃的稻子留给自己。想象着金黄的稻谷加工成雪白的大米去养育天下的生命。也有骄傲,也有自豪。稻谷都安排好了,成堆的稻草则留下来陪着我们过一年里剩余的日子。它的用处很多,切碎了洒上清淡的盐水用它做牛的饲料,晒干了用它来生火做饭,理净了用它来垫床铺,过去它还是庄户人家盖屋面的唯一材料。

自打搬进城里,我们的生活就彻底告别了稻草。垫床的是席梦思,烧饭的是煤电气。我们把稻草扔在了乡下,把与稻草有关的一切都扔在了逐渐淡去的记忆里。甚至好多的日子,我们在梦里都不见了它的踪影。曾记得,第一次睡上席梦思,那一份当了神仙的感觉是何等的美妙。孩子们在床上玩起了弹跳的游戏,我们则在历数稻草铺的简陋与粗糙。谁也不知道,第二天起来,我们都喊腰疼。如今想来,那是不习惯的缘故,并不是席梦思的错。我们尽管对稻草铺还存有一丝留恋,但终究是不会再到乡下去拖车草来垫床铺了的。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早

4 / 9

已经习惯了席梦思的软和,忘记了那些与稻草滚在一起的日子。

户外有风,屋后的竹林在沙沙摇响。远处有几声狗吠起落。这个静谧温馨的晚上,我睡在稻草上,睡在父亲身边,我感到异常的踏实与香甜。我做了一个梦:田野里翠绿的禾苗翻起金黄的稻浪,从金黄的稻堆里淌出了白米的河流……在阳光照耀的田野里,我躺在芬芳的稻草上,幸福地睡着了……(本文有删节) 1.文章围绕“稻草床”展开情节,依据文章思路和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_____________→父亲铺稻草床,幸福像蜜汁样流淌→____________→告别淡忘了稻草床,习惯席梦思→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3.结合具体语境,简析第三、五段中加点词语的情感内涵。 (1)连滚带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抵足而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语言富有意蕴,请自选角度,给第九段划线句子作简要点评。 5.结尾处,为什么“我”睡在“稻草上”和“父亲身边”,会感到“异常的踏实与香甜”?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温暖的苇花

①芦苇的花,最不像花,像是用轻软的丝絮絮出来的。

②出城,逢到有河的地方,有沟的地方,就能看到它。不是一棵一棵单独生长,要长,就是一片,一群。挤挤挨挨,摩肩接踵,亲亲密密。它们是最讲团结精神的。这一点,比人强。人有时喜欢离群索居,喜欢独立特行。所以,人容易孤独,而芦苇不。

③风吹,满天地的苇花,齐齐的,朝着一个方向致意。它让我想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那样的诗句来,那是极具苍茫寥廓,极具凄冷迷离的景象。可是,我眼前的苇花不,一点儿也不,我看到的,是一团一团的温暖。冬阳下,它像极慈眉善目的老妇人的脸,人世迢迢,历尽沧桑,终归平淡与平静。

④我一步一步下到河沿,攀了两枝最茂盛的苇花。一旁的农人经过,看我一眼,笑笑。走不远,复又回过头来看我一眼,笑笑。他一定觉得我的行为好笑,

5 / 9

采这个做什么呢!

⑤我是要把它带回家的。家里有花瓶,靛青色的,上面拓印着一片一片肥硕的叶。这是我的一个学生,在江西读书,不远千里给我捎回来的。花瓶太大,没有花能配它。插两枝苇花进去,却刚刚好。苇花伸出长长的脖颈,在我的花瓶上方笑,绵软、温柔,一团和气。

⑥来我家的人看到,惊奇一声,这不是芦苇吗!

⑦当然是。寻常的物,换了一个环境,就显出不寻常来。有一句话讲,环境造就人。其实,环境也造就物的。

⑧我的老父亲看到,却吃吃笑出声来。他说,丫头,亏你想得出。我知道父亲笑什么,老家遍地芦苇,没人拿它当宝贝的。

⑨冬天,农闲。家家要做的事,就是去沟边河边割芦苇,运回家当柴火。一丛一丛的芦苇倒下,苇花受了惊吓,扑扑扑,四下飞散,飞絮满天。农人的头上身上,都沾满苇花。他们把它当尘一样的,随便拍拍,轻描淡写。弯腰,却在小鸟用苇花垒成的窝里,捡到几只还温热着的鸟蛋。他们很高兴地把鸟蛋揣进怀里,哪里顾得上半空中,鸟的凄凄鸣叫呢。他们的眼前,晃过家里几个孩子的小脸。请原谅,贫穷年代,那是孩子的美食。

⑩我的祖母用苇花絮过枕头和尿垫。她称苇花叫茅花。“那个时候,天冷得嘎嘎叫啊,我的手冻得裂了口子,还是一条沟一条沟去摘茅花,摘回来给你爸絮枕头,絮尿垫。茅花软乎乎的,我的儿子枕在上面睡在上面就不冷了。”——祖母每说到这儿,就停下来,眼神里波光乍现。她想起她初为人母的幸福时光了,多遥远哪。而我,总会在她的话里,发好一会儿的呆。我转身,看着头发已渐灰白的父亲想,这么老的父亲,也是被他的母亲疼大的。人类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就是因为这样的爱啊,年年复年年,如苇花。

⑪也见过村人用苇花编毛窝的。这是一种草鞋,编出的毛窝,像毛茸茸的小船儿。天寒地冻,冻僵的双脚,伸进毛窝里,又轻软,又暖和。人被冻僵的神经,也一下子活络起来。贫穷年代,它默默无闻地,温暖了多少双脚啊!

⑫现在,毛窝已很少见了。今年,我去一个山沟沟游玩,在一间供游人游览的旧作坊里,赫然见到毛窝。它们被染成五颜六色,一双一双串在一起,挂在墙上,成了艺术品。

6 / 9

1.说说标题“温暖的苇花”有什么作用? 2.作者围绕苇花写了哪几件事? 3.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冬阳下,它像极慈眉善目的老妇人的脸,人世迢迢,历尽沧桑,终归平淡与平静。 4.请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对苇花有着深厚的情感。

四、写作题(40分)

题目:在希望的田野上

写作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③不得透露个人的相关信息。④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 47.请以“坚持下,不一样”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4)不少于600字。

7 / 9

参考答案:

一 C C A D C C

(1)病树前头万木春(2)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3)猛浪若奔(4)岸芷汀兰郁郁青青(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二 1.B

2. 庙堂:朝廷 微:如果没有 固:本来 3.(1)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2)(范仲淹)给宰相写了一封信,尽情讨论国家大事,后来管理政事,完全实践了他说过的话。

4.他能做到心胸坦荡,不因外界环境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或悲或喜;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三

1. 睡在稻草床上,做着花儿一样的梦; 回味品尝稻草床的味道和温馨; 睡在稻草床上,做着一个幸福的梦。

2.运用想象(虚写),描写了梦中睡在稻草上的景象,强调了梦境的祥和优美,抒发了对传统生活、乡村生活的怀念之情。引出下文对这种生活的具体回忆,并与文章结尾的梦境构成呼应。

3. (1)状写归途艰难,自嘲的背后深含归乡情切。 (2)形象地表现了父子间关系亲密,骨肉情深。

4.运用象征手法,用稻草象征乡村生活。 与上文跟稻草相关的乡村生活和相关回忆形成对比,突出了现代都市人对传统生活、乡村生活的淡忘,抒发了“我”

8 / 9

的失落之情。 引出下文 “我”的反思。

5.①故土情真,父子情深,游子思乡的渴念得到满足。②“稻草”“父亲”别有意蕴,寄托了传统乡村的文化理想。③迷茫的现代人,借归乡之途完成了精神的寻根之旅,从而获得心灵的慰藉。

1.①“温暖”交代文章中心:苇花让“我们”在贫寒年代感受到生活的温暖,爱的温暖,再现当时感受到的生活乐趣。②“苇花”交代写作内容,贯穿全文成为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

2.①“我”采苇花做装饰;②村人割芦苇当柴火;③祖母用苇花絮过枕头和尿垫;④村人用苇花编毛窝。

3.这句话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苇花比作老妇人,使句子更生动具体。写出了苇花的平凡,以及给人们带去了无限温暖。

4.因为苇花作为一种物资,帮助人们度过贫穷的年代,在今天被人们重新加工后又变为艺术品,继续对人们做着贡献。同时苇花所具有的团结精神,所营造的独特景象,也都让作者喜欢 四

9 /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