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真题)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真题)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翘首(qiáo) 挟持(xié) 炽热(chì) 矫揉造作(jiāo) ....B.酝酿(niàng) 豢养(huàn) 哺育(pǔ) 铢两悉称(chèn) ....C.狡黠(xiá) 契合(qì) 愧赧(nǎn) 舐犊之情(shì) ....D.抽噎(yē) 遒劲(jìn) 拙劣(zhuō) 茅塞顿开(sè) ....2、下列字词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羸弱 要诀 名副其实 走头无路 B.贮蓄 盘桓 轻歌曼舞 郑重其事 C.练达 愧怍 谈笑风声 李代桃僵 D.纯粹 遏制 鸠占雀巢 销声匿迹 3、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
A.经过四年的努力,中国首届科幻作家博士生们对即将到来的论文辩论赛胸有..成竹。 ..
B.对于是否参加课外兴趣班,家长和孩子的意见大相径庭,无法达成共识。 ....C.深圳的灯光秀引来了很多游客袖手旁观。 ....
D.在追梦的过程中,中国航天领域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坚信有这么一天,中国的芯片制造最终会成为发达国家。
B.夏汛将至,国家防汛总指挥要求各地采取加强宣传,积极准备,使长江安全度汛。
C.这家工厂通过改进生产流程,使生产效率比原来提高1.5倍,产品耗能比原来减少了1.2倍。
D.和平时代,我们仍然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 5、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1 / 10
A.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设问)
B.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排比)
C.她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比喻)
D.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拟人) 6、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就是享誉中外的醉翁亭。
②道旁两侧,浓荫蔽空,如入苍黑色的幽寂之境。 ③那天秋雨连绵,驱车出城,在琅琊古道上下车步行。 ④湿漉漉的宽阔青石板道长约二里。
⑤举首可见林木掩映的亭台楼阁紧靠崖壁下。 A.①⑤④②③ B.③②⑤①④ C.③④②⑤① D.①③②④⑤ 7、按要求默写诗文名句。
(1)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_______,不含昼夜。”(《论语》十二章) (2)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
(3) _____________________,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4)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_。(《孟子》二章)
(5)谁见幽人独往来,________________。(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 (6)___________________,人道是,清光更多。(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7)《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四季的不同景色,其中,描写夏季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娇”一句是对上片写北国风光的总评;“_______________”一句引起下片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2 / 10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鱼我所欲也》孟子)
(乙)钱金玉官松江千总①,性刚果,尚廉节。道光壬寅鸦片衅②起,钱方假归省亲闻讯即束装起行其戚友止之曰:“军事方急,祸福不可知。君方在假,上官又未有文檄趣③君往,何急急为?”钱不听。既至吴淞,从守西炮台,与部卒同饮食卧起,以力战相勖④。及东炮台陷,弹丸咸集于西炮台。
钱奋勇督战,喋血数小时,左臂中三弹,曾不少却。其近卒泣陈⑤:“公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幸⑥勿为吾母虑也!”未几,一弹来,中左乳,遂仆。弥留之际,犹大呼“贼奴误国”不已。
(《钱金玉舍生取义》)
(注)①千总:清朝武官名称。②衅(xìn):此指战祸。③趣:促。④勖(xù):勉励。⑤泣陈:边哭边说。⑥幸:希望。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所欲有甚于生者 .(3)既至吴淞 .(4)曾不少却 .
2.下列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钱方假归/省亲/闻讯即束装起行/其戚友止之 B.钱方假归省亲/闻讯/即束装起行/其戚友止之 C.钱方假归/省亲/闻讯即束装起行/其戚友止之 D.钱方假归省亲/闻讯/即束装起行/其戚友止之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
4.结合上面两段文字内容,请你谈谈对“义”的认识,并说说人应该如何去追
3 / 10
求“义”?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喊魂
从我记事起,湖村人爱有意无意地跟我说:你是你爹捡的!
他们说:那日潘河上跑水,鱼跟着泄洪道往潘河下溢,你爹拿着鱼叉在河下叉鱼。就在这时,上游漂来一只大木盆,盆中放了一个女婴,你爹当时就扔了鱼叉,鱼都顾不上要,把你抱回了家。
这个版本初时我并不相信,我们村的大人最爱吓唬细伢时说那个谁是从哪儿哪儿捡来的。但说的人多了,说的次数多了,我忍不住问我娘:我当真是我爹捡来的不?娘听了当即怔了一下,脸色就像潘河里的红泥一样,但她随即哈哈大笑起来,仿佛潘河的浪花四处飞溅着:你个傻二丫真是捡来的呢!娘接着又说,你爹当时叉了一天的鱼,累得很,一路抱你回家时手都酸了。
我姐大丫此时靠在门外捂嘴偷笑。
娘见我嘴巴翘得高高的,停了笑,对我说,二丫你真个是傻丫头,我都生了你大丫姐,还捡你这丫头片子咋甚?
我立时破涕为笑。
但大丫从此没事时老爱冲我喊:二丫,二丫,你是爹从潘河捡来的野伢子,嘻嘻。
我很生气,几次找大丫打架,但每次都输。
那个卖冰棒的跛子再来湖村时,我偷偷把大丫的新凉鞋提了出去。然后在大丫哭着找新凉鞋时,我伙同娟子躲在屋后吃冰棒,笑得不亦乐乎。
娘找到我,盯着我红彤彤的嘴,又看到屋后那堆冰棒纸,脸色铁青。在她转身找扫帚时,我赶紧和娟子一起从后院门溜了。
娟子说:二丫你别难过,我悄悄听到我娘跟人唠话时说,你爹把你捡来时,你娘哭了很久!捡了你,她就不能再生儿子了。
我很难过。整个下午,我躲在潘河里,玩水、摸鱼……到娘找到我时,天都黑透了。
4 / 10
晚上娘还没来得及揍我,我就发烧,说胡话。连着几天打针吃药都不见好转。娘整夜整夜地抱着我哭,最后在奶奶的劝说下,娘提了一大堆礼物背着我去村头找神婆“三相公”。
娘从前不信“三相公”,一向都绕着她家走。“三相公”把我放在椅子上,手指头在指节上点点掐掐,最后说我被潘河中的淹水鬼缠了身,丢了魂。娘信以为真,就和“三相公”一起去潘河,迷迷糊糊中我听到娘的声音从潘河传来:二丫!你在潘河吓了回呀——
迷糊中我也听到“三相公”的声音:回来了呀! 听见娘又叫:二丫!你在潘河吓了回呀——
唤声越来越近,娘走近我的床头,轻轻地把怀中的什么东西放在我的心口,掖紧被窝,轻拍着:我的二丫在这,我的二丫回来了喽!
我在迷迷糊糊中,眼泪却淌湿一大片枕头。早听别人说:细伢子在野外失了魂,只有亲娘唤才能把魂魄招回来,别人喊,会把魂魄吓跑,而细伢子也就没命活了。而我,是爹从潘河上捡来的野伢子!
潘河边又传来娘的声音,二丫!你在潘河里吓了回呀——
那一夜,娘的沙哑的声音在潘河边来来回回响起,直到天亮,直到我迷迷糊糊睡熟。
因为这场突来的病,我逃过了一通海揍。但大丫从此记上我偷她凉鞋兑冰棒的仇,更频繁地冲我喊:二丫,二丫,你是爹从潘河捡来的野伢子。那天,上游漂来一只大木盆,盆中放了一个女婴,叫二丫,嘻嘻。我不甘示弱,也冲着她喊:大丫,大丫,你是爹从潘河捡来的野伢子。爹那天在潘河下游叉鱼,就在这时,上游漂来一只大木盆,盆中放了两个女婴,一个叫大丫,一个叫二丫,嘻嘻。
娘在院中里听到,边作势找扫帚,边比比划划地打着手语——娘自那晚为我喊魂后,声带就拉坏了!因为娘听“三相公”说,就算不是亲娘,只要娘心在,魂魄都是能喊回来的。
1.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充相关情节及二丫的心情。
村人告知身世时不信→ 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到娘确认后高兴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娘为“我”喊魂时感动 2.“娘听了当即怔了一下,脸色就像潘河里的红泥一样,但她随即哈哈大笑起
5 / 10
来,仿佛潘河的浪花四处飞溅着”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 3.结合全文,简析文中划线句的作用。 4.文章为何以“喊魂”为题?谈谈你的理解。
1. ①众人多次说后疑惑 ②大丫取笑时气愤 ③娟子告知真相后难过 2.比喻,把母亲的脸色比作潘河里的红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娘因为“我”这个问题的突然感到尴尬和紧张。把母亲的笑比作潘河飞溅的浪花,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笑容的夸张和不自然,这也是娘掩饰自己尴尬的一种方式,以便“我”相信自己是亲生的。突出地表现了娘的良苦用心。
3.这个场景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引出了“我”的身世之谜;为下文“我”探寻是不是娘亲生这一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与结尾部分相照应,使文章结构自然而圆润。
4.“喊魂”是一种民间习俗,使小说具有神秘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喊魂”是小说的关键情节,不可或缺;借助母亲喊魂表现对待非亲生子女,“不是亲生胜似亲生”的母子情深;深化文章主题,作者借文中娘为捡来的野伢子的“喊魂”,歌颂中华文化伟大的包容心及人世间博大的爱。
2、 有一种精神叫专一
周云龙
①“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韩非子》中的这一名句,现代科学给出了解释,即大脑两半球的连接机制无法同时向左右手分别传达“画圆”和“画方”的命令。无数事实也表明,用心专一,事业方可成功;反之,则一事无成。
②屠呦呦就是用心专一的典型。55年里,除了参加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几乎无长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座小楼;为了不影响研究,她把孩子交给母亲抚养,即便得了中毒性肝炎也还在充满乙醚气味的环境下工作;从 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中,历经 380 多次鼠疟筛选,经历了 190次失败,最终提取了关乎上百万生命的青蒿素。科学界巨星“三钱” 之一的钱伟长,不管做什么研究,都非常专一。 他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研究。终在应用数学、弹性力学、中文信息学等领域获得重要成就,被人称为 “万能科学家”。屠呦呦、钱伟长的事业轨迹似乎在提醒人们:获得成功的途径,唯有专一。
③反之,不务正业,不仅不会成功,反而贻害无穷。明熹宗朱由校不专一治
6 / 10
国,痴迷木匠,虽技艺堪比巧匠,却误国害民。现实中亦有不少这样的人。有一位著名的骨科专家,担任医院院长之后,便心有旁骛,不专一于“正业”,热衷搞房地产开发,虽然医院规模不断扩大、地盘不断拓展,但诊断、医疗的服务质量却不断下降,最终导致医疗事故频发,病人及家属怨声载道。许多教训表明,在其位不专一其政,却将精力用于怎么升官、怎么发财、怎么享乐,终必误人误己。
④荀子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许多禀赋很好的人,不屑为“蚓”,向往威武之“蟹”,在最青春的年华,将大量的时间、心力耗费在名、权、利的追逐上。事业偏轨,难有大成,殊为憾事。寄心于旁骛,或有短暂的满足,却终会步入歧途。
⑤在浮华喧嚣的环境下,专一往往体现为一种定力、自制力、免疫力,乃至挫折承受力。有专一精神打底,在人生和事业的路途上,至少能拥有内心真正的平静,享受实现人生价值的快乐,即便仍然可能面临失败。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 11月 20日 04版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选文的第②、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列四句名言中,能够证明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B.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丁 玲
C.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梁启超
D.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杨 绛
4.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四、写作题(40分)
7 / 10
阅读下面的名言警句,按要求作文。
①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②这个社会尊重那些为它尽到责任的人。(梁启超)
③我们不应该虚度人生,应该能够说:“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事。”(居里夫人)
这些语句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可选其中一则,或几则兼顾,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要有真情实感;④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套作。
8 / 10
参考答案:
一 C B C D A C
(1)逝者知斯夫 (2)惟解漫天作雪飞 (3)山随平野尽 (4)曾益其所不能 (5)缥缈孤鸿影 (6)斫去桂婆娑 (7)佳木秀而繁阴 (8)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二
1.(1)通“避”,躲避 (2)超过 (3)已经 (4)稍微 2.B
3.(1)(假如)生命和正义不能够同时拥有,(我宁可)牺牲生命来捍卫正义。 (2)哪里有拿着国家的俸禄,却在国家有难时就逃避的道理呢(啊)? 4.【示例】“义”指仁义、正义等一切正直美好的品德,“义”也是一个人内在真实的德性,是待人处事的准则,孟子“所欲有甚于生”“不为苟得”是指义,“患者有所不避”也是说人有义无反顾的道德。钱金玉为抗击外来侵略者而舍生取义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是义。
“义”是人心原本所具有的,人必须遵“义”而行,才能正确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能使自己的人生成为真实有意义的存在。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决不仅仅停留于\"活着\",当面临生死抉择时,应牢记心中的\"义\让生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言之有理即可) 三
1.用心专一,事业方可成功;反之,则一事无成。
2.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正反论证)的方法。通过列举具体典型的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有力地论证了“用心专一,事业方可成功;反之,则一事无成”
9 / 10
这一中心论点。 3.C
4.阐述“专一”的内涵,进一步明确并深化中心论点,得出结论。 四
10 /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