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湘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
六年级湘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夯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下面句子中的“之”与“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中“之”的意思相同的是( )。
A.歆辄难之 B.默而识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友人惭,下车引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俱乘船避难________ 幸尚宽________ 纳其自托________ 遂携拯如初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王朗让那人搭船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华歆认为不应该抛弃那人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从本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
楚有祠(cí)者,赐其舍人②卮③(zhī)酒。舍人相谓日:“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日:“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suì)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
①祠:祠堂,封建社会中祭祀祖先或有功德的人的地方。这里是祭祀的意思。②舍人:门客。
③卮:古代盛酒的器皿,相当于“壶”。
[1]这个故事概括为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再写出三个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蛇固无足”中“固”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1 / 7
[4]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什么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理解。
《伯牙鼓琴》
,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 。”锺子死, ,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把原文补充完整。
[2]《伯牙鼓琴》这篇古文,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成语______的来历。现在用这个成语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中第2、3两句仿写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言文阅读。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______) 其子趋而往视之(______) [2]翻译下列的句子。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课外阅读。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先自度其足 何不试之以足。 B.宁信度 无自信也。
C.郑人有且置履者 遂不得履。 D.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2]解释“之”字在句中的意思。 (1)反归取之。(________)
2 / 7
(2)何不试之以足。(________)
(3)至之市而忘操之。(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至之市而忘操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杨生畜一犬,甚爱之。一日,生夜行,堕涸井中。犬吠彻夜,旦日,有行人过,往视,见井中有人焉。生曰:“君若出我,当厚报。”行人曰:“以此犬见与。”生曰:“此犬尝屡次活我,不得与尔。”行人曰:“若不与我,便不出尔。”其时,犬引颈下视井中。生知其意,遂应之。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后五天,犬夜走归杨生家。 [1]为下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若不与我,“与”:_________ A.和 B.结交 C.给 D.赞成
(2)犬引颈下视井中,“引”:_________A.延续 B.伸长 C.举 D.导引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甚爱之”中的“之”指代______,“生知其意,遂应之”中的“之”指代_______。
[4]杨生答应行人要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7.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________ ②思援弓缴而射之________ ③为是其智弗若与________ ④非然也________ [2]翻译: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
3 / 7
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①自——从。 ②坠——掉落。 ③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__________》,编者是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
①涉____________ ②是____________ ③遽____________ ④求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的问题。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给划线字注音。 ___ ___ ___ ___ ___ ___ 盂 沧 孰 汝 知 乎 [2]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两小儿辩斗________
②我以________日始出时去________人近 ③及________其日中如探汤________ ④孔子不能决________也
⑤孰________为汝多知________乎
[3]下面两句话一是直接引用句,二是间接引用句。试将第一句改写为间接引用句,将第二句改写为直接引用句。
①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4 /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人或得玉,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
(1)宋人或得玉(______________) (2)子罕弗受(______________) (3)尔以玉为宝(______________) (4)故敢献之(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中褒扬的是谁?褒扬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文言文阅读。
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①意所及,有若成人。时孙权尝致②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③之群下,咸④莫能出其理⑤。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⑥可知。”太祖大悦,即施行⑦焉。
(注)①智:通“知”,知识。②致:送来。③访:询问。④咸:都。⑤理:办法,道理。⑥校:通“较”,比较。⑦施行:实施,按这个办法做。 [1]借助注释,先理解短文的意思,再根据提示填空。
5 / 7
[2]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吕氏春秋·察今》记载了《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故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返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个故事和“曹冲称象”比较,就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两者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课外阅读。
蝴蝶泉 (明)徐霞客
山麓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洌可鉴。稍东,其下又有一小树,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二泉汇为方丈之沼,即所溯之上流也。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蝴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勾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游人俱从此月,群而观之,过五月乃已。
注释:①东向:向东。②漱:用水清洗。泉水自树的根部流出,就好像在替树根梳洗一样。③可鉴:可以当镜子照。④方丈:一丈见方,也就是平方丈。⑤沼:水池。⑥须翅栩然:触须和翅膀都栩栩如生。⑦焕然:光彩夺目的样子。⑧乃已:才停歇。
徐霞客游记序(节选)
(清)杨名时
霞客之游也,升降于危崖绝壑,搜索于蛇龙窟宅。亘古人迹未到之区,不惜捐躯命,多方竭虑以赴之,期于必造其域,必穷其奥而后止。学者之于道也,若覃(tán)思鼓勇,亦如霞客之于山水,则亦何深之不穷,何远之不届?”
注释:①覃思:深思。②何深之不穷,何远之不届:意思是什么样艰深的学问都能穷究,什么样高远的境界都能达到。届:达到。
[1]将《蝴蝶泉》中写花的句子画上“____”,写蝴蝶的句子画上“﹏﹏”。 [2]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是( )
A.“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洌可鉴。”意思是上面有泉水,从西面冲刷着树干而流出来,清得可以用来照镜子。
B.“又有真蝶千万,连须勾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意思是又有成千上万的真蝴蝶,触角和脚相连,从树梢倒挂下来,一串的直到泉水的水面上,各种颜色光彩过目,很好看。
[3]选段二中体现徐霞客游历时遇到各种常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危险,却
6 / 7
不畏艰辛、献身科学、奋勇攀登,把这个句子画上“____”。 [4]读两个选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选段一蝴蝶泉中没有真蝴蝶。
B.选段二中体现徐霞客坚忍不拔、追根溯源的科学探索精神。
C.选段二中以徐霞客的探险比喻“学者之于道”,意思是说学者做学问应该像徐霞客探险一样。
13. 文言文阅读。
买椟还珠
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者,未可谓善鬻珠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饰以玫瑰(__________)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__________) [2]翻译下列的句子。
此可谓善卖椟者,未可谓善鬻珠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的寓意的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文言文阅读。
以学自损 不如无学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注释)夫:句首发语词。 益:长进。 鸱枭:两种鸟。古人认为是恶鸟。
[1]解释加点的字。
凌忽长者:_________ 人疾之如仇敌:________ [2]翻释句子。
如此以学自损 ,不如无学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原文句子回答“如此以学自损, 不如无学也”中“如此”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