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的提出
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倍尔指出,“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父母手中。”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家长教育观念又制约着自身的教育行为。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对于提高家长素质,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二、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成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同样,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终生的,家长家庭教育的观念直接影响着儿童社会化进程,家庭教育的取向也决定着孩子日后发展的潜力与趋向。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言:“教育儿童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我们的儿童是我们国家的未来的公民,也是世界的公民,他们将创造历史。我们的儿童是未来的父亲、母亲,他们也将要成为自己儿童的教育者。我们的儿童应当成长为优秀的公民,成长为贤良的父亲和母亲。但是,这还没有概括一切,我们的儿童又是我们晚年的希望。因此,正确的教育是我们幸福的晚年;不好的教育是我们将来的苦痛、辛酸,是我们对其他的人们和整个国家的罪过。”当前,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已成为广大中小学生家长普遍关注的问题。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的获取相当便捷,学龄儿童接受教育的渠道由过去单一的学校扩展到多方位的影响。这些影响良莠不齐,有的强化了学校的教育,有的则淡化甚至抵消了学校的教育,造成学生的价值观念混乱,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面对新形势,人们已认识到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与时俱进,积极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已经日益显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这就要求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尤其是要和学生家庭协力合作,统一力量,引导学生的健康发展。家庭教育的关键在家长素质,家长素质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家庭教育的观念。
我校虽地处城郊,但人口居住密集,是榆阳区上郡路方圆十里唯一的一所公办小学,近年来,随着进城打工子女的大量涌入(占到学生总人数的70%),他们与本地农民、居民杂居,导致我校班额过大,学生流动较频繁,生源参差不齐。所对应的家庭环境从总体而言,家长的文化水平都不高,甚至还有不少文盲。在所有的家长中,能有意识地进行家庭教育的父母可以说是寥寥无几。许多父母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万事了结”“教育孩子就是老家长的文化水平都不高,甚至还有不少文盲。在所有的家长中,能有意识地进行家庭教育的父母可以说是寥寥无几。许多父母认为 “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万事了结” “教育孩子就是老师的事”。从不与老师主动沟通交流,也不关注孩子成长动态,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在班级管理与教学活动交流中,教师普遍反映家长配合不力,更有甚者是背道而驰帮倒忙。如学校“班级行知图书角”中发现家长给孩子购买的图书《僵尸大战》《白日鬼呻吟》《教主,你就从了吧》……而这些图书的封面和插图充满了骷髅、鬼脸、凶杀甚至色情画面,细看其中内容,更让人头皮发麻:“冰冻眼球串”“幼虫冰激凌”等字眼让人作呕。
针对上述状况,我校曾在家校共建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曾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陕西省示范家长学校”称号。近年来,随着榆林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响应、市的号召,全市人民积极投入,开展“双创” “四城联创”( 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活动,创建美好家园,提高全民素质。学校是育人主阵地,借助这项惠民工程的实施,将更精细化的育人工作推上每日议事日程。加之近两年,我校精心打造校园特色文化,大力倡导师生践行陶行知“大爱教育”思想。这一系列的精细化育人工作,更离不开家长的鼎力配合,进一步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打造一支高素质家长队伍已迫在眉睫。为了摸索一套更科学、更高效的家长学校管理模式,最终实现“家校携手,共同育人”,的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1、主要内容
每一个家长都是爱孩子的,他们“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甘情愿为孩子默默付出。进城打工的家长更是肩负使命,他们背井离乡、忍辱负重,为的是给孩子创设更好的求知环境,但是这些家长在教育观念片面甚至错误影响下,导致教育方法欠缺或不当,使得自己的教育不仅没有效果反而产生了负面效应,引起了孩子的反感,这样的事情是可悲的。为了让家长“好心能有好结果”,进一步帮助他们“走出误区,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并针对我们观察了解与问卷访谈中了解到的,学生最反感的家长教育观念与行为,确定以下具体内容:
①自觉履行教育子女的职责,提高子女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子女遵守社会公德习惯,增强子女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②关心子女的智力开发和科学文化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要适当,方法要正确;
③培养和训练子女的良好生活习惯,鼓励子女参加文娱体育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促进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
④引导子女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支持子女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子女的自理能力及劳动习惯。
2、创新之处
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把先进的家教观念、科学的家教知识、实用的家教方法,转化为家长乐于接受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更快更便捷地传送给家长,让家长自我学
习、相互学习,能成为新时代智慧的、成功的父母!构建成家校联动的育人体系,从而有效推进和谐家庭、和谐社区的建设。
①定期举办由父母、学生参加的亲子交流、对话、娱乐等活动,向父母推荐家教类书报刊;
②组织读书会、征文评比、演讲比赛、座谈会等活动,倡导父母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③根据学生父母受训成绩、家教实践情况、子女成长情况等,每学年评选一次好家长、优秀家庭,并进行物质、精神奖励;
④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家庭教育工作评优活动。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手段、途径:
1、研究的方法: ①文献资料法
主要通过对有关家庭教育观念理论书籍的学习及对国内外有关家庭教育观念差异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研究,使我们所立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方向更明确,方法更科学。
②问卷调查法
在实施课题阶段,对家长、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用以了解学生的发展现状与发展需求,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手段,继而为课题的深入
研究提供依据。
③座谈研究法
定期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了解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变化,并通过讲座、小组辅导、发放相关学习资料等提高家长的各项素质,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④行动研究法:
在实践的过程中,对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修改、补充,并进行家长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行动研究。
⑤个案研究法
对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采取早发现、早预防措施,同时对其家长进行必要的辅导,并按时间记录其发展变化情况。
⑥经验总结法:
在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教学互动方法和原则,把研究过程中的事实资料和依据进行理性整理形成成果。
2、研究的手段、途径:
①营造学习氛围,帮助教师在学习中理解与提高。
加强培训,统一认识。组织教师进行相关家庭教育观念理论知识的学习,此外,借助有关家教理论书籍及期刊,提升教师的家庭教育观念素养。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和专家互动交流,帮助教师了解课题研究动态,借鉴先进经验,提高自己科研水平。
②开展各项活动,努力打造“理想的父母”。
利用“千名家长进课堂”教学开放日活动,让家长更全面地了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以家长学校为主阵地,进行家庭教育理论培训,帮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观念误区,给予家长方法上指导,使家长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举办家教征文活动,使家长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一次次进行认识和梳理;建立家校心理健康教育沟通渠道,适时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家长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让他们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定期评选“优秀家长”, 召开优秀家教经验交流会,发挥以点带面作用,推进“理想父母”的进程。
五、课题基本思路和实施步骤:
课题研究基本思路:更新家长家庭教育观念,引导家长走出家庭教育误区,通过问卷调查、家访、家长会、个案研究、开发校本教材、征集优秀家教论文等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全面的调查研究。
根据课题组整体安排,结合本课题具体情况,拟定本课题实验研究周期为一年半,即2013年5月――2014年10月。具体安排如下:
1、准备阶段:(2013年5月-2013年6月)
①进行课题申请、论证。
②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专题座谈。
③确定人员分工,撰写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2013年7月-2014年7月)
第一阶段(2013年7月―2013年10月)
①组织对学生、家长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
②做好个案观察记录。
③收集整理实验数据。
④分阶段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对实验操作及时控制,小结研究初步成果,完成调查报告。
⑤开发家长学校校本教材。
⑥开展家长学校师资培训。
第二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7月)
①全面实施家长学校课程,完善家长学校课程内容体系与标准,完善家长课程教学与管理评价机制、实验方案补充、完善、初步总结反思,发布阶段研究成果。
②举办家教征文活动,评选“优秀家长”,召开优秀家教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推广家教理念。
3、结题阶段:(2014年8月-10月)
①归类收集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设计思想、活动方案、教育随笔、调查问卷、案例集、家庭教育校本课程等)统计分析。
②进行全面分析,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③整理汇编实验成果,迎接上级领导和专家的评审鉴定。
六、组织管理
1、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组 长:王莹(本校校长)
副组长:刘玉靖(本校业务副校长)
组 员:马海霞 马艳红 李艳春
景常杰 赵 平 叶晓宁
2、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
该课题由我校校长王莹亲自主持,王校长是国家级骨干教师,陕西省新课改“模范教师”,榆林市教学能手,榆林市小语教育学会会员,榆阳区小语教育学会首席委员,榆阳名师,榆阳区拔尖人才,榆阳区“十佳育才标兵”,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教育管理、课题研究方面的经验。主持研究并完成了国家级课题两个,省级课题三个,市级课题三个。主持参与的国家级课题《全国十一五奇快作文》,省级课题《离变异家庭中单亲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研究》《大班额条件下开展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得到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成果在全区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榆林市“好教师”、区级“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刘玉靖同志具体负责,她十几年的班级管理经验、家校沟通交流经验,为课题的开展、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经验基础。
课题的其余参与者学历层次高,文化底蕴厚,班级管理经验丰富,在各自学科学术上均有建树,均有参加课题研究的经验。在学校中,或是骨干教师,或是教坛新秀,能够承担课题的研究任务。
课题研究的参与者共8人,平均年龄约38岁,单就年龄来说,正是年富力强做课题研究的最佳阶段,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和教科研水平,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知识、专业、热情、精力、能力的有力保障。
总之,课题组成员都有着丰富的教研经验和坚实的专业知识,志同道合,且都在本校工作, 交流方便,研究中分工明确又能相互支持, 相互合作,可以有效的推动课题的深入研究。
七、实施课题的保障条件
1、研究经费:
学校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提供课题研究所必须的一切经费。
2、研究时间:
本课题从申报之日起,约需要一年多的研究时间,即预计到 2014年6月结题。课题研究期间组员间做好协调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利用双休日加班工作,以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3、所在单位的支持条件:
①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研究工作,校长亲自挂帅,业务副校长主管,具有较强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教师参加,确保研究队伍的精干和实干,为本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②教师群体中有浓厚的科研意识。近年来,我校完成了语文、数学等区级、市级课题的结题,并由2个省级课题已立项,现在正在研究阶段。这些课题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将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
③建立人员培训制度,对参加研究的人员进行培训,组织参观学习,不断提高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④学校在教科研的组织管理、考核奖励等方面,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度,利于课题研究工作的积极开展。
⑤课题组成员每个办公室都配有电脑,方便组员间的交流,方便资料的及时搜集、整理。
4、课题研究基础:
课题研究基础良好。近几年来,学校积累了该课题的大量原始资料。
我校特别注重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每班都有家长委员会,每学期学校都定期召开家长会,了解家长的教育理念及迷茫,听取他们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其次,开展对家长的培训活动,之后,鼓励家长畅所欲言谈心得体会。还有就是开展“百名教师访千家”的大家访活动,真真正正走进每个家庭,了解家长的教育观念,了解此观念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现在,我校已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家长学校。